变态反应分类

合集下载

变态反应分类

变态反应分类

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

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

①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②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

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

(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这两类细胞的表面有IgG Fc受体,故IgG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

(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 抗体Fc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以及C3b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变态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变态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变态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变态反应,是指生物体在接触某些物质后出现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过敏性疾病。

它常见于食物、药品、病原体等方面,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态反应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正在为我们提供更多有效的防治措施。

1. 变态反应的分类和病因变态反应包括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变态反应和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等,其中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最为常见。

食物、毒素、药品等等可以引起变态反应,甚至有些特定的蛋白质也可以致敏,从而引起变态反应。

2. 研究进展(1)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细胞信号通路在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脂多糖通过Toll样受体4(TLR4)激活NF-κB多肽转录因子,导致IgE介导的变态反应。

因此,在免疫治疗中,研究人员不仅关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更加重视细胞信号通路调节剂的研究,寻求新的治理方法和方案。

(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慢性给予抗原,以提高机体对特定抗原的耐受性,减少对其的敏感性。

目前,免疫治疗已在一些严重的变态反应疾病中给患者带来希望。

例如,耐受性治疗已经成功地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蜂蜜蜂毒过敏等疾病的治疗。

而Umicore和DBV Technologies公司所开发的铜愈创菌和皮肤疫苗则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免疫治疗法,它们在治疗食物过敏的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3)基因的作用变态反应的表现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基因可影响变态反应的发病率、症状、复发以及对治疗的反应。

现阶段,通过研究人群中相关基因的变异及其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可以准确地识别高风险人群,制定更为准确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综述变态反应作为重要的免疫疾病,困扰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变态反应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不断涌现,特别是免疫治疗和基因的作用正在成为变态反应防治的重要策略。

变态反应护理诊断

变态反应护理诊断

变态反应护理诊断摘要:一、引言二、变态反应的定义和分类三、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四、变态反应的护理诊断五、护理措施六、预防和管理变态反应七、案例分析八、总结正文:一、引言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护理诊断是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确定护理问题,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变态反应的护理诊断,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和护理水平。

二、变态反应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在接触特定抗原后,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异常反应,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变态反应可分为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反应、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细胞毒性反应和迟发型过敏反应等。

三、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瘙痒、红肿、湿疹、荨麻疹等;2.呼吸道症状: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喉炎等;3.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肠绞痛等;4.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关节痛等;5.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肺水肿等。

四、变态反应的护理诊断1.过敏源识别: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识别过敏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2.缓解症状: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吸氧、抗过敏药物治疗、物理降温等;3.预防过敏反应:遵循医嘱,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降低过敏反应的风险;4.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五、护理措施1.立即处理: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接触过敏源,采取相应措施;2.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3.药物治疗:根据医嘱,正确使用抗过敏药物、激素等;4.物理治疗:针对皮肤症状,可采用冷敷、湿敷等物理治疗方法;5.环境护理:保持病房清洁、通风,减少过敏源刺激。

变态反应研究报告

变态反应研究报告

变态反应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对变态反应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变态反应在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首先介绍变态反应的定义和分类,然后探讨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1. 引言变态反应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反应,通常表现为异常强烈、不符合常规的反应。

在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变态反应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了解变态反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变态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变态反应是指人类或动物在特定刺激下产生的异常强烈反应。

根据反应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变态反应可以分为生理性变态反应和心理性变态反应两类。

生理性变态反应主要涉及生物学机制,如过敏反应等;心理性变态反应则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恐惧症、强迫症等。

3.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涉及多个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

在生物学方面,变态反应可能与个体的遗传背景、免疫系统异常、神经递质失调等因素有关。

在心理学方面,变态反应可能与个体的心理压力、创伤经历、个性特征等因素有关。

此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对变态反应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4. 变态反应的影响因素变态反应的影响因素涵盖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生物学方面,个体的遗传背景、免疫系统功能、神经递质水平等都可能影响变态反应的发生。

在心理学方面,个体的心理压力、创伤经历、个性特征等也可能对变态反应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变态反应的发生和表现也具有重要作用。

5. 研究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变态反应在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理解。

此外,我们还发现变态反应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6. 结论本研究报告对变态反应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变态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变态反应在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变态反应试验的护理查房

变态反应试验的护理查房

04
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认 可度
汇报人:_
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01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避免过敏原
03
监测患者呼吸状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02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确保药物有效 到达肺部
04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过敏性鼻炎的护理
01
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 接触花粉、尘螨、宠物 毛发等过敏原
02
药物治疗:使用抗组胺 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 药物进行治疗
穿着宽松衣物:穿 着宽松、透气的衣 物,避免皮肤摩擦。
避免高温:避免高 温环境,以免加重 病情。
饮食调理:注意饮 食调理,避免食用 可能引起过敏的食 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等。
过敏性休克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 行气管插管
及时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 紊乱
变态反应发生后的护理措施
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 上腺素、抗组胺药等
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过 敏原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 免滥用药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 窒息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 血压、心率、呼吸等
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 者焦虑和恐惧
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避免过敏原
06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等
眼部症状:如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等
预防变态反应的方法
01
02
03
04
避免接触过敏原: 保持良好的生活 避免接触已知的 习惯:保持良好 过敏原,如食物、 的作息,避免过 药物、花粉等。 度劳累,保持良
好的心态。

16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16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案例(血型和新生儿溶血病)
Chareston 夫人血型为O型、Rh阴性,她丈夫血型为A型、 Rh阳性。他们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患有新生儿溶血病,具体如下: 第一个孩子 1968年生 无新生儿溶血 第二个孩子 1974年生 轻微新生儿溶血 第三个孩子 1976年生 严重新生儿溶血,经子宫内输血 第四个孩子 1980年生 无新生儿溶血 对于受累的两个孩子(二和三),针对孩子红细胞表面RhD抗原的 抗体是导致溶血的原因。在第二、三、四个孩子产生后, Chareston 夫人被给予了抗RhD血型抗体。(1972年英国已推荐Rh预防。) 问:1、你认为第一个孩子的血型是什么? 2、随着连续怀孕,为什么新生儿溶血通常变得更加严重? 3、为什么给予母亲抗RhD抗体? 4、为什么抗体在产后给予而不在早些时候?
1、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 经典途径 2、调理吞噬作用 抗体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C3b与吞噬细胞表面C3b受体结合 3、ADCC效应 抗体IgG的Fab段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Fc 段与NK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发挥杀伤作用。
二、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
1.输血反应(ABO血型)
2.新生儿溶血症(Rh血型)
①母体内存在的天然抗A或抗B血型抗体IgM 。
② 胎儿血清及其他组织中也存在有A、B型抗原
物质 。
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氨基比林)
(1)、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药物半抗原先与体内蛋白质或血细胞结合 (2)、自身抗原 甲基多巴治疗高血压时,可导致血细胞膜上的抗原 性发生改变。 4.肾毒性肾炎/风湿热 5.肺-肾综合症(Goodpasture综合征) 6.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病)
(1)抗原物质在体内持续存在
(2)抗原量略多于抗体,且抗体为中等亲和力抗

动物病理学AnimalPathology

动物病理学AnimalPathology

第一节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称免疫损伤或过敏反应,是 指一定条件下,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入 机体时引起异常的剧烈反应。
一、变态反应分类
(一)Ⅰ型变态反应 定义:一种本来是无害的异种蛋白(致 敏原),进入动物机体时不表现异常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同样的异种蛋白再次进 入机体时,则动物可迅速出现激烈反应,又 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 1、分类 (1)局部过敏反应 (2)过敏性休克
第十四章 免疫病理
概述 免疫是机体识别异己和排除异己的全部生理过程。 免疫反应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1、抵抗感染 2、自身稳定 3、监视作用 通过免疫应答可以排斥或消灭异物,但这种作用 表现过强或过弱,或不协调时,均会引起有害的病 理过程。 由于有害的免疫应答而引起临床症候所导致的疾 病就叫做免疫性疾病。
(四)Ⅳ型变态反应
1、定义:本型变态反应是由致敏的T淋巴 细胞及其产物引起反应的结果。 特征:发生反应慢,病灶中出现以单核细 胞为主的局部细胞侵润。
(四)Ⅳ型变态反应
2、发生机理 抗原 动物 T淋巴细胞致敏 释放生 炎症 激活炎性细胞 物活性物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 此型变态反应临床上应用于:结核菌素试验 检查结核病,鼻疽菌素试验检查马鼻疽。
三、T细胞与B细胞混合性免疫缺陷
常发于阿拉伯马驹,属致命性遗传病。 临床特点:腹泻、肺炎,发病早,死亡也 早。抗生素治疗无效。
四、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RS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
一、概念 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称为 自身免疫。 动物的自身免疫病可分为器官特异性 自身免疫病和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
(一)Ⅰ型变态反应
2、发生机理(与免疫球蛋白IgE过多有关) 抗原 动物 特异性IgE 附着于肥大细胞、 碱性粒细胞(使其致敏) 同样抗原再次进入 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变态反应和常见化学反应的机理分析

变态反应和常见化学反应的机理分析

变态反应和常见化学反应的机理分析化学反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我们在做饭时,用到的油和水的混合,就是一种化学反应。

然而,有些化学反应是我们常见的,有些却是变态反应。

什么是变态反应,为什么会出现变态反应呢?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什么是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又称异常反应,指的是一种与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化学反应不同的反应过程。

变态反应是不规则性、复杂性、难以预测的,它不符合普遍规律的反应过程。

有时候变态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结构也会发生巨大转变。

二、变态反应的分类变态反应按照反应类型可分为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加成反应等。

1.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最为普遍的化学反应,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即为典型的酸碱反应。

但有时,酸碱反应会发生异常现象。

例如在酸碱滴定时,可根据滴加剂量的大小确定化学反应终点。

但有些情况下,即使加入同样的量的滴定剂,反应也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一类化学反应。

变态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异常现象是电子转移的速度不同。

例如,铁金属再氯化氢酸中迅速发生氧化反应,而铜金属则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

这是因为金属电子的活动性不同导致的。

3. 络合反应络合反应指的是由双电荷或多电荷金属离子与其他原子、分子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的反应。

在络合反应中,常见的异常现象是配位离子涉及到反应的反应物无法配位,导致其反应难以预测。

4. 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指的是有机分子中的互换反应。

在加成反应中,我们常见的异常现象是方法中的一些分子不能参与反应。

这是由于这些分子在反应之前已经脱离分子。

三、常见化学反应常见的化学反应分为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和有机反应。

1.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最为常见的化学反应之一。

在饮料和化妆品中,将草酸和柠檬酸溶于水中,与碳酸饮料配合使用,便能发生酸碱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泡。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常见病型
1、对动物无毒的特点,皮内接种动物,如 该动物患过相应的慢性传染病,则在注射 局部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而用于传染病 的诊断和检疫。
2、接触性皮炎:当某些动物接触甲醛、植 物树脂等化学物质时,可引起以皮炎为主 要症状的Ⅳ型变态反应。
3、组织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变态反应 也属此型。
第四章 抗传染免疫 Anti-Infection Immunity
二、天然自动免疫
动物隐性传染或传染病康复而自动获得 的免疫力,称为天然自动免疫。
不同病原微生物使动物获利的天然自动 免疫力和免疫期不同,有的免疫力低、免 疫期短,有的免疫力坚强、免疫期长。
三、人工自动免疫
(一)概念 (二)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的种类 及特点 (三)疫苗生产及质量监测 (四)免疫方法 (五)免疫程序 (六)影响人工自动免疫的因素
(二)反应特点
1、由抗体介导,主要是IgG、IgM、IgA。 2、必须有补体参加。 3、抗原抗体在血循环中形成中等大复合物,
沉积于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来吸引 嗜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以及血小板 聚集,肥大细胞脱颗粒等而引起局部病变。
4、病变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出血坏 死性炎症等特征。
(三)常见的病型
(4)缺乏干扰素或对干扰素不敏感。 (5)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被病毒持续性感染。
第五章 免疫学防治 (Immunologic prophylaxis and therapy)
一、概述 二、天然自动免疫 三、人工自动免Biblioteka 四、天然被动免疫 五、人工被动免疫
一、概述
免疫学防治就是应用免疫学知识对疾病 进行预防和治疗。
1、初次注射血清病:是由于动物注射异种动物血清一 定时间后,抗异种动物血清的抗体形成,但异种动物 血清未完全消除,二者结合成中等大复合物而发病。
2、阿沙斯氏反应:指抗原注射于带有相应沉积性抗体 的动物,几小时内,在注射局部发生急性炎症反应, 以红斑和水肿开始,继之局部出血,血管阻塞,甚至 坏死,这种反应因最初由阿沙斯氏发现,故称阿沙斯 氏反应。
1、不相容输血反应:血型不一致的输血引起。 2、初生幼畜贫血症:胎儿红细胞经胎盘向母体
血液渗漏,使母体产生相应抗体,幼畜从初乳 中获得该母源抗体引起。
3、药物引起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青霉素、 磺胺、氨基水杨酸等,因其吸附到红细胞表面, 使红细胞表面抗原改变,被当作异物引起变态 反应。
4、传染病性Ⅱ型变态反应:如沙门氏菌、马传 贫病毒等吸附到红细胞上引起。
3、狗的兰眼病:因犬I型腺病毒感染或活疫苗注射引起。
4、过敏性肺炎:高度致敏的动物再次吸入相应抗原引
起,如牛吸入灰尘,干草中小多孢菌等可引起。
5、传染病引起:如马传贫|水貂阿留申病、非洲 猪瘟等引起。
五、Ⅳ型变态反应
又称细胞免疫变态反应或迟发型变态反 应。 (一)发病机理 (二)反应特点 (三)常见病型
第四节 变态反应(Allergy)
一、变态反应概述 二、Ⅰ型变态反应 三、Ⅱ型变态反应 四、Ⅲ型变态反应 五、Ⅳ型变态反应
一、变态反应概述
(一)概念: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受到同种 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时,出现的一种过度的、 引起机体产生明显免疫损伤的异常免疫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 原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
2、药物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是青霉素, 其次有链霉素、先锋霉素。
3、其它:疫苗、饲料、乳汁等均可引起Ⅰ 型变态反应。
(四)Ⅰ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防治
1、诊断:人上常用,最常用皮肤实验,其 次是检测IgE。
2、防治:常用肾上腺素、苯海拉明治疗。
三、Ⅱ型变态反应
又称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一)发病机理 (二)常见的病型
(一)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理
变应原进入体内,刺激过敏体质的机体产生 较多的IgE。IgE Fc段能较快而牢固地结合到肥 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受体上,使机体对该变 应原处于致敏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当相 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则与肥大细胞和嗜 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结合,引起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SRS-A),乙酰胆 碱等药理活性的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 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病理变化。由于这 些作用发生在机体不同部位,而表现为呼吸道、 消化道、皮肤,甚至全身性的过敏反应疾病。 IgG4亦可引起,但作用弱,症状轻微。
2、宿主免疫机能状态的原因
(1)宿主的免疫机能缺陷:如白血病病毒影响体液免 疫,肝炎病毒影响细胞免疫。
(2)特异性抗体功能失效或无抗体反应:如个体发育 早期产生耐受性,只产生非中和抗体,或形成封闭抗 体,感染病毒的细胞表面缺乏足够的抗原,病毒由细 胞传至细胞等方面。
(3)无效的细胞介导免疫:如机体发育早期产生耐受 性,封闭抗体形成,感染细胞表面病毒抗原数量减少, 致敏淋巴细胞不能抵达感染细胞(唾液、乳汁、尿液 等处)。
三、抗病毒免疫
(一)一般病毒感染 (二)慢病毒感染
(一)一般病毒感染
1、非抗特异性免疫抗传染: (1)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2)病理生理学反应。 (3)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2、特异性免疫抗传染: (1)体液免疫中抗体的中和作用:主要对未进
入细胞和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的病毒起作用。 (2)细胞免疫的作用:主要对细胞内病毒起作
(2)感染方式不同:有些慢病毒感染细胞后,其DNA 与宿主细胞DNA合并在一起,呈整合状态而被保护。 同时,整合状态的细胞,其膜上抗原数量过少,不足 以结合一定数量的抗体而避免了抗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3)病毒致病力低下:则只引起微弱细胞病变,甚至 无病变,使病毒得以在细胞内持续存在。
(4)病毒长期寄生后发生抗原性改变或形成变异株。
(二)Ⅰ型变态反应的特点
1、抗体介导,主要为IgE,其次是IgG4。 2、发生和消退较快:一般数分钟至半小时
发生。 3、抗体为亲细胞性。 4、由抗原抗体反应诱发药理活性物质引起
功能紊乱而发病。 5、具明显的个体差异:只少数过敏体质的
机体发生,认为与遗传无关。
(三)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1、血清过敏性休克:又称再次注射血清病, 如用马抗猪丹毒高免血清治疗或紧急预防 猪丹毒时,则再次注射可能发生过敏性休 克。
(二)变态反应分类:
1、速发型变态反应:通过抗体介导,又分三 型:Ⅰ、Ⅱ、Ⅲ型变态反应。
2、迟发型变态反应:不通过抗体介导,又称 Ⅳ型变态反应。
二、Ⅰ型变态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或反应型变 态反应。 (一)Ⅰ型变态反应发病机理 (二)Ⅰ型变态反应的特点 (三)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四)Ⅰ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和防治
1、死疫苗
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 灭,使之失去致病性,但仍保持完整的抗原性, 进入机体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 苗统称为死疫苗。如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 优点:(1)易保存,有效期长,15℃保存即 可。 缺点:(1)注射剂量大,需多次注射。
(2)潜伏期长,免疫期短,一般几个 月,最多不超过1年。
3、抗传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或者不适于其生长繁殖, 或者有机体的免疫系统迅速动员防卫力量将正在生长繁殖的病 原微生物彻底消灭,使之不能致病,不表现任何可见的病理变 化和临床症状,这种状态称抗传染免疫。
二、抗细菌免疫
机体对细菌的抗传染,除皮肤、黏膜屏障外,不同 细菌有所侧重。 (一)胞外寄生菌: 1、化脓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以吞噬细胞、抗体发挥主要作用。 2、以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主要以抗毒素发 挥作用,如破伤风梭菌。 3、其它胞外寄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主 要以吞噬细胞、抗体、补体发挥抗传染作用。 (二)胞内寄生菌:主要以细胞免疫、吞噬细胞发挥抗 传染作用,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
b、有效期短,特别是湿苗。现在 制成冻干苗有效期稍长。
3、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处理后,对机体毒力减弱, 不再引起发病,仍保持抗原性,能刺激机 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一类生物制品,如破伤 风类毒素。
特点:体内吸收缓慢,能较长时间刺激 机体产生足量的抗毒素,故免疫效果较好。
4、多联苗
将用于同一动物的几种疫苗用适当的方 法混在一起制成的生物制品。起到一次注 射,防治多种传染病,节省人力、物力的 目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兔瘟、兔巴氏二联苗;羊猝疫、羊快疫、 羊肠毒血症三联苗等。
(3)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应明显。
2、活疫苗
用某种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减毒或用无毒病原 体制成的疫苗,称活疫苗。由于毒性减弱或无 毒,故不致病,且抗原性保存,能刺激机体产 生免疫反应,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 1 ) 优 点 : a、 免 疫 原 性 好 , 一 般 注 射 一 次 即 能达到免疫效果。
b、免疫期长。 c、用量小 (2)缺点:a、不易保存,须4℃以下保存。
(一)发病机理
特异性抗体(主要是IgG中的IgG1、 IgG2、IgG3、IgM,其次是IgA)与吸附 在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上 的抗原结合,引起细胞凝集,或在补体作 用下使细胞溶解,损伤,或被单核细胞吞 噬,而引起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溶血性贫 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等。
(二)常见的病型
四、Ⅲ型变态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 应。 (一)发病机理 (二)反应特点 (三)常见的病型
(一)发病机理
抗原与抗体接触后,由于抗原中等过剩,形成中等 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太大、太小都不发病),但仍为 可溶状态,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消除(大的才行), 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孔排出(小的才行),因而较长 时间循环于血液中,沉积于多种器官(如心、肾、关 节等)血管壁基底膜、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处, 并向毛细血管壁外渗出,一方面激活补体,并吸附嗜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细胞的溶解坏 死,另一方面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 起局部小血管炎症并使之机械阻塞,进一步影响周围 组织血液供应,引起局部病理损伤而发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