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鱼池溶氧的措施

合集下载

鱼塘缺氧怎么办?鱼塘破冰充氧、定期搅塘等措施

鱼塘缺氧怎么办?鱼塘破冰充氧、定期搅塘等措施

鱼塘缺氧怎么办?鱼塘破冰充氧、定期搅塘等措施【导读】鱼塘缺氧怎么办?在寒冬季节,鱼塘水面容易出现冰封现象,因此需要养殖人员做好破冰充氧、加换新水、适当施肥、定期搅塘、泼洒药剂措施。

鱼塘缺氧怎么办?冬季由于温度低,特别是出现下雪天气时,更容易出现水面冰封的现象,从而导致氧气不能直接溶剂水中,造成鱼群出现缺氧情况,现在来说说鱼塘冬季缺氧的解决措施。

【鱼塘冬季缺氧的解决措施】一、破冰充氧如果寒冬季节,鱼塘水面出现冰封现象,则要在早上和晚上凿开冰面,每隔667㎡凿开5-6㎡的冰眼,将凿水的冰块也要捞出,防止再次破碎冰块再次结冰。

二、扫除积雪当出现下雪天气时,则要及时清扫鱼塘附近的积雪,使阳光能直射鱼塘,减少雨雪积冰现象,保证鱼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正常运行。

三、加换新水在寒冬时节,要保证鱼塘最高水位,做好增氧保温措施,同时还要向鱼塘每隔20天加入一次新水,改善鱼塘水质,提高鱼生活环境,增加溶氧。

当鱼塘水质变差时,主要是因为老化现象,因此就需要养殖人员及时排出鱼塘中的老水有害物质,每次加换新水量为原池的三分之一,之后要及时注入新水。

四、适当施肥当鱼塘水质不肥沃时,则可以在晴天的中午向鱼塘施入适量的无机肥(含有氮和磷两种成分),既能促进鱼塘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保暖,又能通过光合作用来增加水中溶氧。

五、定期搅塘定期搅塘主要是为了翻动底泥,让上下水体混合,有利于塘底有害物质快速分解,同时又能保证鱼在寒冬季节不至于缺氧,主要操作方法为:在晴天的上午,使用竹竿搅动部分塘底,过几天后再搅动另一部分塘底。

六、泼洒药剂泼洒药剂可以增加鱼塘中的溶氧,改善水质,主要泼洒的药剂为:生石灰、漂白粉等化学药剂,泼洒时适量,不能用量太过。

针对不同池塘水质的调控方案

针对不同池塘水质的调控方案

针对不同池塘水质的调控方案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3期李顺石晓平陈晓辉要想养好鱼,必先养好水,不同的池塘,水质千差万别。

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池水水质的具体情况,采用对应的水质调控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水体中溶氧不足当池塘溶氧不足时,可采用的主要应急措施有:1.合理使用增氧机:适时开启增氧机或微孔增氧设备。

2.合理的换水。

3.减少池塘中有机物、微生物等耗氧量。

4.逐渐培育出适宜的新藻相。

5.合理地使用增氧剂。

目前主要的增氧剂有:①过硼酸钠。

使用时用水溶解后,以1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但应注意不能与酸类物质混存。

②过氧化钙。

使用时用水溶解后,以1g/m3的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

③过碳酸钠。

预防缺氧,以0.075~0.15g/m3水体终浓度全池泼洒;缺氧急救时,使用量可加倍,以0.15~0.22g/m3水体泼洒。

此外,0.02%过碳酸钠溶液还可进行活鱼运输,每5~6h加药1次。

二、水体中有机物过多当水体有机物过多时,快速降解水体中有机物的方法尤为关键,通常可采用如下解决方案:1.可采用明矾(结晶体),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达3g/m3。

2.采用聚合氯化铝,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达3g/m3。

3.采用沸石粉,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达20g/m3。

三、水质过肥、藻类过度繁殖水体过肥、藻类过度繁殖常常会导致水体的缓冲系统减弱,常用的控制方法如下:1.采用膨润土。

定期全池泼洒,用量为使水体终浓度呈75~150g/m3。

2.当藻类过度繁殖时,可采用络合铜杀灭藻类。

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用量为使水体终浓度为:鱼池0.37~0.8g/m3,虾池0.6~1.2g/m3,但淡水虾慎用。

四、水体中pH值变化过快过大1.pH值过低时①可以将池中老水排掉,注入新水,反复2~3次,以调节水体中的pH值。

②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水(如淡养对虾池pH值低于7.8,每亩用量5~15kg),既可以调节水体酸碱度,又可以防治病害发生。

饲养鱼类需注意鱼缸内的水体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

饲养鱼类需注意鱼缸内的水体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

饲养鱼类需注意鱼缸内的水体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饲养鱼类需要注意鱼缸内的水体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在饲养鱼类的过程中,水体中的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们直接影响着鱼类的存活和健康。

因此,合理控制鱼缸内的水体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我们来看鱼缸内的溶解氧浓度。

鱼类需要氧气来进行呼吸和新陈代谢。

当溶解氧浓度过低时,鱼类会感到窒息,身体机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要确保鱼缸内的溶解氧浓度处于适宜的范围。

一个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增加水流来增加溶解氧浓度。

水流可以促进氧气与水体的接触,增加氧气的溶解。

可以使用气泵或者水泵来产生水流,也可以使用过滤器来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

此外,饲养鱼类的时候可以注意减少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这样可以减少有机污染物和氧气的竞争,保证了鱼类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

另外,饲养鱼类还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浓度。

在鱼缸内,鱼类的呼吸会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作为副产物。

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导致水体的酸碱度下降,给鱼类的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我们要确保鱼缸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处于适宜的范围。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增加通风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通风可以加速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排出和氧气的补充。

可以使用空气泵或者自然通风来增加鱼缸内的通风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加水植物的种植来吸收二氧化碳。

水植物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从而降低水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综上所述,饲养鱼类需要合理控制鱼缸内的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

在控制溶解氧浓度方面,可以增加水流和减少有机污染物来增加氧气的溶解。

在控制二氧化碳浓度方面,可以增加通风和种植水植物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

只有在保证水体中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适宜的情况下,鱼类才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和健康。

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鱼缸内的水体环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持适宜的浓度。

另外,除了控制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我们还需要关注饲养鱼类时水体的温度和酸碱度等因素。

如何有效判断鱼池是否缺氧?有哪些正确调控溶氧的措施?

如何有效判断鱼池是否缺氧?有哪些正确调控溶氧的措施?

如何有效判断鱼池是否缺氧?有哪些正确调控溶氧的措施?
养鱼的池塘都需要保持水质有一定的溶氧浓度,这样才能够为鱼类提供足够的氧气用于生命活动所需要。

平时水体溶氧浓度在5毫克每升就足够鱼类需求,但是如果溶氧浓度降低,比如低到1.5毫克每升时候就会出现鱼类浮头的情况,如果更低就会导致水产窒息死亡,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翻塘情况。

所以,当鱼类出现浮头的时候就说明水体出现缺氧情况了。

而且不同的鱼耐氧能力是不同的,比如鲤鱼、鲫鱼的耐氧能力比较强,青鱼、草鱼耐氧能力居中,而白鲢、鳊鱼的耐氧能力比较弱。

如果出现池塘缺氧,最先浮头的就是白鲢、鳊鱼。

其实,在养虾的池塘一般也会养殖一些白鲢作为鱼塘缺氧的指标动物。

只要白鲢浮头,那就说明水体出现缺氧了。

判断池塘是不是缺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观察鱼是否浮头来判断。

事实上,养鱼的鱼民都知道早上时候鱼都会浮头,正是因为这个时候溶氧浓度比较低。

如果我们咳嗽一下或者跺一下脚鱼快速的沉水,过好一会鱼再浮起来说明鱼塘缺氧不厉害,如果鱼任凭你怎么咳嗽跺脚就是不下去,而且嘴巴张得很大,就像我们跑完长跑后大口喘气的感觉,这个时候池塘肯定是高度缺氧了。

鱼塘缺氧后需要马上开始增氧机开增氧,以避免鱼出现窒息死亡。

对于增氧机的开启应当遵循一定的开机原则:晴天中午时候开机;阴天早上开机;连续阴雨天要在半夜开机,傍晚不可开机;鱼类浮头马上开机。

最后,如果池塘里面大量的鱼浮头,开增氧机也一时难以快速的解救这么多鱼,所以在大量浮头的地方投放一些增氧颗粒就很有必要了,这样可以快速的给水体增氧,避免鱼出现窒息死亡。

浅谈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

浅谈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

浅谈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及调控摘要:众所周知,水产养殖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当中池塘溶解氧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溶解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

本文主要探讨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变化与调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变化;技术调控水产养殖工作中的溶解氧与池塘中鱼生长繁殖密切相关,此外还与池塘水环境的质量相关,因此提高对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的关注与调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溶解氧的含义及来源溶解氧是空气中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也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的含量,其具体的水中溶解氧是对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水质标准,在养殖品种的过程中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1]。

究其来源,主要是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得以产生,此外还有空气中的氧气在水中溶入而产生,还有的则是水中溶解未饱和过程中大气氧气渗入水体中产生。

所以水中溶解氧会在空气中氧气溶入以及植物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不断增加。

通常情况下,溶解氧会受到很大的光合作用影响,比如从每天早上的阳光普照开始,伴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达到最大值时水中溶解氧也会达到最大值,随后伴随光照的降低,水中溶解氧也会降低,直到晚上没有光照,就是溶解氧的最低值到来之时。

另外,溶解氧还会受到风度、压力、养殖密度、水中植物、水质好坏等方面的影响,其出现的变化较为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对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的变化的研究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2.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水平变化和调控策略分析由于受到生物因素与风力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会有不均匀的情况,比如在受到风向影响时,浮生植物处于上风位的数量会比下风位的数量更少,而上风位溶氧量则比下风位溶氧量更低。

到了夜间,下风位的浮游植物通常较多,那么池塘中浮游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上风位溶氧量就会比下风位溶氧量明显更高。

此外,风力的大小还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池塘上风位与下风位溶氧量的情况。

如何调控水中溶解氧以及pH值

如何调控水中溶解氧以及pH值

如何调控水中溶解氧以及pH值溶氧的消耗:池塘溶氧的消耗主要是池塘中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气,俗称“水呼吸”,这部分耗氧占溶氧总收入的70%左右,晴天由于过饱和的氧气向空气中溢出的数量仅占到10%左右,养殖对象的耗氧并不高,仅仅占一昼夜耗氧的15%-20%左右,当池塘出现缺氧时,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养殖对象的贮存量过大所导致,实际上是由于有机物质的大量耗氧,水质恶化所引起的。

大量的有机质贮存于池塘底部,主要养殖季节极易形成“隔离层”,底层的有益微生物由于氧气缺乏繁殖数量下降,导致了底质恶化。

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关系水产动物的生存与繁殖,当溶解氧含量低于2.0mg/L时,水生生物将受到严重威胁,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生化过程,如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氧化还原电位下降,尤其是底层极度缺氧时,沉积物变黑,放出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

一般溶解氧在4mg/L以上动物生长正常,原则要求溶解氧越高越好,随着溶解氧提高,摄食量加大、生长速率提高,当溶氧低于2.0mg/L鱼类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并出现浮头。

要使水中溶解氧保持平衡的方法是:减少有机质耗氧,培养立体藻相,进行立体增氧,因为夏季高温易形成水的隔离层,应尽量打破这种隔离层,使水中溶解氧均衡。

化学耗氧量COD:COD是指水体中易被氧化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不包括氯离子)所消耗的氧的数量(以氧的mg/L表示),是反映水体中还原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水体中的还原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等。

池塘中有机物来源包括饲料和有机肥料、死亡的有机体、生物排泄物等,有机物分解需消耗大量氧气,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

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是平衡水体中化学耗氧量的关键。

套餐直降500元!更多优惠请点击图片进入商城查看。

透明度的理解:透明度由光照强度、水中悬浮物和浮游生物量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池水的肥瘦和浮游生物的丰欠。

透明度一般要求在20-30厘米左右为宜,透明度20厘米以下表明池水过肥,水质条件恶化,夜晚易出现缺氧,而透明度40厘米以上表明浮游生物过少,对滤食性鱼类生长不利,且溶氧降低。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随着养殖渔业的发展,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调控变得越来越重要。

水体中的溶解氧直接影响着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采取有效的调控技术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一、增加水体曝气量水体中的溶解氧来源于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增加水体曝气量是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常见的增加曝气量的方法包括使用曝气机、增设喷头等。

曝气机通过将空气注入水中,增加水体表面积与空气的接触,从而促进氧气的溶解。

二、调节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溶解氧浓度下降。

因此,合理调节养殖密度是调控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保证养殖生物间的营养物质需求和氧气供给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三、提高水质管理水平良好的水质管理是保障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体中存在的有机废物和底泥会消耗溶解氧,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

因此,定期清理废物和底泥,减少水体中的氧气消耗是保证水体溶解氧浓度稳定的重要措施。

四、增加水体流动性增加水体流动性有助于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水体的流动可以通过增加水泵的运转时间或者设置流动装置来实现。

流动的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氧气向水体溶解。

五、控制投饵量和投饵频率过多的投饵会导致养殖场水体中的氧气大量消耗,从而降低水体溶解氧浓度。

因此,合理控制投饵量和投饵频率是调控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六、增加水体气体交换面积通过增加水体表面积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氧气向水体溶解。

例如,可以增加塘埂的宽度和长度,增加水体的表面积,提高水体气体交换效率,从而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总结起来,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包括增加水体曝气量、调节养殖密度、提高水质管理水平、增加水体流动性、控制投饵量和投饵频率以及增加水体气体交换面积等。

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浓度,保障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鱼塘溶氧变化的因素及调控技术

影响鱼塘溶氧变化的因素及调控技术

浅谈影响鱼塘溶氧变化的因素及调控技术摘要:本文阐述了池塘水体溶氧的成因,分析影响水体溶氧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定期注水、改良底泥、适量追肥、设备增氧等调控措施,以期为大面积生产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鱼塘溶氧;影响因素;调控;对策中图分类号:s9-0 文献标识码:a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是关系到水产养殖的命脉。

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鱼类“浮头”和“泛池”等缺氧现象,是造成养殖户损失的主要原因。

通过了解池塘水体中溶氧的有关知识及变化规律,以及科学掌握养殖鱼类缺氧的成因及调控技术,从而有效防止鱼塘出现“浮头”、“泛池”等情况的出现。

1水体溶氧的成因养鱼池塘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氧,其占到总量的90%以上。

池塘中溶氧的消耗主要由鱼类的呼吸、水中微生物的呼吸、池塘底泥的耗氧、水中氧气的逸出等构成,其中养殖水体底泥(含有各种有机质及各生物类群),它们是消耗水中的溶氧主要消耗者。

另外,浮游植物在白天是最大的氧量生产者,但晚上却是继底泥微生物之后的第二大氧消耗者。

因此,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变化及底质的状况是引起池塘溶氧变化的主要原因。

2影响水体溶氧变化的因素2.1风向风力影响池塘溶解氧的多少,易受风向(风力)呈不均匀分布。

实践证明,上下风处溶氧差别与风力及池水浮游生物量、有机物质的多少相关。

在不同的风向(风力)作用下,在下风处的池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往往比上风处多。

故白天下风处浮游植物产氧量和从空气中溶入的氧量都比上风处多。

风力越大,上下风处的溶氧含量的差别就越大。

而夜间溶氧的水平分布恰与白天相反,上风处溶氧大于下风处,这是由于集中在下风处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较多,造成夜间的耗氧量较大。

故清晨鱼类浮头时一般集中在池塘的下风处。

2.2光照强度的影响池塘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因此,白天池塘由于上层水体光照强度较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烈,促成池塘溶氧多呈饱和状态。

而下层因光照强度减弱,加上热阻力影响上下层不易对流,造成溶氧低;尤其表现在夏季的大伏天,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在昼夜间变化较大,夜间上层水温随气温的下降逐渐下降,密度增大,从而产生密度流,中、下层溶氧逐渐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控鱼池溶氧的措施
定期加注新水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鱼塘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坏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5~20厘米深。

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

以养鲢、鳙鱼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30厘米水深;以养草、鲤鱼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鱼池塘水色淡些,每7~10天应灌新水1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厘米。

夏季鱼池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定期搅动底泥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

一般每10~15天搅动1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且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但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时勿搅动。

运用增氧机增氧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其中以叶轮式最好,开机增氧可使水体对流,增加水中溶氧量和散发有毒气体。

恰当追施化肥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恰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供鱼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从而改良水质。

高温季节鱼池施肥应以化肥为主,少施有机肥,一般在水质清瘦的池塘中,每亩每次施尿素2.5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每隔5~7天施1次,若要施有机肥,必须充分发酵后,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

运用药物改良一些养鱼密度大,又不能经常换水的池塘,应定期施生石灰调节水质,减少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毒害。

每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5公斤,加水后全池泼洒,每隔20天左右进行1次。

光合细菌具有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的长处,还可以作为滤食性鱼类的饲料,每20天全池泼洒1次。

鱼池中浮游动物过多,可用敌百虫杀灭,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0.5毫升。

蓝藻过多,可用硫酸铜抑制,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7亳升。

在鱼发生浮头时,亦可选用增氧剂等相关药物予以增氧。

移植水生植物改良水生植物作为水体初级消费力,可以控制鱼池藻类等的生长,起到很好的净水作用。

养殖者可根据鱼池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水体中合理引进移植轮叶黑藻、鱼腥草、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改善溶氧水平。

套养水活泼物调控水活泼物是水体中的“消费者”,恰当套养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达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如套养鲤鱼、鲫鱼可充分利用水体中残余的有机物,大大减少水体底部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减少污染发生的概率;套养青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螺蛳等生物对水体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消耗;套养鲢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自然饵料资源,控制水体肥度;套养鳙鱼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轮虫;套养草、鳊、鲂鱼可以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净化养殖环境;套养鳜鱼、乌鳢、
鲈鱼等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野杂鱼虾的生长繁殖,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竞争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