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溶解氧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溶解氧和造成溶氧不足的原因

溶解氧和造成溶氧不足的原因

溶解氧和造成溶氧不足的原因容摘要:水质对养殖的水生动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的养殖水体(未被工业污染),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是pH值(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5项指标。

重金属、农药、化工污水等污染的水源,如超出《渔业水质标准》,则不能用于水产养殖生产。

对养殖用水,必须定期进行全面科学检测。

如果片面检测或仅凭经验主观判断,可能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一、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

水是鱼、虾、蟹、鳖、龟、蛙等水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到产量和经济效益。

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

如果水质的一些基本指标超出生物的适应和忍耐围,轻者养殖动物生长速度缓慢,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提高,经济效益下降。

重者可能造成养殖动物的大批死亡,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恶化的水质不仅有害于动物机体的健康,甚至还危及它们的生命。

众所周知水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和悬浮剂,它可溶解各种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氨和硫化氢等,也可溶解各种盐类,如亚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等,还可悬浮尘埃、有机碎屑、细菌、藻类、小型的原生动物以及各种虫卵等。

水体中溶解和悬浮的种种有形或无形的物质和成分,其中一部分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是必需的,有一些是无益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有害的,或者在含量较多时有害,同样,它们对水体中的其他生物,也有有利和不利的方面,特别是某些成分对养殖动物生长和健康不利,而对一些病原体(如病原菌、寄生原生动物)的繁殖、滋生以及产生毒力等是必需的,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水质对养殖的水生动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的养殖水体(未被工业污染),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是pH值(酸碱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5项指标。

重金属、农药、化工污水等污染的水源,如超出《渔业水质标准》,则不能用于水产养殖生产。

溶解氧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

溶解氧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


经过漫长黑夜的积累,到日出之前,终于 使表层水中增氧作用超过耗氧作用;因而水中 溶氧实际含量逐渐增高,经过整个白天的积累, 在日落之前,便积累到最大值。日落之后表层 水中的浮游植物,不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 出氧气,反而要进行呼吸,消耗氧气, R》P, 耗氧作用大大超过增氧作用,溶氧实际含量迅 速减小,经过漫长黑夜的积累,到日出之前, 达到最小值.
2 溶氧日变化最大直与最小值之差称为“昼夜 变化幅度” 简称“日较差’,如图 课本57页 最小值才1.2毫升/升,最大值为13.2毫升 /升, 日较差高达13.2-1.2=12毫升/升。

3.底层水中溶氧日变化倾向,大体与表层水 相似。不过,底层水中阳光不足,即使白天, 光合作用也不能正常进行,主要依靠水团运动、 分子扩散,从表水层向底水层增补溶氧,数量 比表层水少得多,而耗氧作用则日夜照样进行, 强度变化不大,因此,底层水中溶氧, 日变 化不及表层水大, 日较差也小,饱和度保持 在较低水平。水中溶氧量除日变化之外,还有 年变化,其基本原则与上述相同。
一、溶解氧的日变化及日较差

溶氧日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1.表层水中溶氧含量昼夜变化极大,最小值通 常出现在早晨日出之前,最大值则出现在下午 日落之前。早上日出后的整个白天,溶氧量从 最小值逐渐增高,至日落前达最大值,而在日 落后的整个黑夜,溶氧则从最大值不断降低, 到早晨日出前又达到最小值。如此循环不止, 变化不息。

表层水中溶氧含量的这种变化规律,是水中 P—R矛盾运动的必然反映,其原因在于, 日 出之后,表层水中浮游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P>R,放出大量氧气,终于使表层水中增氧作 用超过耗氧作用;因而水中溶氧实际含量逐渐 增高,经过整个白天的积累,在日落之前,便 积累到最大值。日落之后表层水中的浮游植物, 不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反而要进 行呼吸,消耗氧气, R》P,耗氧作用大大超 过增氧作用,溶氧实际含量迅速减小,

水中各气体含量

水中各气体含量

水中各气体含量
水体中的气体含量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水体类型以及周围环境条件。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水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气体及其典型含量:
1. 氧气(O2):
•氧气是水体中最重要的气体之一,对水生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受到温度、水体运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温度越低、水体运动越大,溶解氧含量越高。

2.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由水生植物和动物产生的。

其溶解程度也受到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

通常,二氧化碳含量在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的水体中较低。

3. 氮气(N2):
•氮气通常以氮气分子(N2)的形式存在,但它的溶解度相对较低。

在水中的氮气主要来自大气中的氮气,而水中的溶解氮气通常维持在较低水平。

4. 甲烷(CH4):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在湖泊、河流等水体中产生。

水中甲烷含量受到有机物分解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5. 氩气(Ar):
•氩气的溶解度相对较低,通常在水体中以微量存在。

这些气体的含量可以因水体类型、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而异。

不同水体(如淡水、海水)中的气体含量也可能有所不同。

水中气体的测量通常通过气体分析仪器或标准化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

溶解氧-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

溶解氧-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

溶解氧对生物的影响
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缺乏溶解氧 会使水生生物窒息死亡。
溶解氧浓度过低会导致水生生物生长缓慢、繁殖 力下降,甚至出现畸形和突变。
溶解氧浓度过高也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影 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PART 02
溶解氧的分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自然环境中的溶解氧分布
PART 03
溶解氧的变化规律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季节性变化规律
01
02
03
04
春季
随着气温升高,水体中溶解氧 逐渐升高。
夏季
气温达到最高,水体中溶解氧 达到峰值。
秋季
气温逐渐降低,水体中溶解氧 开始下降。
冬季
气温最低,水体中溶解氧达到 最低值。
日变化规律
上午
随着太阳升起,水体中溶解氧逐渐升高。
溶解氧的浓度通常以每升水 中的毫克数表示,单位为
mg/L。
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 条件,也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
标之一。
溶解氧的来源与消耗
01
溶解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此外还有少部分 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02
水生生物呼吸作用和有机物分解是溶解氧消耗的主要途径。
03
温度、气压、光照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氧的溶解度和消耗速 度。
空气中的溶解氧
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气体交换进入水体,是水体中 溶解氧的主要来源。
水生植物的影响
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释放到水体 中,影响溶解氧的分布。
气候因素
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和分布。
不同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水中溶解氧(DO)及其测定方法知识详解

水中溶解氧(DO)及其测定方法知识详解

水中溶解氧(DO)及其测定方法知识详解1、什么是溶解氧?溶解氧DO(英文Dissolved Oxygen的简写)表示的是溶解于水中分子态氧的数量,单位是mg/L。

水中的溶解氧饱和含量与水温、大气压和水的化学组成有关,在一个大气压下,0℃的蒸馏水中溶解氧达到饱和时的氧含量为14.62mg/L,在20℃时则为9.17mg/L。

水温升高、含盐量增加或大气压力下降,都会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溶解氧是鱼类和好氧菌生存和繁殖所必须的物质,溶解氧低于4mg/L,鱼类就难以生存。

当水被有机物污染后,好氧微生物氧化有机物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如果不能及时从空气中得到补充,水中的溶解氧就会逐渐减少,直到接近于0,引起厌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变黑变臭。

2、常用的溶解氧测定方法有哪些?常用的溶解氧测定方法有两种,一是碘量法及其修正法(GB 7489-87),二是电化学探头法(GB11913-89)。

碘量法适用于测量溶解氧大于0.2mg/L的水样,一般碘量法只适用于测定清洁水的溶解氧,测定工业废水或污水处理厂各个工艺环节的溶解氧时必须使用修正的碘量法或电化学法。

电化学探头法的测定下限与所用的仪器有关,主要有薄膜电极法和无膜电极法两种,一般适用于测定溶解氧大于0.1mg/L 的水样。

污水处理厂在曝气池等处安装使用的在线DO仪使用的就是薄膜电极法或无膜电极法。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是向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色沉淀,加酸后,棕色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反应生成游离碘,再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游离碘,即可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

当水样有颜色或含有能与碘反应的有机物时,不宜使用碘量法及其修正法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可使用氧敏感薄膜电极或无膜电极测定。

氧敏感电极由两个与支持电解质相接触的金属电极及选择性透过膜组成,薄膜只能透过氧和其他气体,水和其中可溶物质不能通过,通过薄膜的氧气在电极上还原,产生微弱的扩散电流,在一定温度下电流大小与溶解氧含量成正比。

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

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

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是水体环境的两个重要指标,其变化可以反映出水质的好坏,对于保护环境和维护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的概念、指标意义、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一、电导率电导率是指单位长度内导电材料中电流的传导能力,因此单位是西门子/m(S/m),在水环境中体现为水体中的电荷离子数。

电导率的测量表明了水体中的离子含量,水体离子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水质变差,对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水质监管和管理来说,电导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二、溶解氧溶解氧是指水体中溶解的分子量的氧气分子,一般单位为毫克/升(mg/L)。

溶解氧的浓度反映了水中溶解氧气的含量,高含量的溶解氧气是维持水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的降低可能会导致水生物的死亡,因此在实际水环境监测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三、测量方法电导率的测量可以通过电导仪来进行,电导仪能够直接读取水体中的电导率值,并进行处理和记录。

而溶解氧的测量可以通过溶解氧计来实现,溶解氧计可以直接测量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因此是溶解氧测量的常用工具。

四、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水体温度、水流速度、水体浊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的含量;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可能污染水质,造成水体中离子含量的升高和水中溶解氧气含量的下降,如排污、化学品泄漏等;3.生物因素:水生生物的代谢会影响水中溶解氧气的含量,多余的生物代谢将消耗溶解氧气,使它很难满足水生生物对氧气的需求,可能导致水生物群落的破坏。

综上所述,水体电导率和溶解氧含量反映了水质的好坏,对于水质监管和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这两个指标,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保护水体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水的溶解氧

水的溶解氧

水的溶解氧一、什么是溶解氧溶解氧是指溶液中溶氧的含量。

在水中,氧气可以以分子形式溶解,也可以以单质形式溶解。

溶解氧的存在对维持水体中的生物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二、溶解氧的来源1. 大气交换大气中的氧气可以通过气体交换进入水体中。

这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之一。

气体交换是指氧气在水面和大气界面之间的传递。

氧气会自然地从高浓度的大气中向低浓度的水体中扩散。

2. 光合作用水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植物会释放氧气到周围的水体中,增加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3. 水下植被分解水下植被的分解也是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之一。

当水下植被死亡或凋落,它们会被细菌分解。

细菌在分解的过程中会消耗氧气,这可能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降低。

4. 水体活动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也会影响溶解氧的含量。

例如,鱼类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这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减少。

此外,水体中的水藻和浮游生物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三、溶解氧的影响因素1. 水温水温对溶解氧的含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水温越低,溶解氧的含量越高。

这是因为低温可以增加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反,高温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2. 盐度盐度也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一般来说,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比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高。

这是因为盐度高会导致溶解氧的溶解度降低。

3. 水体中的压力水体中的压力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在较深的水域,由于水压增加,溶解氧的溶解度会增加。

因此,深水区域的溶解氧含量通常会高于浅水区域。

4. 溶解氧的呼吸生物呼吸是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生物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因此,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四、溶解氧的重要性溶解氧对生物在水中的存活非常重要。

以下是溶解氧在水体中的重要作用:1. 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溶解氧是水体中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影响水中溶解氧测定的几个重要因素

影响水中溶解氧测定的几个重要因素

(ffl《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年第11期影响水中溶解氧测定的几个重要因素周红梅(长春市生态环境局绿园区分局吉林长春130000)摘要:简单来说,水与大气两者借助氧气相互交换4者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之后呈现出的现象统称为溶解氧,经过研究发现,天然水和废水中的氧气浓度是有差异的,其浓度由物理和化学等特性来决定。

若想妥善地将废水进行处理及减少河水的污染,我们必须对水中氧气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而对水体污染程度有着较为准确的预估。

基于此,本文对溶解氧的测定以及影响因素展开论述。

关键词:溶解氧;影响因素;实验操作厂引言分子游离在水中溶解之后成为溶解氧,对于天然水而言,溶解平衡是一种关于化合物的化学平衡,溶解氧的多少主要是由水的温度、大气压力、氧气在空气中的分压程度来决定的,如果地面足够干净,那么水溶解氧会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藻类的生长会使得溶解氧的饱和状态大大提高,使其达到过饱和状态,若水体遭到一些有机物或者是无机物的破坏后,其溶氧速度就会大大降低。

由于大气中的氧气不足,无法准时供给,这样水中的溶解氧就很快地接近0,厌氧菌就会在此刻快速生长,导致水体污染。

因此在排废水前,每一个细节都决定了废水中溶解氧的多少。

1水中溶解氧测定的原理水中的溶解氧存在着大量地游离分子,若要测定溶解氧的含量,最优先选择的方法仍然是化学法和仪器测量法。

化学法主要包括滴定法和目视比色法,仪器法则包括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

在利用化学法进行测量时,主要是通过溶解氧与各种试剂进行反应并且观察其前后变化,接着得出其还原物质,利用所还原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若需求出溶解氧的含量,首先是将溶解氧固定在载玻片上,再选择合适的滴定剂进行滴定,最后选择指示剂来完成计算。

传感器法是实验过程中要求最为严格的方法,它使用的是具有选择性的透氧膜,水中的溶解氧附着在电极上生成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与氧气成正比,之后调节此信号,将它转化、扩大之后输出,最终在屏幕读出数据并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的说来,,贫营养水体及流动水体、以大 气溶解增氧贡献最大,富营养型静水水体则以 光合增氧为主。例如有人调查指出:在自然条 件下,静水养鱼池溶解氧的总收入中,关合作 用增氧约占89%,空气溶解增氧约占7%,其 余4%为水补给增氧。当然,不同水体,条件 千差万别,这一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
2.水中耗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物理作用耗氧 水中溶氧过饱和时,会不断地向空气逸散,过饱和程 度越大,曝气越充分,则逸散损失越多越快,这一过程 仅在水--气截面处进行。氧气也会随水流失。 (2)化学作用耗氧 水体内有些物质可以经由化学反应(或生物代谢作用) 下耗氧气,其反应计量关系如表所示
溶解氧仪

溶解氧分析仪传感部分是由金电极(阴极)和银电极(阳 极)及氯化钾或氢氧化钾电解液组成,氧通过膜扩散 进入电解液与金电极和银电极构成测量回路。当给溶 解氧仪_溶解氧分析仪电极加上0.6~0.8V 的极化电压 时,氧通过膜扩散,阴极释放电子,阳极接受电子, 产生电流,整个反应过程为:阳极 Ag+Cl→AgCl+2e-, 阴极 O2+2H2O+4e→4OH-,根据法拉第定律:流过 溶解氧分析仪电极的电流和氧分压成正比,在温度不 变的情况下电流和氧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


氧气的分压:在水温含盐量一定时,水中溶解 氧的饱和含量随液面上氧气分压的增大而增大。 亨利定律 水面上氧气分压的大小与水面上大气压强有关。 随着海拔的增高,大气压强逐渐降低,所以对 于地处高原区域的天然水,溶解氧的饱和含量 较低。


水中溶解氧含量还受到两种作用的影响:一种是 使DO下降的耗氧作用,包括好氧有机物降解的 耗氧,生物呼吸耗氧;另一种是使DO增加的复 氧作用,主要有空气中氧的溶解,水生植物的 光合作用等。这两种作用的相互消长,使水中 溶解氧含量呈现出时空变化。 在自然条件下,水在流动时,复氧过程比较迅 速,较易补充水中氧的消耗,使水体中溶解氧 保持一定的水平,反之,在静水条件下,复氧 过程缓慢,水中含氧得不到及时补充,处于嫌 气状态。
(2)植物光合作用增氧 在自然条件下,这常是养殖水体内溶解氧的最大供应 者,在溶解总收入中占很大比例 植物光合作用增氧有以下特点: 第一,周日变化明显。仅白天十几小时增氧,晚上反 耗氧; 第二,水层差别大。仅在光线充足的表水层内增氧, 底水层因官衔不足或全无官衔,只耗氧,不增氧;
第三,效果不稳定。增氧的数量及速率随光照条件, 水温,植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状态以及CO2、营养 盐的供给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时空变化很大。



人类及其他陆上动物,是靠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生存。 空气中氧气量多而稳定,一般都是210毫升O2/升空 气。因此,在空气中生存的动物,从来没有感到缺氧 的威胁。 水中溶解的氧气却量少多变。例如淡水中溶解氧饱和 含量仅8—10毫升/升水,还不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1 /20。海水中溶解氧更少。这表明:水中鱼、虾、贝、 藻类的呼吸条件较差,不时面临缺氧窒死的威胁。有 人估计:直接间接缺氧致死的鱼类,约占养殖鱼类死 亡总数60%。 由此可见,掌握水中溶解氧的动态规律,熟悉缺氧的 原因及对策,对于正确组织养殖生产,改进技术、夺 取高产,是很重要的。

3. 溶液中含盐量 盐水中的溶解氧明显低于自来水中的溶解 氧,为了准确测量,必须考虑含盐量对溶解氧 的影响。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盐含量每增加 100mg/L,溶解氧降低约1%。如果仪表在标 定时使用的溶液的含盐量低,而实际测量的溶 液的含盐量高,也会导致误差。在实际使用中 必须对测量介质的含盐量进行分析,以便准确 测量及正确补偿。
溶解氧含量表示方法:

氧分压(mmHg); 百分饱和度(%); 氧浓度(mg/L 或10-6) 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1) 分压表示法:氧分压表示法是最基本和最本质的表 示法。根据Henry 定律可得,P=(Po2+P H2O )×0.209,其中,P 为总压;Po2 为氧分压 (mmHg);P H2O为水蒸气分压;0.209 为空气中氧 的含量。
第五章 溶解氧来自本章主要介绍溶解氧的基本概念,溶解氧的影 响因素,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生物缺氧的 原因和表现及增氧措施。要求了解增氧作用和 耗氧作用,熟悉并掌握溶解氧的日变化,垂直 分布,水平分布规律和生物缺氧及增氧措施。
概述



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水 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 度都有密切关系。 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 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 含量愈高。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 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 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 指标。
制约溶氧仪氧测量的因素: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流速。

1. 温度的影响 由于温度变化,膜的扩散系数和氧的溶解度都将 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溶氧电极电流输出,常采用热 敏电阻来消除温度的影响。温度上升,扩散系数增加, 溶解度反而减小。温度对溶解度系数a 的影响可以根 据Henry 定律来估算,温度对膜扩散系数β可以通过 阿仑尼乌斯定律来估算。 当溶解度系数a 计算出来后,可通过仪表指示和化验 分析值对比计算出膜的扩散系数(这里略去计算过程), 膜的扩散系数在25℃时为1.5%/℃。
影响氧气溶解速率的因素
1 溶解氧的不饱和程度: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氧 气在水中的溶解速率与其不饱和程度呈正比。 氧气的不饱和程度越大,溶解速率越大。 2 气液界面积大小:气体的溶解发生在气液界面 处,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增大单位面积液体 的界面积,则在相同的时间内就有更多的氧 气分子通过界面进入水中,使溶解速率增大

(2) 百分饱和度表示法:由于曝气发酵十
分复杂,氧分压不能计算得到,在此情况
下用百分饱和度的表示法是最合适的。例
如将标定时溶解氧定为100%,零氧时为0
%,则反应过程中的溶解氧含量即为标定
时的百分数。

(3) 氧浓度表示法:根据Henry 定律可知 氧浓度与其分压成正比,即:C=Po2×a, 其中C 为氧浓度(mg/L);Po2 为氧分压 (mmHg);a 为溶解度系数(mg/mmHg· L)。 溶解度系数a 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溶液 的成分有关。对于温度恒定的水溶液,a 为常数,则可测量氧的浓度。氧浓度表示 法在发酵工业中不常用,但在污水处理、 生活饮用水等过程中都用氧浓度来表示。
一、溶解氧的饱和含量


溶解氧是指以分子状态溶存于水中的氧气单质, 不是化合态的氧元素,也不是氧气气泡。溶解 氧通常简记为“DO”。 氧气溶于水中是一可逆过程, O2溶入水中的速度与水中逸出O2的速度相等 时,溶解即达成动态平衡。此时,水中溶解 O2的浓度,即为该条件下溶解氧的饱和含量,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溶解氧饱和含量随温度、 含盐量升高而下降。

(1) 氧的溶解度系数:由于溶解度系数不仅受 温度的影响,而且受溶液的成分的影响。在相 同氧分压下,不同组分的实际氧浓度也可能不 同。根据亨利定律可知氧浓度与其分压成正比, 对于稀溶液,温度变化溶解度系数a 的变化约 为2%/℃。 (2) 膜的扩散系数:根据阿仑尼乌斯定律,溶 解度系数β与温度T 的关系为:C=KPo2· exp(β/T),其中假定K、Po2 为常数,则可以计 算出β在25℃时为2.3%/℃。
3)水补给混合增氧 人工泵水、注水,自然流水不及以及水体内部水 团的垂直对流均属于这类,在底水层溶氧增补上 有重要意义,对整个水体来说,效果多不显著。 例如,设某水池,原有水5000吨,D.O=5ppm, 后注入1000吨D.O=1000ppm的水,并彻底混匀, 则注入后的溶氧浓度只为(1000×10+5000×5) ÷(1000+5000)=5.8ppm 可见增加不多。仅在补给水量达、流速快、溶氧丰 富时,本法增氧效果才显著。
四,溶解氧的实际含量

水体表面直接与空气接触,相互间可以自由地进 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因此,水与空气之间, 按理应该达成溶解平衡,水中溶解氧含量应是该
条件下的饱和含量。然而,溶解氧的实际含量往
往不等于饱和含量,具体数值决定于当时条件下
水中增氧作用与耗氧作用,这是矛盾的运动特点。
1.水中增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空气中O2的溶解 只要水中溶解氧未饱和,这一作用可全天进行。 在温度一定时,水与空气接触越充分,水中溶 解氧不饱和程度越大,则溶解增氧越快。空气 自然溶解增氧通常只限于表水层,在养殖水体 溶解氧的总收支平衡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深度 较大,对流不耗的静水体尤为如此。 因此搅动水体,增大水体与空气的接触,有利 于氧气的溶解。在不饱和程度相同的条件下, 水面开阔,水流急的水体比水面狭窄,水流平 缓的水体溶解快的多。
植物光合作用增氧速率可依照以下式子计算。
自然增氧率(gO2/h)=(增氧后总溶氧量-增氧前 总溶氧量)÷(光合作用持续时 间) (3--2) 式中溶氧总量是由各水层水量乘以该水层溶氧浓 度后相加求得的。 调查指出:一般河流湖泊表水层内,夏季光合作 用产氧能力为0.5~10gO2/m2水面.day,最高记 录达59gO2/m2水面.day。是一亚热带鱼池的实测 结果。
3 气液界面更新情况:搅动气液界面可使溶有较 多氧气的界面上的水迅速离开界面,而代之 含少量氧气的水,这样可以使溶解速率增大。 但是如果水中溶解的氧气是过饱和的,搅动 后会是溶解的氧气向大气逸出。 4 温度:温度能改变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也改 变气体的溶解度,所以温度对氧气的溶解速 率有很大的影响。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温 度降低,溶解速率一般增大。
二、影响溶解氧饱和含量的因素

溶解氧的含量与水温、氧分压、盐度、水 深深度、水生生物的活动和耗氧有机物浓度有 关。

水温:在氧气分压,含盐量一定时,溶解氧的 饱和含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低温下溶解 氧的饱和含量随温度的变化更加显著。 含盐量:在水温,氧气分压一定时,水的含盐 量越高,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含量越小。海水的 含盐量比淡水的含盐量高的多,在相同条件下, 溶解氧在海水中的饱和含量比在淡水中要低得 多。天然淡水水体内含盐量的变化幅度很小, 所以含盐量对溶解氧的饱和含量影响不大,可 近似以纯水中的饱和含量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