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溶解氧分布变化规律
溶解氧-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规律

溶解氧对生物的影响
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缺乏溶解氧 会使水生生物窒息死亡。
溶解氧浓度过低会导致水生生物生长缓慢、繁殖 力下降,甚至出现畸形和突变。
溶解氧浓度过高也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影 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PART 02
溶解氧的分布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自然环境中的溶解氧分布
PART 03
溶解氧的变化规律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季节性变化规律
01
02
03
04
春季
随着气温升高,水体中溶解氧 逐渐升高。
夏季
气温达到最高,水体中溶解氧 达到峰值。
秋季
气温逐渐降低,水体中溶解氧 开始下降。
冬季
气温最低,水体中溶解氧达到 最低值。
日变化规律
上午
随着太阳升起,水体中溶解氧逐渐升高。
溶解氧的浓度通常以每升水 中的毫克数表示,单位为
mg/L。
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 条件,也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
标之一。
溶解氧的来源与消耗
01
溶解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此外还有少部分 来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02
水生生物呼吸作用和有机物分解是溶解氧消耗的主要途径。
03
温度、气压、光照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氧的溶解度和消耗速 度。
空气中的溶解氧
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气体交换进入水体,是水体中 溶解氧的主要来源。
水生植物的影响
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释放到水体 中,影响溶解氧的分布。
气候因素
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和分布。
不同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芒究水库溶解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科学导刊2221,44(1)CN53-505/X ISSN1073-9655芒究水库溶解氧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尹晓琼(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德宏州生态环境监测站,云南德宏675400)摘要:通过对芒究水库2915—2210年溶解氧数据的分析发现,每年溶解氧数据变化图呈M字型。
从时间点来分析,冬季水温较低时,溶解氧浓度较低,春秋季溶解氧达到最高值,夏季7月有一个较低值。
进一步分析芒究水库溶解氧与水温、叶绿素、透明度的关系发现,水温升高,空气中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升高,水温和溶解氧升高使水中藻类加快繁殖,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使水中溶解氧浓度升高,而藻类的繁殖会使水质透明度降低。
关键词:溶解氧;水温;叶绿素;透明度;变化规律;影响因素;芒究水库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573-9655(2221)01-0050-031芒究水库概况芒究水库位于东经98。
35'48",北纬24。
24'35",距离芒市中心3.5Vm。
根据《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20—2022年)》规定,芒究水库水功能区划为皿类(饮用二级,农业用水),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设计灌溉面积2666.67hm9。
目前为芒市城区供水备用水源。
2数据来源芒究水库溶解氧数据来源于德宏州环境监测站2217—2212年湖库监测报告[],水样采集方法按照《HJ444-2209水质采样技术指导》,水样保存按照《HJ443-2209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进行。
分析方法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
3芒究水库溶解氧变化规律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o 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化不大,所以水温是影响溶解氧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水温越低,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越高。
水中溶解氧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水体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越短,说明水体的自净越强。
溶解氧

§-1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
一、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 1、温度------水温的升高而降低,温度较低时, 温度系数较大。
温度 DO mg/ L 0 14.6 5 12.8 10 11.3 15 10.2 20 9.2 25 8.4 30 7.6
2、含盐量------温度、压力一定,含盐量增加, 溶解度降低(?)离子的水合作用,空隙减少
式中的压力为P为该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与混合 气体的总压力无关 ,气体B的分压力等于混 合气体的总压力PT乘以气体B的分压系数φB, 这就是道尔顿分压定律: PB=PT×φB 即:
4、气体本身的性质:如N2 、H2、O2在水中的溶解
度较小 ;而NH3、HCl、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通入空气--增氧
DO 14.6 14.19 13.81 13.44 13.09 12.75 12.43 12.12 11.83 11.55 11.27 11.01 10.76 10.52 10.29 10.07 9.85 9.65 9.45 9.F 23 73.4 24 75.2 25 77 26 78.8 27 80.6 28 82.4 29 84.2 30 86 31 87.8 32 89.6 33 91.4 34 93.2 35 95 36 96.8 37 98.6 38 100.4 39 102.2 40 104 41 105.8 42 107.6 43 109.4 44 111.2 45 113
3.气体的分压------在温度和含盐量一定时,气体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液面上该气体分压的增大 而升高。 亨利定律Cs= Kst • P Cs—— 氧在水中知道溶解度; P——达到溶解平衡时,液面上气体的分压; Kst——溶解度系数,其数值随温度、水的含 盐量而变也与所采用的单位有关。
池塘水中溶氧分布变化规律

池塘水中溶氧分布变化规律在水产养殖当中,溶氧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的数量,也其实就是指“溶氧量”(DO),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的数量。
溶解氧对池塘水中养殖鱼虾的生长和死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池塘水中溶氧含量不足时,会对养殖鱼虾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它们通过影响水环境中的指标,对养殖鱼虾产生不同程度的间接有害影响。
池塘水中鱼类的最适溶解氧为5mg/L,正常呼吸所需的溶解氧一般不低于3.4mg/L,1.5mg/L左右的溶解氧为警戒浓度。
当低于1毫克/升,池塘水中鱼虾将在室内死亡。
一般来说,一天16小时必须大于5mg/L,其他时间不小于3mg/L。
关于池塘水中溶氧分布变化规律详细介绍如下:一、池塘水中溶氧分布变化规律垂直分布:池塘水上层> 池塘水中层> 池塘水下层水平分布:池塘水下风位> 池塘水上风位垂直分布的影响因素:表层藻类光合作用产氧多,底层微生物耗氧多。
水平分布的影响因素:下风位风浪较大,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较多;下风位藻类丰度较高,晴天中午产氧较多。
1、溶解氧的昼夜变化: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水中溶解氧逐步升高,到下午含氧量达最高值。
日落后整个黑夜,植物光合作用停止,不再产生氧气,而水中各种生物都要呼吸耗氧,所以水中溶解氧逐渐下降,日出前降到最低。
2、溶解氧的垂直变化:白天中午或是下午,表层水中溶氧多,但底层由于光合作用弱,溶氧少。
夜间,特别是下半夜,光合作用停止,只有呼吸耗氧,加之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夜间又经常有风,上下层水混合,因此上下水层的含氧量便趋于一致。
3、溶解氧的水平分布:无风时池塘溶解氧水平分布是均匀的,但在有风时,白天含氧高的表层水被风吹到下风沿岸,而溶氧低的底层水则在上风沿岸处上浮。
所以下风处溶氧高于上风处。
夜间至清晨,溶氧水平分布则相反。
4、溶解氧的季节变化:早春季节冰面开始融化,由于春风较大,水中溶解氧常呈饱和状态,随着天气的转暖,日照增长,水温升高,浮游植物繁殖旺盛,光合作用加强,水中溶解氧白天较高,夜晚较低,昼夜变化较大,秋天随着气温的降低,上、下水层对流较大,池水中溶解氧趋向好转,在临近结冰时,池水溶解氧达到饱和。
大亚湾倾倒区及周边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

大亚湾倾倒区及周边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摘要:根据大亚湾倾倒区及周边海域四个季度的调查资料,描述了表层海水溶解氧(DO)水平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调查海域DO含量水平在5.69~8.23mg/L,倾倒区内的各季节及年平均溶解氧含量均稍小于倾倒区外,春冬季(7.51~8.13 mg/L)大于夏秋季(6.46~6.53 mg/L),季节变化明显;溶解氧水平分布特征是春冬季节西高东低,夏秋季节南高北低,秋冬季比春夏季分布稍均匀。
根据研究结果推断,倾倒活动对倾倒区及周边海域影响较小,在海洋自净能力可调节范围以内。
关键词:大亚湾倾倒区;溶解氧;分布特征1.引言海洋溶解氧是指溶解于水中分子状态的氧,即水中的O2,用DO表示。
海水中溶解氧水平不仅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反映了海洋生物的生长状况和海水的环境质量[1,2],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生存、繁殖和生长发育,对海洋渔业发展有重大影响。
因此,监测海水中的DO含量一直是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动力学、海洋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3 ,4]。
目前,众多学者对东海、黄海及长江口等海域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报道较多[5,6],而针对南海大亚湾区域海水溶解氧的研究较少。
大亚湾位于南海北部,西南邻香港,西邻大鹏湾,东接红海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目前,大亚湾溶解氧水平尚未出现严重问题,但随着近年来沿海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加剧,对海洋的利用及利用过程中的污染也不断加强,若未能采取及时有力的措施保护大亚湾海水水质,长此以往大亚湾海水溶解氧低值的情况一定不可避免。
本文以大亚湾倾倒区及附近海域海水溶解氧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春、夏、秋、冬四季倾倒区内外溶解氧变化及水平分布特征的情况,不仅对倾倒区水质保护存在实际意义,也为倾倒区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采样与方法在倾倒区及周边海域共布设12个监测站位,其中倾倒区内设置4个监测站位(6~9号站),倾倒区外周边海域设置8个监测站位(1~5、10~12号站),调查站位的分布图如图1所示。
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臧淑梅【摘要】溶解氧是指以分子状态溶存于水中的氧气单质。
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通常很低,只有百万分之一。
水中有机物分解、生物呼吸、气压、盐度等许多因素,都对水中溶解氧产生影响。
所以掌握水中溶解氧的动态规律,熟悉缺氧的原因,对于正确组织养殖生产、改进技术、获得高产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名称】《黑龙江水产》【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水中溶解氧;变化规律;溶解氧含量;有机物分解;分子状态;养殖生产【作者】臧淑梅【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溶解氧是指以分子状态溶存于水中的氧气单质。
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通常很低,只有百万分之一。
水中有机物分解、生物呼吸、气压、盐度等许多因素,都对水中溶解氧产生影响。
所以掌握水中溶解氧的动态规律,熟悉缺氧的原因,对于正确组织养殖生产、改进技术、获得高产是非常重要的。
一、溶氧的来源1.空气:水在静止状态下来自于空气的溶氧是非常缓慢的,而且仅仅限于表层。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的最大量称为氧的饱和浓度,其溶氧量和水量的百分比称为饱和度,也是水对氧的溶解度。
如水温10℃时,纯水的溶解量是11.33mg/L。
它的溶解度应当是7.93mg/L。
在有水流动的河流中,空气中的氧气不断溶入水中,超过饱和度的溶氧也会逸入大气中。
如果没有水的流动变化,只要有风浪出现,也会使空气与水体的界面接触不断更新,从而使氧气大量溶入水中。
特别在湖泊、水库等大型水体,“无风三尺浪”,空气的溶入就成为大水面溶氧的主要来源。
2.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在面积较小的池塘,一般水生动物的养殖密度较大,加之施肥、投饵的影响,水质肥沃,浮游植物密度大,在太阳照射下产生的氧气也多。
如果天气平静无风,溶氧大量积存在水中,可以高达饱和度的200%以上。
在有风浪的天气下,多于饱和浓度的溶氧就会逸入空中,直到降至饱和度为止。
杜塘水库溶解氧随深度变化规律

海峡科学
HAI XI A KE XUE
杜塘水库溶解氧随深度变化规律
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郭 伟
[摘要] 该文针对杜塘水库研究溶解氧随水深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溶解氧浓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在 20m以下溶解氧 几乎为零;春季表层至 5m深处溶解氧浓度较稳定,5m以下溶解氧降低;夏季在 5m附近出现温跃层,在温跃层溶解氧较稳定; 秋季溶解氧随水深的变化不显著,底层时溶解氧降低较多;坝前表层溶解氧较高,库心在水深 4m~16m之间溶解氧较高。 [关键词] 溶解氧含量 水库 水深 水温
云霄杜塘水库是早期建成的中型水库,属漳江支流白银 溪, 总 库容 1621万 立方 米, 灌 溉面 积3. 57万 亩, 是 一座 以 灌 溉为主结合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本文主要研 究杜塘水库不同季节水深变化对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008年4月、7月、10月选择杜塘水库六个点位采集水样 进行溶解氧分析研究。每个点位分层采样,相隔1 m采集一个 样品,直至20m,点位包括坝前和库心,共采集90个样品, 采 集水 样 采 用 TN- S直 立 式 有 机玻 璃 采 水 器 ,以 取 得 理 想 效 果。所有点位均测定水温、水深以及溶解氧,溶解氧的测定 采用溶氧仪,所有数据均在现场测定。
增加一个子系统,直接调用各种大型监测仪器如气相色 谱仪、色质联机、原子吸收仪、离子色谱仪等自带的数据处 理软件中的数据,省去人工输入环节,减少数据出错率,减 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5. 2 建立资料库
将市级监测站纷杂的工作文件、监测报告、质量体系文
件,各种环境质量标准、分析方法标准、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数据库等资源统一编目分类,以满足管理人员、监测人员对 所需资源的全程搜索,使系统成为站内完整的资源共享中心。 5. 3 扩大系统应用范围
溶解氧和饱和溶解氧的概念

溶解氧和饱和溶解氧的概念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是指溶解于水中分子状态的氧,即水中的O2,用DO表示。
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溶解氧的一个来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饱和时,大气中的氧气向水体渗入;另一个来源是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
溶解氧随着温度、气压、盐分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温度越高,溶解的盐分越大,水中的溶解氧越低;气压越高,水中的溶解氧越高。
溶解氧除了被通常水中硫化物、亚硝酸根、亚铁离子等还原性物质所消耗外,也被水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水中有机物质被好氧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
所以说溶解氧是水体的资本,是水体自净能力的表示。
天然水中溶解氧近于饱和值(9ppm),藻类繁殖旺盛时,溶解氧含量下降。
水体受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污染可使溶解氧降低,对于水产养殖业来说,水体溶解氧对水中生物如鱼类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溶解氧低于4mg/L时,就会引起鱼类窒息死亡,对于人类来说,健康的饮用水中溶解氧含量不得小于6mg/L。
当溶解氧(DO)消耗速率大于氧气向水体中溶入的速率时,溶解氧的含量可趋近于0,此时厌氧菌得以繁殖,使水体恶化,所以溶解氧大小能够反映出水体受到的污染,特别是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它是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水质的综合指标[2]。
因此,水体溶解氧含量的测量,对于环境监测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饱和溶解氧是指当水体与大气中氧交换处于平衡时,水中溶解氧的浓度。
在标准大气压下,它只随水温T而变化。
财务管理工作总结[财务管理工作总结]2009年上半年,我们驻厂财会组在公司计财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厂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全组人员尽“参与、监督、服务”职能,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重点,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财务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漫长黑夜的积累,到日出之前,终于
使表层水中增氧作用超过耗氧作用;因而水中 溶氧实际含量逐渐增高,经过整个白天的积累, 在日落之前,便积累到最大值。日落之后表层 水中的浮游植物,不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 出氧气,反而要进行呼吸,消耗氧气, R》P, 耗氧作用大大超过增氧作用,溶氧实际含量迅 速减小,经过漫长黑夜的积累,到日出之前, 达到最小值.
溶氧随着水温升高,饱和溶氧量下降;盐度对 溶氧也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随着水体盐度升 高,饱和溶氧量下降。 大多数情况下,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实际含量 低于饱和溶氧量,其数值取决于当时条件下水 中增氧与耗氧动态平衡作用的结果。
当增氧大于耗氧时,溶氧趋于饱和,有时还会 出现“过饱和”现象,这一般会出现在晴天午 后,藻类密度高、光合作用强的池塘中;当耗 氧占主导地位时,水中溶氧开始持续下降,其 结果将会出现低氧甚至无氧水区,此时可能出 现养殖动物“浮头”,甚至“泛塘”现象。
2.3 水中溶解氧减少的因素 水体中的耗氧作用可分为生物、化学和物理来源的
耗氧。 ① 生物耗氧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所消耗的溶氧,大多数情况下,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底 栖生物呼吸耗氧占据池塘耗氧的绝大部分,呼吸耗氧 主要发生在阴天和夜间光合作用不强的时候 。
2 溶氧日变化最大直与最小值之差称为“昼夜 变化幅度” 简称“日较差’,如图 课本57页 最小值才1.2毫升/升,最大值为13.2毫升 /升, 日较差高达13.2-1.2=12毫升/升。
3.底层水中溶氧日变化倾向,大体与表层水 相似。不过,底层水中阳光不足,即使白天, 光合作用也不能正常进行,主要依靠水团运动、 分子扩散,从表水层向底水层增补溶氧,数量 比表层水少得多,而耗氧作用则日夜照样进行, 强度变化不大,因此,底层水中溶氧, 日变 化不及表层水大, 日较差也小,饱和度保持
溶氧跃层的深度与跃温层大体一致,主要决定 于表水层升温快慢与风力搅拌强弱等因素。升 温快,时间短,风力搅拌弱时,跃变层离水面 较浅, 变化较急剧,反之,升温较慢,作用时
间较长,又有较强的风力搅拌时,则跃变层离 水面较深,变化较缓和。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升温降温交错进行,还可 能出现几个跃变层的复杂情况。溶氧垂直分布 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称为“水层差”,其大小 取决于水体生产性能与分层流转情况。在夏季 停滞期内,水体初级生产力越高,水层差就越 大,底水层往往缺氧。水的垂直对流则使水层 差减小以至消除。
水产养殖中溶氧的作用及三 个变化规律
1 溶氧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1.1 提供养殖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氧气 从能量学和生物化学的观点来看,动物摄
食是为了将储存在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其自身 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够直接利用的能量,而 呼吸摄入的氧气正是从分子水平上通过生化反 应为最终实现这种转化提供了保证。一旦缺少 氧气,这些生化反应过程将被终止,生命即宣 告结束。
一、溶解氧的日变化及日较差
溶氧日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1.表层水中溶氧含量昼夜变化极大,最小值通 常出现在早晨日出之前,最大值则出现在下午 日落之前。早上日出后的整个白天,溶氧量从 最小值逐渐增高,至日落前达最大值,而在日 落后的整个黑夜,溶氧则从最大值不断降低, 到早晨日出前又达到最小值。如此循环不止, 变化不息。
实践中人们对增氧能够解决养殖动物浮头问题 和预防泛塘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正因如此, 很多养殖者把增氧仅仅看成一种“救命”措施, 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在此之前低氧早已对养殖动 物和水体环境所造成了危害。
1.2 有利于好氧性微生物生长繁殖,促进有机物 降解
好氧性微生物对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至关 重要,在有氧条件下,进入水体的粪便、残饵、 生物尸体(包括死亡的藻类)和其它有机碎屑等 被微生物产生的各种胞外酶逐步降解成为各种 可溶性的有机物,最后成为简单无机物进入新 的物质循环,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而这些 都是需要氧气的参与才能进行的。
溶氧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的具体时间,不仅与 光照有关,也受温度影响。 寒冷季节,早, 晚气温很低,光合作用较弱,与温暖炎热季节 相比,溶氧最大值出现时间常会提早2~4小时, 溶氧最小值的出现时间,则往往推迟1—2小时 O2.
溶氧日较差的大小,主要与水体本身的生 产性能有关,其一般规律是, ①其他条件相同或近似时,水体越肥,水 中浮游植物密度越大,则溶氧日较差越大
在较低水平。水中溶氧量除日变化之外,还有 年变化,其基本原则与上述相同。
二、溶解氧的垂直分布
溶氧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1.白天中午及下午,养殖水体中溶氧垂直分 布特点是:表层水中溶氧甚多,饱和度可高达 200%以上,底层水中溶氧甚少,饱和度约为 40—80%,甚至更低。在中层水中,溶解氧随 深度增大急剧减少,形成一个“跃变层”。总 的倾向是,随水深增大,溶氧含量急剧减少。 溶氧垂直分布的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是:
①太阳出来后,真光层内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 用产生大量O2,使表水层内增氧作用>耗氧作 用,增氧作用超过耗O2作用,溶氧含量不断 增高,积累到日落前达极大值。实际调查时常 发现,溶氧最大值不出现在最表水层,而出现 在次表水层。其原因,除逸散进入空气外,主 要与光强有关。最表水层若光强过高,就会抑 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O2减少,此时次 表水层则光强合适,产O2也多,故极大值出 现在该水层。
有机物进行厌氧发酵,产生许多恶臭的发酵中 间物,如尸胺、硫化氢、甲烷、氨等,对养殖 动物造成极大危害。在低氧条件下水体和底质 变黑发臭,主要是因为其中硫化氢遇铁产生黑 色的沉淀所致。水体中较高溶氧将对这类有害 的厌氧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有助于创造合适 的养殖环境。
1.5 增强免疫力 水中充足的溶氧还有助于提高养殖动物对
四、溶氧极值出现的一般规律
综合以上各点可知,养殖水体中溶氧最大值、最小值出 现的规律如下:
1.溶氧最大值通常出现在夏季白天日落之前的表层
2.溶氧最小值通常出现于下述场合: (1)黎明或日出前的表层尤为底层水中, (2)夏季停滞期长期保持分层状态的底层水及上风沿
岸的底层水及中层水, (3)水质过肥、放养太密、投饵施肥过多、水底淤泥 很厚的鱼池,遇上夏季天气闷热、气压低、暴雨强风之 后,表层水与底层水发生垂直流转混合,带起淤泥,这 时整个水体都有可能出现溶氧最低值,甚至造成养殖生 物大批死亡的事故,上述情况如果是发生于晚上,后果 将更加严重,必须特别留意。
差,因而,晚上常有风从陆地吹向水面,大水
面尤其明显。有些水体,或由于深度过大,或
因为地形复杂,即使晚上,有风吹刮,也不能 完全破坏分层状态,底水层常为缺O2还原状 态。
三、溶解氧的水平分布
池塘中溶氧水平分布,主要取决于风向风 力, 无风时厂垂直分布本不均一,水平分布 则大体均匀,后来在风力作用下,溶氧含量高 的表层水移到下风沿岸,溶氧含量低的底层水, 则在上风沿岸处上浮,使溶氧水平分布出现不 均一状态。如果底层水中溶氧极少,那么,在 上风沿岸水中蓄养的鱼贝类,就有缺氧死亡的 危险,应予注意。
2.晚上、特别是下半夜,溶氧浓度不断下降, 垂直分布趋于均一。其原因是: 日落后,只
有呼吸耗O2作用,加上入夜后气温下降,表 层水温随之下降, 密度增大,表、底水层密
度差消失,甚至上重下轻,发生垂直对流或在
风力吹拂下,循环流转,终于混合均匀,使溶
氧垂直分布均一化。恰好,水陆散热、降温快
慢不同,水面与地面上的空气存在温差及密度
பைடு நூலகம்
表层水中溶氧含量的这种变化规律,是水中 P—R矛盾运动的必然反映,其原因在于, 日 出之后,表层水中浮游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P>R,放出大量氧气,终于使表层水中增氧作 用超过耗氧作用;因而水中溶氧实际含量逐渐 增高,经过整个白天的积累,在日落之前,便 积累到最大值。日落之后表层水中的浮游植物, 不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反而要进 行呼吸,消耗氧气, R》P,耗氧作用大大超 过增氧作用,溶氧实际含量迅速减小,
②与此同时,表层水吸收太阳光能,水温上 升。而水的比热大,导热性小, 因此表,底
水层之间出现跃温层。若无风力搅拌等因素打 破这种分层状态,则表水层内多量O2不能通 过水的对流混合,直接带给底层水,只能靠扩 散作用,缓慢向下补给,这样,底水层内P 《R,溶氧实际含量比表水层就低多了。
③在跃温层内,尽管深度相差不大,但温度 随深度增加下降较急较快。相应的,水的 密度与浮力也增大较急较快。这样一来, 由表水层沉落下来的浮游生物残骸,有机 碎屑等,一进入跃温层内,因浮力增大, 下沉速度大为减小。一些细小碎屑,几乎 全被跃层挡住,使该处积累多量有机物。 跟着细菌也大量繁殖起来,迅速分解有机 物,耗用大量O2,终于形成溶氧跃层。
此外,在河流有支流流入处,湖泊池塘水的 出口、进口处,浅海有淡水流入处,有生活污 水及工业废水污染处,甚至于鱼贝类的群集处, 溶氧及其他水质特点,也与周围水质有相当差 别,呈水平分布不均状态。例如,有人测定发 现:当海水流通不好时,珠笼内部水的溶氧量 比笼外水中溶氧量少得多,特别是在放养过密, 笼网孔眼大都堵塞时,尽管笼外的溶氧很多, 笼内珠贝仍会因缺氧窒息,大批死亡。网箱养 鱼也有类似问题。这种水平分布均一的溶氧状 态,往往为人们忽略,必须特别留意。
1.3 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氧气能直接氧化水体和底质中的有毒、有
害物质,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氧气具有很强的 氧化性,可直接将水中毒性大的硫化氢 (H2S)、亚硝酸盐(NO2-)等分别氧化成低毒 的硫酸盐、硝酸盐等。
1.4 抑制有害的厌氧微生物的活动 在缺氧条件下,厌氧微生物活跃起来,对
第二节 溶解氧的分布 变化规律
溶解氧分布是指:同一时刻,同一水体内不同水层、 水区的溶氧差别状况。
溶氧变化是指:同一水体内,同一水层、水区在不同 时刻溶氧含量差别情况。
水体中增氧、耗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 了水体内溶氧分布变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般说: 贫营养水体,溶氧多近饱和,变化不大;相反,富营 养或受污染水体,溶氧浓度很不稳定,大起大落,变 化很大,下面着重讨论其动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