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学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生物圈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生物与生物圈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七年级生物(上)第一单元复习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学案课题内容: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复习目标:1.熟记生物的特征,学习生物的方法2.掌握生物圈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3.掌握生态系统相关内容,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调节4.理解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分类复习重点:1.生物圈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2.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调节3.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自主复习】1.生物的特征是:,,,,,,除以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2. 和是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
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
3.生物圈:地球上所有及其的总和。
4.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
生物因素中,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有:,,,等。
5.生物必须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和着环境;环境在不断,生物也在不断。
生物和生物间也存在各种复杂的关系。
所以,自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而又相互的。
6.生态系统:在一定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
食物链起始于。
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和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
9.生物圈的范围包括的底部,的大部和的表面。
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10.生物圈是一个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
【合作探究】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例如:探究非生物因素(光)对鼠妇的影响中,我们这样来探究。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别吗?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思路:设计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相等或不等)的鼠妇,过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如果两种环境中鼠妇都一样多,说明时间假设是(正确或错误)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优秀教学案例新版新人教版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的保护不仅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对未来世代的承诺。
2.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生物圈是什么吗?”、“生物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3.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如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圈保护的紧迫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可以系统地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等,让学生对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减少学校周围的污染问题。
3.教师可以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沟通情况,并进行评价。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在学习生物圈保护方面的反思日记。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优秀教学案例新版新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复习课。在前期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等。通过对本节课的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学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课时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章生物圈学习目标1、熟记生物的六大特征,会调查生物并进行分类;2、熟记生物圈的概念以及其X围;3、会分析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哪些;4、领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并具体应用。
要点梳理1、袁隆平蜚声海内外,原因是他培育了举世闻名的;世界的第一个试管婴儿是英国的;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动物是克隆羊。
2、地球表层的和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家园。
3、观察是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
4、生物的六大特征包括:;;;;;除病毒外。
5、调查是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那么,在调查时应该注意:首先:,其次:,如果调查的X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
6、生物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照形态结构可以分为:,;。
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和。
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等。
7、生物圈的厚度大约从水面以下到地面以上,共20公里左右的圈层。
包括:的底部;水圈的和的表面。
其中的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8、所有的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他们都需要;阳光;;水,还有和。
9、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分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温度,水和等因素;另一类是因素。
10、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
常见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有,,。
12、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中,研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需要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供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总结复习教案

生物和生物圈年级九年级科目生物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生物和生物圈总结复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分两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以及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应使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对各节的知识点掌握了,但他们掌握的只是各章节一些零散的、脱节的知识,如何将各章节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三、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观察、调查、对照实验。
2.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4.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5.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6.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7.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8、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和区别生物的共同特征。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对生物圈有了哪些了解呢?二、梳理知识点1.举例说明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2.人类能否在地球以外找到生存空间,为什么?3.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能描述出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3.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4.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5.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能写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知识梳理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除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4、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存。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无机盐和,通过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或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5、生物的归类方法:(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和。
(2)按照生活环境分为:和等。
(3)按照用途分为:、、、。
6、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A观察法——观察方法有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和显微镜观察。
①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记录结果、整理;②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擦拭→滴水→取材→展平→盖片→染色→观察;B调查法C科学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再探究。
7、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的大部和。
厚度大约千米。
8、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和水、适宜的和一定的。
9、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和(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有、、竞争及等。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关系。
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
10、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①: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②: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③: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
其他条件都相同。
④⑤⑥、1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①生物环境: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2.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生物类群的特点。
3.熟悉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功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的概念和重要性。
“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生物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生物圈?”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和功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物生存的家园。”
2.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展开: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
-巩固提升:通过课堂小结、知识问答、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结合实验、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一段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视频作为导入,展示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引发学生对生物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学们,刚才的视频中展示了地球上的生物圈,它是那么神奇,包含了无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这个神秘的生物圈。”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复习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学案

课题: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8课时)课型:复习课时:1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根据生物的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生物圈的范围,明确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5、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及能力的有限性。
【重点】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生态系统的组成【难点】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及能力的有限性。
【构建知识框架】【自主练习】1、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是()A、含羞草、真菌、水B、珊瑚、病毒、小草C、玉米苗、细菌、木耳D、珊瑚虫、钟乳石、蝴蝶兰2、根据下列事例判断属于哪种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①下雨后蚯蚓爬出地面上来活动;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④生长在海洋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的颜色不一样。
A、光B、温度C、水D、空气3、根据下列事例判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请连连:①雷鸟在冬天羽毛是白色,夏天是黑棕色环境影响生物的②过度放牧,会使草原荒漠化,甚至沙漠化③大树底下好乘凉④雨露滋润禾苗壮生物影响环境⑤南橘北枳⑥蛔虫一生产卵30万粒⑦热带森林中的猿类的脚长且粗壮⑧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适应环境⑨鱼儿离不开水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4、下面哪项是一个生态系统()A、一片森林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类D、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5、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A、种子→鼠→蛇→鹰B、种子→鼠→猫头鹰C、草→马→马蛔虫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6、下列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最丰富、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温带落叶林D.北方针叶林7.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稻、昆虫都属于生产者B.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青蛙和鸟是捕食关系8、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生活在平原上的人比较,血液中的血红细胞多,与之有关的生态因素是()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1)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2)鹰与兔之间的关系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学案) 一、考点梳理
1、怎样判断一个生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2.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哪些?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什么是对照实验?探究某一个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5、生物圈的范围是什么?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6、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哪两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怎样?生物圈和生态系统是什么关系?
7、如何判断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素间具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书写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各有什么特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
二二、、典典例例分分析析
例题、据报道,一农民在水稻田中进行养蟹试验并获得成功。
种植时,他们调整水稻种植的行间距,留出较宽的养蟹通道,
使得稻田有较长的透光时间,放养
蟹苗后,稻田中的稻谷虫等多种害虫,成为螃蟹丰富的食物,而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肥料,实现了稻、蟹双丰收 (如图),农民既节省了农药、化肥又生产了有机食品。
⑴要使该图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增加 和 ⑵该生产模式很少使用农药,采用的灭虫方式是____优点是____
⑶该生态系统的类型属于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_ ⑷螃蟹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____。
⑸上述过程中,增大行间距离使水稻的种植数量减少,但水稻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 其原因
解析:这是个综合题。
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的作用,食物链的写法,应从生产者开始,生物防治的优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合理密植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措施。
⑴ 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⑵生物防治 减少环境污染,治虫效率高(节省了农药、化肥又生产了有机食品 ⑶农田生态系统 较差 ⑷ 太阳光 ⑸ 透光好,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养蟹后病虫害减少了
三、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物所具有的特征是 A.遗传和变异 B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活需要营养 D .生长和繁殖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大雁南飞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鱼儿离不开水 D .秋风扫落叶
3.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阳光、空气、还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了
A 、生活环境
B 、非生物因素
C 、生态系统
D 、生物因素 4.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对该食物链表述正确的是 A 蝉→螳螂→黄雀 B 蝉←螳螂←黄雀
C 柳树→蝉→螳螂→黄雀
D 柳树→蝉→螳螂→黄雀→细菌、真菌 5.下列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东昌湖及湖内的所有生物 B .冠县万亩梨园内的全部梨树 C.聊城植物园内的所有荷花 D .聊城姜堤乐园内的所有植物 6. “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阳光
(二)非选择题
7.地球是“肾脏”——湿地,是富有生物多样性、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
对于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右图是某城市为净化生活污水而建立的大型人工湿地公园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图还不能被称之为生态系统,因为还缺少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2)分析上图,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主要被湿地中的作用,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的;此类生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3)一段时间后,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以限制藻类及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4)目前,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8.右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9分)
(1)右图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者,动物与植物通过关系形成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任写一项)等。
(3)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和能量流动,目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和逐级的特点。
平衡状态下,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4)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尸体不会堆积如山,是因为细菌、真菌等分解者能将尸体中的______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这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___ _。
2)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图中的生物外,还应
包括细菌和真菌,它们属于____。
3)图中有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短的一
条:。
4)若人们大量捕捉鸟类和青蛙,则该生态系统最初
发生的变化是蜘蛛和食草昆虫的数量增加,这可能
导致____被破坏。
10.右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食物链起始的生物是。
(2)图中甲、乙都具有的生理作用是。
(3)图中③表示的生理作用中,能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在中进行的。
(4)绿色植物的气体进出和水分的散失都是通过叶片上的完成的。
11.某学校一个生物科技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通过对一个稻田生态系统的观察,发现稻田里主要的生物有:水稻、昆虫、青蛙、捕虫的小鸟等。
他们绘制出了该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中所含食物链有____条。
(2)此生态系统的____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其产物是____。
(4)在水稻播种前应当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复测3次,取3次的____作为测定结果。
(5)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通常水稻的产量较高,请你分析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