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分类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及处理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及处理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及处理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及处理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分析
1.1 断板定义及分类
所谓刚性路面断板,是指水泥混凝土板产生横向或纵向贯通裂缝,使板块整体断裂的现象。

断板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典型的破坏形式,其危害也是最严重的。

水泥混凝土断板,按裂缝的方向可分为纵向断板和横向断板、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按其损坏程度分为三类。

(1)轻微断裂:裂缝无剥落或轻微剥落,未封缝的裂缝宽度小于3mm,已封缝的裂缝宽度不限,但封缝良好;
(2)中等断裂:裂缝处有中等程度剥落,未封缝的裂缝宽度为3-25mm,己封缝的裂缝无剥落,但填缝料明显损坏,板被分割成3块以内,但均属轻微裂缝;
(3)严重断裂:裂缝处有严重剥落,未封缝的裂缝宽度大于25mm,板被分割成3块以上,裂缝损坏在中等程度以上,有错台、裂块已开始活动。

1.2 断板的原因分析
(1)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原材料不满足规范要求,在车辆荷载及环境因素的重复作用下造成面板断裂;
(2)基层处理不匀,使路基强度不足、稳定性差,导致面板断裂;
(3)路面在使用过程中,面层接缝填封料失效,混凝土板不能自由伸缩,板内产生过大拉应力,引起路面板断裂;
(4)早期细微裂缝未反应到表面,使用一段时间后,受行车荷载及温度应力的双重作用,部分裂缝将逐渐增长、变深,以致造成面板断裂;。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通常是指在路面结构中产生的沿边或横向走向的裂缝或分离缝,给道路使用带来很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和行车舒适性。

本文将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一、断板原因1. 路面质量不佳:设计不合理,浇筑不规范、不严格执行浇筑程序等原因均可能导致混凝土路面出现断板。

2. 材料问题:原材料的质量不好,使得混凝土在凝固前或凝固后收缩较大,造成路面断裂。

3. 温度问题:温度的变化对混凝土路面的影响是显著的。

高温会导致混凝土路面膨胀,低温会导致路面收缩和变形,都可能导致断板。

4. 车辆负荷:途径不同的车辆重载,间歇性的负载,长时间置于同一路段等原因也会造成混凝土路面断板。

二、断板预防措施1. 选用合适的材料:混凝土路面应选用质量好、强度高、耐久性好的材料。

2. 正确施工:保证施工程序的规范和严格执行,保证混凝土路面的质量。

3. 控制混凝土膨胀和收缩: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水灰比、选用合适的粗细骨料、控制混凝土表面的冷却等方法。

控制混凝土的膨胀可以通过在路面上加装可调节的伸缩缝等方法。

4. 更换老化路面:对于老化路面应及时更换或更新,避免路面出现破损、开裂等现象。

三、断板的处理方法1. 小面积的断板可采用路面密封剂来进行堵漏,保持路面的平整。

2. 中面积的断板可采用立体筑造或者铺设路面处理,将断裂处再次接起来,确保路面的使用寿命。

3. 大面积坑洼的路面应进行更换或者重新铺设,确保路面的平整度与使用寿命。

总之,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问题,首先要注意预防工作,选用好材料、严格施工和控制温度等都是必须的。

如果还是出现了断板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确保道路的使用寿命。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断板现象,对路面整体的使用寿命和交通
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路基土质条件、施工工艺和养护保养等方面对断板原因
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一、路基土质条件
1. 路基土层没有经过充分加固处理导致荷载反弹较大,从而引发路面断裂现象。

2. 路基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导致路基的承载能力降低,压力集中,使路面断裂。

防治措施:应以确保路基土壤的稳定为前提,采取科学、合理的加固措施,提高路基
土层的承载力,同时保持路基湿度的合理范围。

二、施工工艺
1. 板面厚度不足或过厚均会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甚至导致断板。

2. 混凝土搅拌和浇筑工艺不规范,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不过关,从而造成路面断裂。

防治措施: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保证路面板面厚度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搅拌和浇筑混凝土时,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混凝土质量过关。

三、养护保养
1. 路面使用过程中经过日晒雨淋、车辆行驶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路面出现微裂纹,进而诱发断板。

2. 冬季冰雪天气频繁对路面产生冻融作用,进而加剧路面的裂纹和破坏。

防治措施:提高路面抗裂性能,采用超强纤维混凝土材料,增强路面耐磨性和抗冻性,同时加强养护保养工作,修缮路面裂缝和破损部位,减缓路面断板的发生。

总之,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合理的施工管理和养护保养措施能
够大大减少路面断板的发生,从而保障路面的安全使用。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我们日常出行中最常见的路面类型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水泥混凝土路面可能会出现断板现象。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交通通畅,还会给行人和车辆带来安全隐患。

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对于保障交通安全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1.1 材料质量问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往往与材料质量有关,水泥、砂、碎石等原材料可能存在杂质或掺假,而且在应用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导致材料的质量不稳定,从而引起路面断裂。

1.2 设计不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参数包括路面厚度、质量等,如果设计参数选择不当或者设计质量不达标,那么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路面开裂的情况。

1.3 施工技术问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包括配料、搅拌、浇筑、养护等环节,如果这些环节中有一环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路面出现断裂。

1.4 环境因素气候变化、气温变化、水土化学腐蚀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长期的环境侵蚀也是导致路面断板的原因之一。

2.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在使用水泥、砂、碎石等原材料时,需要严格把关,确保原材料的质量达标,避免杂质和掺假,保证路面材料的稳定性。

2.2 加强路面设计在进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道路使用的地理环境、交通负荷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设计参数,以确保路面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2.3 优化施工工艺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工艺的优化和控制,保证配料、搅拌、浇筑、养护等环节的质量,避免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2.4 加强环境保护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路面环境的保护,避免酸雨侵蚀、化学腐蚀等因素对路面的影响,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2.5 定期检查维护定期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包括修补裂缝、加固路面等,以保证路面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1 裂缝封闭对于出现裂缝的路面,需要及时进行裂缝封闭,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并根据裂缝的大小和深度选择适当的封闭材料进行修复。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路面开裂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路面设计不合理:在路面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路面的荷载和变形特性,可能会造成路面断板。

如果路面的厚度不够,无法承受交通荷载,就容易出现断板现象。

2. 施工质量不达标: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也是导致断板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制比例和浇筑工艺,就容易出现断板现象。

如果在浇筑过程中没有充分振捣混凝土,也会导致路面强度不均匀,从而出现断板。

3. 自然环境因素: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也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变化会导致路面的热胀冷缩,从而产生裂缝。

降雨会造成路面下沉和水浸,加剧断板的发生。

为了防止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设计:在路面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交通荷载、材料特性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因素,以确保路面的设计满足实际需求。

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段,如设置伸缩缝、加强支撑等,来减少路面断板的发生。

2.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制和浇筑工艺。

要加强对振捣过程的监控,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和强度均匀。

3. 做好养护工作: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浇筑完毕后需要进行养护,以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

养护工作可以包括加强对路面的保湿、覆盖防护层、控制交通负荷等措施,以减少路面断板的风险。

应加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裂缝,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对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易出现断板的情况,可以采用改善路面结构、选择更合适的材料等方式来防治断板问题。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水泥混凝土路面是指采用水泥作为育结材料的路面。

在道路使用过程中,由于交通负荷、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断板现象。

本文将从断板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断板的原因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材料因素: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材料质量和配合比是影响路面性能的重要因素。

如果选取的材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不当的配合比,超限的掺合料使用量,均会影响路面的强度和耐久性,从而容易出现断板现象。

(二)施工因素: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是影响路面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施工质量不良,如捣实不均匀、养护不当、面层厚度控制不合理等,都会造成路面质量不达标,容易出现断板现象。

(三)环境因素: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环境也会对其性能产生影响。

如气温高低的变化、降雨频繁等因素,都会对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导致断板的发生。

二、预防断板的措施(一)严格施工质量管理:加强对材料的控制、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做好养护工作,保证路面的施工质量。

(二)加强养护: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初期养护阶段,需要加强对路面的养护,包括浇水、覆盖等措施,以保证路面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三)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通过合理设计路面的结构,如加装钢筋、采用合理的面层厚度等,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从而减少断板的发生。

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断板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一)及时修补:在出现断裂现象后,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尽快将断裂处修补,以防止路面进一步加剧。

(二)采用钻孔格栅法:钻孔格栅法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断板的方法,其原理是在断裂部位进行孔洞处理,然后在孔洞中加填料以增强路面的连接性和稳定性。

(三)重新铺设路面:对于严重断板的路面,需要进行重新铺设,采用合理的材料和配合比,保证修复后的路面达到设计强度和耐久性要求。

总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了预防和处理断板现象,需要严格控制建设质量,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加强养护管理,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处理断裂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水泥混凝土路面常常出现断板现象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变化:水泥混凝土是一种在干燥环境下硬化的材料,它对温度的敏感性较高。

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路面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收缩或膨胀,造成路面应力的变化,进而引起断裂。

2.荷载作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承载车辆的重量,长期受到车辆荷载的作用,其中重载车辆对路面的影响更大。

车辆荷载会使得路面受到弯矩和剪力的作用,从而引起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断裂。

3.施工不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材料的配合、摊铺、养护等环节。

若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出现问题,如材料配合不合理、摊铺厚度不均匀、养护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路面的断板现象。

为了防止和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合理设计: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中考虑到温度变化因素,采取适当的收缩和膨胀措施,例如设置伸缩缝等,以缓解温度引起的应力变化。

2.加强养护: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施工后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其充分强度发展和成熟。

养护期间需要对路面进行湿润养护,避免干燥过快引起的内部应力集中。

3.提高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材料的配合比例准确、摊铺均匀、养护措施到位等,提高施工质量,减少可能导致断板的因素。

4.加强路面维修:一旦出现断板现象,及时进行维修和补充,以防止断板的扩大和进一步破坏。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和防治措施需要综合考虑。

通过科学设计、合理施工和加强维护,可以减少和避免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发生,从而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常见的道路材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断板现象。

断板是指路面出现裂缝或开裂,并使路面破裂成块状。

下面将从各方面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 基础问题(1)设计不当: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道路的负荷和变形等因素,导致基础不够牢固,无法承受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防治措施: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道路的使用情况和地质条件,合理确定基础的厚度和强度等参数,确保基础能够承受交通负荷。

(2)施工不规范: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的处理和加固,导致基础层没有达到要求的稳定性。

防治措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基础层的处理和加固达到相关标准。

2. 配料问题(1)材料质量差:水泥、砂子和骨料等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含水率过高或掺有杂质,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

防治措施:选用符合规范的材料,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配料和搅拌。

(2)配合比不合理:在配制混凝土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配合比,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

防治措施: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3. 施工问题(1)浇筑不均匀:施工时没有均匀浇筑混凝土,导致局部浇筑过厚或过薄,引起温度和湿度的差异。

防治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浇筑,并加强对浇筑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4. 使用问题(1)超载使用:超载车辆频繁通过,超过路面承载能力,导致路面开裂。

防治措施:加强对超载车辆的限制和管理,维护道路的正常使用状态。

(2)恶劣气候影响:极端高温或低温、大雨等恶劣气候条件可能导致混凝土路面断板。

防治措施:采用特殊配方的混凝土,提高抗冻融性能和耐久性。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原因主要与基础问题、配料问题、施工问题和使用问题有关。

要解决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问题,需要在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只有加强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和路面使用率,才能避免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分类及原因分析
【摘要】90年代以来,根据我国的资源条件和公路事业发展需要,对发展水泥路面采取了“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确保质量,加快发展”的16字方针。

我县水泥路主要集中在县道202鹿梁线6.78km,县道302师顺线12.301km以及丰县城区中央大道5.12km,总计24.201km。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建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开裂、断板、沉陷、错台等病害,给养护、修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尤其是断板病害已经成为公路工程的通病之一,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分类
由纵向、横向、斜向裂缝发展而产生的已完全折断成两块以上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称为断板。

其特征是裂缝贯通全厚和板面。

但斜向裂缝虽垂直通底,而其从角隅到断裂两端的距离等于或小于板边长度一半的称为板角断裂。

混凝土路面板浇筑完成后,未完全硬化和开放交通就出现的断板称为早期断板或施工断板。

混凝土路面开放交通后出现的断板称为使用期断板或后期断板。

断板的计量方法是不论一块板上有多少处断裂,均按一块板计算。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率是已完全折断成两块以上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块数与路面板的总块数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按其损坏程度分为三类:
轻微断裂:裂缝窄、裂缝处未剥落,缝宽小于3mm,一般为未贯通裂缝。

中等断裂:边缘有碎裂,裂缝宽度在3~10mm之间。

严重断裂:缝宽、边缘有碎裂并伴有错台出现,缝宽大于10mm,断角有松动。

按断板形式又可分为纵向断板和横向断板两类。

2004年颁布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规定:“混凝土路面混凝土板的断裂块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得超过评定路段混凝土板总块数的0.2%,其他公路不得超过0.4%。

对于断裂板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处理。


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原因分析
温度应力与荷载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就会产生断裂并发展为断板。

这些断裂,有的是施工期间由于混凝土的初期收缩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引起的横向裂缝;有的是由于板块尺寸过大所产生的温度翘曲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而引起的横向裂缝;有的是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或地基受侵蚀而使板底出现脱空后,致使应力增加而引起的纵向、横向或角隅断裂;有的是由于车辆荷载的多次重复作用,所产生的重复荷载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疲劳强度而引起的纵向或横向裂缝。

有的研究认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包括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及其与基层间的强大的摩阻力(包括静摩擦力和层间粘结剪应力),因此减少或改善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及其与基层的摩阻力,就能有效地防止开裂。

下面就早期开裂断板和使用期开裂断板作一下分析:
㈠早期开裂断板的原因
原材料不合格
⑴水泥安全性差,强度不足。

水泥中的游离氧化钙(f-CaO)在凝结过程中水化很慢,水泥凝结硬化后还在继续起水化作用,当f-CaO超过一定限量时,就会破坏已经硬化的水泥石或使抗拉强度下降。

水泥强度不足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初期强度,使开裂断板的几率大大增加。

水泥的水化热高、收缩大,也易导致开裂。

⑵集料(砂、碎石等)含泥量及有机质含量超标。

水泥混凝土中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粘结不良,往往是产生初期开裂的薄弱部位。

集料的含泥量和有机质含量超过规范要求,必然会造成界面缺陷,容易开裂。

另外,有资料表明,在同样的水灰比条件下,石灰岩、石英岩等亲水性骨料与水泥石界面粘结力大,花岗岩等亲水性差的骨料则反之。

基层标高失控和不平整
⑴基层标高失控,造成路面厚度不一致,过薄或厚薄交界处将成为薄弱断面,在混凝土收缩时,难以承受拉应力而开裂。

⑵基层不平整会大大增加其与混凝土界面的摩阻力,易在较薄弱路面开裂。

⑶用松散材料处理基层标高失控或不平整时,上层混凝土拌合物的水分或砂浆会下渗或被基层吸收,使下部混凝土变得疏松,强度下降。

⑷基层干燥会吸收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水分,使底部混凝土失水,强度降低,导致开裂。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⑴单位水泥用量偏大。

混凝土中引起收缩的主要是水泥石部分,过多的水泥用量,必然会导致较大的收缩。

⑵水灰比偏大。

水泥完全水化的最低水灰比约为0.26~0.29,施工中采用较高的水灰比是为了满足和易性需要。

但偏大的水灰比,增大了水泥水化初期骨料表面的水膜厚度,影响了混凝土强度。

⑶施工中计量不准,尤其是未根据集料中的含水量及时调整用水量,会影响混凝土的配合比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其初期强度。

⑷一般情况下,混凝土配合比按“饱和面干”状态设计,如使用长期在日光暴晒下的过干骨料,会大量吸收拌合用水而影响水灰比的准确性,影响混凝土强度。

施工工艺不当
⑴搅拌不足或过分,振捣不密实,形成的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易导致早期开裂断板。

振捣时间不易过长,否则会造成分层,骨料沉入底层,细骨料留在上层,强度不均匀,表面收缩裂缝增加。

⑵混凝土拌合时,如果水泥或集料温度过高,再加上水泥的水化热,会使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很高,在冷却、硬化过程中会使温差收缩加大,导致开裂。

⑶混凝土浇筑间断。

因停电、机械故障、运输不畅、气候突变、停料等原因使混凝土浇筑作业中断,再浇筑时未按施工缝处理,新旧混凝土由于结合不良和收缩不一致会形成一条不规则的接缝。

⑷养生不及时或养护方法不当。

尤其是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的不利条件下,就会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太快,从而形成干缩裂缝。

⑸切缝不及时。

由于机具故障或操作人员切缝时间掌握不准确或切缝深度不足,造成混凝土内应力集中,在混凝土板的薄弱处形成不规则的贯通裂缝。

⑹施工车辆过早通行。

某些施工作业面,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或因混凝土养护作业需要在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条件下过早地通车,产生荷载应力,这是产生裂缝的又一个原因。

⑺采用真空吸水工艺时,如果因两吸垫之间未重叠而导致漏吸,则漏吸处水灰比较两侧大,混凝土强度较低,收缩也大,会形成薄弱环节而开裂。

⑻传力杆安装不当,上下翘曲,则在混凝土伸缩和传力过程中混凝土就会破坏,形成裂缝损坏。

⑼在日温差较大的季节和地区,混凝土表面修整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整修后要及时覆盖养生,防止混凝土白天过多的升温,造成夜间降温时收缩过大。

边界原因
⑴在双幅路面施工中,已浇筑一边的缩缝在另一边未开始浇筑前已经裂通,气温下降一定幅度时,断裂的缩缝两边混凝土板收缩,这样后浇筑还未切割的混凝土板受到较大的拉应力,而这时其混凝土强度还较低,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初期抗拉强度时,就会在先浇筑板缝对应位置发生不规则裂缝。

⑵有中央分隔带路缘石等高速公路和街道施工中,路缘石常设有混凝土平基背座,由于路缘带先于路面施工,当温度下降时路缘带本身会收缩,路缘带下半部具有粗糙面会带动初期强度很低的混凝土面板在路缘带裂缝处产生边界裂缝。

⑶同样原因,如果基层稳定层已经发生裂缝,裂缝两边基层在气温下降时收缩,由于摩擦力作用,同样也会带动上面初期混凝土面板开裂。

㈡使用期开裂断板原因
设计不当
⑴路面厚度偏薄。

根据美国的研究资料,路面的使用寿命与路面厚度成5次方关系,如果设计时交通量调查不准,路基、基层、底基层的模量和材料参数选用不当等原因而使路面厚度偏薄,就会使路面寿命缩短,过早地出现开裂、断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