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显色反应的影响的条件(M club)

合集下载

显色反应与分析条件

显色反应与分析条件

03
常见显色反应及其分析应用
酚酞的显色反应
总结词
酚酞在酸性环境中无色,在碱性环境中呈现红色,常用于酸碱滴定实验中指示剂。
详细描述
酚酞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当溶液的pH值低于8时,酚酞呈无色,当溶液的pH值高于8时,酚酞会呈现红色。 由于酚酞的变色范围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生理pH值范围(7.3-7.5)相匹配,因此酚酞在医学、生物实验和环境监 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 的变化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 响。
试剂纯度
试剂不纯或过期可能影响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显色反应在化学分析中具有重要应用,通过显色反应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物质的 存在和含量。
分析条件对显色反应的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包括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 间和显色剂的选择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显色反应的类型
配位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形成 配合物,导致颜色变化。
电子转移导致化合物颜 色变化。
聚合反应
大分子聚合导致颜色变 化。
络合反应
金属离子与有机分子结 合形成络合物,导致颜
色变化。
显色反应的应用
01
02
03
04
化学分析
通过显色反应检测和定量分析 物质。
生物分析
利用显色反应检测生物分子和 细胞活性。
溴甲酚绿的显色反应
总结词
溴甲酚绿在酸性环境中呈黄色,在碱性环境 中呈绿色,常用于酸碱滴定实验中指示剂。
详细描述
溴甲酚绿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其颜色 变化与溴酚蓝相似。在酸性环境中,溴甲酚 绿呈现黄色,而在碱性环境中则呈绿色。由 于溴甲酚绿的变色范围较宽,因此也适用于

高二化学显色反应的条件-显色反应与颜色反应-显色反应原理

高二化学显色反应的条件-显色反应与颜色反应-显色反应原理

显色反应的条件颜色反应指浓硝酸可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白质分子显黄色。

焰色反应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灼烧时呈现特殊颜色的性质.如K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隔着蓝色钴玻璃观察),钠为黄色,铜为绿色,钡为黄绿色,钙为砖红色等,这是由于该元素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受热得到能量后由基态变为激发态,再回到基态时放出能量,这些能量以光能的形式放出。

而不同的原子放出的量不同,因此它们的焰色反应现象不同.显色反应指一些物质在反应时呈现特殊的颜色,属于化学变化,如碘遇淀粉显蓝色;三价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反应,使溶液显红色,三价铁离子遇苯酚显紫色等.显色反应:苯酚遇到三氯化铁显紫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分子中含苯环)与浓硝酸反应显黄色。

醌类的颜色反应主要取决于其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分子中的酚羟基性质。

Feigl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反应机制如下:无色亚甲蓝显色实验:无色亚甲蓝溶液是检出苯醌类及萘醌类的专用显色剂。

试样在白色背景上作为蓝色斑点出现,可借此与蒽醌类化合物相区别。

碱性条件下的呈色反应: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多显橙、红、紫红色及蓝色。

该反应与形成共轭体系的酚羟基和羰基有关。

因此羟基蒽醌以及具有游离酚羟基的蒽醌苷均可呈色,但蒽醌、蒽酮、二蒽酮类化合物则需氧化形成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后才能显色。

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Kesting-Craven法):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当其醌环上未被取代的位置时,可在氨碱性条件下与一些含有活性次甲基试剂(如乙酰乙酸酯、丙二酸酯、丙二腈等)的醇溶液反应,生成蓝绿色或蓝紫色。

与金属离子的反应:在蒽醌类化合物中,如果有α-酚羟基或邻位二酚羟基结构时,则可与Pb2+、Mg2+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与Pb2+形成的配合物在一定pH下还能沉淀析出,故借此精制该类化合物。

当蒽醌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结构,与乙酸镁形成的配合物也具有不同的颜色,可用于鉴别。

影响显色反应因素介绍课件

影响显色反应因素介绍课件
和温室气体
环境治理:评估 环境治理措施的
效果和可行性
生物监测:检测 生物体内的污染
物和营养成分
生态评估:评估 生态系统的健康
状况和稳定性
谢谢
显色时间与显色剂的浓 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显色温度
01
显色反应的温度对显
色效果有重要影响
02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
会影响显色反应的进

03
合适的温度范围可以
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
度和准确性
04
显色温度通常需要根
据具体的显色反应和
试剂进行选择和优化
显色反应的优化
显色剂的选择
根据显色反应原理
01
选择合适的显色剂
01
显色反应是 一种化学反 应,通过化 学反应产生 颜色变化
02
显色反应的 原理是利用 化学反应产 生的颜色变 化来检测特 定物质
03
显色反应的 灵敏度与反 应条件、试 剂浓度、反 应时间等因 素有关
04
显色反应的 准确性与反 应的选择性、 干扰因素等 因素有关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显色剂浓度
1
2
3
03
06
显色反应的稳定性: 通过长时间放置来 评估显色反应的稳 定性
05
显色反应的重现性: 通过多次重复实验 来评估显色反应 重现性
04
显色反应的特异性: 通过与其他反应的 交叉反应来评估显 色反应的特异性
显色反应的实际应用
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定性分析: 确定物质成
分和结构
定量分析: 测定物质含
量和纯度
影响显色反应因素介绍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显色反应基本原理 02.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03. 显色反应的优化 04. 显色反应的实际应用

显色反应及测定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及测定条件的选择
子交换法分离干扰离子
第二章 分光光度计
④选择适当波长:吸光度最大,干扰最小。
第二章 第二章 分光光度计
①控制酸度,只使被测离子显色,干扰离子不显色; 1、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分光光度计
1、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2)吸光度范围 吸光度应控制在之间,以保证较高的准确度。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测量条件选择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测量条件选择
利用光谱扫描,兼顾“吸光度最大,干扰最小” (1)选择性好:一种显色剂只与一种被测组分显色。
第二章 分光光度计
的选择,选择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测量条件选择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测量条件选择
作为测定波长。 (3)参比溶液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参比溶液调节仪器零点,消除溶剂、试剂对入射光的吸收,造成误差。
第三节显色反应及 测定条件的选择
第二章 分光光度计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测量条件选择
1、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的要求: (1)选择性好:一种显色剂只与一种被测组分显
色。 (2)灵敏度高。 (3)有色化合物组成恒定,性质稳定。 (4)若显色剂本身有色,应与生成的有色化合物
颜色差别大。 (5)重现性好。
间;稳定时间:显色后物质保持稳定时间。 (5)溶剂:溶剂类型不同,生成的显色物质不同,
物质颜色也不同。
第二章 分光光度计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测量条件选择
2、共存离子干扰及消除方法 (1)干扰原因 ①共存离子本身有颜色; ②共存离子与显色剂或被测组分反应,使显色剂和被
测组分降低,结果偏低; ③共存离子与显色剂生成有色化合物或沉淀,结果偏
显色剂分类:
第2)有机显色剂:颜色鲜明,选择性,灵敏度高,种类多,应用广。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50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50

8.3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在进行比色分析或分光光度分析时,经常利用某种反应将水样中被测组分转变为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测定,这种把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称做显色反应,与被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叫做显色剂。

有些物质加入某种试剂或溶剂后,会被该物质的吸收曲线向紫移或红移,以利于在紫外区选择适宜波长对该物质的测定,因此,我们也延用“显色”反应这一概念。

8.3.1显色反应分光光度法应用的显色反应主要有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反应力两大类,其中络合反应是最重要反映。

显色反应应满足下列要求:(1)选择性好,干扰少或干扰易消除。

(2)灵敏度足够高。

因为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多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故一般选择生成显色化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高(ε在104~105)的显色反应。

但是有时灵敏度高的反映不一定选择性好,故应全面考虑。

对于常量组分的测定,不一定选择最灵敏的显色反应。

(3) 生成的显色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应足够稳定,且有恒定的组成。

(4) 显色化合物(MR )于显色剂(R )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使显色时,颜色变化明显,空白值小,通常这种差别叫“反衬度”(或对比度),用λ∆表示。

要求:60max max ≥-=∆RMR λλλnm下面介绍显色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例如,测定水中的Mn 2+,以AgNO 3为催化剂,用过硫酸铵(NH 4)2S 2O 8将Mn 2+氧化为紫红色的MnO 4-:2Mn 2++5S 2O 82-+8H 2O2MnO 4-+10SO 42-+16H +在max λ=525nm 处,MnO 4-有特征吸收,可以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Mn 2+含量。

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多元催化氧化体系,用于分光光度法中。

例如,F -、Cl -、Br -、Cu 2+-没食子酸(GA )-H 2O 2三元催化氧化显色体系具有活化作用,Cl -可将该反应的灵敏度提高10倍,若再加入Al 3+还可大大加快反应速度。

Cu 2+-GA -H 2O 2体系(体系1)和Cu 2+-GA -H 2O 2-Cl -体系(体系2)的催化氧化产物的水溶液呈黄色,而Cu 2+-GA -H 2O 2-Cl --Al 3+体系(体系3)催化氧化产物的水溶液为暗黄色。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 许多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当溶液酸度改变时,显色剂本身就有 颜色变化。如果显色剂在某一酸度时,络合反应和指示剂反应同时发生,两 种颜色同时存在,就无法进行光度测定。例如、二甲酚橙在溶液的pH>6.3时 呈红色,在pH<6.3时呈柠檬黄色,在pH=6.3时,呈中间色,故pH=6.3时, 是它的变色点。而二甲酚橙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却呈现红色。因此,二甲酚 橙只有在pH<6的酸性溶液中可作为金属离子的显色剂。如果在pH>6的酸度 下进行光度测定,就会引入很大误差。
•(3)采用萃取光度法 用适当的有机溶剂萃取有色组分,如用丁二酮肟测 定钯时,钯与丁二酮肟所形成的内络盐,可被氯仿从酸性溶液中选择性地萃 取。许多干扰离子则不被萃取。
•(4)在不同波长下测定两种显色配合物的吸光度,对它们进行同时测定。 •(5)寻找新的显色反应 • 如将二元配合物改变为三元配合物。 •(6) 分离干扰离子 • 在没有适当掩蔽剂时,干扰离于可用电解法,淀法或离子交换法等分 离除去。 • 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测量条件,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
•1.显色剂的用量
• 显色就是将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表示:

M + R = MR

(被测组分) (显色剂) (有色化合物)
• 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为了减少反应的可逆性,根据同离子效应,加入 过量的显色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量太多,否则会引起副反应,对测定反而不利。
显色剂用量(c(M)、pH一定)
•(2)加入掩蔽剂
• 在显色溶液里加一种能与干扰离子反应生成无色络合物的试剂,也是 消除干扰的有效而常用的方法。例如用硫氰酸盐作显色剂测定Co2+,Fe3+有 干除干优扰可。加入氟化物,使Fe3+与F-结合生成无色而稳定的FeF63-,就可以消

吸光光度法显色反应、显色剂及影响因素

吸光光度法显色反应、显色剂及影响因素

吸光光度法显色反应、显色剂及影响因素1.显色反应有色物质本身具有显然的色彩,可挺直用于光度分析,但假如被测组分的色彩很浅或没有色彩,则需加入适当的试剂使之生成有色物质,这种加入某种试剂使被测组分变成有色物质的反应称为显色反应。

所加入的试剂称为显色剂。

显色反应有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其中以配位反应应用最广。

对于显色反应,普通应满足下列要求:①敏捷度高。

吸光光度法普通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显色反应的敏捷度是挑选显色反应的重要指标,而显色反应的敏捷度是用有色化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ε来衡量的,因此应挑选生成有色物质的ε较大的显色反应,普通要求ε≥104。

②反应能定量完成。

生成的有色物质组成恒定,化学性质稳定。

惟独组成恒定,被测组分与有色物质之间才有定量关系。

③挑选性好。

显色剂最好只与待测离子发生反应,其他组分不干扰或干扰易消退。

④显色清楚。

生成的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色彩差别要大,普通要求有色化合物的最大汲取波长和显色剂的最大汲取波长之差,应大于60nm。

2.显色剂①无机显色剂。

许多无机试剂可与金属离子显色,但多数显色反应敏捷度不高,挑选性不好,而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不够稳定。

因此,仅有少数无机显色剂应用于光度分析。

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硫氰酸盐、铝酸按和过氧化氢等。

②有机显色剂。

许多有机试剂能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十分稳定的有色金属螯合物。

这些显色反应不仅敏捷度高,而且挑选性也好。

另外,许多金属螯合剂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举行萃取比色,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定的敏捷度和挑选性。

因此,有机显色剂在吸光光度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彻低满足要求的显色反应是比较少的。

因此,在初步选定显色反应之后,要仔细细致地讨论影响显色反应的各种因素,找出显色反应的最佳条件。

1.显色剂用量在举行显色时,为了使显色反应尽可能举行彻低,普通应加入过量的显色剂。

但有些显色反应,加入过量显色剂会产生副反应,对测定不利,在这种状况下,显色剂的加入量应严格控制,使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生成有色化合物的组成固定。

显色反应及显色反应条件

显色反应及显色反应条件
应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而且还有一些有 色配合物在室温下要分解。 (1)显色温度要适当,既能使显色反应速度加
快,又不产生副反应的影响;
(2)分析过程中,标准样和试样的反应温度要尽 量保持一致
(3)溶液间的温差不能大于(3~5)℃
显色反应时间
显色反应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几乎是瞬间完 成,颜色很快达到稳定状态,并且能保持较长时 间。大多数显色反应的速度是比较慢的,需要一定 时间才能达到稳定。而且有些有色化合物放置过久 也会褪色。适宜的显色时间要由实验来确定。
当过量。
如何确定显色剂用量? 配制数份浓度相等的同一溶液,依次分别加入不 同量的同一显色剂,然后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值, 再以A为纵坐标,以加入的显色剂的浓度为横坐标 绘制出A-CR关系曲线。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选择曲线变化平坦处
溶液的酸度 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很大,因为溶液酸度直接影 响着金属离子、显色剂的存在形式和有色化合物的 组成、稳定性等。
(无色或浅色物+显色剂=深色物)——显色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Mn2+-5e+4H2O= MnO4-+8H+ 络合反应
Fe3++SCN-=FeSCN2+
显色反应需满足的要求: 选择性好 灵敏度高
有色化合物的稳定常数要尽可能的大
M L ML
K
稳=
ML M L
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化学性质稳定
磺基水杨酸 —— Fe3+ 邻二氮菲 —— Fe2+ 二苯碳酰二肼 —— Cr6+ 双硫腙 —— Hg2+、 pb2+ 、Cd2+ 偶氮胂Ⅲ —— Ca2+ 、 pb2+ 、 Ba2+ 铬天氰S —— Al3+
磺基水杨酸结构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定最适宜酸度的方法
选择和确定最适宜酸度的方法是:固定被测 组分 . 显色剂和其它试剂的浓度,配成一系 列酸度不同的显色溶液,测量其吸光度,绘 制吸光度—酸度曲线,曲线中吸光度最大且 恒定的酸度区间即为显色反应适宜的酸度范 围。
Thank you
对显色反应的影响的条件
酸度
基本介绍
什么是显色反应?
在无机分析中,很少利用金属水合离子本 身的颜色进行光度分析,因为它们的吸光 系数值都很小。一般都是选适当的试剂, 将待测离子转化为有色化合物,再进行测 定。这种将试样中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 合物的化学反应,叫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有氧化还原反应和配位反应。而配位反应最主要,对于显色反应,一般应满足 下列标准
5、干扰的消除
溶液酸度
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例如由于显色剂大多是有机弱酸,酸度影响显色剂的离解,因而影响 显色剂反应的完全程度。 又如许多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配位反应后的颜色必须与显色 剂本身的颜色有显著的不同。 二甲酚橙pH>6.3呈红紫色,pH<6.3呈黄色,与金属配合物则呈红色, 故只适合于pH<6.3的条件。
⑴选择性好。一种显色剂最好只与被测组分起显色反应。干扰少,或干扰容易消除。
⑵灵敏度高。分光光度法一般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故一般选择生成有色化合物的、吸光度高 的显色反应。但灵敏度高后,反应不一定选择性好。故应全面加以考虑。对于高含量组分的测 定,不一定选用最灵敏的显色反应。(应考虑选择性) ⑶有色化合物的组成要恒定。化学性质稳定,对于形成不同 配位比的配位反应,必须注意控制试验条件,使生成一定组成的配合物,以免引起误差。
酸度还影响配合物的组成,Fe3+与磺基水杨酸(Sal2-) 的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pH=1.8~2.5
pH=4 ~ 8 pH=8 ~ 11.5 pH > 12
Fe3+ + Sal2- = Fe(Sal)+ 紫红色
Fe3+ + 2Sal2- = Fe(Sal)2- 紫褐色 Fe3+ + 3Sal2- = Fe(Sal)33+ 黄色 配合物被破坏,生成 Fe(OH)3 沉淀
⑷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这样显色时的颜色变化鲜明,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试剂空白一般较小。一般要求有色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与显色剂最大吸收波长之差在 60nm 以上。 R为显色剂,MR为有色化合物。
⑸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如果要求过于严格,难以控色反应能否满足光度法的要求,除了主要与显色剂的性质有关系外, 控制好显色反应的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 显色的条件有哪些? 1、显色剂用量 2、酸度 3、显色温度 4、显色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