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和道家文论

合集下载

了解儒家、道家思想,体会先秦说理散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表达风格

了解儒家、道家思想,体会先秦说理散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表达风格

了解儒家、道家思想,体会先秦说理散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表达风格作者:陈艳辉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4年第01期入乎其内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相当重要的思想流派,是华夏文明的夜空中两颗闪耀的明星。

儒家主张实行“仁政”“王道”,追求入世。

而道家强调顺势而为、无为而治,追求出世,与儒家思想存在较大差异。

但儒道两家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实现的路径不同。

《论语》《孟子》《庄子》是先秦说理散文的代表作,其说理的技巧与表达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说理技巧直言说理,指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或感受,不加掩饰。

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采用直言说理的方式,表明自己对弟子言志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孔子在回答曾晳的疑问“夫子何哂由也”时,言“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由”,直接表明治國为人要谦逊有礼,表达了“礼治”的主张。

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形象生动,有较强的说服力。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指出行霸道的危害时将其比喻成“缘木求鱼”。

当齐宣王不能明白行霸道之危害时,孟子继续譬喻,以“邹人与楚人战”来演示出行霸道将会与天下为敌的结果,贴切的比喻让齐桓公意识到了行霸道的严重性。

类比说理,就是将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得出有关结论。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为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时运用类比说理,以“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进行类比,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自己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寓言说理,就是把深刻抽象的道理寄托在生动具体的故事中。

如《庖丁解牛》一文就将养生之道在于顺乎自然这一道理寓于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之中。

庖丁之所以能在牛的身体中游刃有余,是因为他掌握解牛的规律,顺乎天然的结构,避开错综复杂的经络。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形式为主,通过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论范畴。

这些文论范畴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的文论主要可以分为经学、儒学、道家等几个范畴。

其中,经学是先秦时期文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经学是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经学研究中,尤其重要的是《易经》的研究。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研究不仅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启示。

而在先秦时代,《易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易经》文本的解读和注释上。

另一个重要的文论范畴是儒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上。

先秦时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的研究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儒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的研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者的研究和启迪至关重要。

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研究其中的儒家思想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经学和儒学,道家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经》和《庄子》两部著作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不仅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庄子》是另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的文论研究主要涉及经学、儒学和道家等几个重要范畴。

经学研究注重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儒学研究注重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传承,道家研究注重《道德经》和《庄子》的研究。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1)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1)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
一、先秦文论概述 二、儒家文论 、 三、道家文论 周易》 四、周易》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先秦文论概述
所谓“先秦” 指的是中国秦王朝( 221—前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公元前 221 前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不同的 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先秦,这是一个伟大而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先秦,这是一个伟大而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从盘古开天地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从盘古开天地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政治、经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政治、 军事、文化、科学、历史、哲学、语言、文艺等一切, 济、军事、文化、科学、历史、哲学、语言、文艺等一切, 都是在这里奠基。 都是在这里奠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令人羡慕的 第一” 都在这里应运而生,如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 “第一”,都在这里应运而生,如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 编年体史纲《春秋》 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书《 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书《左 第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文集《论 语》等。
6、诗乐关系
先秦诸子特别注重“ 先秦诸子特别注重“诗”与“乐”的关系问 在孔子之前就有“季扎观乐” 诗言志, 题。在孔子之前就有“季扎观乐”与“诗言志, 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 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 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 孔子以“ 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孔子以“乐”作 六艺”之一。并提出“兴于《 立于礼, 为“六艺”之一。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的理性规范, 成于乐”的理性规范,使“诗”、“乐”、“礼” 三位一体,融合为一,实际上是以“ 三位一体,融合为一,实际上是以“乐”为 “礼。” 荀子非常强调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感化教 育作用, 乐论》 育作用,其《乐论》是中国最早的一篇音乐美学 论文。 论文。他认为音乐是抒情主体情感的自然流露和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 荀子说: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 论音乐功能: 故人不能无乐”。论音乐功能:“夫声乐之入人 也深,其化人速”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也深,其化人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 善相乐” 善相乐”。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先秦儒学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和理论的萌生期,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和理论处于草创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它又一下特点:第一,文、史、哲、道德、宗教不分,文艺思想处于萌芽状态,和哲学、历史、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混合在一起;第二,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论争而展开;第三,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的各个部门的理论想通。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意识形态最为活跃、最为开拓创新的一个时期,而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治,同时他创立了“仁”学,强调以“仁”为核心与灵魂,对旧礼制进行一次夺胎换骨的改造。

这种以“仁”为核心的重民、重人道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

对“道”多层次、多侧面的反复论述,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皆源于“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无形无象;既无始,亦无终,是自然无为、原始混沌的。

老子的“道”论中体现出来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老子》一书中的哲学思想,不仅深深地启发和影响了先秦道、儒、墨、法诸家的学说,对中国封建时代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构架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儒道互补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文学上,儒家的影响主要在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如文学的社会公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等等方面。

文学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因为它“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因为可以“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是因为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文学只有在社会中,只有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某一方面,达到了“美刺”的效果和作用,文学才成为文学,文学才有了文学存在的价值。

在儒家的文艺观中,文学的功能是远远重于其本质的,它的价值就体现它具有讽柬功能。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先秦两汉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

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

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

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

(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

“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

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

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

(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

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

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

此外魏晋玄学反对礼教对人情感的约束,提倡顺应自然,魏晋玄学的哲学观念由政教功利的诗学向审美诗学的过渡。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觉醒”,也可以说诗人的觉醒时期。

正是在这个儒家思想衰退、异端思想兴盛的活跃期,各种文学观念开始自觉形成,文学创作也更加强调抒发人的性情。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

分析先秦儒家与道家文艺思想的互补关系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是指导思想,主导着人生的外在入世进取;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支配着人生的内在心理慰藉,它们的共同促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心理结构,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中实现着对社会的参与和自我的超越。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仁、廉、耻,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人物。

周公集夏商二代思想文化之大成。

他对天命有所怀疑,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

孔子继承周公强调人事重要性的思想,并在此基础提出自己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他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维护和挽救濒于瓦解的奴隶制—周礼。

这反映出孔子政治态度的保守性。

后世许多思想都是从孔子那里开始。

孟子在继孔子之后,提出了“性善说”、“仁政说”。

荀子是先秦最后以为儒家大师,他的思想吸收了战国时代更多地区的更多学派的思想和知识。

所以学术内容和学术背景都显得更为广泛、丰富。

其学说概括为“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需要后天的教化。

“法治理论”认为礼需要法来保障,但认为人治更重要。

他说:“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谓之乱。

”道家思想之精髓是(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二)“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是春秋诸子学派中重要的一家,以老子与庄子为巨擘,是他们两人奠定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基础。

老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

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中心,以“天人”关系为框架,以“自然无为”为基本精神的学说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开山。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道”的本体论。

老子认为“道”的基本性质是“自然无为”的,其“自然无为”体现在“天道”上,“天”不再是神秘主义的人格神,高高在上的人类的主宰,而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笔记总结

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笔记总结

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笔记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思想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进行总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几个流派。

这几个流派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的核心。

儒家强调“仁”和“礼”,强调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诸多名言警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为后世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素材。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道”和“无为而治”,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诸多章节,如“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等,成为后世中国文学中的引用经文。

道家思想的追求自由和无为的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一种特殊流派。

墨子主张爱人和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普遍和平。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强调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墨子的爱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法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文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治理社会,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制约和约束,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家经典《韩非子》中的诸多观点,如“法不行,则无人主乱”,“百姓不杀,又何故杀?”等,成为后世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非常丰富多样,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都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礼仪和道德,道家强调自由和无为,墨家主张爱人和兼爱,法家主张法律和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略说
之先秦文论
➢先秦时期已有《诗经》和散文,已经产生了儒家和道家文论。战国时期产生了《 辞》,对《楚辞》的讨论在西汉已经开始。先秦时儒家的文论,有孔子讲《诗》, 在《论语·为政》里,提出“思无邪”来,说明他对诗歌创作,要求思想正确。《论 语·阳货》里,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启发鼓舞作 用,观是观察民情风俗的认识作用,群是联系群众,怨是讽刺。这个论点对后世有 不小影响,直到清朝王夫之论诗还在讲“兴观群怨”。 ➢接下来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里讲了“知言养气”。知言是懂得各种不正确的 言论,探讨它所以造成的原因,这对后来的鉴赏论有影响。养气是培养正气,培养 正义感。唐代韩愈论文讲“气盛言宜”,就发挥了养气说。孟子又在《万章下》讲 “知人论世”,要结合作家和他的时代来论他的作品,这在鉴赏中很重要。后来荀 子在《荀子·乐论》里,结合诗和音乐来讨论陶冶性情的教化作用,要去掉淫声和邪 僻的文章,回到正路上。以上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的文论。 ➢庄子在《庄子·天道》里讲了轮扁砍轮的故事。轮扁砍轮时觉得轻重快慢都有关系 他在长期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他说不出来。庄子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些精妙 的道理是无法言传的。后来的文论借它来说明微妙的情思难以表达,可以同作品有 言外之音相结合。庄子在《养生主》里讲庖丁解牛,在牛的骨节间隙处下刀,以免 损害刀锋。后来的文论借它来说明必须熟悉各种复杂情况,加以剖析,才能把作品 写好。这是道家的文论。
周振甫(1911年—2000年),原名麟 瑞,笔名振甫,后以笔名行,浙江 平湖人。中华书局编审,著名学者 ,古典诗词,文论专家,资深编辑 家。
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随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先生学习治 学,1933年,上海开明书店招录朱 起凤《辞通》的校对,周振甫作《 老学庵笔记》断句测验,得以录用 ,从此开始了他的校对、编辑生涯 。进开明书店帮助宋云彬校对了《 辞通》后,又校对了王伯祥主编的 《二十五史补编》。
结论:
儒家的文论已涉及创作论、鉴赏论和教化作 用。
道家的文论以探索创作的体验和精微的构思来自为主。名词解释: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 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 ,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 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 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和道家文论
关于孔子、孟子、荀子、庄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亦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亦即农历二月十 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 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 思想的创始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 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 “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 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提出“性恶论”。 庄子(前369-前286),汉族,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和 哲学家,宋国蒙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 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 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 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中国古代文论新编
——先秦儒家和道家文论
任课教师:周泓霖 联系方式:18239280802
2013年1月
古代文论研究方面的大师:
张少康,1935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 文系,一直留校任职。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曾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会长。张教授 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数十年,主要研究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史和《文心雕龙》,同时兼及中 国古典美学。张氏著述甚丰,重要著作有: 《先秦诸子的文艺观》、《文赋集释》、《中 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文心雕龙新探》、《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下)等。
具体涉及两个方面:
第一,对诗所言之“志”的新阐释。 第二,诗与“性”“伪”的关系问题。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 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 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 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 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统治者

中间人(士)

人民
孔子对《诗》意识形态功能
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 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 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 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第一章需要弄懂的几个问题
名词解释:“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 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 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 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 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