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讲课讲稿
三圈环流说课课件

(2)能力训练目标: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 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知识基础: 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 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之中 2.学习动力: 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3.学法指导: 学会用图、学会发现 学会推理、学会归纳
2.教材的地位: 是什么(组成) 为什么 (能量来源) 大气运动 怎么样 气
全球性
大
气压带和风带—提升和基础
三圈环流的形成
结果(天气、气候的形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
难点: 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的成因
4.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 形成及分布。
(2)加上地球自转
高纬环流
10 6
5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9 3 7
8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低纬环流
2 1
4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14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总 结 气 压 带 、 风 带 的 分 布 规 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三、学生活动设计
1.绘图分析问题 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自己动手绘图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手绘板图教学法 边讲解边绘制,学生参与绘制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发现、思考、推理获取新知识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辅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讲课讲稿

【典题训练】下图中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 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①图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夏季;②图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③图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④图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半 球的冬季。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向南 流动的空气相比较,冷暖性质如何?在60°N附近相遇后它们的运 动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低)? 提示: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暖,自北极地区向 南流动的空气冷;在60°N附近,相对暖而轻的自30°N附近的近 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副极地低 气压带)。
【规律方法】用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 下图所示: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 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 南。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探究气压带和风带 的移动原因。 【精讲点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 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年之中较大的季节,因此地 球的热量分布偏向北半球,因此赤道低气压带相对于春秋二分 日来说要靠北一些,相反冬季要靠南一些。同时也相应地引起 其他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自然地理(选讲)第三讲 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上课用件)资料

一、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 考虑地球的自转,大气在运动过程中受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即形成三圈环流。如下 图:
一、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以北半球为例,如图)
气压带 和风带是大 气三圈环流 近地面的气 压分布和气 流运行状况 的表现。
练习:9、下图为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分布
示意图,读图回答(1)~(5)题。
(1)若图中甲为高气压中心,则 D
A.甲为夏威夷高压 B.乙为印度低压 C.丙为亚洲高压 D.丁为阿留申低压
(2)2006年2月4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 北地区受强降温和暴风雪的影响造成部分列车晚
点或停止运行。该天气现象可能是 A
一、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组成了全球性大 气环流。三圈环流的近地面形成了地球上的七个气压 带、六个风带。
练习:1、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季节,M处的风向是东__南_风_,其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海_陆__热_力__差_异_。
(2)结合图甲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纬度
B.地势
C.洋流
D.人类活动
年降水量554mm 耶路撒冷(32°N, 35°E)
年降水量230mm 德黑兰(36°N, 51°E)
年降水量312mm 喀布尔(35°N, 69°E)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的控 制作用,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 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 热分布,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 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类 型不同。
的风带是 B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三圈环流示意图ppt课件

1、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 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大气环流 的意义:
1、调节热量和水汽分布
2、对气候和天气有重要影响
1
北半引球起大低气纬运环动流的偏因立向素体力是。图:假高设低地纬表间均热匀量。不均,地转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成西南风
22
5、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分布:赤道及其南北两侧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23
6、温带海洋性气候 ——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分布: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 ▪特点:终年温和湿润 ▪成因: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24
7、地中海气候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18
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东风干
19
气压带风带名称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900附近
信风带
低纬
西风带
中纬
极地东风带
高纬
气流运动 气流性质
上升
湿热
下沉
干热
上升
温湿
下沉
干冷
流向较低纬 干热
流向较高纬 温湿
流向较低纬 干冷
20
▪分布: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成因:冬季西风带控制,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
25
顺着箭头方向找一找:北半球大陆西岸由低纬向 高纬依次出现哪些气候类型?
26
气压带、风带与部分气候类型
极地高气压带
全年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大气环流” 说课稿 PPT课件 课件 中图版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东南亚季风
•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
19、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看到了某种忧患。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
20、每一个成就和长进,都蕴含着曾经受过的寂寞、洒过的汗水、流过的眼泪。许多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
三圈环流教学文档

0
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大陆(冷) 高 压;海洋(热) 低 压 夏:大陆(热) 低 压;海洋(冷)高 压
2、气压带的分布 北半球:呈块状 南半球:呈带状
三.东 风向
(寒冷干燥)
亚
夏季—偏南风(东南季风)
西北 风
东南 风
属性 (影 响气 候) 冷干
温湿
干热
练习: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
1. 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沉
热力 热低压 上
原因
升
影响 气候 干冷
温湿
干热
湿热
【表解法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主特点】
风带
分布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
(2个)
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
(2个)
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低纬信风带 赤道道低压带与副
(2个)
热带高压带
风向
北半 南半 球球
东北 风
西南 风
东北 风
东南 风
甲
乙
①
④
③ 丙
② 丁
低气压 上升气流 多雨
(赤低、副极低)
高气压 下沉气流 少雨
(副高、极高)
高纬 风 低纬
(信风.极地东风)
低纬 风 高纬
(中纬西风)
少雨 多雨
陆地 风 海洋
(东亚、南亚的冬季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课件

东风带
在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 高压带之间,由于气压差 形成东风带。
02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与特点
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 亚、非洲中部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
特点
具有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季 节性降水差异大等特征。
形成原因
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运动密切相关。
04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与特点
分布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10°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高 原和亚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中部等地最为典型。
气候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的年降水量较少,干、湿季分明,其中干季的气温较高,湿度较小, 风力较大;湿季则相反,气温较低,湿度较大,风力较小。
形成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冬季 多雨,夏季少雨。
形成原因
01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 沉,气候炎热干燥;
02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气候温和多雨。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
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水果和蔬菜的干燥和收割;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有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不利影响
高气压带
由于地面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高压带。
低气压带
由于地面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由于极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由于赤道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低压带。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1
02
03
信风带
在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 由于受热上升的空气向两 极流动,形成信风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题训练】下图中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 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①图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夏季;②图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③图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④图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半 球的冬季。
(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到达 30°N附近最终形成的风是什么风?在30°N附近高空堆积的空气 如何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带? 提示:西风。 下沉运动。 副热带高气压带。 (3)在北半球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分流,在地 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分析各自形成的风向,并说出风带名称。 提示:向南一支风向为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带;向北一支为西南 风,称为西风带。
爬升 下沉
上升 下沉
爬升
下沉
极地高
极地东 副极地低
盛行西
副热带高
东北信
赤道低
东南信
副热带高
盛行西
副极地低 极地东
极地高
下沉
(3)气压带的位置分布。 ①赤道低气压带:以_0_°__纬__线_(_赤__道__)为中心。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以__3_0_°__纬__线__为中心。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以__6_0_°__纬__线__为中心。 ④极地高气压带:以_南__北__极__点__为中心。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 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 南。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探究气压带和风带 的移动原因。 【精讲点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 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年之中较大的季节,因此地 球的热量分布偏向北半球,因此赤道低气压带相对于春秋二分 日来说要靠北一些,相反冬季要靠南一些。同时也相应地引起 其他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5)绘图: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 之间的热力环流;比较极地和赤道地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高 低
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原因:_高__低_纬__之__间__的__受__热__不__均___和_地__转__偏__向__力__影响。 (2)填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添加箭头绘出三圈环流的大气 运动。
图解三圈环流的成因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 图:
【典题训练】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若该图为北半球 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信风带 【解析】选C。甲地纬度较乙地低,且甲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区,故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甲、乙之间 近地面为西风带。
(4)风带的位置分布。
东北信风(N):赤道低气压带与北半球副热带
①信风带
高气压带之间
东南信风(S):赤道低气压带与南半球副热带
高气压带之间
②西风带
西南风(N):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 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北风(S):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 地低气压带之间
③东风带
东北风(N):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 高气压带之间
【规律方法】用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 下图所示: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提示:在夏季时(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半球,所 以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不是移动方向)相对于其他季节而言 是偏北的,而在冬季时(北半球),由于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 南半球,所以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相对于其他季节而言则是偏 南的。
图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 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 动。可以概括为:“地球公转使其移。”移动规律如下图:
东南风(S):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 高气压带之间
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探究三圈环流的成因。 (以北半球为例) (1)由于赤道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受热不均,导致赤道地区和北 极地区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在赤道地区和北极地区近地 面形成什么气压带? 提示:赤道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北极地区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赤 道地区为低气压,称为赤道低气压带,北极地区为高气压,称为极 地高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1.了解全球水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理解大气环流形成的因素、三圈环流的形成。 3.应用气压带、风带解释有关天气和气候现象。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_全__球__性__的__有__规__律__的__大__气__运__动__。 (2)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3)形成原因:高低纬度间因__太__阳__辐__射__而__产__生__的__热__量__差__异__。 (4)作用:使大气__不__断__地__运__动_、__输__送__和__交__换__热__量___。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向南 流动的空气相比较,冷暖性质如何?在60°N附近相遇后它们的运 动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低)? 提示: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暖,自北极地区向 南流动的空气冷;在60°N附近,相对暖而轻的自30°N附近的近 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副极地低 气压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