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表水资源
安徽水文地质分区

第二节 水文地质分区全省分5个水文地质区(图21、表30)。
一、淮北平原水文地质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南部,包括淮河以北和霍邱、寿县北部。
大致以1/8000坡降倾向南・・115东,东北部残存山丘。
年均降水量700—900毫米,年均蒸发量1000—1300毫米。
以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分布最广。
一般厚200—600米,东部小于100米,西部可达800米许。
地表水属淮河水系。
浅部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深部水承压,西部自流。
图21 水文地质分区(分区名称见表30)【含水岩组】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几乎遍布全区。
以埋深40米且分布稳定之粘性土为界,分浅层和深层2部分。
浅层大部由上更新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和细砂组成,仅山丘坡麓为上更新统下部之粘性土,基岩侵蚀基准面上覆有下更新统砾砂,北部黄泛区及河谷地带为全新统砂性土和粘性土。
地下水一般为潜水,局部微承压。
河间平原及洼地水位埋深1—3米,滨河地带3—5米。
富水程度可分4级:①30—50吨/时级,位于古河道。
含水岩性主要为砂,有2—3层,总厚10—15米,局部20—30米,单层厚3—5米。
主要含水层顶板埋深4—12米和20—30米。
导水系数大于10平方米/日。
②20—30吨/时级,位于古洪泛带。
有粉砂2—6层,总厚8—15米。
导水系数5—10平方米/日。
③10—20吨/时级,呈带状或岛状展布于古河道之间。
有砂1—2层,总厚不足5米,局部5—7米。
・・152・・135・・145・・155・・165导水系数5平方米/日。
④小于1吨/时级,局限于东北部山麓之上更新统下部粘性土和下更新统砂砾分布区。
深层由上第三系—中下更新统粘性土、砂及半固结钙泥质砂砾层组成,地下水承压。
40—150米深度内砂层厚度为沿淮大于40米,亳县—涡阳和浍河流域2—8米。
稳定水位埋深0.2—3米。
自流水区水头高出地表0.11—1.85米。
单孔涌水量20—60吨/时,局部70—120吨/时。
150米以深的砂层厚度在蒙城—怀远明龙山以西38—169米,亳县—淝河集东南和砀山地区15—85米,至浍河尖灭。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安徽水利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
水利是安徽省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省的水利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安徽省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水资源状况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境内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包括淮河、长江、皖江等重要水系。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水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安徽省也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三、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安徽省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库、堤防、灌溉、排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在河道治理和防洪工作方面,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四、安徽省农业水利发展现状农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水利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提高了灌溉效率,改善了农田排水条件。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等。
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安徽省农业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和管理。
五、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徽省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六、安徽省水利管理与发展问题水利管理是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加强了水利规划和政策制定。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

安徽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综述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省辖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
江淮丘陵区旱情尤为严重,春、夏、秋三季连旱,造成农业夏秋两季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减收,蚌埠市、淮南市和部分县城供水及农村人畜饮用水发生严重困难,全省干旱程度和旱灾损失大于上年。
全省水资源总量474.27亿立方米,较多年均值少29.8%,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13.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2.63亿立方米。
全省入境水量8217.54亿立方米,出境水量8541.56亿立方米。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8.95亿立方米,较上年末减少15.64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37.7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93.70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0.39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214.4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139.01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4.8%,较上年增加24.16亿立方米。
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状况同上年相近,有41%的监测河段属于Ⅴ~劣Ⅴ类水质,淮河流域污染严重,巢湖富营养化依然突出。
大型水库和水利风景区、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1年全省平均降水量876.2毫米,折合水量1222.14亿立方米,比上年少22.4%,较多年均值少23.2%,属偏枯年份。
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南北差异尤为明显,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南部地区偏少较多。
且与多年均值相比,各地区年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偏少,除南部地区局部略偏少,为平水年份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偏少较多,为枯水或偏枯水年份。
按行政分区计算,全省各市年降水量及与上年、多年均值相比见下表。
2001年行政分区降水量与2000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单位:毫米其中,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属偏枯年份,宣城市、黄山市属平水年份,其余各市为枯水年份。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邻江苏,东南界浙江,南接江西,西毗湖北、河南,北接山东一隅。
清朝时设省,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得省名安徽,又境西有霍山,别名皖山,故简称皖。
一、安徽省自然条件概况(参考来源《安徽省地图册》)气候:安徽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阳光充足,且季风气候显著。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南北差2℃左右,一月份气温最低(-2~-3℃),七月份气温最高(38~39℃),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600mm之间,春夏和夏秋之交雨水最多。
地形:安徽地形,由于长江、淮河横贯南北,划出平原、丘陵、低山相间排列。
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南陲,大别山山脉耸峙于西缘,形成我省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15.2%,主要林区在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铜为主。
二、安徽省生产开发状况安徽省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产品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旱地、水田皆有分布;安徽省是我国重要茶省之一,主要产地在皖南、皖西;淡水渔业也较发达,主要在长江沿岸;传统手工业有徽墨、歙砚、宣纸和芜湖铁画;皖西大别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淮北平原北部是淮海战役战场。
从以上安徽省的自然条件、生产开发情况简介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分布对于区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安徽省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在我国的外流区域,属于太平洋水系。
安徽的河流分为淮河、长江和新安江三大水系。
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是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皖南山地是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k㎡):⑴、淮河是我国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之一: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水田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怀洪新河(安徽段)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分析

然 源 局 2 10 淮 河 水 利 委 员 会 40 0 混凝土模板 支好 后 ,必须进行 工序检 然水位 自记 井工 程本 身 投资 不 多 ,
3 0 1 查, 主要 是符合 宽 度 、 度要 求 , 板 而其 进水管 的施 工质量却 直接影 响到 23 0 ) 高 模
经济 和社会效益 。 ( 1 约 . 8万亩 ) 、新增 加水 面 ( 2万 挥水土资源的生态 、 约
2 防 治措 施 、
2 水 资源开发利 用存在的 问题 、
高度 、 蜂窝面积超 过允许 偏差时 , 须 从近 的方面看 ,它将影 响防洪调度决 必 策 的准确性 , 后果不堪设 想 ; 远 的方 从 面看 , 它将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 、
溧 河洼 , 干流全 长 17 m, 2k 河道 土石方 行发展经济 、自然和谐研 究的重大 课 二、怀洪新河 水土资源开 发利用
约 1 6亿 m , 中安 徽省境 内河 道长 题和任务 。 . 7 其 9 k 堤 防 20 m 干流河 道上兴 建 了 5 m, 6k ,
一
现状 与存在的 问题 1水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干 流洪 水 和扩 大 渫 潼 河 流域 1 . 2万 直 接影 响到 土地 资源 的生 产效 率 ; 而 用 水 及 为城 乡居 民生 活提 供 大 量 水 0 k2 m 内水 出路 , 确保 淮北大 堤 、 京沪铁 土地 资源的利用程度 也制约着 水资源 源 。每年 可为沿河两 岸 3 3万亩农 田 . 5亿 土地 则 提供 灌溉用 水 ,年 平均取 水量 2 路和淮南 、蚌埠等工矿城 市的防洪 安 的利用 , 资源利用效 率 比较高 , 特别是 20 年淮河流域出现 01 全 ,并兼 有灌溉 、航 运 等综合 效 益 。 为 水 资 源 的合 理 开 发 利用 创 造 了条 m 左 右。 O年来罕见旱情 ,由于西 坝 口、 新 20 0 3年怀洪新河首次分洪运用 ,有效 件 。水 土资源既是生态 与环境 的重要 近 5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安徽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安徽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1)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 (15)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 (15)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9)一、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三、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 (19)四、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图表目录表1: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 (3)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15 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第一节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安徽省水资源情况现状统计表第二节安徽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2: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分析表4: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5: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6:安徽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9: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0: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12: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3: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4: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17:安徽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四节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8: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1: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2: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25:安徽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五节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6: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8: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亿立方米)占总值比重四、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9: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0: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33:安徽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六节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4: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36: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7: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8: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年份指标数量(立方米/人)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41:安徽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2018 5.40% -4.95%。
安徽省资源分布与利用

安徽省资源利用与分布【地理资源】[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时区]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资源介绍: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除东北部及其他少数地区有低矮的残丘外,其余绝大部分为平原,约占淮北土地面积95%以上。
淮北平原海拔高度在15~46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平均坡降约万分之一点二,非常有利于全面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由于地质时期(全新世中期)的沉积和近代黄河屡次南泛以及淮河干支流的侵蚀和沉积的结果,使淮北平原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对排涝和灌溉都有不利的影响。
大体上北部为黄泛平原,地势最高,土地质量较好,农业土产水平较高。
资源利用:根据其自然资源特征,大量种植果树以及栽培林木,根据其地势地貌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的特征,安徽政府正在一步步实现此地区全面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此地区农业生产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已初步形成(2)江淮丘陵。
资源介绍: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
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
流水侵蚀切割,多冈、冲相间地貌。
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
处在中亚热带区域,水、热资源丰富。
年均温15.5~16.5℃,无霜期多在230~240天之间资源利用:根据地貌特点种植农作物,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以开发矿产为主,人文、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
此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也可一年三熟。
作物主要以水稻、冬小麦为主。
淮南以南的平原大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与淮北平原以旱作为主有别。
安徽省境内地表水近十年水质变化趋势

安徽省境内地表水近十年水质变化趋势《摘要》本文对安徽省境内三大流域2003~2012年间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水质变化的原因。
从分析结果看,近十年来,安徽省境内长江流域水质稳定优良,淮河流域水质从2008年以后呈好转趋势,新安江流域水质无明显变化,巢湖水体水质在2000~2003年期间趋于好转,其他时间则无明显变化。
《关键词》变化趋势;长江流域;淮河流域;新安江流域;巢湖流域一安徽省境内水系概况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地处东经114.9°~119.8°,北纬29.4°~34.6°之间,总面积13.94万km2,境内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三大水系,境内三水系的面积分别为6.69万km2,6.6万km2,0.65万km2。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由我省西北部流入,我省位于淮河中游,其流经我省的干流长度430 km。
省内范围的淮河流域面积为66626km2,占全省面积近一半,占整个淮河流域面积的35%。
主要支流有:淮北的沙颍河、西淝河、涡河、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北淝河、濉河、新汴河等,其中茨淮新河、怀洪新河为人工开挖的行洪河道兼具灌溉的功能;淮南的史河、淠河、东淝河、池河、新白塔河等。
长江源远流长,我省处于下游,境内干流长约400余km(段窑至驻马河口),全省境内的长江流域面积66410 km2,占全省面积近一半;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
主要支流有:江北的皖河、裕溪河、华阳河、滁河;江南的青弋江、水阳江、黄湓河、秋浦河、大通河、南宁河等。
钱圹江上游属新安江水系,发源于皖南黄山山区,在我省境内干流长242km,流域面积为6440km2。
占全省面积的4.6%,其流域内河网密度大,源短流急,坡度陡,落差大,水量丰富。
2、评价方法2.1监测断面的选择237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淮河流域41条河流82个断面,长江流域33条河流63个监测断面,环巢湖11条河流28个监测断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安徽水资源水资源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条件,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水资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特殊的地位。
水资源多寡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降水量大,径流活跃,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则少。
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浅层地下水资源多是地表水补给的结果,也与降水关系密切。
深层地下水资源富集与地质条件相关。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说,水资源多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一、安徽地表水资源(一)总量偏少安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之间,局部地区可达2000mm 以上。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590.2 亿m3,其中约39%形成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616 亿m3,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67 亿m3,重复计算水量约108 亿m3,水资源总量675亿m3。
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比较活跃。
2005年,安徽全省平均降水量1208.3 mm,略高于多年均值,属平水年份。
2005年水资源总量719.2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72.20 亿m3,地下水资源量195.41 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不重复量47.05亿m3。
全省入境水量9168.44亿m3,出境水量9742.21 亿m3。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56 亿m3,较年初增加5.18 亿m3。
年内大型水库调蓄水量约55 亿m3。
安徽国土面积1401 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1.46%,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56%,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量还是比较多的。
安徽水资源总量偏少,关键在于水资源密度低。
安徽按人口平均或耕地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5-1 所示。
表5-1 2005 年安徽水资源总量与全国比较安徽省总人口为6120 万(2005 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75m3,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54.78%。
与邻近省市相比也偏低。
安徽每公顷土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为5125.17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754 倍。
全省耕地面积408.5 万公顷,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为17608m3,相当于全国耕地平均水量81.6%。
由此可见,安徽水资源总量按土地平均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
由于安徽人口密度高,耕地指数高,虽然并不算少的水资源显得十分紧张。
安徽 位于东部季风区,气候为湿润、半湿润类型,为什么水资源缺乏,就不难理解了。
安徽淮北 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的 1/3,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2。
2005年,安徽省供水总量 208.03亿 m 3,较上年减少 1.71亿 m 3。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 189.6 亿 m 3,地下水供水量 17.85 亿 m 3。
全省用水总量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08.53 亿 m 3,占用 水总量的 52.2% ,较上年减少 7.53亿m 3。
全省人均用水量 328.5m 3,万元 GDP 用水量 386.1m 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369.1m 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 320.3m 3,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 31.4m 3。
(二)地域分布不均 年平均径流深度地区分布规律和降水的分布基本一致,也是由北向南递增。
淮北平原大 多在 200~300 mm ,其中萧县、砀山以北低于 200 mm 。
江淮丘陵地区 270~ 500 mm ,沿江 一带 350~700 mm ,大别山区 600~ 800 mm ,皖南山区 800~1300 mm ,黄山、九华山为全 省高值区,可达 1400~1500 mm 。
宏观上看,南方水资源丰富,皖南、皖西山区和沿江西部 水资源有余;其余地区水资源不足,皖北水资源短缺。
从表 5-2 可见,安徽各地水资源差异 很大。
安徽降水是南丰北缺,而人口是南少北多,形成南方水资源富余,北方缺水资源缺乏 的局面。
耕地率低、人口密度小的皖南山区年径流深度最大,大别山区次之,而耕地率高、 人口密度大的淮北平原最小。
因此淮北及江淮丘陵地区地表径流不足,淮北北部更为突出。
表 5-2 2005 年安徽各地区水资源量及密度地区 水资源总量 人均水资源量(m 3/ 人 ) 单位土地水资源量 3(m 3/ 公顷 )单位耕地水资源量 3(m 3/ 公顷 )安徽省 719.25 1175 5125.7 17608.4 合肥市 23.39 505 3119.5 10345.9 淮北市 13.36 655 4874.1 10113.6 亳州市 43.83 853 19368.1 8847.4 宿州市 43.03 750 4329.0 8726.4 蚌埠市 31.75 983 5334.3 11124.7 阜阳市 66.54 786 4061.8 11570.2 淮南市 9.90 434 4676.4 10216.7 滁州市 42.93 1045 3174.6 11019.0 六安市 120.97 1970 6574.1 29009.6 马鞍山市 5.57 442 3303.7 11275.3 巢湖市 41.49 1000 4404.5 15038.1 芜湖市 15.70 704 4668.5 18171.3 宣城市 64.28 2491 5216.3 42267.7 铜陵市 6.03 849 5753.8 25659.6 池州市 53.59 3722 6385.8 69687.9 安庆市 79.62 1404 5170.8 30552.6 黄山市57.27 4091 5916.9 130455.5在安徽 17 个省辖区域中,人均拥有水资源量高的有黄山、池州和宣城,人均拥有量超过 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安徽人均水平的 2 倍以上。
六安和安庆也比较丰富。
人均拥有水资源 量低的有马鞍山、淮南和合肥等。
如果按耕地拥有水资源量统计,黄山、池州、宣城、安庆、 六安和铜陵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公顷耕地拥有水资源量在 25000 m 3/公顷以上。
淮北各地 市最低,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宿州和亳州两市最低,每公顷耕地拥有水资源量只 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40%,农业用水紧张也就不足为怪了。
安徽长江流域、新安江流域水资源总量 365.45亿 m 3,如表 5-3所示,占全省水资源量的 50.8%,人口占全省 42%,耕地占全省的 32%;而淮河流域水资源量 353.8亿 m 3,占全省 49.2%, 人口占全省 58%,耕地占全省 68%。
皖南的新安江流域的黄山市,人均拥有地表水资源量 4091m 3是淮北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 655m 3的 6倍以上;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 130455.5 m 3是淮北市每公顷耕地占有水资源量 10113.6m 3的 12.9 倍。
因此,进行地区间的水资源调配是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表 5-3 2005 年安徽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 ( 108m 3)流域分区 分区天然 年径流量山丘区 地下水 资源量山丘区河 川基流量 平原区降水 入渗补给量平原区降水入 渗补给形成的 河道排泄量地下水资源 与地表水资 源不重复量水资源 总量总计 672.20 75.68 75.62 95.70 26.90 47.05 719.25 淮河流域308.23 23.59 23.53 78.75 26.90 45.57 353.80 淮河上游区 1.82 0.00 0.00 0.69 0.28 0.41 2.23 淮河中游区 297.42 23.42 23.36 75.27 26.54 44.53 341.95 淮河下游区 8.57 0.17 0.17 2.28 0.00 0.20 8.77 沂沭泗河 0.42 0.00 0.00 0.51 0.08 0.43 0.85 长江流域 328.58 46.78 46.78 16.95 0.00 1.48 330.06 湖口以下干流 309.96 43.11 43.11 16.95 0.00 1.48 311.44 鄱阳湖水系 17.56 3.51 3.51 0.00 0.00 0.00 17.56 太湖水系 1.06 0.16 0.16 0.00 0.00 0.00 1.06 东南诸河35.39 5.31 5.31 0.00 0.00 0.00 35.39 钱塘江35.395.315.310.000.000.0035.39三)季节变率大安徽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季风盛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以致水资源的 季节变化的年际变化都很大,形成丰水年与枯水年。
径流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变化大,这 是因为径流的年际变化除受降水量的制约外,还受下垫面因素 (植被等 )及人为活动的影响。
淮北平原为全省变幅最大的地区, 年最大径流深与年最小径流深相差 11~15 倍,利用上的可 靠性较小。
江淮丘陵地区次之,一般为 6~11 倍。
大别山区北部 5~9 倍,南部及沿江地区 4~6 倍。
皖南山区最小,只有 3~ 5 倍。
表 5-4 安徽各地降水极值统计砀山1334 415 801 150 115 2临泉1728 498 1146 171 152 9合肥1542 573 924 78 232 28广德2083 776 1433 166 349 33黄山2708 914 1446 160 463 18统计年度:1951~2003 年安徽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1800mm 之间,一般情况下,安徽降水集中在5~9月,占全年60%以上。
冬夏径流不均是常态。
但多水年与少水年相差达 3 倍,如表5-4 所示。
统计1951~2003年降水资料,以合肥为例,年降水量最多为1542 mm,最少年只有573 mm,相差近3倍;夏季(6~8月)最多为924 mm,最少为78 mm,相差达10倍;冬季最多为232 mm,最少只有28 mm,相差近8倍。
其他地区与此相当。
夏季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的普遍存在。
冬季几乎无降水的也有之。
由于降水并不能完全形成径流,地表径流量的年季变化、季节变化更大,淮北地区径流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14~30倍;江淮之间相差5~15 倍;江南相差4~7 倍。
至于最多季节与最少季节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枯水年出现江河断流现象。
这就导致水资源丰、枯的年际差异或季节差异很大。
降水很多的年份,水资源过盛,特别是暴雨洪水期间,不但水资源浪费,还造成洪涝灾害,大量降水径流入海,失去资源意义。
而枯水年份,特别是枯水季节,水资源不足,区域、行业纷纷争夺水资源,同时也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降水不均造成的径流季节变化大在安徽有从南向北增大的趋势。
安徽淮北各代表站(1956~1990)年径流量月分配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9阜阳 3.5 4.2 3.1 3.2 5.5 8.8 35.2 15.1 11.5 4.7 2.0 3.1 70.7涡阳 1.7 2.3 2.7 3.8 6.1 6.4 29.1 21.8 13.7 5.0 3.9 3.5 71.0蒙城 1.5 1.0 2.1 3.1 6.0 5.9 35.9 21.2 10.4 5.0 5.1 2.7 73.4王市集 1.7 2.1 3.2 4.4 6.0 10.6 34.7 19.8 8.9 3.1 2.8 2.1 74.0浍塘沟0.4 1.0 1.3 3.3 7.5 8.6 34.2 28.2 10.6 2.4 1.5 1.1 81.6 径流的年内分配受季风降水制约,很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