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一剂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汤”
中医方剂-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 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见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典型的太阳伤
寒表实证。若其证迁延八、九日不解,仍应再用麻黄汤发汗。若药后见 不汗出而烦躁,则属表闭太甚,阳热内郁之大青龙汤证。今“服药已, 微除”,即言略发一点汗,证候稍减,但不彻底。然为何不能汗出而病 愈呢?这是因为卫闲营实,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迁延至八、九日,以 致阳气受来邪的郁遇太甚,即所谓“阳气重故也”。此时即使用了麻黄 汤,也仅仅能稍稍出点汗,使卫分之邪稍减而营中之邪却不能尽去。尽 管如此,但药后正气得药力之助,使阳气振奋,则可能出现“战汗”作 解或鼻衄作解的两种情况。这两种自解的情况,多见于邪气建实面体质 壮盛之人。本条论述的是鼻粗作解的情况:鼻衄作解,又称“红汗”, 是邪气不能外解,阳郁太甚,以致内逼营分,迫血妄行,从清道鼻窍而 出。汗血同源,邪不从汗解,即可从衄而解。在衄解之前,因阳气发动, 欲法邪外出,正邪相争,患者常可出现烦热、两目提光而欲闭目,或头 晕等先兆证候。而一经纽血,如出血痛快,则使营分之寒邪可随之而去, 诸证随之而愈。
《伤寒论》中医方剂
麻黄汤
组成: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证候病机:本证系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 之邪
侵袭肌表,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 闭营郁。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 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合于肺,寒邪束表,肺 气不宣,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法当发汗解 表,宣肺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麻黄汤的配方

麻黄汤的配方【麻黄汤的配方】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的常用方剂。
临床上主要用于风寒闭肺,咳喘,痰涎壅盛,风水浮肿,风湿痹痛等病症。
【配方】麻黄(去节)各四两,杏仁(去皮尖)十二枚,甘草(炙)二两半,桂枝二两,生姜十八片。
【用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闭肺,表实无汗,咳喘,痰涎壅盛,风水浮肿,风湿痹痛。
【方论】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此方乃杏、甘、姜辛温宣发之品,麻、桂温散风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以上俱为辛温发汗解表之品,佐以生姜,助麻、桂之力,并可调和营卫,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本方是宣肺平喘、发汗解表的代表方剂。
适应于风寒闭肺,咳喘,痰涎壅盛,风水浮肿,风湿痹痛者。
【临床应用】 1.本方用于风寒闭肺,而有咳喘痰多者,可配合杏苏散发汗解表、宣肺止咳,以上均为辛温发汗解表之品,若邪气壅实,肺气壅满,喘咳胸满,烦闷不安,则需配伍葶苈大枣泻肺汤之类,以增强泻肺平喘之力;2.本方用于风水浮肿,症见面目及全身肿胀,小便不利,泛吐痰涎,舌苔白腻或滑数,属于痰饮内停之证,但因风水浮肿与脾肾阳虚有关,故在治疗上仍当从脾肾入手,既可使水肿消除,又可兼顾到祛痰化饮。
如用于阴水肿,即本方加五味子,泽泻,防己之类,以加强利水之功。
【组成】麻黄(去节)各四两,杏仁(去皮尖)十二枚,甘草(炙)二两半,桂枝二两,生姜十八片。
【用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闭肺,表实无汗,咳喘,痰涎壅盛,风水浮肿,风湿痹痛。
【方论】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此方乃杏、甘、姜辛温宣发之品,麻、桂温散风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以上俱为辛温发汗解表之品,佐以生姜,助麻、桂之力,并可调和营卫,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本方是宣肺平喘、发汗解表的代表方剂。
适应于风寒闭肺,咳喘,痰涎壅盛,风水浮肿,风湿痹痛者。
麻黄汤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解表剂之麻黄汤方解

解表剂之麻黄汤方解麻黄汤的功用治法是发散风寒,宣降肺气。
主要组成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治疗的是外感风寒实证。
其中的麻黄和桂枝、麻黄和杏仁都是很有名的药对。
这个方,发散风寒为主,发散风寒,宣降肺气。
这是两大方面作用,宣肺平喘了,虽然讲宣肺平喘,它宣降肺气,也能平喘,也能止咳。
方义分析:麻黄两个作用,发散风寒,宣肺平喘,这是风寒常用的作用。
这个桂枝,作为臣药有两个含义。
既能解肌发表,解肌发表和开腠发表不同。
开腠,强行打开毛孔,解肌,松动分肉,透邪外达。
它解肌和开腠协同,桂枝和麻黄相须。
增强发汗解表力量。
桂枝还能温经止痛。
当然作为基础方,我们临床应用当中,加味当中还要考虑到配伍技巧。
这是桂枝在方中的两个作用,都符合臣药的道理。
杏仁在这里降肺气为主。
杏仁实际上“宣”力量也有,较小。
历来认为降为主。
五版教材认为它还能散风寒,而且是以散风寒为主。
历代医家也有这样讨论,比如说,《黄氏医书八种》。
黄宫��他就认为是辛温以散,散表邪为主。
但是直到现在临床应用,和大多数医家看法,那还是降利肺气为主。
这样作为佐药来说,你说它也辛散,也能协助君臣药的发散。
它在这里作为佐助药来说,和麻黄相配,针对次要兼证,解决次要兼证。
因为一宣一降,宣降肺气,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用甘草作为使药,它主要调和药性,缓和麻桂的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过。
方中四味药组成了一个发散风寒,宣降肺气的方子,很严谨。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苓、甘草。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
发散风寒祛湿止痛。
大、小青龙汤: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白芍、灸甘草。
散寒解表、温肺蠲饮。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人参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枳壳桔梗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辛温解表理气化痰。
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鼓、牛蒡子。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薄荷、荆芥、玄参、石斛丹皮、山栀、夏桔草。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石膏黄芩白芍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炙甘草。
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峻下热结。
小承气汤去芒硝。
轻下热结。
调胃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
缓下热结。
麻子仁丸:火麻仁、杏仁、白芍、枳实、厚朴、大黄、蜂蜜。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五仁丸: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
润肠通便。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
和解少阳。
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术、芍药、生姜、薄荷。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四逆散:柴胡、白芍、陈皮、防风。
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热生津。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
中医医师中药考点之《麻黄汤》

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喷水孔小,横椭圆形,两端尖,位于眼角下后方。鳃孔5个,狭 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第1背鳍颇大,较后位,上角圆钝,后缘凹入, 下角延长尖突。第2背鳍稍小,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腹鳍比第2背鳍稍小, 鳍脚平扁延长。胸鳍中等大。体背侧面为褐色,腹面白色,各鳍紫褐色,后缘较浅淡,体无 白色斑点。
注册会计师培训:/kcnet1960/ 注册会计师网校:/xzy/
【性味与归经】同干姜。 【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贮藏】同干姜。
注册会计师培训:/kcnet1960/ 注册会计师网校:/xzy/
注册会计师培训:/kcnet1960/ 注册会计师网校:/xzy/
肢。 4.重复第1法。 5.掌击百会(安神定魄),拳击大椎(通调一身阳气)和八髎(壮肾阳,补元气,引火归原)。 6.下肢:捏拿下肢,点揉髀关、梁丘、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委中、承山,
鲨鱼翅
鲨鱼翅 【拼音名】Shā Yú Chì 【别名】鲛鱼翅、鲛鲨翅、沙鱼翅、金丝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telus manazo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加工鲨鱼肉时,取其鳍 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1.白斑星鲨,体细长,一般在1m 以内。头宽,吻稍厚,前端钝。眼椭圆形,瞬褐平横 外露,眼后有小型喷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处,有鼻瓣。口呈三角形,距吻端,有唇 褶,上唇褶宽扁而长,下唇褶狭而短。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前3个较宽,比 眼径较大。最后2个较狭,位于胸鳍上方。背鳍2个,第1背鳍约于体腔中部上方,上角圆钝, 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2背鳍稍小,形状相似。臀鳍小,起点约与第2背鳍基底中部相 对。胸鳍中大,始于第5鳃孔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内角 较尖。尾鳍狭长,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部微突,中后部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 上侧面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鳍褐色,边缘较淡,下侧 面和腹面银白色。 2.灰星鲨,体细而延长,体长1m 左右。头平扁,吻中等长,背视近三角形。眼椭圆形。 鼻孔宽大,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状突出,出水孔半露。口颇小,三角形,两侧斜行,前端圆钝, 下颌稍短,口闭时上颌牙全露,下颌牙只在缝合处露出。上唇褶粗大而短,下唇褶细而较长, 注册会计师培训:/kcnet1960/ 注册会计师网校:/xzy/
麻黄汤

麻黄汤(君药麻黄6g,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药桂枝6g,助麻黄发汗解表。
佐药杏仁9g,降肺气,止咳平喘。
使药炙甘草3g,调和药性。
)本方用于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桂枝汤(君桂枝9g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臣芍药益阴敛营调和营卫,佐药生姜助桂枝解肌发表,,大枣助芍药益阴和营,使药炙甘调和诸药)本方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感冒流感等风寒表虚证,也常用于营卫不和者。
薄荷1.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疏肝行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等证。
水煎服,宜后下。
小柴胡汤:君柴胡疏散少阳半表之邪,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臣人参补气扶正以祛邪,臣半夏与佐生姜降逆止呕,佐大枣助人参补气,佐使药甘草补气,调和诸药。
本方和解少阳,用于感冒流感,疟疾慢肝,急性胆囊炎。
胆结石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属伤寒少阳证。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白虎汤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助石膏清热生津止渴,粳米益胃和中,炙甘草补中,调和药性。
本方清热生津,用于感染性疾病等具有气分热盛证者。
黄芩、黄连、黄柏。
相同点:皆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均可治疗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
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
不同点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用于湿温暑湿,湿热痞闷;肺热咳嗽,少阳寒热,血热吐衄,胎热不安等证。
黄连:药力较强(大苦大寒)。
长于清中焦湿热,胃肠湿热泻痢尤宜;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用于高热烦躁、心烦不眠、血热出血、胃热呕吐、牙痛、消谷善饥等.黄柏:长于清下焦湿热,泻相火,退虚热,多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臭、足膝肿痛、热淋涩痛以及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青蒿鳖甲汤功用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临床用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各种传染病恢复期发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等属阴虚内热、虚热不退者。
张仲景的这一个解表方,药仅四味,感冒,咳嗽,吐血,遗尿,水肿,难产,黄疸……都能治!

张仲景的这一个解表方,药仅四味,感冒,咳嗽,吐血,遗尿,水肿,难产,黄疸……都能治!今天要介绍的方子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堪称风寒表实感冒的特效方,它就是——麻黄汤。
1从一例病案说起一说起遗尿之病,稍微有点中医学基础的人便会想到肾虚,要补肾啊,从补肾入手准没错!温补收涩之药,补肾缩溺之方便洋洋洒洒的出现在了处方笺中,然而我今天告诉你麻黄汤也可以治疗遗尿!那是一个初春,乍暖还寒,一个女病人找到了我。
她外形肥胖,两眼睑虚浮,下肢浮肿,尿意频急,小便后仍有尿意,时有自遗,咳嗽声高或者大笑时尿液自出。
有尿时急需入厕,动作稍迟则尿湿衣裤,痛苦不堪。
她说这个病是怎么得的呢?前年冬天有一次穿脱衣服不注意受了点寒,接着就出现了发热、怕冷、头痛,自己也没太在意,以为是一个小感冒,就随便到药店去买了点感冒胶囊吃,药吃了之后,全身症状有所缓解。
但是此后经常感觉有点怕冷,发低烧,头痛身痛,体温徘徊在37度左右。
总这样也不是办法,于是就去当地医院看病,在病房里把各种检查也做了,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都没有异常,找不到原因,于是找中医会诊,温肾固涩,补肺健脾之方吃了不少,遗尿的症状没有丝毫缓解。
现在还有偶尔发低烧,微怕冷,四肢感觉酸痛,平时很少汗出,炎夏也是如此。
查其舌质淡润,苔白腻,脉浮微紧。
结合前医处方,另辟蹊径,以太阳表实治之,投麻黄汤(麻黄10g,桂枝6g、杏仁10g、甘草15g,3剂)。
并嘱其服药后注意保持全身微微汗出,不要发大汗。
药后,发热解,小便正常,至今未有复发。
该案为外感风寒之邪,虽迁延日久,但并未传变,太阳表实证俱在,治仍宜解表发汗之法。
肺主皮毛,又通调水道,风寒外束,肺气不宣,则汗闭而小便失常。
用麻黄汤宣通肺气,以开鬼门,则汗出小便畅也。
理是这个理,但是遇到这样一个长期遗尿的病人,你会往表证上考虑吗?2我说麻黄汤麻黄汤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上的处方,药仅四味,专为风寒表实证而设。
方药组成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加减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义: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
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
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麻黄汤的禁忌
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②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麻黄汤的不同版本
附方1: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
身体烦疼,无汗等。
出处:《金匮要略》。
附方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组成: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12g。
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
有微汗,避风。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
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出处:《金匮要略》
附方:3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切)9g,大枣(擘)3g。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出处:《伤寒论》
附方4:三拗汤
组成: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
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方5:华盖散
组成: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
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自润,脉浮紧。
出处:《博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