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常见病变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颅脑常见病变的CT诊断

颅脑影像病例分析
病例一
中毒
CO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理:
CO吸入人体进入血液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HBCO),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 白的解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 致机体内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在人体各种组织中,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往往首先受累,尤以基底节最为明显 。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部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 渗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脑 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软化或 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8-12岁及40-60岁,无 性别差异。
常因肿瘤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后就诊发现,临 床症状依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而定,常表现在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当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时引起 视觉障碍,压迫第三脑室、室问孔时造成脑积水,向下压迫垂 体时产生内分泌症状。
部颅骨内板下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扩张。
病例四
男,10岁,外伤1天 左侧颞顶枕叶见不规则脑沟回样钙化,局部脑沟增宽加深,
蛛网膜下腔增宽。 Sturge-Weber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又称颜面部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皮肤--软脑膜血管瘤病 等,系由于胚胎发育6周时血管系统发育不良,影响到脑、骨 膜、皮肤的血管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头昏,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就诊于云阳县人民医院就 诊,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包块伴局部骨折缺损,今
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以“左侧额顶部颅骨病变”
收入。
病例九
患者女,27岁 主诉:G1P0孕35周先兆早产(双胎),嗜睡、失语3h。 主要表现:剖宫产术后1天血压升高,头痛,测血压
病例一
中毒
CO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理:
CO吸入人体进入血液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HBCO),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 白的解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 致机体内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在人体各种组织中,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往往首先受累,尤以基底节最为明显 。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部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 渗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脑 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软化或 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8-12岁及40-60岁,无 性别差异。
常因肿瘤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后就诊发现,临 床症状依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而定,常表现在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当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时引起 视觉障碍,压迫第三脑室、室问孔时造成脑积水,向下压迫垂 体时产生内分泌症状。
部颅骨内板下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扩张。
病例四
男,10岁,外伤1天 左侧颞顶枕叶见不规则脑沟回样钙化,局部脑沟增宽加深,
蛛网膜下腔增宽。 Sturge-Weber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又称颜面部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皮肤--软脑膜血管瘤病 等,系由于胚胎发育6周时血管系统发育不良,影响到脑、骨 膜、皮肤的血管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头昏,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就诊于云阳县人民医院就 诊,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包块伴局部骨折缺损,今
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以“左侧额顶部颅骨病变”
收入。
病例九
患者女,27岁 主诉:G1P0孕35周先兆早产(双胎),嗜睡、失语3h。 主要表现:剖宫产术后1天血压升高,头痛,测血压
颅脑CT影像学表现

六、硬膜下积液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来诊。
【CT诊断要点】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液密 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部,无或 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七、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伴左侧肢 体活动不利1周,高血压病史10年。
二、颅底骨折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外伤3小时 ,右侧外耳道流血伴局部肿 胀。
【CT诊断要点】
经过颅底横断面图像观察清晰可见骨折线的部位、 形态和走行,对于细小的颅底骨折应薄层高分辩检 查,重点注意脑脊液鼻漏的漏出部位,尤其是筛板 、眶顶、蝶窦或额窦、视神经管,有时可见颅内积 气。
三、脑挫裂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大小不一,小灶性出血可相互融合。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较大范围的脑挫裂伤,有明显的占位征象,脑室受压变 小或闭塞,多伴脑疝形成。
2. 动态观察 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3~5天达到 高峰,以后时间推移出血灶吸收则病变演变为低密度,水 肿范围减小占位减轻,形成软化灶;如继续出血可形成血 肿,并发脑内、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3. 颅脑畸形 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 育不全。
颅脑CT、MRI诊断

(一)颅内肿瘤基本影像表现
4、脑水肿: 。血管通过透性增加,静脉回流障碍或组织代谢障 碍导致脑组织水份增加 。以脑白质为主,CT表现为肿瘤周围低密度。MRI 表现为肿瘤周围T1WI低、T1WI高信号。 。多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 。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部位有关 恶性程度高,脑内肿瘤,水肿范围大 。分度:≤2cm 1度 >1侧大脑半球 3度 > 2cm ,<1侧大脑半球 2度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三、正常颅脑CT表现
1 颅骨:高密度(额,颞,顶,枕) 2 脑灰质:呈均匀等密度 2 脑白质:呈略低密度 3 脑脊液:水样低密度(脑室及脑池) 4 空气:低密度(鼻窦,乳突气房) 5 左右两侧结构对称,中线结构局中 (大脑镰,三脑室,四脑室,矢状窦)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四、颅内肿瘤诊断
(一)颅内肿瘤基本影像表现 5、脑积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或产生 大量液体形成交通性脑积水。 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脑室系 统扩大
四、颅内肿瘤:星形脑质细胞瘤
概述
. 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 17%, . 成人75%位于幕上,主要在额叶和 颞叶;儿童71%位于幕下,多数在 小脑半球内(80%)。
颅脑CT、MRI诊断
一、CT、MRI在颅脑的应用
颅内各种病变均适合于检查 1 颅内肿瘤 2 脑血管病 3 颅脑外伤 4 颅内感染性疾病 5 脱髓鞘及变性疾病 6 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二、CT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制动,作碘过敏试验 2. 扫描基线:
常规横断面眶耳线或上眶耳线,平行颅底 冠状面与眶耳线垂直(垂体 颅底顶部病变) 3. 层厚/层距:一般10mm ,薄层扫描 ( 2~5mm) 4. 平扫: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
4、脑水肿: 。血管通过透性增加,静脉回流障碍或组织代谢障 碍导致脑组织水份增加 。以脑白质为主,CT表现为肿瘤周围低密度。MRI 表现为肿瘤周围T1WI低、T1WI高信号。 。多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无强化 。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部位有关 恶性程度高,脑内肿瘤,水肿范围大 。分度:≤2cm 1度 >1侧大脑半球 3度 > 2cm ,<1侧大脑半球 2度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三、正常颅脑CT表现
1 颅骨:高密度(额,颞,顶,枕) 2 脑灰质:呈均匀等密度 2 脑白质:呈略低密度 3 脑脊液:水样低密度(脑室及脑池) 4 空气:低密度(鼻窦,乳突气房) 5 左右两侧结构对称,中线结构局中 (大脑镰,三脑室,四脑室,矢状窦)
正常颅脑CT表现:颅底层面
四、颅内肿瘤诊断
(一)颅内肿瘤基本影像表现 5、脑积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
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或产生 大量液体形成交通性脑积水。 表现为阻塞部位以上脑室系 统扩大
四、颅内肿瘤:星形脑质细胞瘤
概述
. 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 17%, . 成人75%位于幕上,主要在额叶和 颞叶;儿童71%位于幕下,多数在 小脑半球内(80%)。
颅脑CT、MRI诊断
一、CT、MRI在颅脑的应用
颅内各种病变均适合于检查 1 颅内肿瘤 2 脑血管病 3 颅脑外伤 4 颅内感染性疾病 5 脱髓鞘及变性疾病 6 先天性畸形及遗传性疾病
第三节 颅脑CT、MRI诊断
二、CT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制动,作碘过敏试验 2. 扫描基线:
常规横断面眶耳线或上眶耳线,平行颅底 冠状面与眶耳线垂直(垂体 颅底顶部病变) 3. 层厚/层距:一般10mm ,薄层扫描 ( 2~5mm) 4. 平扫:颅脑外伤,脑梗塞,脑出血 增强扫描:脑肿瘤,炎症,动脉瘤,AVM等
头颅CT诊断总结

2.脑梗塞( Brain infarction) (1)缺血性脑梗塞(Ischemic infarction)较常见, 系供养区缺血、缺氧致脑组织坏死。发病24h内CT可无 阳性发现;1-2W内由于缺血性脑水肿,累及皮质和髓 质,多为楔形轻度低密度区,水肿范围大时可有占位征 象;2-3W病灶变为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 反应有关;4-6W病灶发生液化和疤痕形成,呈边缘锐 利的低密度区,邻近脑室发生牵拉扩大,脑皮层沟增宽, 甚至中线结构移向患侧。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系因小的终未 动脉闭塞,好发于基底节区和脑干,表现为直径小于 1.0cm的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图 7- 8 侧 脑 室 1.半球纵裂2.胼胝体3.侧室前角 4.透明中隔5.三脑室体上部 6.松果体 7.侧室后角 8. 大脑大静脉 9.下矢状窦 10.上矢状窦 11.侧脑室脉络 12.丘脑 13.壳核14.内囊 15.穹 窿16. 外侧裂丛钙化 17.尾状核头
颅底层面
颅底层侧脑实质密度对称,不应出现一侧高或低密 度区。脑室和脑池在不同层面显示。侧脑室边界清楚。 轮廓整齐,形状及大小对称;透明隔与三脑室在较低层 面中线上。蛛网膜下腔为薄层低密度带,位于颅骨内板 与脑皮质之间;半球纵裂显示较高层面,为位于中线的 低密度带,外侧裂池对称位于两侧。鞍上池呈五角星形, 在鞍上池前1/3可见视神经交叉。四叠体池居后方,外 形不整,四叠体突入池的前方。环池呈窄带状围绕中脑 周边。后颅窝层面可见第四脑室位于中线,呈马蹄形。 可见小脑桥脑角池和枕大池。枕大池变异大,常误认为 异常。
(二)脑外伤 CT检查脑外伤安全、迅速、方便、能确定脑挫伤、颅 内血肿及其他合并症。 1.颅内血肿 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内和脑外血肿,后者又分为硬膜 外及硬膜下血肿。 (1)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表现为颅骨内 板下方梭形均匀高密度影,常有轻度占位表现。两周后, 血肿内红细胞及蛋白质逐渐被分解和吸收,其密度也相应 下降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硬膜外血肿常伴发局部骨折及头 皮下血肿。 (2)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表现为颅骨内 板下方新月状,薄层广泛均匀高密度区。由于血肿体积大 并以外周包绕和压迫大脑半球,压迫脑室,中线结构被推 向对侧。亚急性期,形状不变,呈等密度,可借助于灰、 白质界线与颅骨间距离增宽来确定。
颅脑CT诊断1234精品PPT课件

同时存在 两种或两 种以上密 度改变的 病灶
等低密度混杂
高低密度混杂
高低密度混杂
高等低密度混杂
2、结构、形态改变
病灶本身的改变: 外形 边缘 内部
病灶周围的改变: 占位效应 萎缩 密度
A 病灶本身的改变
外形
圆形
不规则形
边缘
边界清晰
边界不清
内部
均质
不均质
环形
B 病灶周围的改变
占位效应(肿块效应) mass effect
出血 钙化 肿瘤
出血
脑实质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下出血
硬膜外出血
钙 化(病理性)
血管畸形Βιβλιοθήκη 肿瘤脑发育畸形高密度肿瘤
脑膜瘤
星形细胞瘤
如何鉴别出血与钙化
出血:最高 CT值不大于94Hu; 动态观察逐渐消退
钙化:最高CT值可以大于94Hu; 动态变化无密度改变
出血当天
出血7天
⑵ 等密度灶
1、出血演变过程中 2、脑梗死的模糊效应期 3、脑肿瘤
2、血脑屏 障的破坏 程度
血脑屏障破坏的强化表现
无强化
轻度强化
明显强化
无血脑屏障的强化
脑膜瘤
垂体瘤
无血脑屏障的强化
听神经瘤
环状强化
脑回样强化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水样密度 0~20Hu
脑室、脑池、 脑裂、脑沟
老年人和婴幼儿的特点
老年人: 脑室、脑沟增宽。 (不是病理性萎缩)
婴幼儿 (2岁以前): 脑室、脑沟宽
等低密度混杂
高低密度混杂
高低密度混杂
高等低密度混杂
2、结构、形态改变
病灶本身的改变: 外形 边缘 内部
病灶周围的改变: 占位效应 萎缩 密度
A 病灶本身的改变
外形
圆形
不规则形
边缘
边界清晰
边界不清
内部
均质
不均质
环形
B 病灶周围的改变
占位效应(肿块效应) mass effect
出血 钙化 肿瘤
出血
脑实质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硬膜下出血
硬膜外出血
钙 化(病理性)
血管畸形Βιβλιοθήκη 肿瘤脑发育畸形高密度肿瘤
脑膜瘤
星形细胞瘤
如何鉴别出血与钙化
出血:最高 CT值不大于94Hu; 动态观察逐渐消退
钙化:最高CT值可以大于94Hu; 动态变化无密度改变
出血当天
出血7天
⑵ 等密度灶
1、出血演变过程中 2、脑梗死的模糊效应期 3、脑肿瘤
2、血脑屏 障的破坏 程度
血脑屏障破坏的强化表现
无强化
轻度强化
明显强化
无血脑屏障的强化
脑膜瘤
垂体瘤
无血脑屏障的强化
听神经瘤
环状强化
脑回样强化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水样密度 0~20Hu
脑室、脑池、 脑裂、脑沟
老年人和婴幼儿的特点
老年人: 脑室、脑沟增宽。 (不是病理性萎缩)
婴幼儿 (2岁以前): 脑室、脑沟宽
颅脑CT检查

精选ppt
15
脑感染性疾病
脑脓肿
脑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入侵而在脑实质内形成 的脓肿。病因分类:耳源性占40%-60%;血源性 占25%-40%;令有鼻源性、损伤性、隐源性。 CT表现:可分为四期 ☆脑炎早期:在发病4日内,CT示病变为边缘模糊 的低密度区,伴或不伴有斑片状或脑回样增强;
精选ppt
16
老年
心肌梗死
高血压
影像学特点 出血部位 出血形态 出血数目
梗塞区内 不规则斑片状 可多发
底节、丘脑为好发部位 常有一定特征 多单发
CT表现
低密度梗塞区出现出血灶 均匀高密度出血灶
精选ppt
12
脑血管病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
急性期(1周内):
新鲜血肿形成,呈均一高密度;
吸收期(7天~1个月):
颅脑先天发育不全
Sturge-Weberzo 综合征(脑颜面血管瘤)
临床表现:癫痫、智力低下、轻偏瘫、偏盲及颜面三叉神经分部区 紫色血管瘤、先天性青光眼等。
﹡脑血管畸形发生部位:顶叶、颞叶和枕叶。
﹡CT表现: ◆ 钙化灶常见,多为单侧,始于枕叶,逐渐向前发展,居脑表 浅部位,沿脑回呈曲线形或宽大锯齿状钙化; ◆ 脑皮质萎缩典型,尤以右枕叶萎缩明显,亦可累及整个大脑 半球,脑沟增宽,但脑室不扩大。 ◆ 病变侧颅骨增厚,头颅不对称; ◆ 软脑膜血管畸形,增强扫描可强化; ◆ 75%病例同侧脉络丛增大,且显著强化。
开始出现占位征象,一般3~4天可达到高峰。大片
梗死时水肿急剧加重,24小时可产生脑疝。
精选ppt
8
脑血管病--脑梗塞
*分解吸收期:
组织坏死致CT值下降,但发病一周后CT值又回升,梗
颅脑CT扫描技术及常见疾病诊断

优势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影像学检 查手段的优势,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详细描述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将颅脑CT、MRI、PET 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获取的图像进行融合,从 而更全面地了解病变的性质、位置和范围等信息 ,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局限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需要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 精确匹配和融合,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检查成本 也相对较高。
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优势
局限
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在不损伤组 织的情况下进行检测,为颅脑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有 力支持。
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核磁共 振等,能够在不损伤组织的情 况下对颅脑进行检测,能够发 现早期病变和微小病灶,为疾 病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 支持。
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侵入性、 无痛无创、无辐射等优点,能 够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降 低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颅骨骨质应完整,无骨折或骨 质破坏。
异常颅脑CT图像解析
占位性病变
颅脑内出现异常密度灶,形态 各异,可单发或多发,可伴有 脑实质受压、脑室或脑池受压
等征象。
出血
颅脑内出现高密度影,形态多 不规则,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周 围水肿。
水肿
颅脑内出现低密度影,多见于 脑实质或脑表面,可伴有占位 效应和颅内压增高。
无损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 时部分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如对某些特定病变的诊断 能力有限。
THANKS
详细描述
AI辅助诊断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 识别等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颅 脑CT图像中的异常病变,协助医生快 速准确地做出诊断。
局限
AI辅助诊断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仍 需不断优化和改进,同时需要与医生 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 地服务于临床诊断。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影像学检 查手段的优势,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详细描述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将颅脑CT、MRI、PET 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获取的图像进行融合,从 而更全面地了解病变的性质、位置和范围等信息 ,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局限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需要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 精确匹配和融合,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检查成本 也相对较高。
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优势
局限
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在不损伤组 织的情况下进行检测,为颅脑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有 力支持。
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核磁共 振等,能够在不损伤组织的情 况下对颅脑进行检测,能够发 现早期病变和微小病灶,为疾 病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 支持。
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侵入性、 无痛无创、无辐射等优点,能 够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降 低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颅骨骨质应完整,无骨折或骨 质破坏。
异常颅脑CT图像解析
占位性病变
颅脑内出现异常密度灶,形态 各异,可单发或多发,可伴有 脑实质受压、脑室或脑池受压
等征象。
出血
颅脑内出现高密度影,形态多 不规则,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周 围水肿。
水肿
颅脑内出现低密度影,多见于 脑实质或脑表面,可伴有占位 效应和颅内压增高。
无损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 时部分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如对某些特定病变的诊断 能力有限。
THANKS
详细描述
AI辅助诊断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 识别等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颅 脑CT图像中的异常病变,协助医生快 速准确地做出诊断。
局限
AI辅助诊断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仍 需不断优化和改进,同时需要与医生 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 地服务于临床诊断。
颅脑基本病变的CT诊断PPT课件

第一层颅底层面
1
颅脑基本病变的CT诊断
2
头颅CT基本解剖
3
第二层蝶鞍层面
4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5
第四层三脑室下部层面
6
第五层三脑室上部层面
7
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
8
第七层侧脑室顶部层面
9
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10
第九பைடு நூலகம்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11
颅脑损伤
12
头皮和颅骨损伤
头皮损伤(scalp injury)
1. 脑白质的推压征 2. 脑室系统变形 3. 皮层静脉内移(增强扫描) 4.中线结构移位而没有其他占位病变征象 5. 脑灰白质结合部远离颅骨内板
36
subacute
37
subacute 38
Isodense subacute hemorrhage ingression of subcortex vein in contrast scan
24
a.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1)均匀一致的高密度(70-80Hu),范围广 (2)血肿常呈新月形(crescent)或“3”形 (3)脑室受压变形 (4)中线结构多向对侧移位 (5)常不伴有骨折 (6)血肿可位于天幕、大脑镰与脑实质间
25
急性硬膜下血肿不典型CT表现:
1、血肿密度不均匀 2、血肿呈梭形 3、同侧脑室扩大
15
Comminuted and depressed fracture 16
depressed fracture
17
脑外血肿、积液和积气
18
19
一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血肿位于硬脑膜和颅骨内板之间
1
颅脑基本病变的CT诊断
2
头颅CT基本解剖
3
第二层蝶鞍层面
4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5
第四层三脑室下部层面
6
第五层三脑室上部层面
7
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
8
第七层侧脑室顶部层面
9
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10
第九பைடு நூலகம்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11
颅脑损伤
12
头皮和颅骨损伤
头皮损伤(scalp injury)
1. 脑白质的推压征 2. 脑室系统变形 3. 皮层静脉内移(增强扫描) 4.中线结构移位而没有其他占位病变征象 5. 脑灰白质结合部远离颅骨内板
36
subacute
37
subacute 38
Isodense subacute hemorrhage ingression of subcortex vein in contrast scan
24
a.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1)均匀一致的高密度(70-80Hu),范围广 (2)血肿常呈新月形(crescent)或“3”形 (3)脑室受压变形 (4)中线结构多向对侧移位 (5)常不伴有骨折 (6)血肿可位于天幕、大脑镰与脑实质间
25
急性硬膜下血肿不典型CT表现:
1、血肿密度不均匀 2、血肿呈梭形 3、同侧脑室扩大
15
Comminuted and depressed fracture 16
depressed fracture
17
脑外血肿、积液和积气
18
19
一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血肿位于硬脑膜和颅骨内板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主要表现为受累面神经管骨质破坏、面神经管扩大和软组织 肿块,肿块较大时常造成周围结构的骨质破坏。CT显示颞骨内 软组织影的真实密度和增强后的强化程度较差,对小面神经瘤 及内听道内面神经瘤难于显示。来自病例十一
患者男,15岁,因“精神萎靡、少食1年、突发头痛、意识 障碍1天” 入院。 T 37 ℃ ;P 49 次/分; R19 次/分 ;BP 91/61 mmHg。 神志嗜睡,查体欠合作,对答不切题,头颅无畸形,双侧瞳 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5级,四肢 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征阴性。心肺腹未见 明显异常。
病例九
患者女,27岁 主诉:G1P0孕35周先兆早产(双胎),嗜睡、失语3h。 主要表现:剖宫产术后1天血压升高,头痛,测血压 160/113mmHg,后逐渐意识不清,无言语,阴道流血少。 查体:BP:140/90mmHg,昏睡状,查体不合作,双侧瞳 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压眶时可见 痛苦表情,左上肢、双下肢可见活动,四肢肌张力未见 明显异常,双侧病理征阳性,颈阻(-),克氏征(-) 。腹部伤口无渗血,子宫质硬,轮廓清晰,按压少量阴 道流血。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8-12岁及40-60岁,无性 别差异。 常因肿瘤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后就诊发现,临 床症状依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而定,常表现在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当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时引起 视觉障碍,压迫第三脑室、室问孔时造成脑积水,向下压迫垂 体时产生内分泌症状。 主要鉴别诊断:垂体瘤、鞍区脑膜瘤、Rathke囊肿、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鞍区动脉瘤等。
CT平扫
手术所见:鞍上暴露肿瘤,呈囊性,囊液呈黄绿色,释放 囊液减压后,小心分离囊壁,囊内实质部分肿瘤呈暗红色 ,伴钙化及淀粉样变,肿瘤包裹左侧视神经及大脑前动脉 分支血管。 术后病理提示: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是一种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依其与鞍隔的关系 分为鞍内型、鞍上型、脑室内型和鞍内鞍上型,以鞍上型 多见。颅咽管瘤大体病理表现可分为囊性、实性和囊实性 三类,其中实性最为少见。
颅脑影像病例分析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王静
病例一
Co中毒
CO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理: CO吸入人体进入血液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HBCO),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 的解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 致机体内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在人体各种组织中,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往往首先受累,尤以基底节最为明显 。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部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 ,渗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 脑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软 化或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一氧化碳中毒主要病理特征为,苍白球变性坏死、脑白质脱 髓鞘、大脑皮质“海绵状”病变、海马的坏死性改变及小脑 病变等坏死脱髓鞘5个类型。
CT表现:国内外文献报道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人93 %~ 100 %有颅内钙化 。双侧基底节、丘脑、小脑、齿状核、皮 质下及髓质交界区高密度钙化。钙化常对称性 ,多发 ,大小 不等。其形态常片状、点状、弯曲条状、条带状。钙化好发 于基底节(苍白球、壳、尾状核) ,常对称。其次是脑叶、丘 脑、小脑、齿状核。脑叶深部钙化多发于额顶叶。钙化常多 发 ,大小不等 ,形态常常与脑回的类型基本一致 ,呈条状、 弯曲条带状、片状、放射状等。内囊不受累“内囊空白征” 。病灶无强化 。
病例三
dandy-walker畸形
1、小脑蚓短小,枕大池增宽,并与第4脑室相通。 2、双侧大脑半球部分脑沟增宽,纵裂池前部增宽,双侧额 部颅骨内板下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扩张。
病例四
男,10岁,外伤1天 左侧颞顶枕叶见不规则脑沟回样钙化,局部脑沟增宽加深, 蛛网膜下腔增宽。 Sturge-Weber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又称颜面部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皮肤--软脑膜血管 瘤病等,系由于胚胎发育6周时血管系统发育不良,影响到脑 、骨膜、皮肤的血管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1、皮肤血管瘤:常位于三叉神经第1支,口腔和鼻腔黏 膜亦常受侵; 2、眼部病变:主要表现为青光眼、脉络膜血管瘤和视网 膜血管扩张等; 3、脑膜血管瘤及颅内钙化点可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异 常等症状。
MRI T1W1
MRI T2W1
flair
MRI增强
颞骨C T平扫
影像报告
手术记录
术中见肿瘤巨大约6.0cmX7.0cmX5.0cm大小,血管十分丰富,供 血主要来自脑膜血管。肿瘤边界清楚,位于硬膜外右颞凹区, 颅底颅骨部分破坏,肿瘤跨右颞骨岩嵴与颅后凹桥小脑角瘤体 相连。在显微镜下先切除右颞部肿瘤,沿肿瘤内侧游离并棉片 垫开,分块切除肿瘤组织,然后连同受累颅底脑膜一并切除右 颞部全部肿瘤组织,可见肿瘤沿棘孔、卵圆孔生长,止血满意 后显微镜下于小脑幕裂孔切开小脑幕,解剖脑幕裂孔区,可清 楚见右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中脑及小脑上部。术中电生理 检测,三叉神经、面神经无明显影响,右桥小脑角肿瘤大小约 0.8cmX0.5cm,伸入内听道内。 大体病理:肿物呈囊性,包膜清晰.肿块切面呈灰白、灰红或 黄色,部分半透明,肿瘤内呈囊样,单房或多房状。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神经鞘瘤
面神经鞘瘤
面神经鞘瘤起源于面神经鞘膜上的雪旺氏细胞,是来源于神经 鞘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极少恶变。
本病临床上男女均可发病,以中年男性多见,病史较长,早期 症状是面神经痉挛,呈波动性,进行性面瘫,故常误诊为Be ll氏面瘫。部分患者伴有听力下降。 头颈部神经鞘瘤多发生于颅神经、脊神经的感觉神经或混合神 经的感觉纤维,由于面神经以运动神经纤维为主,感觉纤维甚 少,因而发病率低。
病例十
患者: 男,47岁 主诉:右侧鼻唇沟变浅20多年,头痛10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 鼻唇沟变浅,当时无听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无 头痛头昏等症状,未引起重视。1年前面瘫逐渐加 重,出现闭眼不能,并阵发性出现右侧面部麻木, 有时出现不自主抽动。5月前出现肢体无力,以左 侧为重,尚可行走,10天前患者出现头痛,阵发性 加重,并感双眼视物模糊,仍无听力下降,呕吐、 昏迷等情况,给予对症治疗无好转(具体不详)。 未求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双侧基底节及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多发对称性钙化
主要鉴别诊断:
一、Fahr 病 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 原因不明,发病有家族倾向,青少年好发,以基底节、丘 脑、小脑齿状核及皮层下对称性钙质沉着为特征, 患者 智力低下,可有头痛、癫痫症状。单纯影像学无法鉴别。 其血钙、磷在正常范围,无手足和躯体缺陷,可与其他疾 病鉴别。 二、结节性硬化 患者有癫痫、智力低下等。 与 PHP 相 似,但结节性硬化常合并面部皮脂腺瘤, 脑内钙化结节 常位于脑室管膜下,血清钙、磷及 PTH 均正常。
病例二
甲状旁腺功能减低(47岁)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甲 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减少或 PTH 对周围组织的作用低下 引起钙、磷代谢异常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临床常表现: 一、阵发性搐搦,指端或指周麻木和刺痛感 ,手足和 面部肌肉痉挛;惊觉或癫痫样全身抽搐,如不伴有手足抽搐 ,常误诊为癫痫大发作。 二、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和定向障碍。 三、白内障。 临床诊断:有手足抽搦病史;血钙<2mmol/L 血磷> 2mmol/L基本可以确定。血清PTH明显减低可以确诊。
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脑内钙化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主要位于大脑表浅部,呈宽大全层锯齿状或曲线状,可在病 变侧广泛延伸,但很少累及白质;皮层钙化灶一般位于软脑 膜血管瘤下方。瘤体可为小静脉型或毛细血管型,由于长期 供血障碍与瘤体挤压.引起内皮、外皮及神经胶质细胞体的 缺氧性损伤,局部脑细胞呈层状坏死、胶质增生及钙盐沉积 所致。 CT可显示脑实质明显萎缩,通常发生于面部血管瘤的同 侧,多位于顶枕叶或额顶叶,表现为局部脑沟增宽、加深及 蛛网膜下腔、脑池扩大,范围通常较广泛.超出了软脑膜血 管瘤和皮层钙化的范围;其发病机制认为与软脑膜血管瘤导 致血液循环异常、脑组织缺氧及神经元细胞减少、变性有关 ,进一步加重引起胶质增生,导致受累脑组织萎缩。
左侧额颞岛叶见囊实性团块影,边 界欠清,大小约7.5cm×5.3cm,实 质部分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壁明显 强化,周围斑片状低密度水肿,左 侧基底节及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 构受压右移。
CTA示:左侧 大脑中动脉受 压后移,管壁 光滑,管腔未 见狭窄;
病例八
病理:左额顶部嗜酸性肉芽肿
患者:男,44岁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头痛,呈胀痛不剧烈能耐受,放射 到左侧面、颈部,伴左侧额部包块,质软,无明显压痛,无 头昏,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就诊于云阳县人民医院就 诊,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包块伴局部骨折缺损,今为 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以“左侧额顶部颅骨病变”收 入。
病例十二
患者男,57岁,突发头痛2天伴左眼睑下垂1天。 患者于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双颞部胀痛为 主,不能缓解,同时伴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 物,呕吐后出现剧烈头痛,休息无缓解,不伴意识障碍, 不伴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多饮多尿,入院前1天 发现左眼睑下垂,无视物模糊,无复视,无视野缺损。
2013-11-6 CT平扫
2013-11-7 MR增强
2013-11-26 MR复查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脑病
RPLF是一种临床及影像学综合征,其发病与多种疾病的发展 过程有关,可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很清 楚,发病原因可有子痫、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子痫、严重肾功能不全及血液透析后、环孢素 治疗后、癌症化疗后、静脉输血后等。血压突然升高普遍被 认为在RPL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脑的 血流可自动调节,但超过了自身调节能力时,脑血管扩张而 使血流量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松懈,导致血脑屏障 破坏,使血管内血浆和红细胞外漏而进人细胞外间隙,从而 产生脑水肿和斑片状出血,临床出现头疼、呕吐、抽搐、意 识障碍等。
患者男,15岁,因“精神萎靡、少食1年、突发头痛、意识 障碍1天” 入院。 T 37 ℃ ;P 49 次/分; R19 次/分 ;BP 91/61 mmHg。 神志嗜睡,查体欠合作,对答不切题,头颅无畸形,双侧瞳 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5级,四肢 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征阴性。心肺腹未见 明显异常。
病例九
患者女,27岁 主诉:G1P0孕35周先兆早产(双胎),嗜睡、失语3h。 主要表现:剖宫产术后1天血压升高,头痛,测血压 160/113mmHg,后逐渐意识不清,无言语,阴道流血少。 查体:BP:140/90mmHg,昏睡状,查体不合作,双侧瞳 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应灵敏,压眶时可见 痛苦表情,左上肢、双下肢可见活动,四肢肌张力未见 明显异常,双侧病理征阳性,颈阻(-),克氏征(-) 。腹部伤口无渗血,子宫质硬,轮廓清晰,按压少量阴 道流血。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8-12岁及40-60岁,无性 别差异。 常因肿瘤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后就诊发现,临 床症状依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而定,常表现在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当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时引起 视觉障碍,压迫第三脑室、室问孔时造成脑积水,向下压迫垂 体时产生内分泌症状。 主要鉴别诊断:垂体瘤、鞍区脑膜瘤、Rathke囊肿、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鞍区动脉瘤等。
CT平扫
手术所见:鞍上暴露肿瘤,呈囊性,囊液呈黄绿色,释放 囊液减压后,小心分离囊壁,囊内实质部分肿瘤呈暗红色 ,伴钙化及淀粉样变,肿瘤包裹左侧视神经及大脑前动脉 分支血管。 术后病理提示: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是一种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依其与鞍隔的关系 分为鞍内型、鞍上型、脑室内型和鞍内鞍上型,以鞍上型 多见。颅咽管瘤大体病理表现可分为囊性、实性和囊实性 三类,其中实性最为少见。
颅脑影像病例分析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王静
病例一
Co中毒
CO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理: CO吸入人体进入血液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HBCO),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白 的解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 致机体内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在人体各种组织中,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往往首先受累,尤以基底节最为明显 。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部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 ,渗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 脑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软 化或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一氧化碳中毒主要病理特征为,苍白球变性坏死、脑白质脱 髓鞘、大脑皮质“海绵状”病变、海马的坏死性改变及小脑 病变等坏死脱髓鞘5个类型。
CT表现:国内外文献报道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人93 %~ 100 %有颅内钙化 。双侧基底节、丘脑、小脑、齿状核、皮 质下及髓质交界区高密度钙化。钙化常对称性 ,多发 ,大小 不等。其形态常片状、点状、弯曲条状、条带状。钙化好发 于基底节(苍白球、壳、尾状核) ,常对称。其次是脑叶、丘 脑、小脑、齿状核。脑叶深部钙化多发于额顶叶。钙化常多 发 ,大小不等 ,形态常常与脑回的类型基本一致 ,呈条状、 弯曲条带状、片状、放射状等。内囊不受累“内囊空白征” 。病灶无强化 。
病例三
dandy-walker畸形
1、小脑蚓短小,枕大池增宽,并与第4脑室相通。 2、双侧大脑半球部分脑沟增宽,纵裂池前部增宽,双侧额 部颅骨内板下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扩张。
病例四
男,10岁,外伤1天 左侧颞顶枕叶见不规则脑沟回样钙化,局部脑沟增宽加深, 蛛网膜下腔增宽。 Sturge-Weber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又称颜面部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皮肤--软脑膜血管 瘤病等,系由于胚胎发育6周时血管系统发育不良,影响到脑 、骨膜、皮肤的血管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1、皮肤血管瘤:常位于三叉神经第1支,口腔和鼻腔黏 膜亦常受侵; 2、眼部病变:主要表现为青光眼、脉络膜血管瘤和视网 膜血管扩张等; 3、脑膜血管瘤及颅内钙化点可引起癫痫、偏瘫及精神异 常等症状。
MRI T1W1
MRI T2W1
flair
MRI增强
颞骨C T平扫
影像报告
手术记录
术中见肿瘤巨大约6.0cmX7.0cmX5.0cm大小,血管十分丰富,供 血主要来自脑膜血管。肿瘤边界清楚,位于硬膜外右颞凹区, 颅底颅骨部分破坏,肿瘤跨右颞骨岩嵴与颅后凹桥小脑角瘤体 相连。在显微镜下先切除右颞部肿瘤,沿肿瘤内侧游离并棉片 垫开,分块切除肿瘤组织,然后连同受累颅底脑膜一并切除右 颞部全部肿瘤组织,可见肿瘤沿棘孔、卵圆孔生长,止血满意 后显微镜下于小脑幕裂孔切开小脑幕,解剖脑幕裂孔区,可清 楚见右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中脑及小脑上部。术中电生理 检测,三叉神经、面神经无明显影响,右桥小脑角肿瘤大小约 0.8cmX0.5cm,伸入内听道内。 大体病理:肿物呈囊性,包膜清晰.肿块切面呈灰白、灰红或 黄色,部分半透明,肿瘤内呈囊样,单房或多房状。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神经鞘瘤
面神经鞘瘤
面神经鞘瘤起源于面神经鞘膜上的雪旺氏细胞,是来源于神经 鞘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极少恶变。
本病临床上男女均可发病,以中年男性多见,病史较长,早期 症状是面神经痉挛,呈波动性,进行性面瘫,故常误诊为Be ll氏面瘫。部分患者伴有听力下降。 头颈部神经鞘瘤多发生于颅神经、脊神经的感觉神经或混合神 经的感觉纤维,由于面神经以运动神经纤维为主,感觉纤维甚 少,因而发病率低。
病例十
患者: 男,47岁 主诉:右侧鼻唇沟变浅20多年,头痛10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 鼻唇沟变浅,当时无听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无 头痛头昏等症状,未引起重视。1年前面瘫逐渐加 重,出现闭眼不能,并阵发性出现右侧面部麻木, 有时出现不自主抽动。5月前出现肢体无力,以左 侧为重,尚可行走,10天前患者出现头痛,阵发性 加重,并感双眼视物模糊,仍无听力下降,呕吐、 昏迷等情况,给予对症治疗无好转(具体不详)。 未求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双侧基底节及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多发对称性钙化
主要鉴别诊断:
一、Fahr 病 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 原因不明,发病有家族倾向,青少年好发,以基底节、丘 脑、小脑齿状核及皮层下对称性钙质沉着为特征, 患者 智力低下,可有头痛、癫痫症状。单纯影像学无法鉴别。 其血钙、磷在正常范围,无手足和躯体缺陷,可与其他疾 病鉴别。 二、结节性硬化 患者有癫痫、智力低下等。 与 PHP 相 似,但结节性硬化常合并面部皮脂腺瘤, 脑内钙化结节 常位于脑室管膜下,血清钙、磷及 PTH 均正常。
病例二
甲状旁腺功能减低(47岁)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较少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甲 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减少或 PTH 对周围组织的作用低下 引起钙、磷代谢异常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临床常表现: 一、阵发性搐搦,指端或指周麻木和刺痛感 ,手足和 面部肌肉痉挛;惊觉或癫痫样全身抽搐,如不伴有手足抽搐 ,常误诊为癫痫大发作。 二、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和定向障碍。 三、白内障。 临床诊断:有手足抽搦病史;血钙<2mmol/L 血磷> 2mmol/L基本可以确定。血清PTH明显减低可以确诊。
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脑内钙化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主要位于大脑表浅部,呈宽大全层锯齿状或曲线状,可在病 变侧广泛延伸,但很少累及白质;皮层钙化灶一般位于软脑 膜血管瘤下方。瘤体可为小静脉型或毛细血管型,由于长期 供血障碍与瘤体挤压.引起内皮、外皮及神经胶质细胞体的 缺氧性损伤,局部脑细胞呈层状坏死、胶质增生及钙盐沉积 所致。 CT可显示脑实质明显萎缩,通常发生于面部血管瘤的同 侧,多位于顶枕叶或额顶叶,表现为局部脑沟增宽、加深及 蛛网膜下腔、脑池扩大,范围通常较广泛.超出了软脑膜血 管瘤和皮层钙化的范围;其发病机制认为与软脑膜血管瘤导 致血液循环异常、脑组织缺氧及神经元细胞减少、变性有关 ,进一步加重引起胶质增生,导致受累脑组织萎缩。
左侧额颞岛叶见囊实性团块影,边 界欠清,大小约7.5cm×5.3cm,实 质部分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壁明显 强化,周围斑片状低密度水肿,左 侧基底节及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 构受压右移。
CTA示:左侧 大脑中动脉受 压后移,管壁 光滑,管腔未 见狭窄;
病例八
病理:左额顶部嗜酸性肉芽肿
患者:男,44岁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头痛,呈胀痛不剧烈能耐受,放射 到左侧面、颈部,伴左侧额部包块,质软,无明显压痛,无 头昏,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就诊于云阳县人民医院就 诊,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包块伴局部骨折缺损,今为 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以“左侧额顶部颅骨病变”收 入。
病例十二
患者男,57岁,突发头痛2天伴左眼睑下垂1天。 患者于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以双颞部胀痛为 主,不能缓解,同时伴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 物,呕吐后出现剧烈头痛,休息无缓解,不伴意识障碍, 不伴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多饮多尿,入院前1天 发现左眼睑下垂,无视物模糊,无复视,无视野缺损。
2013-11-6 CT平扫
2013-11-7 MR增强
2013-11-26 MR复查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脑病
RPLF是一种临床及影像学综合征,其发病与多种疾病的发展 过程有关,可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很清 楚,发病原因可有子痫、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子痫、严重肾功能不全及血液透析后、环孢素 治疗后、癌症化疗后、静脉输血后等。血压突然升高普遍被 认为在RPL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脑的 血流可自动调节,但超过了自身调节能力时,脑血管扩张而 使血流量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松懈,导致血脑屏障 破坏,使血管内血浆和红细胞外漏而进人细胞外间隙,从而 产生脑水肿和斑片状出血,临床出现头疼、呕吐、抽搐、意 识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