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常见疾病CT诊断
头颅CTppt课件

01 CT成像原理02发展历程基于X射线的穿透性和人体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差异,通过计算机重建获得断层图像。
从第一代笔形束扫描到第五代电子束CT,以及后来的多排螺旋CT和能谱CT等技术的不断革新。
CT成像原理及发展历程01扫描前准备去除金属异物,选择合适扫描参数(层厚、层距、重建算法等)。
02扫描方法横断面扫描为主,根据需要辅以冠状面、矢状面或斜面扫描。
03特殊技术薄层扫描、高分辨率扫描、血管成像、灌注成像等。
头颅CT扫描技术与方法03高密度骨组织呈白色,低密度脑组织呈灰色,脑脊液呈黑色。
图像特点颅骨、大脑、小脑、脑干、脑室系统等。
正常解剖结构识别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脑积水等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异常病变识别头颅CT 图像特点与解读颅骨结构及其特点颅骨由额骨、顶骨、枕骨、颞骨等多块骨骼组成,保护颅内组织。
颅骨内板与脑组织紧密相连,外板则与头皮及皮下组织相邻。
颅骨在某些部位存在薄弱点,如蝶鞍、枕骨大孔等。
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负责认知、情感、运动等高级神经功能。
大脑小脑脑干位于颅后窝,负责协调运动、维持平衡等。
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负责生命维持功能,如呼吸、心跳等。
030201颅内脑组织分布与功能区域划分正常血管、脑室系统表现血管颅内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负责为脑组织提供营养和氧气,运走代谢产物。
正常血管在CT上表现为连续的、均匀的密度影。
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
正常脑室系统形态规则,大小适中,周围无异常密度影。
直接暴力所致,CT 表现为骨折线及碎骨片。
颅骨骨折外伤后局部脑组织坏死、出血和水肿,CT 表现为低密度水肿区和高密度出血灶。
脑挫裂伤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CT 表现为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
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腔内的血肿,CT 表现为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
硬膜下血肿颅脑损伤类型及CT 表现脑梗死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CT表现为低密度梗死灶。
脑出血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CT表现为高密度出血灶。
颅脑疾病征象学大全

虎眼征
男,25岁。 HdllervordenSpatz综合征患者。 T2WI苍白球对称 性显著低信号,此 低信号区中央在苍 白球的前内侧可见 高信号区,呈虎眼 状表现。
猫眼征—一氧化碳中毒性迟发性脑病
直角脱髓鞘征—多发性硬化
诊断要点:MRI对于 MS的诊断最为敏感, 尤以水抑制(FLAIR) 像对大脑病灶显示最 好。病灶常见位置为 侧脑室旁白质 (>80%)、胼胝体 (尤其是其底面“胼 胝体-透明隔交界”、 视觉通路包括视神经 炎、脑干。双侧脑室 旁的病灶长轴与脑室 “垂直”分布,称为 “直角脱髓鞘征”。
同心圆征—同心圆性硬化
同心圆性硬化是一种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见于 Balo病。是多发性硬化的一种变异型。
虎纹与豹纹征—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
A:脑白质放射状低信号条纹构成虎皮纹。 B:半卵圆区的低信号斑点构成豹皮纹。
烛泪征—沿侧脑室的钙化灶,结节硬化
脑回状或弯曲条带状钙化—脑颜面血管瘤综合症
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软脑膜毛细血管-静脉血管畸形网,并深入脑内以及颜 面及眼脉络膜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癫痫,智力低下,偏瘫,颜面三叉 神经紫红色血管瘤可累及唇,常伴先天性青光眼。本病在未发生钙化之 前,CT平扫可无任何阳性发现,如行增强描可见到脑皮质表面软脑膜血 管畸形,其畸形血管呈脑回状、弧形状或扭曲状强化。
米老鼠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牵牛花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
戴帽征—脑积水脑室内压力增高 戴帽征:头颅CT 出现“戴帽”现 象,提示脑室内 压力增高,脑脊 液通过室管膜渗 透至脑室旁白质 内,形成侧脑室 周围低密度影像 学改变。
戴 帽 征
富士山征(火山征)—气颅
颅脑CT扫描时,表现为额叶受压剥 离的两侧硬脑膜下低密度影,两侧的 气体张力作用使额叶后移,额叶塌陷 和额顶叶空间扩大,形成富士山的剪 影。 女,53岁,颅骨钻空活检所致张力性 气颅。CT平扫示双侧额顶部硬脑膜 下低密度气体影,额叶受压后移,额 顶叶间空间扩大,形似富士山剪影。
头颅CT基础和常见脑血管病的CT诊断及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7
诊断:桥脑梗死(右侧) 治疗:神内保守治疗,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脑 循环,补液等,治疗1天后转院治疗。 出院状态:无明显改善。
病例分析7
小结: 病因? 高血压 部位? 桥脑梗塞(右) 血管? 基底动脉(桥脑动脉) 治疗? 神内保守治疗 预后? 不佳
鞍上池层面
鞍上池层面
前方为额叶 两侧为颞叶 中间呈五角星、或六角星形的结构是鞍上池 鞍上池周边是基底动脉环(威尼斯环、 Willis环) 后方是桥脑
CT检查的常用术语
CT值:CT值表示组织或病变的密度;人体各组织结构 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 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
CT值的单位是Hu(Hounsfield unit),水的CT值是 0Hu,软组织20-50Hu,骨骼1000Hu,空气-1000Hu,脂肪20~-120Hu,血肿一般50-90Hu
病例分析 03133172
小结: 病因? 高血压 部位? 小脑出血(右) 血管? 基底动脉(小脑动脉) 治疗? 神内保守治疗 预后? 尚可
病例分析3
病史:男,55岁,眩晕、恶心、呕吐,右侧肢体无 力10天,逐渐加重伴语言不清,饮水呛咳9天。急 诊收入院。
既往史:无高血压病史,吸烟30年,饮酒30年。
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 点至的连线。
头颅CT扫描常用基线
头颅CT扫描技术
头颅CT检查多用横断层面,患者仰卧于检查床 上,头部深入扫描架的孔内,扫描基线多用听 眦线(CML),即眼外眦与外耳孔的连线
可选用5毫米层厚,由基线开始依次连续向上 扫描至颅顶部
头颅CT增强扫描即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扫描 的方法,定位及扫描方法与平扫相同,静脉注 射对比剂约50ml,流速2.5ml/s
头颅CT解剖及诊断ppt课件

与X线平片比较优缺点分析
辐射剂量
头颅CT的辐射剂量较X线平片高,可能增加患者的辐射风险。
价格较高
头颅CT检查价格通常高于X线平片。
与MRI检查互补性分析
无辐射
MRI检查无辐射,对患者无损伤。
多参数成像
MRI可提供多参数成像,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颅内病变。
与MRI检查互补性分析
• 功能成像:MRI可进行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有助于评估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 情况。
颅脑损伤评估与治疗决策支持
急性颅脑损伤
CT可快速准确地显示颅骨骨折、 硬膜外/下血肿、脑挫裂伤等急 性损伤表现,为临床急救提供重
要依据。
慢性颅脑损伤
对于脑积水、脑萎缩等慢性损伤 ,CT可明确病变程度及范围,为
治疗决策提供支持。
颅内压监测
通过CT测量脑室大小、中线结构 移位等参数,可间接评估颅内压
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颅缝
各颅骨之间的连接缝隙, 如冠状缝、矢状缝等。
颅底
颅骨底部结构复杂,包括 前颅窝、中颅窝和后颅窝 。
颅内主要血管与神经
大脑动脉环
位于脑底,由前交通动脉 、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 、两侧颈内动脉末段等组 成。
主要脑动脉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 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 球及脑干等部位的血液。
主要脑神经
密度异常
如高密度影可见于出血、钙化 等;低密度影可见于水肿、梗
死等。
形态异常
如脑回增宽、脑沟变窄等提示 脑萎缩;局部脑组织肿胀提示 脑炎或肿瘤等。
脑室系统异常
如脑室扩大提示脑积水;脑室 变小提示颅内压增高。
蛛网膜下腔异常
头颅CT诊断总结

2.脑梗塞( Brain infarction) (1)缺血性脑梗塞(Ischemic infarction)较常见, 系供养区缺血、缺氧致脑组织坏死。发病24h内CT可无 阳性发现;1-2W内由于缺血性脑水肿,累及皮质和髓 质,多为楔形轻度低密度区,水肿范围大时可有占位征 象;2-3W病灶变为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 反应有关;4-6W病灶发生液化和疤痕形成,呈边缘锐 利的低密度区,邻近脑室发生牵拉扩大,脑皮层沟增宽, 甚至中线结构移向患侧。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系因小的终未 动脉闭塞,好发于基底节区和脑干,表现为直径小于 1.0cm的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图 7- 8 侧 脑 室 1.半球纵裂2.胼胝体3.侧室前角 4.透明中隔5.三脑室体上部 6.松果体 7.侧室后角 8. 大脑大静脉 9.下矢状窦 10.上矢状窦 11.侧脑室脉络 12.丘脑 13.壳核14.内囊 15.穹 窿16. 外侧裂丛钙化 17.尾状核头
颅底层面
颅底层侧脑实质密度对称,不应出现一侧高或低密 度区。脑室和脑池在不同层面显示。侧脑室边界清楚。 轮廓整齐,形状及大小对称;透明隔与三脑室在较低层 面中线上。蛛网膜下腔为薄层低密度带,位于颅骨内板 与脑皮质之间;半球纵裂显示较高层面,为位于中线的 低密度带,外侧裂池对称位于两侧。鞍上池呈五角星形, 在鞍上池前1/3可见视神经交叉。四叠体池居后方,外 形不整,四叠体突入池的前方。环池呈窄带状围绕中脑 周边。后颅窝层面可见第四脑室位于中线,呈马蹄形。 可见小脑桥脑角池和枕大池。枕大池变异大,常误认为 异常。
(二)脑外伤 CT检查脑外伤安全、迅速、方便、能确定脑挫伤、颅 内血肿及其他合并症。 1.颅内血肿 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内和脑外血肿,后者又分为硬膜 外及硬膜下血肿。 (1)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表现为颅骨内 板下方梭形均匀高密度影,常有轻度占位表现。两周后, 血肿内红细胞及蛋白质逐渐被分解和吸收,其密度也相应 下降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硬膜外血肿常伴发局部骨折及头 皮下血肿。 (2)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表现为颅骨内 板下方新月状,薄层广泛均匀高密度区。由于血肿体积大 并以外周包绕和压迫大脑半球,压迫脑室,中线结构被推 向对侧。亚急性期,形状不变,呈等密度,可借助于灰、 白质界线与颅骨间距离增宽来确定。
颅脑CT诊断学教程

临床表现
1、压迫症状:视力和视野异常、视乳头 水肿等。 2、内分泌亢进表现:闭经、泌乳、柯兴 氏征等。 3、非特异性症状:头疼等。
微腺瘤CT表现 表现
1、垂体高度异常; 2、密度异常: 3、垂体上缘膨隆; 4、垂体柄异常: 5、鞍底改变:
大腺瘤CT表现
肿瘤形态:圆形或不规则形,束腰征; 密度: 鞍上池改变: 增强表现: 侵袭性垂体瘤;
检查方法
扫描基线: 1、扫描基线: 横断面检查用OM线(听眶 线)、与颅底平行,减少颅底骨伪影。 冠状面检查用于观察垂体、眶内结构等。 轴位平扫, 扫描方式: 轴位平扫 2、扫描方式:常规轴位平扫 7-10mm层 厚;细微结构可用1-5mm。必要时进 行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50- 增强扫描 100ml;
CT Artifact
Brian Structure Review
Pyramidal tract
Normal Brain--Pyramidal tract
Normal Brain Normal Brain
Optic pathway Optic pathway
Vascular Diseases
8 hours 24h
24 hours +C 48h 3M
24h +C
4M
Cerebral Infarction
Epidural haematoma
颅内肿瘤的基本CT表现 颅内肿瘤的基本 表现
密度异常: 1、密度异常: 低密度肿瘤: 高密度肿瘤: 等密度肿瘤: 混杂密度肿瘤:
颅内肿瘤的基本CT表现 颅内肿瘤的基本 表现
垂体瘤
垂体结构与功能:
嗜酸 细胞 催乳素 前 促性腺激素 嗜 细胞 促 促 细胞 垂体 素 腺素 腺素 嗜酸 嗜 细胞 生长激素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头颅CT (6)

三、CT表现
CT表现 ①平扫呈均匀高密度影(75%)、等密度(25%)、 低密度(1%)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晰。 ②附于硬膜表面(基底宽与硬膜成钝角)。 ③钙化(占15%-20%)。 ④邻近骨质改变。 ⑤瘤周水肿。
⑥90%呈明显均一强化,10%-15%呈不典型 环状强化。
⑦上矢状窦旁的脑膜瘤可因静脉窦受侵而产 生脑水肿。
1.钙化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点。约70%的病例 有钙化。钙化可呈局限点片状;弯曲条索状; 不规则团块状;皮层脑回状。
2.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呈类圆形,边界不清楚。 KazneI’等研究了17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其 中混合密度占55.7%,低密度占25.9%,其 余为高密度和等密度。肿瘤周边水肿占37.9 %,多为轻度水肿。
若为硬膜下血肿,则血肿范围较广,常越过颅骨缝,占 位性强。
左额、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男70岁,头部 外伤约 2 天。
CT征象:平扫示左额、颞部颅骨内板下有新月形高密度影, 邻近组织受压,并向中线移位。 特点:硬膜下血肿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颅骨内板 下高密度的新月形影,CSF进入血肿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血肿范围广,占位性强。
3.少数肿瘤有颅骨改变.
4.增强扫描,低级少突胶质细胞瘤无对比增强,而 间变性和多形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非钙化肿瘤实 质部分,常有密度显著增加,多数为均匀增强, 少数为环形强化。
5.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少;常见为等密度和 低密度并存;70%~80%出现瘤周水肿;肿瘤囊 变,其出现率随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加;肿瘤可以 有出血,可能与钙化的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
听神经鞘瘤为良性肿瘤,恶性者罕见。
二、临床表现特点
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 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