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
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
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
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2、材料的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
多地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

3、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
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
的抗弯曲能力。

4、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
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5、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受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球形在各个方
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6、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拱形的肋骨、贝壳、乌龟的壳、鸡蛋、接近圆形的水果。

7、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三角
形框架比四边形框架更加稳固,四边形框架容易变形。

8、不容易倾倒的塔结构往往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

9、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核心知识点整理
(精品)
本文档整理了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供学生复和参考。

1. 物质的分类
- 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物质可以按照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 物质还可以按照来源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

2. 物质存在的方式
- 物质可以以纯净物质或混合物的形式存在。

- 纯净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混合物包括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3. 物质的变化
-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例如物质的状态变化。

- 化学变化改变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例如物质的燃烧。

4. 物质的量和质量
- 物质的量用摩尔来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 物质的质量用克来表示,单位是克(g)。

- 物质的质量和摩尔之间存在气体常数的关系,即m = M * n,其中m表示质量,M表示摩尔质量,n表示摩尔数。

5. 物质的浓度
- 物质的浓度表示了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 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摩尔浓度和体积浓度来表示。

- 质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单位是克/升
(g/L)。

- 摩尔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单位是摩尔/升(mol/L)。

- 体积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体积,单位是升/升
(L/L)。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背诵+练习)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背诵+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1.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2.地球的结构从外到里,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3.昼夜交替现象可以有多种假设,这些假设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但事实只有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4.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主要有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5.托勒密的“地心说”主要观点:①地球是(球)形的。

②(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相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个(点),而且(静止不动)。

③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此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6.哥白尼的“日心说”主要观点:①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

②天体运动是(圆周)运动。

③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④(太阳)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及其它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7.“日心说”发表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支持“日心说”的证据。

比如,(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8.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9.因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越(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10.我们可以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推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11.我们可以根据(昼夜交替)一次是24小时,推断出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12.正午日影四季变化规律: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地球的结构与鸡蛋相似,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3.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地球上被阳光照亮的地方处于白昼,没有被照亮的地方处于黑夜。

4.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多种,这些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不同。

5.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6.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了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称为傅科摆。

7.地球的自转方向与日月星辰等天体东升西落的运动的方向相反,是自西向东。

这是相对运动的结果。

在地球上,东方比西方先迎来黎明。

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8.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叫做圭表。

圭表能通过正午日影长度确定节气。

9.同一地点,正午时分日影长度在夏至最短,冬至最长,春分和秋分时适中。

10.同一地点,正午日影长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夏至到秋分到冬至:日影逐渐变长;冬至到春分再回到夏至:日影逐渐变短。

11.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位置不同,夏至时太阳位置最高,冬至时太阳位置最低。

12.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

13.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14. 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和斜射某一区域。

因此,气温会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15.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

16.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方向逆时针(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一年方式绕地轴旋转绕太阳旋转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17.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白昼和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

18. 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如蝴蝶、猴子);有些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蝙蝠)。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要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要点整理(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要点整理(精品)
1. 引言
本文档整理了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要点内容,旨在帮助同学们复和理解该单元的重要知识。

2.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2.1 物体和物质
- 物体: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质量的物质。

- 物质:构成物体的基本单位,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2.2 物体的运动和力
- 运动:物体位置相对改变的过程。

- 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有推力、拉力、重力等。

2.3 简单机械
- 杠杆:杠杆原理和应用。

- 轮轴:轮轴原理和应用。

- 滑轮组:滑轮组原理和应用。

2.4 温度和物体的变形
- 温度:决定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物体的变形: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5 物体的能量
- 能量:物体具备的使其做事或产生变化的能力。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备的能量。

- 动能的转化和转移: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或通过传递转移给其他物体。

3. 主要要点
以下是第二单元的主要要点:
- 物体和物质的区别和关系。

- 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

- 杠杆、轮轴和滑轮组的原理和应用。

- 温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 物体变形的原因和影响。

- 能量的概念、动能及其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4. 总结
本文档对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要点内容做了简要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复时,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精品)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精品)
本文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供复的参考。

1. 导电与绝缘
- 导电是指物质能够传导电流的特性,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等。

- 绝缘是指物质不易传导电流的特性,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塑料等。

2. 电路和电流
- 电路是电流源、导体和电阻器的连接线路,可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电流是电荷在电路中流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A)。

3. 电阻和电压
- 电阻是阻碍电流通过的物理量,单位为欧姆(Ω),常用符号为R。

- 电压是电流源产生的电势差,单位为伏特(V),常用符号为U。

4. 电池和电流的方向
- 电池是利用化学能产生电能的装置,常见的电池有干电池和
蓄电池。

- 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电流流出的地方)到负极(电流流入
的地方)。

5.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
- 并联电路是指电路中的多个电器并排连接,在并联电路中,
各电器的电压相同,电流则分流。

- 串联电路是指电路中的多个电器依次相连,串联电路中,各
电器的电流相同,电压则分压。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总结,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和巩固这些内容,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小学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一、科学知识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房屋和桥梁在受3.横梁越宽;横梁抗弯曲能力越强。

横梁越窄;横梁抗弯曲能力越弱。

4.横梁越厚;横梁抗弯曲能力越强。

横梁越薄;横梁抗弯曲能力越弱。

等形状;能材料使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14.人身体中的拱形结构:头骨、肋骨、足弓。

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拱形结构:龟壳、蜗牛壳、贝壳、海螺、蛋壳、天然的管状结构:动物和人类腿骨和臂骨等骨骼、某些植物叶和茎的管状结构(如柱子的茎、葱的叶)等。

15.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在方形框架中加入斜杆可以固定框架;这是利用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点。

斜杆在框架中起到了支撑框架和拉紧框架的作用。

16.框架结构铁塔不宜倒塌的特点:(1)铁塔上面小下面大(2)铁塔上面轻下面重(3)塔身有多个三角形的框架结构结构。

(4)框架结构风阻小。

17.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并且容易与道路连接。

桥面在拱上方的拱桥;桥下高度高;容易让船通过。

18.钢索桥的结构: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

钢缆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

钢索桥的钢缆能承受巨大的拉力;大大增加了桥的跨度。

钢索桥的桥塔越高;钢索承受的力越小;钢索桥的抗弯曲能力越好。

钢索桥分斜拉索桥和悬索桥。

19.用纸设计桥需考虑哪些问题:①纸这种材料的特性;②纸的承受力有什么特点;③选择形状和结构。

④用什么方法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20.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长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己建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一。

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二、实验探究1、2、。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背背默默知识点整理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整理: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其中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在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学说。

地心说认为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日心说认为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XXX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XXX的时间不同。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XXX先迎来XXX。

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用红色纸片模拟太阳,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按某种方向转动模拟地球的自转,贴有地名的同学模拟不同的地区,先看到红纸片的同学模拟先迎来XXX。

1.当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北京先迎来太阳,而当地球自东向西转动时,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观察窗外的树木在前进的汽车上运动方向是向后的。

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景物的转动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总复习资料
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和横放的材料支撑住的。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2、材料的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

3、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5、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受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6、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拱形的肋骨、贝壳、乌龟的壳、鸡蛋、接近圆形的水果。

7、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三角形框架比四边形框架更加稳固,四边形框架容易变形。

8、不容易倾倒的塔结构往往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

9、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