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恩替卡韦致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 姜正艳

恩替卡韦致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 姜正艳

42 ×109 / L,嗜酸粒细胞0,HBV DNA 阴性。此后多次复查均提 先升高后逐渐下降,考虑由于术前脾功能亢进,骨髓出现代偿 示血小板水平逐渐下降,至2017 年3 月查血小板14 × 109 / L, 性增生,使血小板产生增加,脾切除术后,肿大的脾对血小板的
清除作用消失,而代偿增生的骨髓造血不会立即停止,故血小
收 基 作doi稿 金 者:1日 项 简0.期 目 介39:::62国 姜的90/1家 正治j8. i自 艳疗s-s1n然(研2.11科究9-0801学4。10-;基-修)5金,2回主5面6日治.上2期0医项1:92师目.001,(59主8.1-0要520781从39-4事285)中。西医结合消化病 通信作者:慕永平,电子信箱:ypmu8888@ 126. 。 com
姜正艳, 刘成海, 刘平, 等. 恩替卡韦致血小板减少症 1 例报告
学报, 2018, 20(4) : 21 -25.
[ J] .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 35(5) : 1074 -1075.
(本文编辑:邢翔宇)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儿童和青少年HCV 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一项英国的回顾性研究
[3] STOMAIUOLO G, AMATO A, GAETA GB. Adefovir dipivoxil - 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J] . Dig Liver Dis, 2006, 38(3) : 211 -212.
板水平先升高后下降。虽2014 年12 月- 2015 年4 月血小板 水平下降明显,但仍在正在范围内,且2015 年7 月复查血小板 水平仍正常。但在开始ETV 抗病毒治疗后出现血小板水平进 行性减少,最低时仅为3 × 109 / L,极易发生自发性出血。近年 来,随着核苷类似物的广泛应用,其罕见副作用亦逐渐被发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

Wang
Jianyue,Wu Hui,死ng Zhendong,Yan Jianbo,Li Kefeng,死增,4n
School
ofPublic Health。Nancha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ontrol and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0,China(Wang JY,Wu H);Department
31.8%~80.O%、50%、6。4%~55.O%、2%~6%和0.98%~
例年龄>50岁,其年龄M=69岁,74%的病例居住在农村,
7l%为农民[】…。 2.流行过程: (1)传播媒介:SFTSV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白蛉病毒,研究 者普遍认为是一种节肢动物传播病毒,可由不同种类的媒介 传播。目前发现SFTSV可存在于蜱、牛虻及螨等节肢动物 体内。 蜱被认为是SFTSV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中国、韩国、日 本等大部分地区的蜱体内均检测到SFTSV,且分离到病毒 株乜”“。表明蜱为SFTSV传播媒介的可能性。有研究者发现 蜱分离到的病毒RNA序列与入源病毒株序列同源性非常
中于河南(41.20%)、山东(27.67%)、湖北(11.16%)、安徽
万方数据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年2月第37卷第2期Chin

Epidemio!,February 2016,V01.37,No.2
・295・
(6.51%)、辽宁(4.44%)、浙江(6.11%)和江苏(2.25%)7个省 份哺1。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北和安徽交界处以及山 东和辽宁的农村地区,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地带,该地区海 拔较低植被丰富且气候湿润。有研究显示暴露于灌木丛、森 林、旱作农田与SFTSV感染存在较强联系…3。 2013年1月日本对2012年秋季因不明原因死亡妇女进 行了SFTS确诊并首次通报,SFTS在日本最早可追溯于 2005年,截止2013年日本共报告52例,包括北海道在内所有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病理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病理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病理学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背景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数减少、出血和瘀斑。

ITP的病因不清,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理解其病理机制和发生发展的
过程非常重要。

脾脏在ITP的病理生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脾脏将血液中的
血小板捕获并分解,从而引起ITP患者的血小板减少。

因此,研究ITP
患者脾脏的病理学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ITP患者脾脏的病理学变化,并分析对应的免
疫学特征。

通过对比正常人脾脏和ITP患者脾脏的组织学和免疫学特征,揭示ITP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和原因,为更好地治疗和管理ITP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
1.收集ITP患者和正常人的脾脏样本,分别进行组织学和免疫学分析。

2.使用传统组织病理学方法对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包括组织学结构、炎症细胞浸润等。

3.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免疫学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炎症因子等的表达情况。

4.比较正常人和ITP患者脾脏的组织学和免疫学特征,分析ITP发
生和发展的机制和原因。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探究ITP的病理生理机制、向ITP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
管理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脾脏的病理生理变化,不仅可
以为ITP病变的特征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今后的ITP治疗提供新思路。

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后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

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后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

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后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王倩1陶志阳1赵德峰2*(1武汉市东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武汉430040)(2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武汉430022)痫发作,同时患者既往有癫痫病史,但仔细询问患者,发病前有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停止后精神烦躁明显,所以此次起病并非为癫痫再次发作。

病毒性脑炎大多数急性起病,有发热、感冒、腹泻等前驱感染史,化验脑脊液病毒学有助于明确诊断,给予抗病毒治后症状改善;自身免疫性脑炎在血清及脑脊液中可发现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

大多数桥本脑病对激素敏感,但目前对于激素的应用剂量及应用疗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既往研究多为甲泼尼龙0.5g 或者1g 开始用起,之后3~5d 后逐渐减量,逐渐改为口服,减量时需缓慢,防止复发,对激素的应用剂量及疗程还有待于大量的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虽然桥本脑病比较少见,但如果能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结合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头颅核磁正常或者有非特异性的异常信号,脑电图有慢波等特点,同时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均应考虑为该病的可能。

参考文献[1]BRAIN L ,JELLINEK E K ,BALLK .Hashimoto ’s disease and encephalopathy[J].Lancet ,1966,2(7642):512-514.[2]GRAHAM B R ,SHIFF N ,NOUR M ,et al .Hashimoto Encephalopathy presenting with stroke-like episodes in an adolescent femal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Pediatr Neurol ,2016,59:62-70.[3]邓阳燕,丁晓宁,张鹏.桥本脑病的研究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32(5):386-389.[4]LEE J ,YU H J .Hashimoto encephalopathy in pediatric patients :Homogeneity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heterogeneity in antibody titers[J].Brain Dev ,2018,40(1):42-48.[5]MONTAGNA G ,IMPERIALI M ,AGAZZI P ,et al .Hashimoto ’s enc ephalopathy :a rare proteiform disorder [J].Autoimmun Rev ,2016,15(5):466-476.[6]GRAUS F ,TITULAER M J ,BALU R ,et al.A clinic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autoimmune encephalitis [J].Neurology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6,15(4):391-404.(收稿日期:2020-11-21)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721(2021)05-0733-02DOI :10.19435/j.1672-1721.2021.05.0772019年5月14日,武汉市东西湖区卫生健康局接到一份要求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的申请报告,申请报告认为一名儿童所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以下简称“EV71灭活疫苗”)引起,要求给予调查诊断。

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调处置报告

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调处置报告
者。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作 进 一步 治疗 , 逼 近 的 疾病 危 险也 觉 察不 出 , 而更 多地 暴露 对 从 于危 险 因素之 中 。 受 教育 水平 高 的人 经济 状况 相对 较好 , 注 自己的健 康状 更关 况, 经济收入高者有较好的医疗保障, 这些因素促使他们更愿意 去 医院作 进 一步 治 疗 , 以更 健 康 积极 的态度 面对 疾病 , 容易 能 更 形 成积 极 的健康 行 为并 增强 战胜 疾病 的 自 。 信 因此 ,我 们 在 2型糖 尿 病 和 高血 压病 等 慢性 病 的 防控措 施 中 , 针 对不 同类 型 的 人 群制 定 相应 的治疗 及 宣教 方案 , 不 应 针对 同层 次 的人 群 , 们 提 供适 宜 的 医疗 教育 及 服务 , 足他 们 的 为他 满 医疗需 求 。其 中 , 重点关 注 社会 经济 地位 较低 以及受 文化 教育 应 较 少 的人 群 , 如农 民群 体 和城 市 贫 困人 群 , 从而 做到 保 护和促 进 各 类 患者 的健康 , 大 限度地 提 高患者 的生 活质 量 。 最 参考 文献
n mi tt sa d Blo r su e Re cii n He lh lc oe - o cS au n o d P e s r a t t i aty B a k Ad ls vy
随着 我 国社会 经济 的 飞速 发展 , 尿病 和 高血 压病 在 中 国也 糖 已经 不 是 “ 富贵 ” 的象 征 , 反 , 着社 会 经 济 的 发展 和 收入 水 平 相 随 的提 高 , 经 济 地位 低 和 教育 文化 程 度低 的患 者 , 压 的控 制 社会 血 水平 更 差 。健 康 和疾 病 与社 会 经 济地 位 及 文 化 教育 程 度密 切 相 关 , 是 国外许 多 研究 都证 实 了的 t 。高收 入及 高 文化 程度 人 群 这 2 一 能从较高的健康知识水平、较强的医疗保健能力等方面受益 , 使 血 压等 控制更 好 。 越来 越多 的学 者认 识 到 , 性 病需 要超 越 基 于个人 的角度 去 慢 理解 , 实上 , 行为 又取 决 于其 所处 的社会 环境 。 化程度 和 事 个人 文 收 入水 平对 健 康 的影 响 是 一个 复 杂 而综 合 的过程 [ 它 可能 从 健 4 1 , 康 知识 、 健 能力 、 为方式 、 会 心理 甚 至职业 选 择 等方 面 给不 保 行 社 同人 群带 来不 同结 果 。 举 例 来说 , 经 济地 位低 的人 群 , 菜 、 果 的购 买力 相 对 社会 蔬 水 较低 , 饮食 结 构不 合理 。 导致 此外 , 会 经济 地位 低 的人群 能够 享 社 有 的体育 锻炼 设施 也相 对 较少 。 受教 育程 度低 则导 致缺 乏 保健 知识 , 其对 自身健 康 缺乏 关 使 注 , 教育 程度 低 的人 常 常 不 愿 意改 变 不 良的生 活 方式 , 乏 科 受 缺 学 规律 的锻 炼 , 法做 到 科 学 的饮 食 方 式 , 愿 意服 药 或 到 医院 无 不

HIT抗体检测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意义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HIT抗体检测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意义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HIT抗体检测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意义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常见的、可能致死的血小板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肝素和血小板因子4(PF4)形成的复合物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

HIT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的难题之一。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因子4(PF4)测定和贝尔曼法等。

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帮助医生诊断HIT,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易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HIT抗体检测是近年来新兴的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HIT抗体来诊断HIT。

和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HIT抗体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地识别HIT患者。

因此,开展HIT抗体检测对于完善HIT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HIT抗体检测在HIT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评估其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HIT诊断依据,指导HIT的治疗。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筛选符合HIT诊断标准的患者,建立HIT诊断案例组;2. 选择一定数量的非HIT患者作为对照组;3. 对两组患者进行HIT抗体检测,比较其检测结果的差异;4. 分析HIT抗体检测诊断HI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5. 结合临床检查结果,评估HIT抗体检测在HIT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

四、预期结果1. 通过对HIT抗体检测的研究,评估其在HI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2. 探讨HIT抗体检测在HIT诊断中的优劣势,对其进行合理使用;3. 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HIT诊断依据,指导具体的治疗措施。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完善HIT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HIT抗体检测的研究,可以评估其在HIT诊断中的应用和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HIT诊断依据,指导具体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损失,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

!/@AB!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6.02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报告刘庆夏,张成港,唐浩淋,渠文静,季慧范,郭晓林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长春130021通信作者:郭晓林,guoxiaolin0324@126.com(ORCID:0000-0002-7814-5555)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结缔组织病;血小板减少AcaseofprimarybiliarycholangitiswithconnectivetissuediseaseandimmunethrombocytopeniaLIUQingxia,ZHANGChenggang,TANGHaolin,QUWenjing,JIHuifan,GUOXiaolin.(DepartmentofHepatology,TheFirstHospitalof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Correspondingauthor:GUOXiaolin,guoxiaolin0324@126.com(ORCID:0000-0002-7814-5555)Keywords:PrimaryBiliaryCholangitis;ConnectiveTissueDisease;Thrombocytopenia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可合并多种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等。

在此报道1例PBC合并结缔组织病及ITP的病例,结合文献讨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6岁,因“双上肢散在瘀斑1周,鼻衄1天”于2022年9月20日入本院诊治。

患者2022年9月1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散在瘀斑,未在意,未系统诊治。

HIPA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意义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HIPA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意义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HIPA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意义的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约为1-5%。

在HIT患者中,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可以结合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因子4(PF4)并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HIT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可以减少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HIT的诊断标准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肝素诱导的PF4抗体水平。

然而,这种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考虑因为其他因素导致的PF4抗体水平升高,误诊和漏诊的风险较高。

因此,寻找更加准确、简便且可靠的诊断方法非常必要。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HIT在临床实践中的诊断意义,并通过分析HIPA的检测结果探讨其对HIT的诊断准确性以及对HIT的预测价值。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收集2019年至2021年在我院就诊的血小板减少疑似HIT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标准诊断HIT。

收集患者的HIPA检测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与HIT的相关性。

同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面积下的值(AUC)计算HIPA在HIT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四、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HIT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HIPA是一种可靠的HIT辅助诊断指标,其检测简便、高准确性和重复性。

HIPA的
应用将为HIT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避免HIT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血小板减少症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血液科
病症体征:皮肤紫癜,血尿,血象异常,血小板减少
疾病介绍:
什么是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
病症,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
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
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
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症状体征:
血小板减少症有什么症状?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可从以下八点进行了解:
一、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症状发生前有潜伏期,短者可于服药
后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以数月后发病。

一般5-10天。

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二、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教表现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

偶尔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等。

神经系统的症状甚少见。

三、出凝血性疾病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
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
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
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

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
胞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

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剂、细胞毒
性制剂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或者直接毒害骨髓
细胞,或者发生免疫反应。

此类因素大多使骨髓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
减少。

但少数患者巨核细胞对射线的作用较敏感,因某些病入可只表现为血小
板减少,巨核细胞减少。

3、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因素:氯噻嗪类药及其协同剂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除通过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机理外,还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生成。

而且后者更
为重要。

一般认为是药理学的作用。

患者表现为骨髓受抑,巨核细胞减少,轻
型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高达服此药的25入。

个别孕妇服用此药后,可引起新生儿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母体可无症状。

4、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不良:该病罕见,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常
伴先天畸形,如、肾脏、心脏、骨赂等。

预后差,约2/3患儿8个月内死于颅内
出血。

母体孕期患风疹、口服D860可为发病因素。

5、其他:雌性激素偶尔可以引起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

乙醇可以抑制
血小板生成,这是长期大量饮酒病入血小板减少的较常见的原因。

临床少有出
血表现,停止饮酒后,血小板可恢复。

四、无效性血小板生成该病常见于部分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性
贫血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有的表现为全血减少,
骨髓巨核细胞正常甚至增加,因此为无效性血小板生成。

随着臣幼贫的治疗,
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五、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本病是由于先天性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所致的血小
板减少症。

本病多为遗传性,婴儿期开始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巨核
细胞数量正常,形态及结构无特殊变化。

六、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所致的
出血性疾病。

该病比较常见,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增多或正常以规律的间隔交
替出现,其间隔通常为20一30天。

本病多见于女性,其发作常与月经一致,月
经期血小板减少,出血量增多。

巨核细胞一般不减少,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
无特效治疗。

七、脾脏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正常情况下,体内1/3的血小板停滞在脾脏,
当有脾脏肿大时如门脉高压症、高雪氏病、淋巴瘤、结节病、FOLTY综合征等,
血小板计数可减少,但体内血小板的总量并不减少。

注射:肾上腺素后,在一
定的时间内,血小板计数可明显升高。

有时,可能同时存在血小板破坏增加的
因素。

八、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
少性出血疾病。

化验检查:
血小板减少症要做什么检查?外周血细胞计数是确定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严
重性的关键性检查,同时血涂片检查能为其病因检查提供线索。

若血小板减少
不伴有其他影响止血功能的疾病(例如肝脏疾病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止血功
能筛选检查则是正常的.骨髓象检查若在血涂片上见到除血小板减少以外的异常,有本检查适应证.本检查可提供巨核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的信息,并确定有或无引
起骨髓功能衰竭疾病(例如骨髓异常增生)的存在。

抗血小板抗体检查临床意义
不大。

若患者病史或检查提供HIV感染危险依据,应对其进行HIV抗体检查。

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方法有哪些?血小板减少症需与病毒感染急性期所致
的血小板减少、感染并发DIC所致的血小板减少、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继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鉴别。

(一)病毒感染急性期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病毒血症可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破
坏而数量减少,并非免疫机制引起。

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发生在感染初期,减少
程度与感染轻重成正比,随感染好转而血小板上升。

PA-IGG不增高。

这些可与I TP鉴别。

(二)感染并发DIC所致的血小板减少:也发生在感染急性期,出血症状及全
身症状均较急性ITP严重,血小板减少进展更快,同时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
维蛋白原降低、3P试验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资鉴别。

(三)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应用奎尼丁、克尿塞衍生物、磺胺、新
生霉素、洋地黄毒甙等药物史,起病时常伴有发冷、发热、头痛、呕吐等全身
症状,以及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

(四)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
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EVANS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巨大血管瘤、WISKOT
T-ALDRICH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各种恶性肿瘤骨髓浸润等均可
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需结合各该病临床特点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并发症:
血小板减少症的并发症有哪些?血小板减少症会并发以下三种现象:
1、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
2、手术后大量出血;
3、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治疗用药:
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治疗有很多,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治疗中了解:
1.重视支持治疗:如有明显贫血症状,HGB﹤60G/L应予以输血;中性粒细胞
﹤0.5X109/L者应保护性隔离并作好皮肤口腔护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需服
肠道不吸收抗生素,进无菌饮食.血小板
2.分型诊疗:慢性再障一般用支持治疗、中医药及雄激素等治疗,总体疗效较好。

经适宜治疗超过2/3患者可获长期缓解或基本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迁延难愈。

严重型再障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自然病程6个月左右。

其治则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中医药等综合治疗才能凑效。

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慢性再障治疗前病程短者疗效较好。

治疗前病程超过两年者有效率为57%,不足两年者为74%,小于半年者高达90%,三者间有显著差异,说明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4.坚持治疗:首先,治疗方案确定后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切忌疗程不足而频繁换药。

其次,经刺激造血药物(包括中药治疗)序贯治疗5-10年,均取得较好疗效。

5.维持治疗:停药后近期复发率高达20%以上,可见维持治疗对降低再障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

6.联合用药治疗:无论慢性再障或重型再障,联合治疗均比单一用药好,如雄性激素加中药或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障疗效显著,高于单用雄性雄性激素;此外,最近我们还观察到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精确中医辨证治疗,环孢菌素A 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者。

7.合并症的预防和治疗:本病因应用免疫抑制剂、体质衰减等因素易发生多种感染,严重时可合并肺炎和败血症(由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

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和骨髓衰竭,甚至危急生命,因此积极有效清楚感染灶、防止外伤出血及月经过多等方面,中医药的培本养血,提高机体防御能力由显必要,长期依赖输血的患者应注意预防以及治疗继发性血色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