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赏析

合集下载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原文、注释与翻译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原文、注释与翻译

【说明】柳宗元被贬在永州时写了一组共八篇山水游记散文,即著名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八记中的第三篇。

【原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着山口西北走二百步。

寻,沿着。

道,行走),又得钴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正当水流急而深的地方有一个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yǎnjiǎn傲慢不驯的样子),负土而出(背着土而冒出来),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几乎多到数不清石头高峻倾斜而相互连叠向下的),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石头突起向前排列而有向上之势的),若熊罴之登于山(像熊罴那样往山上爬)丘之小不能(不足,不到)一亩,可以笼而有之(可以整个地占有它。

笼,包举)。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标价出卖却卖不出去。

货,作动词,出卖)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买)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yì)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都和乐地呈献出种种巧妙的技艺)以效(效劳)。

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垫着枕头、铺着席而躺着),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清澈明净的景色调和好看),滢滢之声与耳谋(淙淙的回旋水声,和谐好听),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悠闲而开阔的境界正好和神思相投合),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深沉而幽静的气氛正好和心思相谋合)。

不匝旬(不满十天。

匝,周,满)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指热爱山水景物的人)或未能至焉(也许未能达到这样的理想,指不满十天而得名胜二处)。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地名,都在长安附近,是当时名胜之地),则贵游之士(爱好游玩的贵族人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看轻它),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是它果然有遭遇吗?遭,遇合,指得到赏识)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言文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言文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言文译文及鉴赏《小石潭记》是由柳宗元所创作的,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石潭记》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钴鉧潭西⼩丘记》原⽂、翻译及赏析钴鉧潭西⼩丘记作者:唐柳宗元 【作品介绍】 《钴鉧潭西⼩丘记》是《永州⼋记》第三篇。

钴姆潭的形势,主体是⽔;⼩丘的形势主体则是⽯。

作者着重描写⽯的"奇",同样运⽤了拟⼈化的⼿法。

"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的形状,更写出了⽯的神态,再进⼀步,⽤⼀个"负⼟⽽出"的出字,⼜写出了⽯的动作。

【原⽂】 得西⼭后⼋⽇[1],寻⼭⼝西北道⼆百步,⼜得钴鉧潭[2],潭西⼆⼗五步,当湍⽽浚者为鱼梁[3]。

梁之上有丘焉,⽣⽵树。

其⽯之突怒偃蹇[4],负⼟⽽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下者[5],若⽜马之饮于溪;其冲然⾓列⽽上者,若熊羆之登于⼭[6]。

丘之⼩不能⼀亩,可以笼⽽有之。

问其主,⽈:“唐⽒之弃地,货⽽不售。

”问其价,⽈:“⽌四百。

”余怜⽽售之。

李深源、元克⼰时同游[7],皆⼤喜,出⾃意外。

即更取器⽤,剷刈秽草[8],伐去恶⽊,烈⽕⽽焚之。

嘉⽊⽴,美⽵露,奇⽯显。

由其中以望,则⼭之⾼,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卧,则清泠之状与⽬谋[9], 之声与⽿谋[10],悠然⽽虚者与神谋,渊然⽽静者与⼼谋。

不匝旬⽽得异地者⼆[11],虽古好事之⼠,或未能⾄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12],则贵游之⼠争买者,⽇增千⾦⽽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过⽽陋之,贾四百[13],连岁不能售。

⽽我与深源、克⼰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译⽂】 找得西⼭后的第⼋天,循着⼭⼝向西北⾛两百步,⼜发现了钴鉧潭。

离潭西⼆⼗五步,正当⽔深流急的地⽅是⼀道坝。

坝顶上有⼀座⼩丘,上⾯长着⽵⼦和树⽊。

⼩丘上的⽯头拔地⽽起曲折起伏,破⼟⽽出,争奇⽃怪的,⼏乎多得数不清。

那些嶒崚重叠相负⽽下的,好象⽜马俯⾝在⼩溪⾥喝⽔;那些⾼耸突出,如兽⾓斜列往上冲的,好象熊羆在登⼭。

钴鉧潭西小丘记鉴赏

钴鉧潭西小丘记鉴赏

钴鉧潭西小丘记鉴赏第一篇:钴鉧潭西小丘记鉴赏《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柳宗元永州九记中的第三篇。

在永州九记当中,作者所观察到的,所描绘的,并非名川大山,而是被人忽略的小景致,如小石潭、小丘、小石头等等。

但在作者笔下,一幅幅个性凸显山水景致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尤为突出的是,这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

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主体灌输其中,让情意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达以天人合一、主客相契的至上境界。

文章开头先写作者一行从西山西行至二百步,发现了钴鉧潭,在水流的湍急处探得了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甚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壮者,殆不可数”。

作者笔下的石头并非静谧的,而是充满生机,从土里怒而争出,用一个“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之气概,仿佛在顽强地同逆境抗争。

坚硬是石的质性,不管遇到怎样的破坏力量,它都能保持其本性,宁可破碎,也要向世人展现其坚硬。

柳宗元以石喻人,他就是自己笔下的“石”,保持坚贞,宁折不弯,虽死犹存。

只是顽强的石头长在不足一亩的小丘之上,并且长期被闲置,价钱至低却无人问津:“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价止四百”。

柳宗元借小丘见弃,被冷落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久贬不迁的感慨和悲愤。

作者笔下的小丘让人不由想到盛唐诗人元结笔下的“右溪”。

元结在《右溪记》中云:“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元结以“无人爱赏”的右溪,寄托自己怀才不遇身世之感。

元、柳二文异曲同工。

“士不遇”一直是封建社会中抱有济世理想,富于才华而不受重用、甚至屡受打击的士人吟咏不衰的主题,士人们常以石不被人识喻己之不遇,人石同悲。

于是作者因喜欢小丘,同病相怜之感而将其买下,在除去了杂草之后,小丘呈现怡然之态。

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主人面前,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而且由其中以望,只见远山高寺,云气漂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的注释与翻译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的注释与翻译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的注释与翻译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的注释与翻译【说明】柳宗元被贬在永州时写了一组共八篇山水游记散文,即著名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八记中的第三篇。

【原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着山口西北走二百步。

寻,沿着。

道,行走),又得钴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正当水流急而深的地方有一个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yǎnjiǎn傲慢不驯的样子),负土而出(背着土而冒出来),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几乎多到数不清石头高峻倾斜而相互连叠向下的),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石头突起向前排列而有向上之势的),若熊罴之登于山(像熊罴那样往山上爬)丘之小不能(不足,不到)一亩,可以笼而有之(可以整个地占有它。

笼,包举)。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标价出卖却卖不出去。

货,作动词,出卖)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买)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yì)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都和乐地呈献出种种巧妙的技艺)以效(效劳)。

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垫着枕头、铺着席而躺着),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清澈明净的景色调和好看),滢滢之声与耳谋(淙淙的回旋水声,和谐好听),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悠闲而开阔的境界正好和神思相投合),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深沉而幽静的气氛正好和心思相谋合)。

不匝旬(不满十天。

匝,周,满)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指热爱山水景物的人)或未能至焉(也许未能达到这样的理想,指不满十天而得名胜二处)。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地名,都在长安附近,是当时名胜之地),则贵游之士(爱好游玩的贵族人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看轻它),价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是它果然有遭遇吗?遭,遇合,指得到赏识)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注释与翻译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注释与翻译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注释与翻译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注释与翻译《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注释与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明】柳宗元被贬在永州时写了一组共八篇山水游记散文,即著名的永州八记。

本文是八记中的第三篇。

【原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沿着山口西北走二百步。

寻,沿着。

道,行走),又得钴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正当水流急而深的地方有一个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yǎnjiǎn傲慢不驯的样子),负土而出(背着土而冒出来),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几乎多到数不清石头高峻倾斜而相互连叠向下的),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石头突起向前排列而有向上之势的),若熊罴之登于山(像熊罴那样往山上爬)丘之小不能(不足,不到)一亩,可以笼而有之(可以整个地占有它。

笼,包举)。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标价出卖却卖不出去。

货,作动词,出卖)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买)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yì)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都和乐地呈献出种种巧妙的技艺)以效(效劳)。

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垫着枕头、铺着席而躺着),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清澈明净的景色调和好看),滢滢之声与耳谋(淙淙的回旋水声,和谐好听),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悠闲而开阔的境界正好和神思相投合),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深沉而幽静的气氛正好和心思相谋合)。

不匝旬(不满十天。

匝,周,满)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指热爱山水景物的人)或未能至焉(也许未能达到这样的理想,指不满十天而得名胜二处)。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地名,都在长安附近,是当时名胜之地),则贵游之士(爱好游玩的贵族人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及译文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的地方都没有。

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现或隐,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文言文古文鉴赏《钴鉧潭西小丘记》

文言文古文鉴赏《钴鉧潭西小丘记》

古文鉴赏《钴鉧潭西小丘记》【作品介绍】《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第三篇。

钴姆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

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

【原文】钴鉧潭西小丘记作者:[唐]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4],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5],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6]。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7],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剷刈秽草[8],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9],之声与耳谋[10],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11],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12],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13],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译文】找得西山后的第八天,循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离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坝。

坝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曲折起伏,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

那些嶒崚重叠相负而下的,好象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象熊羆在登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赏析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赏析
【原文】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

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行走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在流急水深的地方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石堰。

石堰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上的石头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包笼起来拥有它们。

我向小
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

”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

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

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

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

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

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

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

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评注】
《钴姆潭西小丘记》写于游西山后八日。

西小丘,在柳子街至芝山区河西人民医院公路下侧,愚溪旁。

早已成为居民住宅。

沿溪一带尚有竹丛,竹丛下有许多石头如齿状互相推挤,倒映水中,当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马之饮于溪”了。

本篇《永州八记》之三。

文章开头的叙述交代,承上启下,体现了《八记》脉络贯通,分合照应的特点。

文章用一系列形象贴切的比喻,以动写静,使丘上群石神态活现,情状可掬。

又在四个生动的拟人排比句连用四个“谋”字描写开辟经营后的小丘,赏心悦目,景色宜人。

小丘价廉、景美、却因地处偏僻而连年不售,作者借以讥嘲世俗,感慨身世。

作者贺小丘这幸遇所以自伤自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