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写雪的古诗词柳宗元《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品

合集下载

柳宗元诗《江雪》原文诗意赏析

柳宗元诗《江雪》原文诗意赏析

柳宗元诗《江雪》原文诗意赏析柳宗元诗《江雪》原文诗意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书信吧,书信是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的一种交际工具。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书信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诗《江雪》原文诗意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及注释译文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注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

人踪:人的踪迹。

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赏析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柳宗元《江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柳宗元《江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柳宗元《江雪》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排行八,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

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迁蓝田尉。

十九年,拜监察御史里行。

二十一年,擢升礼部员外郎。

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召回京师。

三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十四年,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

两《唐书》有传。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和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虽然“文掩其诗”,但其诗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是山水记游之作,向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其诗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苏轼称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

现存诗一百六十余首,有《柳河东集》。

【原文】江雪千山鸟飞绝 [1] ,万径人踪灭 [2] 。

孤舟蓑笠翁 [3] ,独钓寒江雪。

【注释】[1]绝:尽。

句谓所有山上的鸟儿都不见了。

[2]人踪灭:不见人的踪迹,即不再有人行走。

[3]蓑(suō):雨具,即蓑衣。

笠:笠帽,用以御雨。

《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译文】所有的山上的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上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解读】柳宗元永贞元年(805)十一月,被贬永州(今属湖南)司马,此诗即作于谪居永州期间。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终以王叔文先贬后杀、柳宗元等八人贬为远州司马(即“八司马事件”)而惨败。

作为一个政治上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柳宗元的内心世界所受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永州地处偏远,当时是很荒僻的,柳宗元深感自己如同被流放的囚徒。

他曾写过一篇《吊屈原文》,自比屈原,痛斥群小,表示了自己“服道以守义”、“蹈大故而不贰”的情操,可以说,《江雪》即是诗人此种情操的形象写照。

《江雪》原文翻译及分析

《江雪》原文翻译及分析

《江雪》原文翻译及分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作者:柳宗元3、诗歌体裁:五言绝句4、创作背景: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5、诗歌主题:描绘了一幅孤寂寒冷的江雪垂钓图,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不屈二、原文翻译1、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

11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广阔而寂静的景象,连绵的山峦中不见一只飞鸟,凸显出环境的冷清和寂静。

2、万径人踪灭所有的道路上,都不见人的踪迹。

21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空旷和无人的氛围,“万径”与“千山”相对,更显出世界的荒芜和寂寥。

3、孤舟蓑笠翁江面上,只有一叶孤舟,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

31 “孤舟”突出了渔翁的孤独,“蓑笠翁”形象地描绘了渔翁的装备,为下文的独钓埋下伏笔。

4、独钓寒江雪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41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独钓”展现了渔翁的坚毅和执着,“寒江雪”则营造出极度寒冷和凄清的氛围。

三、诗歌分析1、意境营造整首诗通过对山、鸟、径、人、舟、翁、江、雪等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清冷、辽阔的意境。

11 山与径的空寂,鸟与人的消失,突出了环境的肃杀和寂静。

12 孤舟和独钓的画面,在这一片寂静中显得格外醒目,更强化了孤独的感觉。

2、艺术手法21 对比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如千山万径的广阔与孤舟独翁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个体在大自然中的孤独和渺小。

22 烘托手法以鸟飞绝、人踪灭来烘托环境的寒冷和寂静,从而突出渔翁的孤独。

23 象征手法渔翁的形象可能象征着诗人自身,他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不屈服于命运。

3、情感表达31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江雪垂钓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孤独和寂寞。

32 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傲岸不屈的精神品质。

4、文化价值41 《江雪》作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风貌。

《江雪》原文及赏析

《江雪》原文及赏析

《江雪》原文及赏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整首诗意境独特,韵味深长。

咱们一起来瞧瞧这首诗的原文和好好赏析一番。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先说这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记得有一回我去爬山,那天特别冷,山上静悄悄的,连只鸟的影子都看不到。

那感觉就跟诗里说的差不多,整个世界仿佛都被冻住了,安静得让人心里有点发毛。

你想想,所有的山,一只鸟都没有,所有的路,一个人的脚印都瞧不见,这得多冷清、多孤寂啊!再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画面里出现了一艘小船,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独自在那冰冷的江面上钓鱼。

我就想到小时候在村里,有个倔老头,别人冬天都在家猫冬,他偏要去河边钓鱼。

别人问他能钓到啥,他也不吭声,就那么默默地坐着。

就跟这诗里的老翁似的,不在乎有没有收获,就是享受那份独处和宁静。

这整首诗啊,营造出了一种极度寒冷、寂静、孤独的氛围。

可柳宗元为啥要写这样的场景呢?这就得说说他当时的处境了。

柳宗元参与了革新运动,可惜失败了,被贬到了这偏远的地方。

他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和孤独啊,就像这在冰天雪地里独自钓鱼的老翁一样,周围啥都没有,只有自己和这茫茫的天地。

诗里用“千”“万”这种特别大的数字,来对比“孤”“独”,这种反差,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而且,这雪还一直在下,把一切都覆盖住了,好像也把诗人的希望和出路都给堵住了。

但你要是细品,又能感觉到诗人那种倔强和不屈。

虽然处境艰难,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内心,就像那老翁,不管环境多恶劣,都在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

咱们再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了,短短二十个字,就把一幅绝美的冬景图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可就是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寒意和孤独。

而且,诗里的意境特别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江雪》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孤独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困境中坚守的勇气。

柳宗元《江雪》全诗意思翻译赏析

柳宗元《江雪》全诗意思翻译赏析

柳宗元《江雪》全诗意思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

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词语解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

人踪:人的踪迹。

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老头儿。

千山:虚指所有的山。

万径:虚指所有的路。

踪:踪迹。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suō lì屁眼儿黑诗文解释:一: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赏析:《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江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江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江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江雪》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江雪》这首诗大约是作于谪居永州时期,由柳宗元创作,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全诗如下: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它字浅句顺,让人过目成诵,经久不忘。

如果一个人只能背诵三首古诗,《江雪》十有八九是其中之一。

当我们陶醉于它的凝练的时候,不禁会思考它到底表达了什么?一首诗的内涵能有多大?《江雪》似乎提供了一个典范。

西方中世纪释读《圣经》,曾有“四义释读法”,主张分字义的、寓意的、规训义的、灵义的四个层次理解《圣经》。

我们也不妨从多层意义上来欣赏这首小诗。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先从最浅显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

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

后两句是小焦点:在这大背景中有条江,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

描绘极有层次,很多的国画常常取材于此。

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马上会想到诗人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画一幅毫无意义的图画吧?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怎样一付情怀呢?自永贞革新失败以来,诗人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独之中。

这陷入幽静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万径的人世间也没有同伴的孤苦老渔翁,不正是此时诗人的自况么?然而,用诗人的政治、人生遭际作比附,虽然可以一一应验,却不能中止我们对诗意的领会。

《江雪》柳宗元(背景+译文+鉴赏)

《江雪》柳宗元(背景+译文+鉴赏)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

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

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

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鉴赏: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赏析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赏析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赏析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赏析江雪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江雪》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译文: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江雪》赏析: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

其实,这正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雪的古诗词:柳宗元《江雪》原文翻译及赏析雪,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小。

下面是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注释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ō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

独独自。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

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致使革新失败。

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

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赏析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

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