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合集下载

祭柳子厚文言文翻译

祭柳子厚文言文翻译

噫!昔者柳子厚,字子厚,河东人也。

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于《春秋》之学。

及长,名声远扬,为时人所重。

然子厚生平,性情孤高,不随俗流,故人亦多以高洁称之。

噫!子厚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四年。

其间四十年,国家多故,民生凋敝。

而子厚独能以文学自娱,不染尘埃,其志趣之高,实令人敬仰。

子厚之文,雄浑刚健,议论宏达,辞藻华美。

其《永州八记》尤为世所称颂,以山水为喻,抒发怀抱,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子厚之文,不仅传世,更启迪后人,其精神永存。

噫!子厚虽生逢乱世,而其心胸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为文,常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此亦其高洁之处。

然不幸,子厚中年遭遇家难,悲愤交加,遂弃官归隐,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

噫!子厚隐居之后,虽远离尘嚣,然心系天下,不忘国事。

每有国家大事,必托人传信,咨询时事,其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

噫!岁月如梭,转眼间,子厚已逝多年。

然而,其精神不朽,其文章永传。

今日,吾辈祭之,非唯纪念其人,更感念其文。

嗟乎!子厚之文,如秋水共长天一色,清新脱俗;如幽兰在深谷,不染尘埃。

其文风,既雄浑又细腻,既激昂又沉静。

读其文,如闻古琴之音,悠扬动听;如见丹青之色,绚丽多彩。

噫!子厚之才,吾辈望尘莫及。

然而,子厚之精神,吾辈当效之。

愿吾辈后人,继承子厚之遗风,砥砺前行,不负先辈之期望。

呜呼!祭柳子厚,以慰其英灵。

愿子厚之精神,永存于世,照耀后人,启迪来者。

嗟乎!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愿子厚之文章,永为后世传颂,不朽于天地之间。

(翻译)唉!从前有位柳子厚,字子厚,是河东人。

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精通《春秋》之学。

长大后,名声远播,受到当时人的尊重。

然而子厚一生,性情孤高,不随波逐流,因此人们也多以高洁来称誉他。

唉!子厚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四年。

这四十年间,国家多灾多难,民生凋敝。

而子厚独自以文学自娱,不沾染世俗尘埃,他的志趣之高,实在令人敬佩。

《柳宗元》的文言文翻译

《柳宗元》的文言文翻译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

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年。

宗元少好学,博闻强识,尤善为文。

弱冠之年,即以文才名动京师。

初,宗元举进士,登第后,授集贤殿正字。

时李吉甫为相,见宗元文章,叹曰:“此子他日必为国家之栋梁。

”及宪宗即位,擢宗元为监察御史。

宗元刚直敢言,屡次上疏言事,虽犯颜直谏,亦不顾身家性命。

元和中,宗元为礼部员外郎,以直言极谏,得罪权贵,被贬为柳州刺史。

宗元至柳州,政事修举,惠爱及民。

柳州旧俗,杀人者必偿死,宗元到任,乃改刑为赎,使得民免于刀锯之苦。

又兴学校,教民读书,使之知礼义,风俗为之一变。

宗元在柳州三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

然终因直言敢谏,不得志于朝,抑郁而终。

宪宗元和十年,宗元卒于柳州,享年四十七。

宗元平生,好作文章,其文多讽刺时事,言辞犀利,发人深省。

所著《柳州城记》、《捕蛇者说》等篇,皆传颂一时。

宗元之文,既有《史记》之雄浑,又有《左传》之严谨,故有“柳体”之称。

宗元一生,历尽坎坷,然其忠直不阿,刚正不阿,堪为后世楷模。

宋欧阳修尝曰:“柳子厚文章,千载之下,犹有生气。

”盖言其文章之高妙,足以传世。

宗元虽生于乱世,然其心胸坦荡,忠诚爱国,矢志不渝。

其在柳州之政绩,虽不及孔明之治蜀,亦堪称一代名臣。

后世论及柳宗元,无不赞叹其才德。

夫柳宗元者,一代文豪,千秋英杰也。

其文章高洁,志节坚贞,虽身受贬谪,仍矢志不渝,其精神可歌可泣。

今人读其文章,不禁感慨万千,叹其一生之坎坷,赞其文章之妙笔。

盖柳宗元之文,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秋月寒泉,澄澈见底。

其文章之中,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深深思考。

宗元之文,虽千载之下,仍能引起读者共鸣,实为文学史上之瑰宝。

宗元之才,非同凡响,其志,亦非同凡响。

然天妒英才,竟使其英年早逝。

然而,宗元之精神,宗元之文章,将永存于世,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

故吾人今日,当以柳宗元为楷模,学习其忠直不阿、刚正不阿之精神,发扬其文学才华,为我国之繁荣昌盛,为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作品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2黄茅岭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4,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5,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6,有积石横当其垠7。

其上为睥睨8、梁欐9之形,其旁出堡坞10,有若门焉。

窥11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12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3,良久乃已14。

环15之可上,望甚远16,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7,益18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9。

噫!吾疑造物者20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21以为诚22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3。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2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6。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词句注释:1、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9、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10、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11、窥:注意,留心。

12、洞然:深深的样子。

13、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14、已:停止。

15、环:绕道而行。

柳宗元徙柳文言文翻译

柳宗元徙柳文言文翻译

柳子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也。

元和四年,以监察御史,使于京师。

时宪宗皇帝诏求直言极谏,柳子以文章名世,对策言事,辞旨切直,帝大悦,擢为礼部员外郎。

未几,谪为柳州刺史。

柳州地僻远,风俗鄙俚,柳子至,颇以政化施教,欲变其风俗。

先是,柳州人嫁女,率用财物,柳子禁之,令归嫁从简。

又教民树桑,畜蚕,以教化移风俗。

其政简而效著,百姓安之。

然柳子以谪居久,颇思还京。

会宪宗崩,穆宗即位,诏征还京。

柳子闻之,喜不自胜,遂上表请徙柳。

穆宗览表,深加怜悯,遂允其所请。

于是,柳子遂徙柳州。

徙柳之始,柳子心忧惧,恐复不得志。

既至,乃大喜,见其地之秀,民之淳,遂赋诗以纪其事。

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故园无此树,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子既徙柳,又以文章自任,益著书立说,以启迪后学。

其在柳州,虽谪居,而名声益彰。

及还京,朝士莫不敬仰,皆曰:“柳州刺史,真贤人也!”译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县人。

元和四年,担任监察御史,出使京城。

当时宪宗皇帝下诏征求直言极谏的人,柳宗元以文章闻名于世,对策陈述政事,言辞恳切直率,皇帝非常高兴,提拔他为礼部员外郎。

不久之后,被贬为柳州刺史。

柳州地处偏远,风俗简陋,柳宗元到任后,非常注重政教,试图改变当地的风俗。

在此之前,柳州人嫁女,大多使用财物,柳宗元禁止这种做法,命令嫁娶从简。

他又教民种植桑树,养蚕,以此来教化改变风俗。

他的政治措施简约而效果显著,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柳宗元因为长期被贬谪,很想到京城去。

恰逢宪宗皇帝驾崩,穆宗即位,下诏征召他回京。

柳宗元听到这个消息,喜悦之情无法自制,于是上表请求调任柳州。

穆宗看了他的奏表,深表同情,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柳宗元就被调任到柳州。

调任柳州之初,柳宗元内心忧虑恐惧,担心再次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到了那里之后,他非常高兴,看到那片美丽的土地,淳朴的百姓,于是作诗以记载此事。

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故园无此树,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宗元自传文言文翻译

柳宗元自传文言文翻译

余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

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岁在丙子。

先祖柳世隆,仕梁为中书侍郎,历仕周、隋,官至秘书监。

父柳镇,字伯修,举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

母王氏,贤淑有德,教子以礼。

余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十岁能文,十三举进士,试于礼部,主司奇其文,擢为进士。

后举博学宏词科,又试于吏部,擢为甲科。

时年二十有五,名动京师,仕途得意。

元和四年,余奉命出守永州。

永州地僻远,风俗朴野,民不识礼义。

余至,下车即教民以礼,明法度,兴学校,政绩斐然。

居三年,迁柳州刺史。

柳州地多瘴疠,民多病疫,余到,疾苦悉除,政通人和。

元和十年,余以疾归京师。

时宪宗崩,穆宗即位。

余以旧恩,擢为太子中允,迁礼部员外郎。

穆宗好文学,余与同好,朝夕讲论,议政多所裨益。

时朝中多事,余虽以疾居,亦常上疏言事,为国家出谋划策。

长庆元年,余以母丧归乡。

服阕,起复为礼部员外郎。

时宰相裴度荐余为史馆修撰,余以疾辞。

后迁太子舍人,再迁礼部郎中。

长庆四年,余以母疾归乡,未几,母卒。

余哀痛欲绝,服丧期满,迁太子宾客。

宝历元年,余以疾再归京师。

穆宗崩,敬宗即位。

余以旧恩,擢为太子宾客,再迁礼部侍郎。

时朝政日非,余每有建言,皆不得行。

会敬宗崩,文宗即位,余以疾乞骸骨,归隐山林。

太和二年,余卜居永州。

永州山水明秀,风俗淳朴,余遂结庐于斯,与山僧野老为伍。

余性好山水,常游于其间,吟咏自娱。

时文宗闻余名,征余入京,余以疾辞。

太和五年,余迁居柳州。

柳州地接蛮荒,风俗尤异。

余至,教民以礼,开化一方。

居二年,以疾告老,遂隐居柳州,与故人故旧相从。

余自幼至老,历仕四朝,备尝艰辛。

然余性好山水,不喜纷扰,故虽居高位,常以山林为乐。

余生平所著,诗赋文章,凡若干卷,皆以阐明儒道,抒发己志。

余虽居陋巷,志行高洁,不染俗尘。

余年六十有六,以疾终。

临终之际,遗命子孙,勿以厚葬,但求一抔净土,以安魂魄。

余生平所行,虽不足称道,然余心无愧,足以自慰。

余自序至此,亦欲以此自勉,虽死不朽,遗爱于后世也。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简介:《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小石城山记》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小石潭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小石潭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小石潭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作品原文:小石潭记从1小丘2西3行4百二十步,隔篁竹5,闻水声,如鸣佩环6,心乐7之。

伐8竹取9道,下见小潭10,水尤清冽11。

全石以为底12,近岸,卷石底以出1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14。

青树翠蔓1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6。

潭中鱼可百许头17,皆若空游无所依18。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9,佁然不动20,俶尔远逝21,往来翕忽22。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3。

其岸势犬牙差互24,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5。

以其境过清26,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7。

同游者:吴武陵28,龚古29,余弟宗玄30。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31: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使……发出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译文鉴赏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译文鉴赏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译文|鉴赏《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讲述了柳宗元的家世、为人、政绩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志铭应该有的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唐代:韩愈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

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

及得政,引内禁②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

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

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

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⑥,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

”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

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

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

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

已没者,出己钱助赎。

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世号“柳柳州”。

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
【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

②内禁:皇宫。

③窜斥:贬逐。

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

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

⑥大人:指母亲大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1)及得政()(2)读者咸悲恻()
(3)柳人以男女质钱()(4)走数千里从宗元游()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宗元少/精敏绝伦
B.播/非人所居
C.无/辞以白其大人
D.出己/钱助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

(2)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10.【甲】文中柳宗元在柳州为民办了哪件实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11.【乙】诗首句的“”字最能体现出柳宗元当时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诗中,正如【甲】文中所说的“,”。

(3分)
12.综合【甲】文和【乙】诗,说说诗人明明面对的是春天,为什么会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3分)
参考答案:
7.(4分)(1)到,等到(2)都(3)用(4)跑
8.(分)B
9.(4分)(1)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很好,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

(2分)
(2)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2分)
10.(2分)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

11.(3分)凄;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12.(3分)一是眼前那种落花满地、落叶满庭的萧瑟景象,像极了秋风扫落叶的景象;二是诗人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意凄迷,有了秋天般的感觉。

(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附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他的先祖大约是河东人。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

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

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

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好,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

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后,把他悄悄地领到皇宫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想重用他。

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柳宗元既遭贬逐,又身处南蛮瘴疠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全部寄托于文章,仿《离骚》写了十多篇文章,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说:“播州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有年高老母,我不忍心看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

如果他的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

”于是起草奏章,想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被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

柳宗元制定了各种方案,让他们都赎买归去。

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看价值相当,就归还其人质。

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帮助家人将他们赎回。

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

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写文章都有章法了柳宗元当时号称“柳柳州”。

元和十四年(819)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