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美术鉴赏文

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美术鉴赏文

关于《蛙声十里出山泉》美术鉴赏文《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清朝画家郑板桥所绘山水画卷中的一幅,该画作于18世纪早期。

整幅画卷长达六米,宽一米左右,展示了郑板桥独特的画风和技巧,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山水为主题,画面中山峰巍峨挺立,云雾缭绕。

绘画采用了意境深远的视角,观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山峦间的清凉和宁静。

画中墨色浑厚,富有质感,勾勒出了山石的凹凸纹理,给人以虚实相间的错觉。

整幅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中央的山间溪流。

清澈的溪水从山峰间倾泻而下,形成了一道奔腾的瀑布。

溪水从高处跌落而下,波涛汹涌,喷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七彩光芒。

水花溅起的水雾在画面中空灵飘渺,仿佛画家以画笔勾勒出了大自然中独特的韵味。

此外,画面中的细节描绘也十分精细。

画家细致刻画了山石上的花草植物,似乎能闻到花香和泥土的气息。

画中隐约可见几只青蛙正在水边嬉戏,它们似乎也在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

郑板桥以其独具一格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蛙声十里出山泉》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杰作。

这幅画作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深敬仰之情。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他将山水与生活融为一体,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总的来说,《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表现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令人陶醉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恢弘与神秘。

这幅画作不仅是郑板桥艺术成就的结晶,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艺术遗产,展现了中国画家在描绘山水时所追求的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郑板桥的国画竹,这十幅最经典!

郑板桥的国画竹,这十幅最经典!

郑板桥的国画⽵,这⼗幅最经典!《⽵⽯》郑燮咬定青⼭不放松,⽴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晴⽵图》 题识: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初。

分付厨⼈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板桥郑燮画并题。

启功题裱边:板桥画⽵多得之于残窗粉壁,⽇光⽉影之中。

故⽣动⼀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多寄意瘦⽽劲秀,⽽拔欹侧,⽽准绳折转,⽽减清刚之⽓,其⾼雅操亦如板桥之为⼈。

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

坚净翁启功敬识。

《⼗笏茅斋⽵⽯图》 题识:⼗笏茅斋,⼀⽅天井,修⽵数竿,⽯笋数尺,其地⽆多,其费亦⽆多。

⽽风中⾬中有声,⽇中⽉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唯我爱⽵⽯,⽽⽵⽯亦爱我也。

彼千⾦万⾦造园亭,或游宦四⽅,终其⾝不能归享。

⽽吾辈欲游名⼭⼤川,⼜⼀时不得即往,何如⼀室⼩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板桥⽼⼈郑燮。

《墨⽵图》 款识:余家有茅屋⼆间,南⾯种⽵。

夏⽇新篁初放,绿阴照⼈。

置⼀⼩榻,其间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

⽤匀薄洁⽩之纸糊之。

风和⽇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声。

于时⼀⽚⽵光零乱,岂⾮天然图画乎。

凡吾作画,⽆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光⽉影中⽿。

乾隆戊寅秋⼋⽉,板桥郑燮。

郑燮,乾隆壬午秋七⽉。

录⽂:客舍新晴,晨起看⽵,露浮叶上,⽇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并不是眼中之⽵也。

因⽽磨墨展纸运笔,⼜是⼀格,其实⼿中之⽵,⼜不是意中之⽵也。

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然者,独画云乎哉?《三友图》 署“乾隆癸⾣(乾隆⼗⼋年1753)”。

“相翁年学⽼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

钤“郑燮”⽩⽂、“七品官⽿”⽩⽂、“直⼼道坊”朱⽂、“郑为东道主”⽩⽂等印。

《兰⽵图》 释⽂:⽂与可吴仲圭以墨⽵擅名天下,未尝以墨兰称也。

《竹石》译文及赏析

《竹石》译文及赏析

《竹石》译文及赏析《竹石》译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竹石》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译文及赏析篇1《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

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赏析]郑板桥这首《竹石》,是配合画的意境而写成的。

开头的两句,显然是描写竹根。

“咬定”二字,逼真传神,深刻有力,将竹子坚韧顽强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

紧随其后,叙述生长位置的一个“破”字,又准确而生动地表明了竹子所处的环境之险恶与贫困。

读完这两句,我已经对生存如此不易的“竹”肃然起敬了。

延续下来的第三、四句诗,又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展示了竹子的神采、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

经过“千磨万击”的锤炼,筋骨坚硬的翠竹在四面的狂风中,挺拔屹立,坚定不移。

不难想像,在本诗的映衬下,那平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已经栩栩如生,很有立体感,充满生命力了。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题目墨竹图郑燮学院系别年级专业名称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称年月日目录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3)正文绘画背景 (5)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绘画过程 (5)作者思想 (5)提拔诗文 (6)书法形式 (6)文人画 (6)结束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7)《墨竹图》郑燮摘要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

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

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前言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

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郑板桥《竹石》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郑板桥《竹石》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社会价值
01 02
弘扬正能量
诗歌通过展现竹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传递出一种积极向 上、永不言败的正能量,对于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 要意义。
传承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板桥《竹石》诗词的赏析有助于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03
拓展审美视野
通过对郑板桥《竹石》诗词的赏析,可以引导读者拓展审美视野,提高
思想和情感世界。
《题画诗》
郑板桥常在画作上题写诗句, 这些诗句与画面相互辉映,共 同表达出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
感悟。
06
郑板桥在文学艺术领域地 位及影响
对后世文学艺术影响
诗词风格
郑板桥的诗词风格独特,以自然、清新、明快为主,对后世诗词创 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书画艺术
郑板桥擅长书画艺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对后世 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郑板桥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代表画作
《墨竹图》
01
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展现竹子的挺拔、秀丽和生命
力。
《兰竹石图》
02 将兰、竹、石融为一体,以简洁的笔墨表现出自然之
美。
《竹石图》
03
以竹为主题,通过墨色和线条的运用,展现出竹子的
坚韧和顽强。
代表书法作品
《行书诗轴》
运笔流畅,结体自然,展现出郑板桥独特的书法 风格。
3
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郑板桥的作品中,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相 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艺》诗词内容
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意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 东西南北风。

难得糊涂郑板桥

难得糊涂郑板桥
據說在鄭板橋離職那天,有人送他一對對聯。當時鄭板橋正和幾位送行的 朋友喝酒。他展開上聯,看見上面寫着:「三絕詩書畫」。意思是稱讚鄭板橋 的詩、書和畫都頂呱呱。他告訴朋友說:去來」。各人不禁大拍手掌,一致認 為對得實在太好了。難得的是以「歸去來」對「詩書畫」。歸、去和來是三種 活動,合起來卻成為晉朝詩人陶淵明著名作品《歸去來辭》的簡稱,更代表了 陶淵明這位田園詩人。最美妙的是下聯表面寫的雖是陶淵明,實際上是以陶淵 明來比擬鄭板橋,因為兩「且不要打開下聯,大家試作一個對句吧!」 大家挖空心思,還是想不出一個妥貼的對句來。最後只好展開下聯,但見寫着: 「一官歸去來」兩人都是辭去官職,回歸田園的。
2.揚州八怪”並非只限於八人,而是指形成共同藝術風 格的一群畫家
3.他們都是在野的文人,生活上較困苦,對當時封建社 會現實不滿。有的是自嗚清高,不願作官;有的是作了 小宮,而遭讒罷官,甚至被誣入獄,。他們的作品大膽 地突破了當時形式主義畫風的束縛
2019/12/10
難得糊塗鄭板橋
11
4.在題材上,主要是宋元以來文人士大夫所喜歡的“四君 子”(梅、蘭;竹、菊)、 寫意花鳥。運用詩、書、畫、
•(2)會試:鄉試之翌年在禮部舉行,舉人應試, 通過後第一名為「貢士」
•(3)殿試:由皇帝親試「貢士」,取中後稱「進 士」,第一名稱「狀元」。
2019/12/10
難得糊塗鄭板橋
9
大陸電視劇 鄭板橋
2019/12/10
難得糊塗鄭板橋
10
揚州八怪
1.金農、黃慎、鄭燮、李蟬、李方膺、汪士慎、高翔、
羅聘
2019/12/10
難得糊塗鄭板橋
13
印 的巧妙結合,來抒發其思想感情,表現其強烈的“叛逆 性”,他們主張學習傳統,但反對泥古不化,在藝術上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篇一《咏梧桐》作者:郑板桥原文: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咏梧桐》译文高大的梧桐树在暮色下能够扫动天上的寒星,拂落晓霜。

(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梧桐的高大雄伟。

)为何不种在扬州,从而引来凤凰栖息?《咏梧桐》注释①西州,指扬州。

②幺凤皇,又名桐花凤,凤凰的一种。

《咏梧桐》鉴赏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

诗中以“扫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无凤凰来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

比喻形象贴切。

从诗中能够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篇二《咏芭蕉》作者:郑板桥原文: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芭蕉》译文芭蕉叶是那样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

(芭蕉叶初生多卷曲,到一定水准才舒展开,诗人认为就像相思之情那样绵绵持续。

)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

《咏芭蕉》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

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

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篇三《泜水》作者:郑板桥原文:泜水清且浅,沙砾明可数。

漾漾浮轻波,悠悠汇远浦。

千山倒空青,乱石兀崖堵。

我来恣游泳,浩歌怀往古。

逼侧井陉道,卒列不成伍。

背水造奇谋,赤帜立赵土。

韩信购左车,张耳陋肺腑。

何不赦陈馀,与之归汉主?《泜水》鉴赏郑板桥写了很多咏史诗,从这些诗中能够看出郑板桥对于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诗从泜水入笔,叙述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这个段历史故事。

前六句写景,中间两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议论。

后面八句表达作者的看法,惋惜两个生死之交的朋友最后反目成仇。

诗歌语言流畅,质朴自然。

文学家郑板桥的诗词大全篇四《沁园春·恨》作者:郑板桥原文: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郑板桥竹、兰作品集

郑板桥竹、兰作品集

郑板桥⽵、兰作品集郑燮《⽵⽯图》郑板桥《寿⽵兰芳》图款识:⾃笑书⽣翰墨荒,漫夸⽯瘦⽵兰芳。

千花万卉皆神品,还让君家⽼复堂。

乾隆庚⾠暮春,板桥郑燮郑燮《⽼去亲⽵兰图》款识:少⽇曾探上苑花,乌纱⼀顶负烟霞。

⽽今⽼去亲兰⽵,江南江北总是家。

板桥⽼⼈郑燮郑燮《⽵⽯图横幅》款识:⽂与可墨⽵诗云:拟将⼀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梅道⼈诗云:我亦有亭深⽵⾥,也思归去听秋声。

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画益传。

余既不能诗,⼜不能画,然亦勉题数句⽈:雷停⾬歇斜阳出,⼀⽚新篁旋剪裁。

影落碧纱窗⼦上,便拈豪素写将来。

鄙⼈⾔有愧前哲,⼯诗善画者必将有以教我也。

乾隆⼆⼗三年岁在戊寅⽉在仲夏板桥道⼈郑燮画并题。

郑燮《兰⽵图》款识:昔⼈云:⼊芝兰之室,久⽽忘其⾹。

夫芝兰在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

我愿居深⼭⼤壑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各正其命。

乃为诗⽈:⾼⼭峻壁见芝兰,⽵影遮斜⼏⽚寒。

便以乾坤为巨室,⽼夫⾼枕卧其间。

诞敷年学兄黏壁板桥郑燮奉寄郑燮丛⽵参天⽴轴款识:⽂与可题墨⽵诗云:拟将⼀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梅道⼈有云:我亦有亭深⽵⾥,也思归去听秋声。

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画益传。

余既不能诗,⼜不能画,然⽽亦勉题数句⽈:只道霜筠⼲⼰枯,谁知碧叶⼜扶疏;风雷昨夜清江上,拔出龙孙⼀万株。

鄙夫之⾔,有愧前哲也。

唯⽯兰同学⽼世长兄政之乾隆丁丑板桥郑燮画并题。

⽼世长兄政之乾隆丁丑板桥郑燮画并题。

郑燮《⼗笏茅斋⽵⽯图》款识:⼗笏茅斋,⼀⽅天井,修⽵数竿,⽯笋数尺,其地⽆多,其费亦⽆多。

⽽风中⾬中有声,⽇中⽉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唯我爱⽵⽯,⽽⽵⽯亦爱我也。

彼千⾦万⾦造园亭,或游宦四⽅,终其⾝不能归享。

⽽吾辈欲游名⼭⼤川,⼜⼀时不得即往,何如⼀室⼩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板桥⽼⼈郑燮郑燮《墨⽵图》款识:最羡此君好,须知不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作品欣赏
兰竹双清立轴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他是江苏兴化人。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
丙辰科二甲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兰竹双清立轴
这幅《兰竹双清》即是板桥最为擅长的兰竹。

板桥以简劲笔锋、淡墨勾勒出坚硬的坡石,坡石基本无皴擦,以行笔顿挫为点苔之意,坡石渐尽处,三株细竹挺拔而起,竹杆极细,但挺拔有姿,绝不柔弱,即使最左处初发嫩枝,亦柔韧有劲。

叶肥翠欲滴,以深浅墨笔撇捺而出。

板桥主张书法入画,以此可见运笔使墨功力。

竹叶聚散有度,磊落潇洒,秀洁清明。

旁边坡石夹缝处生出
数丛山野之兰,板桥撇兰尤显其书法功力,兰叶借草书中竖笔势,长撇运气而成,多而不乱,少亦不疏,兰花如蝶舞清香,如香在鼻。

画面右边空白处,是板桥所题:“深绿叶淡更绿花,唯有青山与翠竹,不分二色合成家。

湘雪外,楚孤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

赤心与素心,千古不争差。

赤心留以奉明主,素心留赠良朋好友,一尊酒,一杯茶。

板桥居士郑燮画并题。

”钤“郑燮”白文印、“直心道场”朱文印。

题款四行七十四字,单字皆乱石,狂放不羁;整体已铺阶,通畅如砥。

《维摩诘经·菩萨品》“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印文和题诗都赞美了兰竹清心直傲、不与桃李牡丹争艳的高洁风格,可谓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清中期社会的发展,扩大了艺术品的受众欣赏阶层,而社会矛盾的激增与经济的进步一起,迸发了初步的民主色彩思想,于是“扬州八怪”在石涛以及清初富有创新精神画家的影响下,发展了重视生活、强烈抒发性灵的大写意花鸟画。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领军人物,其作书法狂放,诗文不用古人语,直白如话,兰竹潇洒明朗,强化了绘画作品中的人格象征意义,难能可贵的是经常流露对现实生活中下层民众疾苦的关心“一枝一叶总关情”。

此幅《兰竹双清》,便是具有象征人格意义的板桥典型画风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