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3_2_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案

2.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1.呼吸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
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鼻腔的结构对吸入的空气能够起到哪些作用?
鼻腔前端有鼻毛,鼻腔内的粘膜能够分泌粘液,粘膜内有丰富的毛
细血管,其作用有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使空气得到清洁,另
外能够温暖和湿润吸入的空气。
讨论: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
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北欧人的鼻子大一些。
鼻子大一些,鼻腔也就相应长一些,这有利
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用鼻呼吸好还是用嘴呼吸好?为什么?
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和()两部分组成,
呼吸道不仅是气体进出肺的(),还能使到达肺部的气
体()、()、(),但呼吸道对空气
的处理能力是()。
3.咽的作用是怎样的?
咽既是气体的通道,又是食物的通道。
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交叉
部位。
4.喉的作用是怎样的?
喉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声器官。
5.气管和支气管的管壁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1.先独立完成;
2.小组进行交流
3.组间展示
4.师生归纳总结。
32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4.让学生收集有关呼吸系统疾病和气体交换异常的资料,了解这些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意识。
5.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家庭成员在运动前后的呼吸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小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呈现观察结果。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保证学生在课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思考。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查找资料、请教同学和老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体交换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认识到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主动关注环境保护。
3.增进学生对人体生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4.通过学习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他们对呼吸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气体交换的原理已有一定了解。然而,对于具体的生理过程和机制,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呼吸现象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2.引入气体交换的原理,通过动画演示气体扩散过程,让学生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交换机制。
3.结合实验现象,讲解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递路径,如肺泡壁、毛细血管壁等。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教案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②概述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③了解人体内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②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3、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 4、呼吸运动电动模型。
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3、注意咽、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
设问1:患重感冒时,往往要用嘴呼吸。
在这种情况下,早上醒来时会觉得嗓子非常干,为什么平时用鼻呼吸时,没有这种现象?师生交流:用鼻呼吸时,可以从鼻毛、鼻腔模型演示:肋骨的运动(1)引导学生说出模型的各结构分别代表什么?(1)请一位学生说出模型的各结构分别代表什么?(2)说出下拉橡皮膜、松开橡皮膜时,小气组织学生描述呼吸运动过程,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师生交流: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附:课堂达标检测题(6分钟) A 类:1、在呼气时,膈肌和胸腔容积的变化是( )A.膈肌收缩胸肌容积缩小B.胸肌舒张,胸腔容积增大C.膈肌收缩,胸腔容积增大D.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 2、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是( )A 、鼻腔和肺B 、气管和肺C 、呼吸道和肺D 、呼吸道和气管 3、右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 的场所。
(2)呼吸道是由 组成。
(填序号)(3)图中为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是 ,因此,我们在吃饭时不能说笑,以免食物进入 ,引起猛烈咳嗽。
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3.2.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案济南版(2021学年)

2017年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 3.2.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3.2.1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3.2.1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重点)(3)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解释呼吸运动发生的原理。
(重点,难点)2。
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呼吸系统的图形与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利用图形视频等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小组制作模型,各尽其能,充分享受合作中的愉快.(3)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系统学习了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以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等知识之后,所要学习的与人体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另一部分内容。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肺泡与外界有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三部分内容.这部分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
教法及学法指导1.关于呼吸现象,学生比较熟悉,却很难具体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呼吸系统示意图、观看视频等方式来学习。
七年级生物下册3_2_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互换(第1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

(4)、人体内发声的结构位于( )_____。
(5)、肺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互换?
二、阅读讲义25-27页,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呼吸运动?
(2)是哪些结构引发了胸廓的扩大或缩小?
(3)是胸廓的转变引发了吸气和呼气,仍是吸气和呼气引发了胸廓的转变?
课内探讨
【合作交流】:
(1)、在日常生活中,咱们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什么缘故?
(2)什么缘故用饭时不要高声谈笑?
(3)痰是如何形成的?什么缘故不能随地吐痰?
【合作探讨】:
一、教师进行肋间肌舒缩引发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演示,学生试探回答:
(1)说出模型各部份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2)测量肋间肌舒张和收缩时“脊柱” 到“胸骨”的距离。
六、肺的通气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
A气体扩散 B呼吸运动 C膈肌收缩 D肺的扩张
7、安静吸气终止的一刹时,肺内气压:( )
A高于外界大气压 B低于外界大气压
C等于外界大气压 D无法确信
八、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合起来叫。
九、人在安静状态,吸气动作的发生是:____、 ___收缩时,______上提,______向上向外移动,使_______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_______收缩时,_____顶手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______扩大,_____随着扩张,______的容积增大,______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肺。
(3)描述肋间肌舒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将引发胸廓容积如何的转变?
2、 教师进行膈肌运动引发胸廓容积改变的模型演示,学生试探回答: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低碳出行、植树造林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邀请学生分享在运动、登山等活动中,呼吸急促、气喘吁吁的经历,引发学生对呼吸现象的关注。
2.实践探究和拓展阅读类作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讨论类作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教师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盲点,提高学习效果。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P34-35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重点考察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气体交换过程。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呼吸系统的结构图,标注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2.实践探究: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观察气体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扩散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在高海拔地区,人们容易感到呼吸困难?如何缓解这种现象?
3.拓展阅读: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哮喘、肺气肿等)的成因、症状和预防措施,整理成一份科普小报。
-阅读一篇关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文章,了解科学家们在呼吸系统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4.思考与讨论: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保护呼吸系统健康,从生活习惯、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建议。
-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注重呼吸技巧的运用?如何通过呼吸训练提高运动表现?
5.视频观看:
-观看一段关于呼吸系统知识的科普视频,进一步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拓展知识视野。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2第1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优质教案(5)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从“憋气”游戏开始导入新课,说明人的生活不仅需要营养,人的生活也离不开空气,自然地引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需要呼吸系统来完成。
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借助于模型从鼻腔到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样借助于模型重点讲解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从呼吸现象入手,指导学生体验深呼吸时自己胸廓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进而借助模型边演示边解释呼吸运动的过程,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呼吸运动时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秒表,人体呼吸系统模型,肺泡的模型,皮尺,去掉针头的注射器(12只),制作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硬纸条、皮筋、图钉),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圆形饮料瓶,Y形玻璃管,橡皮塞,小的红色气球,橡皮膜)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游戏: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饥饿状态下的生命极限最多7天。
学生共同做小游戏,体会并说出憋气的感受。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体验:我们2分钟3天不进食或者7天不喝水,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而人憋气能憋多久?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看谁憋得时间长?我说一二,大家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体会憋气的感受,看谁憋得时间长。
我用秒表计时。
(注意不让学生憋得太久,注意安全)导入语:通过游戏我们体会到呼吸对人体是多么的重要,但为什么屏住呼吸会感到胸闷,头晕?呼吸时我们的胸口为什么会起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呼吸对人体有多么的重要,自然地引出课题。
展示目标1分钟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读标识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向回忆体验启动思维12分钟1.认识呼吸系统大家应该都有感冒的经历:鼻塞,呼吸不通畅,那么气体由鼻腔经过哪些器官到达肺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23页3.2—1呼吸系统的示意图描述出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345612然后请同学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3.2.1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案设计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本课时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和图片,把很多抽象的知识通过视频和图片来直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得更容易,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及对生物世界的探索欲望。
展示几个问题
1呼出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氧气进入肺泡后去了哪里?
3肺泡里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的?
(二)师生解决问题
教师播放实验“验证人体呼出来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学生总结:
1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气体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说明在人体内发生了气体交换。
教师:1提问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又是怎么实现的?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在分组实验及讨论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方法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设置对照实验。通过甲乙装置模拟吸气和吹气,观察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教师板书肺泡血液(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组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气体交换
发生在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由于组织细胞不停地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组织处氧的含量低于血液中氧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氧就由血液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这样,组织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就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被及时运走。
讲述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课件、绘图与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气体可以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知识的感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概述呼吸运动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断及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自身健康,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呼吸运动的过程
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
课前准备:人体呼吸系统模型;肋间肌、膈肌运动引起胸廓体积变化的模型。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自主学习:
1、 阅读教材24-25页,据23页图完成以下问题
(1)、呼吸系统由_________和____组成 。
(2)、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____,它是________的场所。
(3)、呼吸道由( )____,( )___,( )___,( )____和( )_______共同组成。
(4)、人体内发声的结构位于( )_____。
(5)、肺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交换?
2、阅读课本25-27页,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呼吸运动?
(2)是哪些结构引起了胸廓的扩大或缩小?
(3)是胸廓的变化引起了吸气和呼气,还是吸气和呼气引起了胸廓的变化?
课内探究
【合作交流】: ④ ⑤
②
⑥ ③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为什么?
(2)为什么吃饭时不要高声谈笑?
(3)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
【合作探究】:
1、教师进行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演示,学生思考回答:
(1)说出模型各部分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2)测量肋间肌舒张和收缩时“脊柱”到“胸骨”的距离。
(3)描述肋间肌舒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将引起胸廓容积怎样的变化?
2、教师进行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改变的模型演示,学生思考回答:
(1)观察上推橡皮膜、松开橡皮膜时,小气球的变化。
(2)描述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胸廓容积怎样的变化?
【精讲点拨】:气体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当胸腔体积增大时,肺随之扩张,这时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空气由外界进入肺。
当胸腔体积缩小时,肺随之收缩,这时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空气由肺排出体外。
【归纳总结】:
呼吸运动肋间肌、
膈肌
胸廓肺肺容积
肺内气
压
气流方
向
吸气
呼气
【巩固训练】:
1、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共有的结构是()
A.口腔
B.咽
C.喉
D.气管
2、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肺泡壁
B.毛细血管
C.肺泡
D.肺气管
3、关于肺适于呼吸功能的结构特点,不正确的叙述是()
A.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肺泡外包着毛细血管
C.毛细血管的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肺位于心脏的两旁
4、与胸廓节律性变化有关的肌肉是()
A、胸肌
B、肋间外肌
C、膈肌
D、肋间外肌和膈肌
5、人在平静状态时,完成吸气动作需要:()
A肋间外肌收缩,膈肌收缩
B肋间外肌舒张,膈肌舒张
C肋间外肌收缩,膈肌舒张
D肋间外肌舒张,膈肌收缩
6、肺的通气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A气体扩散 B呼吸运动 C膈肌收缩 D肺的扩张
7、平静吸气结束的一瞬间,肺内气压:()
A高于外界大气压 B低于外界大气压
C等于外界大气压 D无法确定
8、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合起来叫。
9、人在平静状态,吸气动作的发生是:____、 ___收缩时,______上提,______向上向外移动,使_______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_______收缩时,_____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候______扩大,_____随着扩张,______的容积增大,______的气压下降,外界空气肺。
10、游泳时的体会: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原因是:。
师生总结: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课后提升:肺是人的呼吸器官,但人在出生之前,是不用肺呼吸的,所以,肺中就没有气体,
是“实心”的,有一对夫妇被指控犯有溺杀女婴的罪名,但他们却矢口否认,说女婴生下来就已经死了。
你有办法证实吗?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顾以前科学探究的六大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这样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