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

合集下载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各知识点复习11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各知识点复习11

自然 条 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 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 气候 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 严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 稳定,越容量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 植被 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
解决农牧区的能 源问题;提高 农牧民收入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相应的治理措施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 调整农、林、牧 质土壤地区: 用地之间的关 从事农业(种植 系 业)生产 绿洲:中上游过 度利用水资源 ,导致下游水 源短缺,生态 恶化
水资源利 用不当
合理分配、利用 水资源
• 1.定义: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 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 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 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 • 2.形成原因 •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 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 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 示。

盲目 古 垦耕 ,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代 弃。 近 代 北方农牧过渡地带 大规模移民开垦 ,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 ,直接加剧荒漠化。
人口
现 迫于 代
压力和 失误,荒漠化 管理 趋于严重。
•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 经济和社会 丧失,影响西北地区 的持续 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 环境。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荒漠化土地 • (1)预防 。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 的退 化。 • (3)恢复 。
• 3.防治原则 经济效益 • 坚持维护 生态平衡 与提高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 4.防治措施 水资源 • (1)合理利用 。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 (2)利用农、林、牧 和 构筑防 护体系。 能源问题 • (3)调节 人口增长 用地之间的关系。 •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 由于不同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不同,因而在治理过 的 。 程中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 (5)控制 。

2011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汇总

2011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汇总

2011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汇总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1 页:第一单元地图专题第2 页: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第3 页:第三单元大气专题第5 页:第四单元水环境第6 页:第五单元陆地环境第7 页:第六单元季节知识专题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01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01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01 第二地球上的大气第1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题组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原创题)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中,时刻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物理现象,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B.若在苏北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暖.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在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解析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温度较低;夜晚多云,云层有保温作用,温度不会太低。

2.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D )A.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表面温度总是特别低,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十度B.从没有阴雨天气的月球上看到天空总是特别蓝.一般说,在远日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在近日点时D.早晨与傍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中午解析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及月球上不存在大气,也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近日点与远日点是相对而言的,地球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球体,地球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角、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有关,故近日点、远日点相差不大;早晨与傍晚时太阳高度角小,通过的大气层距离长,故削弱作用大于中午。

题组二:大气的水平运动(2010•嘉兴期中)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 D ) 解析大气的稳定程度决定着烟流的扩散形态,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烟流呈波浪型;下层稳定上层不稳定时呈爬升型;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呈熏蒸型;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呈平展型。

4.波浪型烟流出现的时间多在( D )A.晴朗的夜间B.日出前后.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解析晴朗的白天,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匀,大气不稳定,烟流呈波浪状态。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15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15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15第三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水资的合理利用【高考目标定位】最新考纲目标在线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细节1、试图说明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及意义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怕段3、水资短缺的原因及持续利用的措施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考纲知识梳理】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相互联系的水体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1)存在的形式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2)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有着水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A蒸发、B降水、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 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2)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其包含的主要环节:①类型:A D E属于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F、D、I陆地水循环,A、B海上水循环。

②主要环节: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陆地循环:陆地→蒸发(蒸腾)→降水海上循环:海洋→蒸发→降水(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④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二、水资的合理利用1.水资及其分布(1)水资概况: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的分布(3)我国水资的现状①总量丰富,人均不足②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

2水资与人类社会(1)水资的数量、质量影响地区经济发展(2)不同生产力条下,人类对水资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

3合理利用水资(1)水资短缺的原因①人类对水资的需求量越越大。

②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减少(2)水资持续利用的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的时间分布①开措施开渠引水,调节水资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节流措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要点名师讲解】一、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例题】下图是我国某河流的综合补给示意图, 读后回答:(l) 图中 A 、 B 、分别是这条河流水补给形式, 该判断:A 是__________补给,B 是______补给;是________补给, 根据是__ __________。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16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16
2011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 16
第三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域类型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区域类型 【高考目标定位】 考纲点击热点提示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 特点及其形成条 1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 2 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3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 【考纲知识梳理】 一、季风水田农业 1 主要的分布: 亚洲季风区,包括南亚、东南亚、东亚 2 区位因素: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3 特点: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二、商品谷物农业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布 2 区位条
( 1)自然条
( 2)社会经济条
3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区域区位条主要特点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大面积 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 牧业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乳畜业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 等地城市发展, 市场需求量大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 集约化畜牧业 地域类型 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要点名师讲解】 一、图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与该地气候、地形、水、土壤 等自然条及人多地少的社会经济条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例题】 有农业专家预言,亚洲水稻种植业将面临危机。马西亚总理 2008 年 4 月 19 日宣布,计划扩大水稻种植区,增加水稻产量,应对粮价上 涨造成的粮食安全危机。据此回答 1~3 题。 1.下列选项中,与亚洲水稻种植业面临危机的原因不相关的是【解 析】亚洲水稻种植业面临危机与耕地面积的减少、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 化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低有关。 A、B、D 三个选项分别表示了这些原 因。 【答案】 2.影响马西亚水稻种植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各知识点复习2

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各知识点复习2

B.土壤条件
• C.水源条件 平
D.机械化水
• (3)分析近年来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 玉米能源加工业发展转变的原因。
• 【解析】 第(1)题,通过对比中美两国 玉米带的分布,可以发现两国的玉米带都 分布于平原地区,且气候条件优越。第(2) 题,影响中美两国玉米生产差异的区位因 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第(3)题,影响 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发 展转变的原因有美国玉米和能源的供求关 系以及相应的技术保障。
• (1)耕作农业区
• ①分布在A松嫩 平原,B三江
平辽原河,
C 平原;玉作米物主要有 、大水豆稻、小麦、
等。
大宗农产品
• ②该地区的发展商品方粮向、:豆 面向国内
需求市场,继续强化

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 (2)林业和特产区
• ①分布在D大兴安岭 ,E小兴安岭 长白山,F

森林资源保育
• (2)小麦主要分布在生长期较短的北部地 区,其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 (3)玉米分布非常普遍,以中部松辽平原 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 (2010年厦门模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 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 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读下图, 完成1~2题。
• 【答案】 A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玉米也疯狂”。以美国为首的 可再生能源开发(主要包括以玉米为原料 开发生物乙醇)拉动了世界玉米的价格飙 升。中美两国是世界玉米最主要的生产大 国。20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47亿 吨,美国玉米产量为3.3804亿吨(占全球 玉米产量的43.67%)。美国农业部预测, 美国年度玉米剩余量预计将达到1.1875亿 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农作物减产;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危害人体 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
健康 热浪),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频考点巧突破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图解)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法指导
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克服思维定式 1.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一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多人自然 而然地想到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这是一 种误解。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 虑到时间尺度,在地球发展的地质时 期、人类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 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如下表)。
高频考点巧突破
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深刻影响
影响内容 海平面上

资源条件 的变化
自然灾害 加剧
具体表现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
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条件 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
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 增加了2%~4%,而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最近
高频考点巧突破
时期
含义
气候(气温)变化特 点
地质时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 冷(寒冷期)暖(温

期最长的时期
暖期)交替
历史时 期
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时期
气温波动上升
近现代 最近一二百年的时期
气温升高
由上表分析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 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 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高频考点巧突破
2.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 提起温室气体,多数同学会自然而 然地想起二氧化碳。这种认识是不全面 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6种温室气 体,只有针对这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项目 才有可能成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这六 种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 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
B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典型
C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回归线之间,如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等地区
D
热带沙漠气候
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大陆 内部和西部,如撒哈拉沙漠
E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 南北纬15°~35°大陆东岸,
润气候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季风区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图中 图例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依纲梳理夯基础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影响 海平面上升
对农业生产带 来影响
影响整个水循 环过程
具体表现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 海拔 较低的沿海 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有利: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 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使农作物减产 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 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 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依纲梳理夯基础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 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 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表中类 型):北美洲和亚洲。
(5)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 候。
依纲梳理夯基础
(6)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表现: 例如:四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 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 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 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 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 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 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F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 ,如地中 海沿岸地区
G
温带海洋性部
H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东岸 ,如我国 秦岭—淮河以北季风区
I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 ,如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内部地区
J
寒带气候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南极 大陆、格陵兰岛
气温升高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导致全球气温波动上升的原因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 影响。就自然因素而言,包括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 象的影响等,这是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温变化的主 要因素。人为因素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导 因素,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 室气体的结果,包括两方面:一是燃烧大量矿物燃料 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的破坏,减弱 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2.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 变化。 3.削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的排放量。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四、世界气候类型
依纲梳理夯基础
图中图 例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A
热带雨林气候
刚果河、亚马孙河流域,印度 尼西亚等地
高频考点巧突破
学以致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高频考点巧突破
高频考点巧突破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 ,
影响因素主要有

因素,
其中
因素起主导作用。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

,其中,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K
高原山地气候
高大山地、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安 第斯山脉
依纲梳理夯基础
温馨提示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 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热带季 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 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 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 候。
数十年干旱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高频考点巧突破
影响内容
具体表现
原有生态 系统的变

根据有关研究,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 效遏制,到2100年世界上将有1/3的动物栖息地发生 根本性的改变,还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
生存环境而灭绝
农业生产 不稳定
高纬国家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增产,但 干旱加剧,造成供水不足;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 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依纲梳理夯基础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史 距今千万年、甚至上亿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
时期 年前
周期最长
历史时期 距今1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变化呈 波动 上升趋势
近现代
近一、二百年 有气象观 测记录 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