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保险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保险理论与实务学时:17 课程所属专业:10级金融与证券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保险理论与实务”是保险实务、金融保险、国际金融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是以保险商品关系作为独特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主要研究保险领域中保险关系的性质、特征、表现形式、产生极其存在的条件,揭示保险商品关系及其运行的规律,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损失补偿机制极其运行规律,并掌握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任务是揭示保险经济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形式及其本质,阐明保险经济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保险、保险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保险业的发展与起源,掌握保险合同的相关重要问题及保险的各项重要原则,了解保险运行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把握保险发展的状况分析思考保险的相关理论及实际问题,理解指定保险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分析保险业发展的方向及策略等,并为学习其他保险专业课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保险的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学到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运用到实践的分析中。
学习保险课程也可以更好地完善经济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从事经济工作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的几点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长期坚持不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手段。
3、善于借用工具,借用集体力量,结合课外书、报纸、电视、刊物和因特网学习,组成学习小组龚同学习。
4、随时关注学科的重点问题,如保险代理人的队伍建设、保险产品的创新、再保险、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等。
第一章保险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内容:1、保险产生和发展的条件2、世界保险的起源与发展我国保险的起源及趋势重点:1、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2、保险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3、保险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难点:保险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英国及其劳合社在海上保险乃至整个国际保险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保险理论与实务适用专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与保险、投资与理财、金融与证券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我院金融与保险、投资与理财、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习金融保险知识起到了桥梁作用,也是学习保险相关专业课程的奠基石。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对保险学的基础知识、保险基本业务以及保险市场基本运行方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取得从业资格,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行业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引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行业专家为指导,以实训任务为载体,兼顾保险从业资格考试相关科目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和仿真工作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理论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以往以章、节为单位,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采用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设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由一个个任务来体现,融知识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的进程由“任务”来引领,而非教师的讲授来推进。
第二,实践教学设计思路:在校内营造出仿真的工作场景,用任务引领、学生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练习;在校外联系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保险机构现场观摩,并邀请保险公司一线专家到校指导学生,带领学生参与真实的工作过程,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
第三,考核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并重的课程,所以本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
《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保险理论与实务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金融管理专业、投资理财专业三、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保险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保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风险投资、风险意识、风险保障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保险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行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销售、简单承保与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等的相关能力,并为后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夯实基础。
四、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本专业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银行柜台业务、金融营销、证券投资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的职业群或岗位群,能够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工作的“厚德、励志、博学、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业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入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保险工作打下基础,并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保险职业道德观念。
(一)知识目标1.准确把握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保险市场运作基本规则;2.掌握运用保险的基本原则分析和解决保险实务中碰到的问题;3.重点掌握保险合同的内容及保险合同的建立、变更与消灭;4.能够从事保险的经营管理工作。
(二)能力目标1.熟悉了解保险的基本原理,熟悉保险实务运作过程;2.重点保险各环节业务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业务操作技能水平;3.能够从事保险的营销、内外勤、培训等相关工作。
4.掌握保险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经营决策能力。
(三)素质目标(人文素质目标)1.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待人接物)、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理赔核保程序等)、法治,爱国、敬业(热爱本职工作)、诚信(投保的告知义务等)、友善(待人接物等))2.遵法守纪(不偷不拿廉洁奉公、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规范等)、诚实守信(告知、保证等)、尊重生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等)、热爱劳动,履行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保险理论与实务适用专业:高职类院校保险实务专业、医疗保险专业及相关金融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保险实务专业、医疗保险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有关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保险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行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销售、简单承保与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等的相关能力,并为后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夯实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保险合同的订立与履行、保险费率厘定的原则与简单计算、保险产品分类与保障范围区分等三大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保险经营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保险行业从业资格考核要求为依据,采用业务流程式与并列式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显现、仿真模拟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能力。
建议本课程课时:非保险学专业教学时数54学时,计3个学分;保险学专业的学时为72,计4个学分。
2、课程目标通过保险四大基本原则的解读、保险合同订立与履行的过程实践、保险产品分类的分析以及保险经营流程的业务模拟操作,使学生初步具备保险从业的操作技能与基本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同学们对保险的基础理论、保险基本业务以及保险市场基本运行方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了解与把握各种具体的保险业务的具体业务程序与市场操作;●提高学生业务操作技能的水平。
具体内容包括:保险制单、核保流程、简单的费率计算、客户服务以及具体个案分析等。
3、课程内容和要求4.1教材编写4.1.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4.1.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保险学原理与实务”课程标准

“保险实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保险实务【适用专业】高等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前言1.1课程性质“保险实务”是高等职业院校金融学、保险实务、金融保险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标是通过课程项目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风险与保险的关系,了解保险不同于银行储蓄、股票等投资项目的特性,熟悉主要的保险险种、保险公司业务环节及其工作流程,掌握保险规划的基本方法,熟悉银行保险业务流程,初步具备利用保险知识为客户进行保险方案设计的能力。
1.2设计思路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本课程以提高学生业务技能与就业能力为导向,在高职教育与行业专家对保险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细分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课程改革方向,结合专业建设方案与专业教学标准设计本课程,用案例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掌握相关课程理论,培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风险与保险、保险合同业务处理、认识财产保险及产品、认识人身保险及产品、了解保险公司业务流程、保险规划、熟悉银行保险实务等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是以现代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保险基本业务技能为线索设计的。
该课程根据上述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须关注学生岗位迁移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理论知识教授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金融理财师、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科目中保险知识模块,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2、课程目标通过“保险实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保险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了解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的技术方式;熟悉保险合同的业务处理;熟悉国内保险市场主要的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险种;熟悉保险公司的业务环节及其工作流程;初步具备结合客户具体风险和保险公司现有险种为客户量身定制保险方案的职业能力;具备良好的金融、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操守,为今后从事相关的保险营销与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二版课程设计 (2)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保险原理与实务的深入探讨,使学生了解保险行业的基本知识、理论、原理和实务操作,使其具备较好的保险风险管理能力,掌握保险产品的核心要素,包括保障范围、核保标准、理赔机制、费用计算、产品设计与销售等,同时培养学生的保险市场发展预测能力和判断保险产品可行性的能力。
二、教学大纲第一章保险原理1.1 保险与风险1.2 保险的特征及类别1.3 保险的基本原理1.4 保险合同的要素第二章保险法律2.1 保险法律体系2.2 保险合同法律规定2.3 保险期间、责任、赔偿、理赔等法律规定第三章保险市场3.1 保险市场概述3.2 保险市场发展阶段及趋势3.3 保险市场监管机构第四章保险产品4.1 保险产品的基本属性4.2 保险产品的设计原则4.3 保险产品的类型与组合第五章保险销售5.1 保险销售渠道及特点5.2 保险销售技巧与方法5.3 保险销售管理第六章保险理赔6.1 保险事故与理赔6.2 保险理赔流程及规定6.3 保险理赔风险控制第七章保险经营风险管理7.1 保险经营风险监测与评估7.2 保险经营风险防范和化解7.3 保险经营风险管理方法三、教学方法1.以理论课为主,结合案例分析、模拟实践、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2.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增强信息获取能力和判断能力;3.设计小组项目任务,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增强团队合作、领导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材本科目使用教材《保险理论与实务》第二版。
五、考核方式1.期末闭卷考试占70%;2.平时成绩占30%,其中包括课堂表现和小组项目成绩。
六、参考文献1.汤国安、赵小明、孙毅,《保险理论与实务》(第二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年。
2.郭文强,《保险产品设计与销售管理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年。
3.王刚,《保险风险管理与理赔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年。
《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94703课程名称: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英文名称:Social Insurance: Theory and Practic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实验学时4)学分:3适用对象: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三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全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保险的内涵、功能与体系构成等;基本掌握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沿革、基本内容、管理经办实务,尤其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险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趋势,为将来从事社会保险及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The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jor in n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he country, which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 It helps students gai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ory of social insurance, including its content, function and system constitution, and basically grasp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basic content of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a , especially endowment insurance, medical treatment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etc. Wi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patter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ocial insurance at home and abroad, students are able t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form trends in China's social insurance industry, and lay themselves 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for applying jobs in social insurance and related fields in the futur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一个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公民息息相关。
保险实务课程标准

《保险实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保险实务适用专业:高职类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实务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类院校保险实务专业、医疗保险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有关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保险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行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销售、简单承保与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等的相关能力,并为后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夯实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保险合同的订立与履行、保险费率厘定的原则与简单计算、保险产品分类与保障范围区分等三大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保险经营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保险行业从业资格考核要求为依据,采用业务流程式与并列式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情景显现、仿真模拟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基本职业能力。
1.3前后续课程的安排1、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2、在修课程:金融理论与实务;3、后续课程:保险营销,保险企业经营管理。
2、课程目标通过保险四大基本原则的解读、保险合同订立与履行的过程实践、保险产品分类的分析以及保险经营流程的业务模拟操作,使学生初步具备保险从业的操作技能与基本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同学们对保险的基础理论、保险基本业务以及保险市场基本运行方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了解与把握各种具体的保险业务的具体业务程序与市场操作;●提高学生业务操作技能的水平。
具体内容包括:保险制单、核保流程、简单的费率计算、客户服务以及具体个案分析等。
3、课程内容和要求4.1教材编写4.1.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4.1.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险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保险理论与实务
适用专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与保险、投资与理财、金融与证券专业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我院金融与保险、投资与理财、金融与证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习金融保险知识起到了桥梁作用,也是学习保险相关专业课程的奠基石。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对保险学的基础知识、保险基本业务以及保险市场基本运行方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取得从业资格,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保险行业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引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行业专家为指导,以实训任务为载体,兼顾保险从业资格考试相关科目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利用课堂理论教学和仿真工作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理论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以往以章、节为单位,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采用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设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由一个个任务来体现,融知识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的进程由“任务”来引领,而非教师的讲授来推进。
第二,实践教学设计思路:在校内营造出仿真的工作场景,用任务引领、学生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练习;在校外联系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到
保险机构现场观摩,并邀请保险公司一线专家到校指导学生,带领学生参与真实的工作过程,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
第三,考核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并重的课程,所以本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
理论考核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案例分析等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课程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的考勤、态度、实训日志、实训报告及各项操作的质量、团队的配合、个人创新能力的体现等多方面综合评定。
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课时为48学时,3学分。
2.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对保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保险的基本知识,熟悉保险经营的基本环节和保险市场的运作;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实现和就业的“零对接”。
本课程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准确掌握保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保险市场动作的基本规则。
(2)了解保险各环节业务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业务操作技能水平。
(3)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保险专业基础知识融于保险实务操作之中。
(4 )具备就业所需的与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等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保险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
1.教材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以及项目设计编写。
2. 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保险从业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要求,符合实际需要。
3. 教材编写应能体现高职教育规律,有利于保险从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4. 教材编写应考虑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要求,在理论性知识方面应符合学生从业资格考试的需要。
5.教材编写人员应来自教学、企业一线,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有较丰富的教材建设经验和较强的教材编写能力。
6.教材编写中的项目或任务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7. 教材内容应简明扼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4.2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由任务为引导,在带领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改变以往全部由教师唱主角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
可以利用案例、课件、视频、图片、音频等手段辅助课堂讲解,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学中可以利用仿真模拟的方式,进行分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
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充当保险工作人员和客户,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利用仿真模拟实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提高业务技能。
在模拟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找出优缺点,积累工作经验。
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提高职业道德,达到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有机统一。
4. 可以举办各种保险技能比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5. 适时邀请保险公司的一线工作人员来学校举办讲座。
将真实的工作情况以及专家本人的认识,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从业的技能和方法,避免学校教育和社会工作脱节。
6.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生到保险公司观摩。
使学生能够通过现场观摩了解真实的工作场景,接受行业专家面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4.3 教学评价
1.闭卷书面考试:本课程虽然已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但是考虑学生有靠从业资格证的需求,因此仍然保留一部分闭卷书面考试,考试主要以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为参考,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从业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和通过率。
2. 实训操作考核:根据学生的出勤和实训学习态度、完成的实训报告及各项操作的质量、小组的团队配合、个人创新能力的体现等多方面综合评定,
3.最后会综合卷面成绩、课堂考勤纪律、提问、平时作业、学习主动性、技能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4.4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1.完善用于本课程教学的仿真模拟实训室,配备电脑、实训软件等教学工具,加强实训室管理,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训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2.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网站,将各种教学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形成课程教学资源中心。
满足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考证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实现师生网上互动和多媒体资源的共享,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不断增加教学资源的品种,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