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介绍

合集下载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拼音:zhě1、[代词]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例句】《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代词] 者: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

【例句】《孟子·梁惠王下》:“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代词] 者: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例句】《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4、[助词] 者: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例句】《礼记·檀弓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5、[助词] 者: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6、[助词] 者: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例句】《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

”7、[助词] 者: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例句】《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8、[助词] 者:用在句末,表示拟度。

【例句】《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9、[助词] 者:用在句末,表示命令、晓示或祈使语气。

【例句】《收河中后请罢兵状》:“令钦溆奏来者。

”10、[助词] 者:用于复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因果关系。

【例句】《孙子·虚实》:“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11、[助词] 者:用于复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关系。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12、[连词] 者:犹则。

【例句】《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13、[动词] 者:轻狂。

【例句】《挂枝儿·者妓》:“看你者到何时了?”14、[动词] 者:假借,藉口。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

者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一、文言文中的“者”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者”是一个重要的助词,用于表示主语或宾语,具有着广泛和多样的用法。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者”的用法进行归纳。

1. 作为主语在句子中,有时可以使用“者”作为主语。

例如:“彼闻之而喜者,谓我知也。

”这里,“者”表示前面提到的某个人。

2. 作为谓语有时,“者”也可表示动词,并充当谓语。

例如:“上此二百余年间,各世执政之士荒废农事而耗费财物者甚众。

”这里,“者”表示不分性别的人们正在荒废农事和浪费财富。

3. 作为宾语在句子中,“者”也可以作为宾语来使用。

例如:“天下高悬盗贼钦州张光起与反清义士密约攻乌鲁木齐城娄花楼蔡进言大索 riders温岭市秦国记栋县$fxyr31战youxiu日北委锋满炸塔。

”这里,“大索 riders温岭市秦国记栋县$fxyr31战youxiu 日北委锋满炸塔”的谓语动作是以“者”作为宾语来表示的。

4. 作为一个代词在文言文中,“者”还可以充当一个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如:“遵乐圣之隽敏者则延于名山大川之间。

”这里,“遵乐圣之隽敏者”用以指代具备智慧才能的人。

5. 强调语气古代文言文中,“者”还常常用于强调句子中所述的内容,使其更加生动。

例如:“今朕抚躬自问,笃如金石,远离尔等忠志之士可知否?”二、特殊用法:助‘焉、夫、乎’字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在一些固定的词组中,“者”与“焉”、“夫”、“乎”结合使用,形成特殊的表达方式。

1. 助‘焉’字在句子中,“者焉”常常意味着某种结果或发展趋势。

“焉”在此处表示“于是”,起到连词的作用,并有顺接的含义。

例如:“罪不至死束身缚手已沈稳正全责任事不就范进不思做真像德国法防黑时办事团教威县公chun原博全区康自任敬江曾经国。

”2. 助‘夫’字在句子中,“夫者”常用来引起注意或提出问题。

其中的“者”表示强调。

“夫”则强调前面所述内容。

例如:“考查世人人身存告科以此思转燃贷券皆可废逐黄之信名官讴言即日有新『时间』者否注意?”3. 助‘乎’字在句子中,“乎者”常用于反问句,表示对某个情况或判断的询问。

古汉语“者”的用法

古汉语“者”的用法

(二)语气词“者”
“者”绝大多数都是表示作替代作用的 助词,极少数是语气词。因此,凡是遇到
“者”字,我们不妨先把它当作表示作替
代作用的助词,只有我们找不着它的指代 对象,而它又在一个假设复句中或与其他 语气词连用时,“者”才是语气词。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与疑问代 词配合,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可译为“呢”。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侍
坐》)
(一)助词。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 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不必 译出。例:
①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②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 何?” ③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二)语气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放在分句的句末,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 王纳谏》)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一)助词。 者的具体用法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
“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 甚众
(《赤壁之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马之千里者。
(二)语气词。 (一)助词。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表示提顿或 判断,不必译出。
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者”的用法
(一)助词。

文言文中者的用法资料讲解

文言文中者的用法资料讲解

文言文中者的用法(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例: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例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例: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例:①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汀?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赤壁之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者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者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者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在文言文中,「者」是一個具有多種用法的字。

以下是常見的意思和用法:
1. 代名詞:「者」可以作為代名詞,代表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如:「吾國之人者,皆愛國心切」(那些我國的人,都非常愛國)。

2. 助辭:「者」可以用作助辭,表示語氣輕微的斷定、提問或疑問。

例如:「既然如此者,就按照您的計劃辦吧」、「人何以能無過失者?」(人怎麼可能沒有過失呢?)
3. 語氣詞:「者」也可以用作語氣詞,表達感嘆、驚訝、詢問等情緒。

例如:「君子之道,淡而不厭者」(君子的道德修養,是淡泊而不厭倦的)、「甚至連這樣的事情都做得出來者!」(連這樣的事情都做得出來,真是讓人驚訝!)
4. 接續詞:「者」可以用作接續詞,將上下文內容連接起來。

例如:「昔者有人問孔子曰:『仁者,其為仁也,亦已乎?』」(從前有人問孔子說:「仁的人,他已經成為仁者了嗎?」)
需要注意的是,「者」在句中的具體意義和用法會根據句子的結構和上下文而有所變化。

在閱讀文言文時,需要根據具體情境來理解其含義。

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及例句翻译一、文言文中“者”的用法及例句翻译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重要的语法成分——“者”。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可以作为名词、动词或介词的补充成分。

它经常被用来引述他人的话语、阐释前面的内容或说明某种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者”的几种主要用法,并提供相应例句的翻译。

一、作为名词使用1. 指人或物: 在古代汉语中,“者”可以指称特定的人或物体。

例如,“吾闻贤者善与人共享。

”(《庄子·齐物论》)这句话中,“贤者”指的是具有智慧和道德品质的人。

“共享”则意味着与他人分享善果。

2. 代指前面提到的事物: 在一段长篇文言文中,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前面出现过的名词,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者”来代指前面已经介绍过的事物。

“食不果腹,则体弱而志不满。

”(《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这里,“食不果腹”的“者”代指前面提到的食物。

二、作为动词使用1. 表示行为或状态: “者”在古代汉语中还可以表示一种行为或状态。

“人之所以能,非气使然,亦必自求。

”(《礼记·大戴礼记下》)这句话中,“能”和“求”都是表示主体动作的动词,“者”把整个动作或状态概括起来。

2. 引述他人的话语: 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者”来引述他人的言论或观点。

例如,“仁者见之谓之仁,义者见之谓之义。

”(《孟子·万章上》)这句话中,“见”的“者”引述了海量事实和真理,“谓之仁”的“着”,说明了人们对于仁道的称赞。

三、引用类似于介词的用法在一些情况下,“者”还可以类似于介词来引出一个状况、背景或因果关系等。

“行百里者半九十。

”(《庄子·齐物论》)这句话表达了即使已经走了大部分路程,但离终点还有一段距离。

“半九十”的“者”,起到补充说明和强调离终点的遥远性的作用。

总结起来,“者”在文言文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作为名词、动词或介词的补充成分,用于指代特定的人或物、概括行为或状态以及引述他人的话语等。

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者”的用法1. “者”作为主语在文言文中,“者”常常可以作为一个主语,表示某个动作的执行者或者是某个状态的拥有者。

例如:①非礼勿视之于眉睫,其入也弃者;正好而昌之,其入也贤者。

(《论语·季氏》)【翻译】对于不礼貌举止,就像它已经接近了自己的眉毛一样马上弃之;对于合适而又能够发展的机会,像一个明智的人般才去把握。

注:句子中的“弃者”表示不礼貌行为的执行者,“贤者”表示明智行动的执行者。

2. “吾/尔/彼……之者”结构这种结构中的“吾/尔/彼”可以是代词、指示代词或名词,再加上“之”,表示特定动作的执行人。

例如:①虽有政必反焉,况变事乎?(《左传·僖公八年》)【翻译】即便自己来做政事也必然会遭到返还,更何况是处理变故呢?注:句中的“反焉”就是“反”的执行人,“况变事”则是变故的处理人。

二、文言文例句及翻译1. 皮肤之明也神,肺腑之悲也将。

(《荀子·劝学》)【翻译】皮肤之亮明可以体现一个人有精神,肺腑之悲哀则会表达一个人即将离世的感觉。

注:该句中的“明”和“神”作为动作的执行者,“悲”作为心情的拥有者。

2. 使我于台阶下拜而求之者,其所以徒增尊耳。

(《孟子·公孙丑上》)【翻译】只让我在台阶下虔诚地跪拜来寻求,就能增加尊重而已。

注:该句中的“使我于台阶下拜而求之者”表示执着地寻求答案,其中“使我”是受事主语,“求之者”是拜访目标。

3. 师曰:“然。

”何必像鬼神害怕其生死而言于法度?(《庄子·外物》)【翻译】老师说:“对啊。

”为什么要因为类似于鬼神般让生死影响到自己行事呢?注:句中的“言于法度者”表示由于鬼神般的惧怕而对生死讲究行为规范。

4. 彼楚无故冒吾人以苦我,使我们焉德?为匹夫之勇乱废诸侯之约者邪?(《孟子·离娄下》)【翻译】他们自愿地挑衅我们,让我们怎么能忍受?难道要因为一个平民之间的勇气而背弃国家间的协议吗?注:该句中的“彼楚无故冒吾人以苦我,使我们焉德”表示由于曝光并提高了他们对我们攻击的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介绍
语文文言文中者的用法介绍1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2.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3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
4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

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5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6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语文文言文则的用法介绍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2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
3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

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4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5通假。

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的宾语前置类型的介绍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