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瓯绣

合集下载

温州非遗作文

温州非遗作文

温州非遗作文《温州非遗:瓯绣里的小确幸》在温州,非遗就像一个个隐藏在大街小巷的小宝藏,充满着惊喜。

其中,瓯绣可是相当有名。

记得有一次,我跟奶奶去菜市场后面的一个小胡同。

那胡同挺破的,墙上的水泥都脱落了好多块。

在胡同的最里头,有一家小小的店面,外面挂着几块瓯绣的样品。

那布看起来旧旧的,但是绣品上的图案可真是精细。

就拿其中一幅绣着牡丹花的来说,那花瓣层层叠叠的,每一片的颜色都有着渐变,从浅红到深红,就像真的花一样娇艳欲滴。

我凑近了看,那丝线绣得密密麻麻的,一点都不马虎。

奶奶告诉我,这瓯绣可都是一针一线手工绣出来的,这里面讲究多着呢。

店里的阿婆正在刺绣,她戴着老花镜,手上拿着细针。

我看她一针下去,那丝线就乖乖地钻进布里头,然后一拉,再绕个圈,又开始下一针。

她绣得可专注了,我和奶奶进来她都像是没看见一样。

阿婆的手就像有魔力似的,那些丝线在她的摆弄下就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

我心想,这么个小地方居然藏着这么厉害的手艺。

瓯绣这非遗啊,感觉就是咱温州人的一种细致耐心的象征。

从那以后,我每次看到瓯绣的东西都会想起那个小胡同里专注刺绣的阿婆。

这瓯绣虽然没有什么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每一针都透着咱温州人的巧劲儿,就像温州这座城市一样,不声不响地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温州非遗:米塑的奇妙之旅》在温州众多的非遗里,米塑可是很特别的存在。

有回我去乡下亲戚家,正好赶上村里要办什么喜事。

一大早,就看见有个老师傅带着他的工具来到了院子里。

他的那些工具可真是五花八门,小盒子里装着各种颜色的米粉团,五颜六色的看着就喜庆。

只见老师傅先从一大团白色的米粉里揪出一小团,然后就在手里捏啊捏的。

他的手指就像会跳舞一样灵活,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一个大致的形状,是个小猪的样子。

我在旁边看得入神,心想这米粉怎么在他手里就跟橡皮泥似的听话呢。

然后老师傅拿出小竹签,开始刻画小猪的细节。

那小眼睛,他轻轻一点,再稍微转一下竹签,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眼睛就出来了。

接着是小猪的耳朵,他把米粉团捏出薄片形状,再用红色的米粉在边缘上一抹,耳朵瞬间就有了血色。

关于非遗的手抄报简单

关于非遗的手抄报简单

关于非遗的手抄报简单非遗,这可是个超级有趣又充满魅力的东西呢!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藏着无数先辈们的智慧结晶。

咱说这非遗啊,涵盖的范围那叫一个广。

像剪纸,那薄薄的纸张在艺人的手中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我曾经看过一位剪纸艺人干活儿,他那双手啊,就像灵动的小燕子,上下翻飞。

只见他拿着剪刀,咔嚓咔嚓几下,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就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花鸟图。

这剪纸可不只是简单的剪剪画画,它里面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什么吉祥如意啦,花开富贵啦,都能通过那小小的剪刀展现出来。

这就好比是把梦想和希望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写在了纸上,你说神奇不神奇?还有那京剧,哇塞,那简直就是一场视听盛宴。

演员们在台上一亮相,就像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一样。

那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饰,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他们的唱腔时而高亢激昂,像汹涌澎湃的海浪拍打着礁石;时而婉转悠扬,又像山间潺潺的溪流。

京剧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讲究,一个手势可能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就像一种独特的语言。

这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文化相比,完全是另外一个独特的世界。

你要是去听一场京剧,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大观园,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再说说刺绣吧。

刺绣就像是用针线在布上作画。

绣娘们那功夫,真不是盖的。

我见过一幅刺绣作品,上面绣的是一幅山水图。

那丝线的颜色搭配得恰到好处,就像画家精心调配的颜料一样。

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小船,都像是真的一样。

这刺绣啊,一针一线都是绣娘的心血,每一针都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故事。

这可比我们现在用电脑打印一幅画要有意义得多了,那是带着温度的艺术啊。

做关于非遗的手抄报呢,咱们得把这些有趣的东西都展示出来。

首先,你得找一些漂亮的图片。

就拿剪纸来说,你可以找一些剪纸作品的照片,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肯定能吸引人的眼球。

然后呢,在旁边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

比如说剪纸的历史啊,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在不同的地区有什么不同的风格。

这就好比是给一幅美丽的画配上一个解说员,让看的人能更好地理解这幅画的内涵。

中国刺绣手抄报模板

中国刺绣手抄报模板

中国刺绣手抄报模板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可以有多种角度的分类方法,按照材质来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基本上都是天然材料,以手工加工制作的。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剪刻类、塑作类、织绣类(包括印染类)、编织类、绘画类、雕镌类、扎糊类、表演类、装饰陈设类等。

也有学者按照造型来分类,但是这几种分类都比较单一,不能完全体现出民间工艺美术极为丰富的内容种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如果从功能上分,按照其不同的功用和使用场合及在民俗活动中的使用情况,则可以将它分为六个种类:(1)建筑陈设和装饰类建筑、民居及其装饰艺术包括的主要品类有戏台、宗祠、祖庙、神庙、民居、各种楼台亭阁、牌楼、墓碑、拴马桩、城门、村口建筑装饰、各类镇物、河边桥头的桥梁、染坊、井台、石雕等。

城市城池建筑、店铺的装饰、招幌、牌匾等都可以纳入其中。

飞檐斗拱、瓦当、门楼、牌匾、砖雕、门鼓、门饰、影壁、照壁、风水楼、神龛、花墙、花窗、门楣等、上马石、拴马桩、门蹲狮、院中其他雕刻装饰等多种建筑构件,通过排列、组合、装饰与美化,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

(2)日常器物类生产生活用品和器物包括了如农具、出行车马、纺车、工匠用具、服饰、日用摆设和使用品,如编织品、纺织类(兰印花布、扎染、蜡染、土布、织锦等)、服装服饰、首饰佩饰;日常生活器皿如家具、灯具、刺绣装饰品、妆盒、陶瓷盛具、饮具、食具、烟具等。

它们是美用合一的产物,即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器物。

节俗礼仪类这类民间艺术品包含了各种节日庆典和人生礼仪、社会礼仪所需的造型艺术。

它们不是平日使用的民间艺术品,而是适时而用,按需择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和礼仪的装饰性物品。

拗九节手抄报资料

拗九节手抄报资料

拗九节手抄报资料1.概述拗九节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节日习俗,通常是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九这一天庆祝。

这一节日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起源于古代中国民间传说。

拗九节的传统活动包括舞龙舞狮、击鼓传花、耍旗表演等,以及手抄报制作。

手抄报是拗九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拗九节手抄报的资料和制作步骤。

2.手抄报资料拗九节手抄报的资料可以包括以下内容:2.1 拗九节的历史拗九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据说,拗九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因忠于楚国而被贵族排挤。

最终,屈原投江自尽,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四月初九。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在每年的这一天庆祝拗九节。

2.2 拗九节的传统活动拗九节有许多传统的庆祝活动。

其中包括: - 舞龙舞狮:人们穿着龙、狮子的装扮,表演精彩的舞蹈,象征着祥瑞和豐收。

- 击鼓传花:人们围成圈,传递花束,并在音乐声中击鼓,庆祝节日的到来。

- 耍旗表演:人们手持彩旗,进行有节奏的舞蹈表演,象征着团结和和谐。

2.3 拗九节的意义拗九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望的方式。

这一节日象征着人们对健康、幸福和团结的向往。

在这一天,人们会祈福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同时也希望国家繁荣昌盛。

3.拗九节手抄报制作步骤制作拗九节手抄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确定手抄报主题首先,确定手抄报的主题。

可以选择拗九节的历史、传统活动、意义等作为主题,或者将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

3.2 收集资料在制作手抄报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搜索互联网、采访了解拗九节的历史和传统活动,以及人们对这一节日的看法。

3.3 设计手抄报布局在制作手抄报之前,设计手抄报的布局是必要的。

可以使用软件工具或手工绘制草图,确定标题、标题、图片和文字的位置。

3.4 写作手抄报内容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写作手抄报的内容。

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拗九节的历史、传统活动和意义。

瓯越精髓中的东方魅力

瓯越精髓中的东方魅力

瓯越精髓中的东方魅力作者:杨亚丽崔静雯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2008年瓯绣被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对瓯绣进行深入的调查,简单介绍了瓯绣的历史与其制作工序,分析了瓯绣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对其现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瓯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瓯绣,因温州古为瓯地而得名,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等。

1 瓯绣:“八蚕之乡”下的特色明绣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北纬27°3′—28°36′,东经119°37′—121°18′。

东临东海,南接福建。

古时温州“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的天时地利为蚕桑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素有“八蚕之乡”之称。

有了桑蚕,就有了丝,也就有了丝绸,瓯绸也开始兴起。

这样的优势就为瓯绣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瓯绣材料有绣线和底料,工具有绣花针、剪刀、绣绷、绷架、靠手板1等。

瓯绣的工艺流程简单分为设计画稿、临缎、着色、上绷、刺绣等工序。

设计画稿:如今的画稿多是西画和摄影作品,而传统画稿的设计以构图简练、以少胜多为准则,要顾及绣制的工时和效果,画稿一般都是构墨线,以轮廓为准。

临缎:现在临缎大多是将画面录入电脑在喷绘到缎面上,传统是在画稿设计好之后,在桌子上支一块玻璃板,画板铺在玻璃板上,再把绣缎覆在稿面上,玻璃板下放电灯,然后用毛笔或者硬铅笔依样拷贝。

着色:着色一般用于大面积的远山、浮云、流水等。

远山、浮云用较细的线,稀针虚绣;近处的山石除墨线轮廓绣实的以外,中间断针虚绣,流水为增加立体感,渲染处可以不绣,有些地方也可以色代绣,这样有助于突出主题,以虚衬实。

上绷:一般先从两横头订起,约2厘米左右打一针,交叉绕于绷闩横档上,绷线要长短适中,疏密对称,均匀拉紧。

再将绣幅上下两边同样用交叉线绕在绷档上,然后先将上下横档撑紧,用钉将横档固定,再逐条调整左右绷线至紧。

关于瓯绣的作文题目

关于瓯绣的作文题目

关于瓯绣的作文题目
《嘿,了不起的瓯绣呀!》
那天我去逛老街,本来是想去随便走走,看看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闻闻那带着点陈旧味道的气息。

走着走着,我就被一家小店吸引住了。

那店里摆着好多精美的刺绣作品,我好奇地走进去,眼睛一下子就被一幅特别的刺绣给抓住了。

店主阿姨看我看得出神,笑着过来给我介绍,说这就是瓯绣呀!我就凑近了仔细看,哎呦喂,这上面的图案简直太逼真啦!就说那朵小花吧,花瓣的层次啊、颜色的渐变啊,就像是真的长在那布上一样。

阿姨说做瓯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花费好多好多的时间和精力呢。

就拿那细细的线来说,得把它们一根一根地捋顺了,然后再用小小的针一下一下地绣上去,这得多考验耐心呀!我想象着绣娘坐在那,一针一线认真绣着的样子,心里满是敬佩。

我站在那看了好久好久,越看越觉得瓯绣真的是太神奇、太了不起啦!从那以后,瓯绣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现在每次想到老街,我就会想起那了不起的瓯绣,它就像一个宝藏一样,等着更多人去发现它的美呢!。

基于当代艺术视角的瓯绣创新之路探析

基于当代艺术视角的瓯绣创新之路探析

基于当代艺术视角的瓯绣创新之路探析作者:蔡帆帆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瓯绣作为温州地域特色的名绣,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正日渐衰落。

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充分融入当代艺术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以及改变其传播途径等策略,以求瓯绣在日用服饰、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并仍能在温州这片故土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再生。

关键词:瓯绣当代艺术创变重生瓯绣,亦名“温绣”,又称画帘,产于瓯江地区,是温州的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瓯绣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 多种针法,绣品构图精巧、造型准确、画绣结合、针法严谨、生动灵活,是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

800 多年以前,温州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桥等处都设有刺绣社,瓯绣作品不仅仅被人们运用到服饰,还被当作艺术品来收藏并赠送亲友。

从1916 起,瓯绣不断承接国家级礼品任务,专制精品,一跃成为高层次的艺术品,远销海外华侨聚集地、东南亚诸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

一、瓯绣的社会内涵及现状温州在夏时称“瓯”。

据《逸周书》王应麟补注:“沤亦瓯也,剪发文身。

”《史记·赵世家》日:“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古时瓯越人喜欢剪短发、身刺花纹。

根据《尚书》尧舜时期章服制度“衣画而裳绣”的记载,古瓯越人在帛绸上刺绣也是顺理成章。

在工业文明和现代化发展的强烈冲击下,瓯绣这项传统手工艺正日渐衰落。

目前只留下数量不多的瓯绣绣工,她们仍怀着对瓯绣的真挚感情,坚守着瓯绣制作这块阵地,把传统艺术继承下来。

据笔者访谈瓯绣女工张雪梅,她说:“绣工绣一幅作品需要一周的时间,而一幅绣品仅得五六百元报酬。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施成权介绍,学瓯绣就是要绣一辈子,没有什么捷径,更多的是需要后天的努力。

现在的绣工大部分都是靠着对传统工艺的喜爱和作为家庭手艺的继承才坚持下来。

浅谈瓯绣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瓯绣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瓯绣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介绍了瓯绣在近代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瓯绣的传承和未来的发展问题。

认为,要解决瓯绣的传承与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就要让瓯绣进入市场,让人们去认识和欣赏它;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使瓯绣的发展具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媒体方面要大力宣传瓯绣文化,学校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使瓯绣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去。

标签:瓯绣;民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瓯绣历史久远,在唐宋时期瓯绣就已开始出现,据说最早出现在民间精通刺绣的妇女手中,在当时温州地区的民间妇女就利用刺绣等手段美化服装和饰物。

瓯绣作为浙南一带与湘绣、苏绣、粤绣、蜀绣、宁秀、京绣六大名绣相媲美的传统工艺作品,被誉为中国的名绣之一。

是瓯越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瓯绣具有精细的做工和针法种类杂多(如断针,滚针,乱针等)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刺绣人物。

它具有色彩明亮突出,刺绣表面形象内容十分生动有趣,绣与画的协调融合,针法整齐多变,绣理清晰,构图简洁凝练,主题表现鲜明,极具装饰性等风格特征。

瓯绣主要以欣赏品为主,内容多花鸟走兽、风景人物等,其中以人物最为著名。

另一种为日用品。

瓯绣因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深受海内外华侨的喜爱。

一、瓯绣在近代的发展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温州设置了专门绣铺。

公元1875到公元1908年,瓯绣大量出口销售到欧美南洋等地区,当时艺人最多能达到500多人。

1916年,温州打锣桥、五马街、府前街等处,都设立了刺绣局。

1920年,因蔡墨笑在女塾开设了刺绣一门,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绣艺工作者。

1922年,林森友改进了瓯绣生产,使瓯绣成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品。

1952年,成立了具有一批人才和一定规模的刺绣社,1957年改名为“温州美术绣品厂”,同时画家苏昧朔开始了瓯绣人物绣像的设计。

1960年,瓯绣作为国家级礼品,成为高品质的艺术品。

1966至197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瓯绣开始日益衰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特色之瓯绣 瓯绣的历史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 。

瓯绣是从装饰生活用品逐渐发展起来的刺
绣工艺,是中国刺绣工艺中独具特色的精品。

瓯绣的制作 瓯绣由毛竹抽丝编织制成,用彩线在上
面绘出花鸟、山水或人物,刺绣之所以存在
差别主要是由于针法的运用的结果,瓯绣经
过多个阶段发展和多维的整合的结果。

绣品构图精巧、造型准确,针法严谨、绣理分明,
色彩鲜明、明亮悦目。

瓯绣的经典作品
2001年浙江省将其列为重点保护艺种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瓯绣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品有《鹤鹿同春》、《锦羽迎春》、《江心揽胜》、《红楼十二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