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十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1
第十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7倍 6倍 40倍 5倍
共8400倍
2 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scaffold radial loop structure model
• 》认为30nm的纤维折叠为一系列的环(loop),沿染色体 纵轴结合在染色体骨架chromsomal scaffold。 • 》由螺线管形成DNA复制环,每18个复制环呈放射状平面排 列, 结合在核基质上形成微带(miniband)。 • 染色体包装的不同组织水平:染色体包装的实际形式可能 是多种机制(模型)的融合。
1 核孔由至少50种不同的蛋白质(nucleoporin)构
成,称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2 一般哺乳动物细胞平均有3000个核孔。
3 细胞核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反之较 少。
4 在电镜下观察,核孔是呈圆形或八角形,现在一 般认为其结构如fish-trap。
①亲核蛋白通过NLS识别受体importinα并结合形成转运复合物。不需能量, 依赖NLS. ②在importinB 的介导下,转运复合体与核孔复合体的胞质纤维结合 ③转运复合物通过改变构象的核孔复合体从从胞质面转移到核质面 ④转运复合物在核质面与Ran-GTP结合,并导致复合物解离,亲核蛋白释放。 ⑤受体的亚基与结合的Ran返回胞质,在胞质内Ran-GTP水解形成Ran-GDP并与 importinB解离, Ran-GDP返回核内再转换成Ran-GTP状态
抽提后核孔胞质面的结构 (Cytoplasmic face, cytoplasmic particles)
抽提后核孔核质面的结构 (Nuclear face basket inner complex)
(二)核孔复合体成分的研究
核孔复合体主要由核孔蛋白构成,可能含有30余种不同 的多肽,共1000多个蛋白质分子。 具有同源性,高度保守。 所有的核孔复合体蛋白统一命名为核孔蛋白。 其中gp210是第一个被鉴定出来的核孔蛋白,代表一类 结构性跨膜蛋白。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三节 染色体
真核生物的DNA包装成为染色体 染色体是指处于有丝分裂期的致密的染色质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一、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组成:着丝粒、次缢痕、核仁组织区、随体、端粒 核仁组织区(NORs):构成核仁,位于染色体的次
缢痕区,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s 端粒(telomere):由高度重复的短序列组成,高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通过核孔的物质主动运输与信号序列有关 核定位信号(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
号序列。受体为importin – 第一个被确定的NLS是病毒SV40的T抗原,序列为:
pro-pro-lyslys-lys-Arg-Lys-val。 – NLS对连接的蛋白质无特殊要求,完成输入后不被切
除。 核输出信号(NES):引导RNP输出细胞核,受体为
exportin Ran蛋白,一类G蛋白,调节货物复合体的解体或形成 RNA及核糖体亚单位的出核转运机制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二节 染色质
一、染色质的概念及化学组成 1879年,W. Flemming提出Chromatin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可以相互
形状: 多呈球形或卵圆形 体积: 约占细胞总体积的10% 结构:①核被膜、②核仁、③核基质、④染色质、
⑤核骨架 功能:①遗传、②发育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一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一、核被膜 构成:①内核膜 ②外核膜 ③ 核周隙 外核膜:内质网的一部分,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核周隙:宽20-40nm,与内质网腔相通 内核膜:光滑,与核纤层连接,含核纤层蛋白B受
体 作用:天然选择性屏障;介导物质交换和信息交
细胞核与染色体ppt课件

目录
• 细胞核概述 • 染色体概述 • 细胞核与染色体的关系 • 细胞核与染色体的研究意义 • 总结
01 细胞核概述
细胞核的定义与功能
总结词
细胞核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的亚细胞结构,它含有细胞的遗传物质,控制着细 胞的代谢和遗传过程。
详细描述
细胞核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的亚细胞结构,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等组成。它 含有细胞的遗传物质DNA,通过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控制着细胞 的代谢和遗传过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细胞核的结构
总结词
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等部分,这些结构共同协作,维持细胞 核的正常功能。
详细描述
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等部分。核膜是细胞核的外膜,上有核 孔,可控制物质的进出。核仁是细胞核中的一个结构,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染色 质是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核基质是细胞核中由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不同,如人类 有23对染色体,共46条。
染色体的组成
染色体由染色质、着丝粒和端粒等部 分组成。
染色体的化学体的主要成分,携 带着遗传信息。
蛋白质
与DNA结合形成染色质, 起到稳定和保护DNA的作 用。
其他成分
如组蛋白、非组蛋白等, 参与染色体的组装和调控。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细胞核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性状和特 征。
细胞分裂与繁殖
细胞核与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在细胞分裂和繁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保证了生物体的生 长和繁殖。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探索细胞核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第十章总结2(名词解释)

第十章细胞核与染色体1.细胞核:真核细胞中由双层膜所包被的,包含由DNA、组蛋白等组织而成的染色质的细胞器,是细胞内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也是基因组复制、RNA合成和加工、核糖体组装的场所。
它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只有成熟的红细胞和植物成熟的筛管没有细胞核。
核膜上有核孔及其环状结构形成核孔复合体,它与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有关。
2.核被膜:真核细胞内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由双层膜构成,分别称为外核膜与内核膜。
双层核膜上镶嵌有核孔复合体,能选择性地运输核内外物质。
内膜面向核质,内、外膜间有20~40nm的透明空隙,称为核周间隙,膜上有核孔。
3.核被膜的功能:一方面,核被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使得DNA复制、RNA转录与加工在核内进行,而蛋白质翻译则局限在细胞质中。
这样既避免了核质间彼此相互干扰,使细胞的生命活动秩序更加井然,同时还能保护核内的DNA分子免受损伤。
另一方面,核被膜调控细胞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被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核质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这些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主要是通过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进行的。
4.内、外核膜各有特点:①外核膜表面常附有核糖体颗粒,且常常与糙面内质网相连续,使核周间隙与内质网腔彼此相通、从这种结构上的联系出发,外核膜可以被看作是糙面内质网的一个特化区域。
②内核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颗粒附着,但紧贴其内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即核纤层。
内核膜上有一些特有的蛋白成分,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lamin B receptor,LBR)。
5.核纤层:位于核膜内侧,由核纤层蛋白组成的纤维状网络结构。
在与核质相邻的核膜内表面有一层厚30~160nm的网络状蛋白质,叫核纤层,对核被膜起支撑作用。
核纤层由3种分子量为6~7万道尔顿的多肽亚单位α、β、γ所组成,核纤层纤维的直径约10 nm,属于中间纤维的一种,其中β亚基与内核膜的特异受体蛋白相结合,α、γ亚单位与β相连接,而α、γ又同染色质的特定部分相结合。
细胞生物学第10章2细胞核与染色体

多线染色体
◆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组织细胞、某些植 物细胞
◆多线染色体的来源:核内有丝分裂
◆多线染色体的带及间带:
带和间带都含有基因,可能“管家”基因 (housekeeping gene) 位于间带, “奢侈”基因 (luxury gene)
◆多线染色体与基因活性:胀泡是基因活跃转 录的形态学标志
Structure of the nucleolus
二、核仁的功能
核仁是细胞制造核糖体的装置。 ◆rRNA的合成 ◆rRNA前体的加工 ◆参与核糖体大小亚基的装配 ◆控制蛋白质合成的速度
rRNA基因转录的形态及组织特征
组织特征位于NORs的rDNA是rRNA的信 息来源。
形态特征:“圣诞树”样结构。
内部着丝粒蛋白INCENP(inner centromere
protein) 染色单体连接蛋白clips(chromatid linking proteins) roteins)
着 丝 粒 与 动 粒
染 色 体 主 要 结 构
二.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 (functional elements)
第三节 染色体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functional elements) ●巨大染色体(giant chromosome)
一.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中期染色体的典型形态 类型 染色体的主要结构
染 色 体 的 电 镜 照 片
类型
中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 近(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活性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活性染色质的核小体发生构象改变,具
有疏松的染色质结构,从而便于转录调 控因子与顺式调控元件结合和RNA 聚合 酶在转录模板上滑动。 非活性染色质是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第十章间期细胞核和染色体

C:组蛋白疏水区向着核心内部,带正电荷区 分布在颗粒表面,可以与DNA紧密结合。
(3)染色质中的酶敏感区:微球菌核酸酶;DNA 酶Ⅰ(超敏感位点)。
名词:
染色体组(chromosome complement):指一个配子 或合子核,或体细胞所携带的全部染色体,故可指 单倍体,也可指二倍体或多倍体和所含的全部染色 体。
染色体套(chromosome set):在真核生物中由物种 的必需染色体各1条所组成的有活力的最小染色体 组。在基本染色体套中的染色体数称为基数,一般 染色体套代表1n染色体,即单倍体细胞。
用非特异性核酸酶(如微球菌核酸酶)处理 染色质,大多数情况下可得到大约200bp的片 段,但处理裸露的DNA分子会得到随机降解的 片段。以这个实验为基础,R.Kornberg 1974 年提出了核小体模型(念珠模型)。
念珠模型的主要内容: 染色质基本结构:DNA+蛋白质 重复亚单位 1个亚单位=200bp的DNA链+9个组蛋白 核小体
核孔结构模型 之核蓝模型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
核被膜上内外核膜融合处形成的复杂的通道结 构,由胞质环、核质环、中央运输体、辐和核 篮组成。对进出细胞核的大分子物质有限制和 运输作用。
2. 核孔复合体的组成: 50-100多种蛋白质;
核孔蛋白的通性:含有以二肽( FG 苯丙+甘) 结尾的重复区段-FG核孔蛋白
2、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间期核中染色质可分为:
常染色质——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呈疏松的环状, 电镜下表现为浅染,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降 解。(伸展开的染色质)
细胞生物学 第10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可变的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即H1。
H1是多样性,具有属(genus)和组织特异性
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与DNA的含量之比为:1∶1。
2. 组蛋白
(2) 功能
核小体组蛋白作用是与DNA组装成核小体
H1不参加核小体的组建, 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
接作用,并赋予染色质以极性。
3. 非组蛋白
三、染色质包装的结构模型
(一)染色质包装的多级螺旋模型(multiple coiling model)
但是在电镜下观察用温和方法分离的染色质是直径30nm的
纤维,这种纤维的形成有两种解释:①由核小体螺旋化形
成,每6个核小体绕一圈,长度压缩6倍;②由核小体纤维
Z字形折叠而成,长度压缩40倍。
对运输颗粒大小的限制。
是一个信号识别与载体介导的过程,需消耗
ATP,表现出饱和动力学特征
具有双向性。
爪蟾卵母细胞核质蛋白质注射实验
二、核孔复合体
2. 主动运输 (1) 亲核蛋白运输机制
基本概念
亲核蛋白:在细胞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 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NLS):存在于亲 核蛋白内,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特殊氨基酸序列。 输入蛋白(importin):仅有核定位信号的蛋白质自身不能 通过核孔复合体,它必须与水溶性的NLS受体结合才可 穿过NPC,这种受体称为输入蛋白。
新核膜来自旧核膜������ 核被膜的去组装是非随机的,具有区域特异性 (domain-specific)。������ 核被膜的解体与重建的动态变化受细胞周期调 控因子的调节,调节作用可能与核纤层蛋白、 核孔复合体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修饰有关。
第十章-2 细胞核与染色体

论文作业
查找端粒与端粒酶相关知识和研究
进展,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查找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关进展,并 发表自己的看法。 查找“基因身份证”相关进展,并 发表自己的看法。
测试(五)
1与核蛋白入核转运无关的是( )。 A NPC; B 输入蛋白; C Ran; D Rab 2 帮助组蛋白和DNA形成正常核小体的分子伴侣是( ) A Hsp60; B Hsp70; C Ran; D核质蛋白 3 组成型异染色质分布与染色体的着丝粒、端粒和次缢 痕处,呈现( )带染色。 A G ;B C; C N;D T 4硝酸银染色主要是染( )的酸性蛋白质。 A NOR; B 着丝粒; C 端粒; D 随体 5 ( )带法是对染色体末端区的特殊染色法。 A G; B C ; C N ; D T
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
颗粒区(granular component, GC)
二、核仁的功能
核糖体的发生:
前体rRNA合成
FC. DFC
加工
DFC.GC
组装
细胞质
(一)rRNA前体的转录 1、真核生物核糖体含有4种rRNA,即5.8SrRNA 、 18SrRNA、28S rRNA 、5SrRNA,其中前三种的 基因组成一个转录单位,重复串联分布在NORs。
人类的核型分析与核型模式图
(二)染色体显带技术
用特殊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带型,形 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 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
能够明确鉴别一个核型中的任何一条染色体, 乃至一个易位片段。
常用的有Q带、G带、C带、N带、R带、T 带。
四、巨大染色体
(一)多线染色体 (polytene chromosome) 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 幼虫组织细胞、某些植 物细胞。 来源:核内有丝分裂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 位于间带, “奢侈”基因(luxury gene) 位于带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孔
真核细胞,间期细胞核普遍存在核孔复合 体。 一般转录功能活跃的细胞,核孔复合体数 量较多。 一个典型的哺乳动物细胞核被膜上的核孔 复合体总数约3000一4000个。
几个问题
什么是核孔复合体?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是什么样?如何研究? 核孔复合体有什么用?哪些物质需透过NPC? 核孔复合体以外的核膜部分有没有通透性?
细胞核的结构 n为核仁 N为常染色质
第一节
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功能:(1)屏障;(2)通透 分辨:普通光镜难以分辨,相差可见界限, TEM可见。 结构组成的2种看法: 3组分法:核膜、NPC、核纤层 2组分法:核膜、NPC 核纤层:紧贴内层核膜、纤维网络、与中间丝 联系。
现证明亲核蛋白一般含特殊氨基酸序列, 这段氨基酸序列保证蛋白质经NPC运输入 核,命名这段序列:核定为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或核定为信号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亲核蛋白入核分步进行 结合:结合到NPC的胞质面,需NLS; 转移:需GTP水解,入核。 入核还需要胞质蛋白因子的帮助,如 importinα、 importinβ、Ran、NTF2
主动运输的选择性表现
①对运输颗粒大小的限制。主动运输的功 能直径比被动运输大,约10-20nm。 ②通过NPC的主动运输是一个信号识别与 载体介导的过程,需要消耗ATP能量。 ③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具有双向性。
亲核蛋白如核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亲核蛋白(karyophilic protein):胞质 合成,需入核发挥功能的蛋白质。 组蛋白一次性入核,importin等多次过 NPC。 核质蛋白(nucleoplasmin)用酶水解可 以得到N端和C端片断,将带有放射性标记 的核质蛋白、N端、C端显微注射到爪蟾卵 胞质,发现C端和nucleoplasmin可以入核。
An overview depicting several of the most important early discoveries on the nature of gene.
果蝇高达40倍(1.4X108bp),平均基因长 11.3kb,约有8750个基因; 人的单倍体基因组几乎高达800倍,为 3X109bp,平均基因长16.3kb,约有3万-4 万个基因。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of nonrepeated DNA sequence.
③含有重复序列的DNA:有2个亚类 简单序列DNA; 散在重复(interspersed repeats)序列:有DNA 转座子、LTR反转座子、非LTR反转座子、假基 因; 其中,非LTR反转座子又包括:短散在元件(short
核孔结构模型
抽提后核孔胞质面的结构
抽提后核孔核质面的结构
(二)核孔复合体成分的研究 NPC主要由蛋白质构成,推测可能含有30 余种不同的多肽,共1000多个蛋白质分子。 倾向于把核孔复合体蛋白统一命名为"核孔 蛋白"(nucleoporin Nup)。
(三)核孔复合体的功能: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 性亲水通道
金标记的核质素穿越核孔
组蛋白H1 ,按相对分子量,能自由进入细 胞核,但其本身带有信号功能的氨基酸序 列,以主动运输方式入核。 NPC不是小于10nm的分子在核膜两侧均匀 分布,如小分子结合与其他结构或细胞骨 架。
2.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
亲核蛋白的核输入,RNA分子及RNP颗粒的 核输出,在细胞核功能活性的控制中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 合成DNA,染色质包装,需要从细胞质向核 内输入组蛋白分子。 从细胞核向细胞质输出核糖体大小亚基, 以确保蛋白质合成的需要。 这种大分子的核质分配主要是通过核孔复 合体的主动运输完成的。
interspersed element, SINE,典型SINE,长度小于500bp,如人的Alu
基因,50-70万拷贝)和长散在元件(LINE,典型的
LINE长6-8kb,如人的L1家族,有10万个L1拷贝)
Location of a region in human chromosome s containing a duplicated gene
入核步骤: 通过NLS识别importinα、 importinβ形成 转运复合物; 与胞质纤维结合; 过NPC; 与Ran-GTP结合,蛋白释放; importinα、 importinβ在Ran-GDP返回胞 质, Ran-GDP返回核内成Ran-GTP。
RNA及核糖体亚单位出核转运机制了解少。 由RNA聚合酶I 转录的rRNA与蛋白质装配 成核糖核蛋白颗粒(RNP)出核; 由RNA聚合酶III 转录的5SrRNA的转运需 蛋白介导; 由RNA聚合酶II转录的核内异质RNA在5’端 加帽,3’加A尾形成成熟mRNA出核。
(二)染色质DNA的类型
Lander et al. Nature. 2001, 409: 860. (人)DNA分5类: ①蛋白编码序列:以三联体方式编码,主要是
非重复的单一基因,也有多拷贝的重复基因;占 1-1.5%;
②编码rRNA,tRNA,snRNA,组蛋白的串联重 复基因;20-300个拷贝,占0.3%;
二、核孔复合体
1949-1950年间,Callan HG与Tomlin SG用 透射电镜观察两栖类卵母细胞的核被膜时发 现了核孔,随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核孔并不是 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 结构。 1959年Watson ML将这种结构命名为核孔复合 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
二、染色质DNA
(一)基因组 一个生物储存在单倍染色体组中的总遗传 信息,称为该生物的基因组(genome)。 大肠杆菌基因组含4.2X106bp,平均基因长 1.2kb,基因数目约2350; 酵母(S.cerevisiae)基因组3一4倍于大肠 杆菌的DNA,为1.3X107bp,平均基因长 1.4kb,约有6100个基因;
微卫星DNA:重复序列1-5bp,串联成族,长50-100bp,
具高度多态性,个体鉴定。
Localization of satellite DNA
DNA序列多样性 一级结构多样性(遗传信息) 二级结构也具备多态性(3种二级结构): B型DNA:右手双螺旋(经典Watson-Crick型) A型DNA:B型DNA的变构形式,右手螺旋; Z型DNA:左手螺旋,也是B型DNA的变构。
一、染色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生长、分裂、衰老、死亡均受基因控 制,基因存在和发挥功能的基础是染色质。 生化分析,确定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 和组蛋白,还有非组蛋白及少量RNA。
大鼠肝细胞染色质常被当作染色质成分分 析模型: 组蛋白与DNA含量之比近于1:1, 非组蛋白与DNA之比是0.6:1, RNA/DNA比率为0.1:1。 DNA与组蛋白是染色质的稳定成分,非组 蛋白与RNA的含量则随细胞生理状态不同 而变化。
基因调控蛋白通过其特定氨基酸序列与大沟中碱基 对两侧的氢原子供体(=NH)或者受体(O或N)识 别遗传信息。
三种不同构象的DNA双螺旋
The double helix
The double helix
三、染色质蛋白质
DNA结合蛋白分2类:组蛋白、非组蛋白 (一)组蛋白 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富含Arg、Lys等碱性 氨基酸,电泳分析有5种成分:H1、H2A、 H2B、H3和H4。分2类:
②锌指模式:负责5SRNA、tRNA和部分 snRNA基因转录的RNA聚合酶Ⅲ所必需的 转录因子TFⅢA是首先被发现的锌指蛋白。 TFⅢA含9个有规律的锌指重复单位,每个 单位含30AA,其中1对半胱氨酸和1对组氨 酸与Zn++形成配位键。
1、非组蛋白的特性
①种类多样性:占染色质蛋白60-70%,HMG; ②特异性(识别DNA):信息来自DNA序列; ③功能多样性:基因表达调控、DNA折叠。
2、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不同结构模式
①α螺旋-转角- α螺旋模式(helix-turn-helix motif) :与DNA结合时,形成同型二聚体 (Symmetric homodimer)结构模式。
NPC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 合体,是一个双功能、双向性的亲水性 核质交换通道。 双功能: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 双向性:蛋白质的入核,RNA、核糖核蛋白 颗粒(RNP)的出核。
1.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被动扩散
核孔复合体作为被动扩散的亲水通道。有 效直径9-10nm。 将聚乙烯毗咯烷酮包被的胶体金颗粒,显 微注射进变形虫细胞质内,在电镜下检查 金颗粒的分布,发现它们是经过核孔复合 体的进入细胞核的。
④未分类的间隔DNA(unclassified spacer DNA) ⑤除上4类,真核细胞含高度重复的DNA序 列,基因组中含至少10万分拷贝,占脊椎 动物总DNA的10%。 卫星DNA:重复5-100bp,位于着丝粒处; 小卫星DNA:重复单位12-100bp,重复可达3000次,
指纹技术,个体鉴定。
第十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 核仁及核基质等组成。
关于细胞核的几个论述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 细胞核是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是细胞功 能的控制中心; 1831年 Brown R最早命名nucleus(nuclei) 呈球形或卵圆形; 高等动物细胞核直径5-10µ m。
一、核被膜
(一)结构组成 内层核膜:7.5nm,内贴核纤层; 外层核膜:7.5nm,外附核糖体; 核周间隙:2层核膜之间,通ER腔; 2层核膜有些部位融合形成核孔,核孔上镶 嵌NPC;核孔周围的核膜称孔膜区。
核被膜的T膜在细胞周期中的崩解与装配
细胞周期,核被膜有规律地解体与重建; 分裂期,核膜崩解; 分裂末期,重新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