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导学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三角形边的关系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三角形边的关系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三角形边的关系》导学案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30—31页的内容学习目标:1.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实践活动,探索并能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自己能够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情分析: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

1.填出下面角的度数。

①∠A=60°∠C=45°∠B=();②∠A=98°∠B=44°∠C=();③∠1=60°∠2=60°∠3=();④∠3=90°∠1=50°∠2=()。

2.等腰三角形中有条边相等,并且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的。

3.等边三角形中有条边相等,并且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度。

二、合作探究。

摆一摆操作要求:分别用上面的四组小棒拼三角形,把操作的结果记录到下面的表格中。

上面四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的是第组。

仔细观察能拼成三角形的几组,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

思考:1.怎样解释“任意两边的和”的意思呢?2.不能拼成三角形的几组小棒,三条边的关系出现了什么情况?3.应用上面的结论,判断三根小棒(也就是三条线段)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怎么办?需要验证几个式子?三、课内巩固训练。

1.在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小棒下面画“√”。

2.在下面的5根小棒中,哪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画出两种不同的三角形。

能拼成三角形的是:①、②和;或;3.思考: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四、学习体会:本节课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说说你的收获吧。

五、课后拓展:见教材31页第3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44~45页)
5.教学各部分名称
大屏幕示范画一个三角形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46页)
小结:为了更好的使用图形为我们服务,我们有必要研究它们的特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三角形?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27~40页)
从这些图案中抽出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的表象。
1.欣赏了这些美丽壮观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看到画面中的图形了吗?生活中的图形多吗?
小结:的确,生活离不开图形,正是许许多多的图形才构造了生活的美。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的美,美,无处不在。
2.抽取图形,抓住已研究的平面图形切入新课教学。
师:这些画面中都有哪些图形?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21~26页)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
演示实验法
操作法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能跟老师说说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吗?指生说。有的同学想做科学家,作家,医生,教师……,还有的同学想当建筑师,工程师,由此老师引导:同学们想去欣赏一下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创造的奇迹吗?
(二)预学案
多媒体呈现一组美丽壮观的建筑画面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2~20页)
/view/cc100e23647d27284b7351a1?fr=prin(43页)
小组合作摆三角形,交流汇报摆的过程

三角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征》导学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60、61页例1、例2,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0——61页的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能够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设计理念: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

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三角形高,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合作学习单等。

学生准备:直角三角尺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1、播放生活图片。

师:老师今天特意带了一些照片,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否发现照片中你比较熟悉而且出现最多的图形?(课件播放照片:三角形的铁塔、三角形建筑、金字塔、调车等)2、学生自由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3、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一)、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概念1、通过自学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后。

三角形特性的导学案

三角形特性的导学案

《三角形的特征》导学案(学校白沙小学姓名李应霞)学习内容:80页例2——例3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与技能知道三角形的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难点::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学习过程:课前学案自学1、什么是三角形?2、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1、什么是三角形的底、什么是三角形的高?4、三角形有什么特性?5、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三角形的特性?6、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7、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课中1、小组合作。

(师生的双边活动)1、各组分别阐述自己小组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解决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2、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讨论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3、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2、班级展示。

(师生的双边活动)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多少?3、质疑探究。

通过我们的自学和交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4、自悟自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三角形又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5、测评反馈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1)6,7,8;(2)5,4,9;(3)3,6,10;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课后课后反思:学生方面学生主动参与,如通过画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意义与特征,通过拉三角形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性。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9课三角形的内角和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9课三角形的内角和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9课三角形的内角和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9课三角形的内角和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能力目标:通过量、拼、折等直观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考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探索和验证”,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具、学具准备:我为本课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形卡片、活动记录表、评价表等教具、学具。

四、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目标的定位,本课教学过程我打算分成4个部分来开展。

创设情境,设疑导新我创设了“三角形家族里的秘密”这一趣味情境(出示动画)。

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脑海中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同时以“三角形兄弟的争吵”引出对三角形内角和一词的理解。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就是它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猜想验证,构建新知大胆猜想: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通过课前的预习,大部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但猜想并不等于结论,你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身边的学具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动手操作,验证猜想量角求和这个验证方法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的。

探究一:量一量活动开始前,我首先对学生三角形形状的选取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

提出这样的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可能与什么有关?你准备选择哪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学生可能会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角度来选择三角形。

鉴于学生已掌握了量角的方法,我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先度量再计算内角和的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并提供了活动记录表,请同学们大胆试一试吧!我请小组汇报后发现,他们的答案不唯一,有的181°、有的180°、有的179°。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导学案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导学案

第五单元 三角形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及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学内容:书本59-60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 1、说说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2、自学课本60页例1,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三个点(这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用线段把每两个点连接起来便形成一个三角形。

3、填空1、写出下面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以BC 边为底,高是( )。

二、合作探究1. 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

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 、B 、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 )。

2、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3、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想想怎样以AC 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4、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三、随堂练习1. 填空: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

3. 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课后反思:三角形的特性导学案学习内容:教材61页例2学习目标:1、通知过观察、实践、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2、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和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一、自学体验,温故而知新1、三角形定义是什么?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二、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61页例2三、小组合作交流1、小组合作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要一样长)2、小组交流回报,我发现:由相同的小棒摆三角形,只能摆出()种形状的三角形。

三角形导学案

三角形导学案

课题:11.1.1三角形的边【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分类.2.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学习重点】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学习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自主学习】学前准备回忆你所学过或知道的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并写出来。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三角形概念及分类1、学生自学课本63-64页探究之前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如图,线段____、______、______是三角形的边;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图中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_____________三角形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如图1,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腰是__________,底是_________,顶角指_______,底角指_____________.等边三角形DEF 是特殊的_______三角形,DE=____=_____.图1练习一:1、如图2.下列图形中是三角形的有_______________?AB C图22、图3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知识点二:知道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并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1、探究:请同学们画一个△ABC,分别量出AB,BC,AC的长,并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AB+BC_____AC AB+ AC _____ BC AC +BC _____ AB从中你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导学案

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导学案

三角形内角和导学案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下册85页三角形内角和。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通过量算、撕拼、折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概括、反思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4、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转化迁移思想,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和严谨科学的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且能应用。

三、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索和验证过程四、教学准备:量角器、剪刀、各类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我能温故而知新1、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

2、量一量,算一算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

(说明: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三角形两边所加的角,内角和指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

)我发现。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用实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把它们分别剪下来。

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再拼一拼。

看一看,拼成一个什么角。

然后剪其它两个三角形看一看。

A、锐角三角形:你们拼完之后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B、直角三角形:讲你是怎样拼的,拼完之后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 )度。

C、钝角三角形:这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形成一个( )角。

所以说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 )度。

三、展示交流、体现自我1、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2、得出什么结论?四、训练反馈、我最棒1、选择题(1﹚少先队员戴的红领巾是( )。

A、钝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2﹚一个钝角三角形最多有( )个钝角。

A 、1B 、 2 C、32、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1=75º,∠2=35º,求出∠3的度数。

3、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A是直角,∠B=50º,求∠C等于多少度?4、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体上有三角形。
2、可以用那些方法做出三角形?
3、画三角形,介绍三角形个部分名称。
( )
( )
( )
4、由()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有()条边,()个顶点,()个角。
探究案
二、预习课本P23页,小组完成探究案。
1、同桌合作:
从10㎝,6㎝,5㎝,4㎝长的小棒中任选三根小棒试围三角形,并填写表格。
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
2P24页,第3题。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导学案
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认识三级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探究三角形较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
2、小组合作:
1,比较每一种情况中小棒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2,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
3,什么情况下,就围不成三角形?
巩固案
1、选一选,填一填。
1、2㎝,2㎝,3㎝。2、3㎝,4厘米,5㎝。
3、21㎝,16㎝,15㎝4、7㎝,8㎝,15㎝。
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