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动物营养学报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与应用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
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 营养性添加剂:如氨基酸、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 营养性添加剂的应用:根据动物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
用于补充动物营养需求的不足
合理添加营养性添加剂
• 非营养性添加剂:如抗生素、酶制剂、抗氧化剂和微生
• 非营养性添加剂的应用: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合理使
物制剂等,用于改善饲料品质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用非营养性添加剂
03
动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营养与动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营养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蛋白质:是细胞和组织构建的物质基础,影响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发育
• 能量: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影响生长速度和生长潜力
• 脂肪: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影响皮肤、毛发和生殖器官的发育
• 矿物质:参与细胞和生物分子的合成,影响骨骼、牙齿和酶的活性
• 维生素:参与体内生化反应,影响生长和免疫功能
营养不良与动物生长发育障碍
• 蛋白质缺乏:导致生长缓慢、肌肉萎缩和免疫力下降
• 能量缺乏:导致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和繁殖性能下降
• 脂肪缺乏:导致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和生殖器官发育不良
• 脂肪:通过化学法测定饲料中的脂肪含量
• 矿物质:通过化学法测定饲料中的矿物质含量
• 维生素:通过生物学法和化学法测定饲料中的维生素含量
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评估
•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饲料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可消化率
• 能量营养价值:评估饲料中的能量含量和可消化能量
• 矿物质营养价值:评估饲料中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 营养与环境因素:探讨环境因素对动物营养需求和饲料原料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的科学,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动物营养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用于测定营养素的化学方法、测定疾病的生物学方法、测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分子学方法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动物营养学研究方法。
一、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一种研究动物对各种饲料的反应和生理代谢的方法。
这类方法通常涉及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摄入量、元素代谢率、泌乳量等指标的测定。
常用的生物学方法包括:1.生长研究生长研究是一种基本的动物营养学方法。
通过对动物生长曲线的测定,可以了解不同饲料对动物生长的影响,从而确定动物所需的饲料或营养素。
2. 元素代谢率测定元素代谢率(EMR)测定是研究代谢的重要方法,通常用于测定动物对不同饲料中矿物质的吸收情况。
测定EMR需要对饲料进行标记,然后测定动物体内的同位素含量,进而计算出EMR。
3. 泌乳研究泌乳研究是以母牛产奶量、奶脂率和奶蛋白质含量等为观测指标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不同饲料组的牛奶产量和品质的比较,可以确定最适宜的饲料或营养素组合。
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一种量化营养素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基于测定动物组织或排泄物中的化学成分,从而研究不同饲料或营养素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1. 量化饲料成分化学方法最基本的应用之一是分析不同饲料中的主要成分。
通过分析饲料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主要成分,可以为动物研究提供重要的营养学信息。
2. 分析动物组织或排泄物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动物体内的化学成分。
例如,通过分析粪便、尿液、尿素和血清等样品中的蛋白质、氮、磷、钙等元素,可以确定动物对特定饲料的反应。
三、分子学方法分子学方法是一种研究营养素和基因之间关系的方法,它可以揭示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动物营养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信息。
常见的分子学方法包括:1.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研究营养与生物过程之间的关系。
《动物营养学》习题解答

《动物营养学》课程习题解答绪论1.名词解释:营养;动物营养;动物营养学2.问答题:(1)动物营养学的任务是什么?(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简述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1.名词解释:营养物质;概略养分分析分案;游离水(自由水、初水分);吸附水(结合水);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非蛋白氮;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可消化养分;消化率;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抗营养物质2.问答题:(1)饲料中概略养分的种类有哪些?(2)说明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
(3)比较动植物体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差别。
(4)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些?比较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5)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有哪些?(6)影响消化率的因素与哪些?第二章水的营养1.名词解释:代谢水;总可溶固形物2.问答题:(1)水的性质有哪些?(2)水的营养生理作用有哪些?(3)说明水的来源和排泄途经。
(4)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5)水缺乏将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6)衡量水质的指标有哪些?第三章蛋白质营养1.名词解释:美拉德反应(棕色反应);瘤胃氮素循环;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与条件性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质利用率;蛋白质效率比;蛋白质化学评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可消化氨基酸、可利用氨基酸与有效氨基酸;蛋白质降解率;理想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氨基酸互补;氨基酸拮抗;氨基酸中毒2.问答题:(1)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有哪些?(2)蛋白质的性质及分类。
(3)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4)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哪些?(5)比较非反刍动物与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代谢的特点。
(6)说明反刍动物蛋白质评定新体系的特点。
(7)说明单胃动物理想蛋白质模式的特点。
(8)动植物体内NPN的种类。
(9)反刍动物利用尿素应注意的问题。
(10)瘤胃微生物在饲料蛋白质降解过程中的利弊。
动物营养学

第一讲动物营养学研究概况营养学是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根据研究的对象,营养学分为动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和微生物营养学三大学科。
动物营养学和植物营养学分别是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的支柱学科,微生物营养学不但可同时为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服务,而且可直接为人类健康和食物生产服务。
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
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
要体现这一特点,必须研究和掌握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营养。
因此,营养学或其三大分支学科是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1.营养学(nutrition):是沟通动物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桥梁,是应用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等手段研究养分的营养生理功能、消化吸收、饲料营养价值以及养分需要量的一门基础学科。
2.动物饲养学(feeding):是动物营养学原理在动物饲养实践中的应用。
研究和阐明如何正确应用营养标准和饲料营养价值表配制全价日粮,以满足动物各种养分需要量,同时研究饲料加工生产技术及动物饲喂技术,以充分发挥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营养价值的一门学科。
3.饲料(feed/feedstuff):即动物的食物,是指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利用并对动物无毒害作用的物质。
饲料是相对的,有量的区别和畜种的区别;饲料可以是简单的、单一的,也可以是配合的;4.营养(nutrition):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过程。
5.营养素(nutrients):即养分,指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及具有类似化学成分性质的物质。
必需养分(essential nutrients):指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很慢,不能满足动物需要,必须由饲料中提供的养分。
动物营养学与人类营养学的异同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PART 02
动物营养学概述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动物营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与食物之间相 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讨动物对食物 中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利用和转化 机制。
重要性
动物营养学对于保障动物健康、提高 动物生产性能、促进动物福利以及为 人类提供安全、优质的动物产品具有 重要意义。
PART 04
动物营养学与人类营养学 的异同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对象的异同
研究对象的种类差异
动物营养学主要研究各类动物(如家畜、宠物、野生动物等)的营养需求和营养问题,而人类营养学则专注于研 究人类的营养需求、饮食习惯以及与健康的关系。
研究对象的生理结构差异
动物与人类在生理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消化系统、代谢机制等方面,这导致两者在营养需求和吸收利用方 面存在差异。
人类营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人类营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体对食物中的营养成 分的吸收、利用和需求,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生理 状态下的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研究方法
人类营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研究、临床试 验、流行病学调查等。实验室研究主要针对食物中的 营养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和鉴定;临床试验则通过观 察不同营养干预措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营养素 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则通过对大 样本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饮食习惯与健康状况之间 的关系,为制定营养指南提供学科合作
动物营养学和人类营养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有 许多相似之处,未来可以通过加强跨学科合作, 共享研究成果和资源,推动两个领域的共同发展 。
动物营养学 第十章 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动物营养学第十章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动物营养学第十章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第十章动物的营养需求和喂养标准第一节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研究方法第二节喂养标准第一节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研究方法一、营养需求概念(I)营养需求:指在某一状态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即数量与质量的要求)。
性能和环境条件等的不同,动物需要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就不同。
见《动物营养学》p183.由于动物的种类、种类、年龄、性别、生理功能、生产目的和生产(二)最低需要量:它指的是动物必须获得的最低营养量,以防止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不足。
(三)适宜需要量:(四)供给量:使动物处于饲料充分利用、生产处于最佳状态或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状态;次优需求:指养分的供给虽不足以使动物产生明显的临床缺乏表现,但却能严重影动物的生产性能。
响分需要量。
在适当需求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保险系数(安全系数),就可以获得这种供应。
营养需要量、供给量是针对动物群体而言,是平均值。
二、动物营养需求指标及表达方法(一)指标:主要指标:1采食量:干物质或风干物质的采食量。
第188页。
目前,在各国的动物饲养标准中普遍使用2.能量:有de;me;ne。
小鸟:多用途的我。
各国都比较一致。
猪:德,我。
De在中国使用。
各国不完全一致。
美国、加拿大等国用de;欧洲多用me,也同时标出de。
反刍动物:德,我,东北。
多用途ne。
3.蛋白质:cp和dcp。
奶牛饲养标准中既有CP,也有DCP,反刍动物还用过瘤胃蛋白和瘤胃降解蛋白。
4.氨基酸:部分或全部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
一般列在饲养标准中5.必需脂肪酸:大多数喂食标准中都列出了亚油酸的要求。
6.维生素:反刍动物:部分或全部脂溶性维生素;非反刍动物:部分或全部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
7.矿物元素:钙、总磷、有效磷、钠和氯(或食盐);微量元素中铁、铜、锌、锰、碘、硒等。
(二)营养需求表述:每人每天需要1份:常用于小型厂(场)或非全价日粮的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生长实验
▪ 粪中干湿对计算无影响,但指示剂和营养物质含 量须来自同一粪样,其缺点是很难找到回收率很 理想的指示剂物质。要求指示剂的回收率在85% 以上才有效。
一、体内消化实验
(二)指示剂法 2、内源指示剂法
▪ 该法是指用饲粮中自身所含有的不可消化、吸收 的物质作指示剂。
▪ 特点:可减少将指示剂混入饲粮的麻烦,且用此 法测定饲料消化能和蛋白质消化率与全收粪法无 显著差异。
D A B 100% B A:基础饲粮养分消化率
F
B:顶替后混合饲粮养分消化率
F:被测饲料养分占混合饲粮该养分比例
一、体内消化实验
1、肛门收粪法
(3)实验步骤:
▪ 交叉实验可以减少动物对先喂正常基础料,后喂 顶替混合料不适应带来的误差,则用两组动物进 行交叉,如下表。被测饲料取代基础饲粮的比例 大小,是影响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取代比例过大, 会造成第一、二次饲粮中养分含量比例差异太大; 取代过少,被测饲料的代表性弱,将影响结果的 准确度。
(二)指示剂法
1、外源指示剂法
▪ 即从预试期开始就将指示剂加入日粮中混匀,喂 与试验动物,除每日只收集部分粪样外,其它与 全收粪法相同。试验期完,将所有收集的粪样混 匀,再分析粪中营养成分和指示剂含量。营养物 质的消化率用下式计算。
日粮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100 日粪粮中中指指示示剂剂含含量量%% 日粪粮中中营营养养物物质质含含量量%% 100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结果的线性分析法 三、实验动物、环境、饲粮及记录
四、群饲与单饲 五、任食与限食 六、纯合饲粮和实验动物
第五节 比较屠宰实验
一、比较屠宰实验的适用范围 二、屠宰方法和测定指标
第六节 它实验技术
一、同位素示踪法 二、外科造瘘技术
三、无菌技术
第一节 化学分析法
▪ 饲料成分分析 ▪ 粪便成分分析 ▪ 尿成分分析 ▪ 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一、体内消化实验
(二)指示剂法
▪ 优点:可减少收集全部粪便带来的麻烦,省时省 力,尤其是收集全部粪便较困难情况下。
▪ 条件:必须是不为动物所消化、吸收,而且能均 匀分布并有很高的回收率。
▪ 外源指示剂常用三氧化二铬;内源指示剂一般采 用 2mol HCl或 4mol HCl 不溶灰分。
一、体内消化实验
▪ 估计能量平衡的途径:
✓ 一种是根据食入饲料或能量的去向,即粪、尿、 脱落皮屑、毛,营养物质沉积,产品和维持生命 活动的机体产热几个部分,除维持机体活动的产 热外,其它组分的能量值都可以直接燃烧测定;
✓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碳、氮平衡,因动物能量的来 源都是含碳和氮的有机物,根据碳、氮化合物的 产热(常数)也可估计出动物对能量的需要和饲 料能量的利用率。
▪ 是确定各营养物质需要重要依据,评价机体维生 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状况的标识,同时结合饲养 实验、平衡实验和屠宰实验,可确定动物对各种 营养物质的需要。
四、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 用作标示的功能酶及相应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 ✓ 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硒, ✓ 血清碱性磷酸酶-锌, ✓ 血浆铜蓝蛋白氧化酶-铜, ✓ 血浆黄嘌呤氧化酶-钼; ✓ 血浆中以焦磷酸硫胺素为辅酶的酶-硫胺素, ✓ 红细胞中含黄素二核苷酸(FAD)的谷胱甘肽还
动物营养学
主讲:徐奇友
东北农业大学
第十二章 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化学分析法
一、饲料成分分析 二、粪便成分分析
三、尿成分分析 四、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第二节 消化实验
一、体内消化实验 二、尼龙袋法
三、离体消化实验
第三节 平衡实验
一、氮平衡实验 二、能量平衡实验
第四节 生长实验
一、体内消化实验
1、肛门收粪法
(3)实验步骤:
▪ 套测法适用于测定某些不能单一饲用的饲料消化 率,如各种谷实或糠麸等。
▪ 套测法即先配正常饲粮,测其消化率,后用被测
饲料顶替基础饲粮的20%~30%,再测其消化率。
对适口性差或喂多了有毒害饲料,可少顶替,但
不能低于15%,公式如下:
D:被测饲料养分消化率
(1)实验动物的准备和要求:选择健康、有 代表性的动物。 (2)测试饲料和饲粮的准备:用于测试的饲 料要一次备齐,按日头饲喂量称重分装, 并取样供分析干物质和养分含量用。
一、体内消化实验
1、肛门收粪法
(3)实验步骤: ▪ 实验分两个阶段。预备实验是让动物适应
实验饲粮,排空肠道原有内容物,熟悉排 粪规律,了解采食量。正式实验是收集粪 便的天数以偶 数 为好,避免排粪带 来的误差,两阶段 时间规定如右表。
三、离体消化实验
▪ 离休消化实验:指模拟消化道的环境,在体外进 行饲料消化。
(一)消化道消化液法 ▪ 此法即用安装瘘管收取的小肠液或瘤胃液,在试
管中进行消化。
▪ 反刍动物的离体消化实验:用瘤胃液消化,后再 用胃蛋白酶加盐酸进一步消化,洗净残渣,测其 各种养分和燃烧值。
▪ 目前通过测定消化过程中CH4和CO2生成量估计 有机物质的消化率。用瘤胃液测定饲料蛋白质降 解率的研究也有报导。
▪ 养分及能量消化率的测定是通过消化实验来实现 的。
▪ 代谢实验即在消化实验的基础上,再增加尿液的 收集,测定尿中排泄的养分和能量。一般用于饲 料的代谢能或养分的代谢率的测定。
▪ 下面主要从几下三个实验方法来讲:体内消化实 验、尼龙袋法和离休消化实验。
一、体内消化实验
(一)全收粪法 1、肛门收粪法
▪ 某些维生素是以辅酶的形式参与体内代谢,它 们的缺乏可导致这些反应的中断,使一些代谢 的中间产物积累或尾产物减少。所以检查这些 物质在尿中的排泄量可反应机体的营养状况。
四、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 测定对象:常用于测定的组织有肝、肾、心、骨 骼肌、骨(胫骨)、毛发及全血、血浆、血清和 红细胞,甚至整个机体样品;及组织中各营养物 质及其代谢产物和相关酶。
二、能量平衡实验
(二)间接测热法
▪ 下表为间接测热法 测小牛24 h产热的 计算例子。
二、能量平衡实验
(三)碳、氮平衡法
▪ 碳、氮平衡即用碳、氮平衡估计动物对能量的需 要或饲料能量的利用率,需测定食入饲粮、粪、 尿、CH4和CO2的C和N的含量。
▪ 采用此法是假设机体能量的沉积和分解只有脂肪 和蛋白质。下表用碳氮平衡试验测定某一饲料能 量利用率的例子。
▪ 注意:实验饲粮蛋白质水平须满足需要 ,必 需氨基酸的数量足够、比例恰当以及其它营养 物质适量;
▪ 当测定某个饲料或饲粮蛋白质利用率,则采用 限食,原则是食入蛋白质的量不超过或稍低于 动物所需的量。
二、能量平衡实验
▪ 目的:用于研究机体能理代谢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从而确定动物对能量的需要和饲料或饲粮能量的 利用率。
二、能量平衡实验
(二)间接测热法
▪ 间接测热法是根据呼吸熵(RQ)的原理测定的。
▪ 呼吸熵是动物在一定时间内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消 耗的氧气体积之比。
▪ 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RQ值不同。
▪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体内氧化产热与它们二者共 同RQ有一定的函数关系。下表列出碳水化合物、 脂肪和蛋白质的RQ值及其产热当量。
一、体内消化实验
1、肛门收粪法
(4)粪的收集和处理:
▪ 一般是用公畜进行实验,可在动物尾部系一集粪 袋收集粪便。
▪ 不宜采用收粪袋的动物可用消化柜或消化栏,动 物位置相对固定,排出粪能落在粪盘或清洁地面 上,再收入粪桶。
▪ 每天定时收集粪并称重,混匀按总重的1/10~1/50 取样,后每100g鲜粪加10%盐酸100ml,以免粪 中氨氮损失。
原酶-核黄素, ✓ 红细胞或血浆中酪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维
生素B6、 ✓ 血浆丙酮酸羟化酶-生物素等。
四、动物组织和血液成分的分析
▪ 缺点:以上都不是鉴别缺乏症或确定需要量唯一 指标,对某些动物敏感的指标,不一定适用于另 一些动物,所以常结合酶活力及生长反应作综合 评定。
第二节 消化实验
▪ 准确测定饲料中可消化养分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是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重要方法。
▪ 缺点:粪收集绝不可污染含有不溶灰分的砂粒等 杂质。
二、尼龙袋法
▪ 尼龙袋法是指将被测饲料装入一特制尼龙袋, 经瘤胃瘘管放瘤胃中,48 h后取出,冲洗干净, 烘干称重,与放入前的饲料蛋白含量相比,差 值即为饲料可降解蛋白质量。
▪ 优点:简单易行,重现性好,实验期短,便于 大批样品研究。
▪ 注意:尼龙袋通透性好,网眼大小要恰当,样 品要有一定细度,以便充分发酵;实验时要测 定多个时间点,以分析降解程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饲料成分分析
▪ 威氏(Weende)等提出的概略养分分析法即进行粗 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及干物 质和水分的测定。
▪ 营养学的发展:
✓ 粗蛋白的测定基础上也进一步测定真蛋白、非蛋白氮、 α-氨基氮、氨基酸、有效氨基酸;
✓ 粗脂肪也进一步测各种脂肪酸;
✓ 粗纤维测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 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三、离体消化实验
(二)人工消化液法
▪ 消化液不是来自消化道,而是采用人工制取的消 化酶配制成模拟消化液。
▪ 目前主要用于反刍动物饲料消化率以及瘤胃饲料 蛋白质降解率的测定。
▪ 消化率的测定分两步,第一步是用纤维素分解酶 制剂加盐酸溶液代替前面两步法的瘤胃液,第二 步仍是胃蛋白酶加盐酸溶液。所以又称“HCl- 纤维分解酶法”。
▪ 研究矿物质的代谢,由于每日内源矿物质的排 泄量大,粪样分析测定矿物元素的吸收率有较 大误差,与同位素示踪法相结合,结果更可靠。
三、尿成分分析
▪ 尿中含有各种无机及有机成分,大都是动物体 新陈代谢的产物,它们的含量受许多因素的影 响,但正常情况下各种成分都有一定的含量范 围,通过某些尿成分分析可了解体内代谢和机 体营养状况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