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1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大纲一、参考教材:夏瑞明,《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三版二、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章总论1.了解:X线的产生,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历史。

2.熟悉: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4.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第二章骨骼及肌肉系统1.熟悉:骨骼及肌肉系统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和MRI2.了解:骨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3.熟悉: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骨骼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质坏死、骨周围软组织病变;关节基本病变: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4.掌握: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骨折、椎间盘突出、关节脱位5.掌握:骨与软组织感染: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6.掌握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关节结核7.掌握: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软骨瘤、骨肉瘤、骨转移8.熟悉: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第三章呼吸系统1.熟悉: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和MRI2.了解:呼吸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X线、CT和MRI3.熟悉: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支气管阻塞性病变、渗出与实变、增殖、纤维化、钙化、结节与肿块、空洞与空腔、间质性病变、胸腔积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4.掌握:肺部病变:支气管扩张症、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原发性支气管肺癌5.了解:纵隔疾病: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第四章循环系统1.熟悉: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X线、CT、MRI和造影检查2.了解:循环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X线、CT、MRI和造影检查3.熟悉:循环系统基本病变X线表现:各个房室增大时的X线表现;肺循环异常:肺充血、肺淤血、肺血减少、肺间质性肺水肿,肺动脉高压。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简介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通过影像学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病变、评估疾病的程度和进展,并指导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研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影像内容。

X光影像X光影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应用广泛,并且相对简单易懂,适合作为实验教学的起点。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程熟悉X光影像的获取和解读。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拍摄和解读X光片来学习胸部疾病的诊断,如肺炎、胸腔积液等。

此外,X光还可以用于颅骨和骨骼系统的检查和诊断,如骨折、关节炎等。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将掌握不同病理条件下X光影像的特征和变化。

超声影像超声影像是基于超声波的一种影像学技术,通过超声探头在人体内部发射和接收声波,从而生成物体的实时影像。

超声在实验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和实际的超声检查来了解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技术,并掌握正常和异常影像的特征。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超声检查学习肝脏、心脏和子宫等内脏器官的结构和病变。

此外,超声还可以用于产前检查和妇科疾病的诊断。

CT和MRI影像CT和MRI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影像学技术,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和详细的图像信息。

它们在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程了解CT和MRI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并学习不同系统的CT和MRI表现。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CT和MRI的影像来观察和分析脑部和脊髓的疾病、胸腔和腹腔的疾病以及关节和肌肉的病变。

通过对比不同影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病变的特征和定位。

核医学影像核医学影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检查和诊断的技术。

它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注射或摄取,结合特定的探测器来观察人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核医学影像在实验教学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核医学影像了解不同器官的代谢情况,如心肌代谢、甲状腺功能等。

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影像诊断学 2015级影像班13号楼B-301/302 每周一、二、三上午《影像诊断学》总论教案一、课程基本内容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总论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总学分: 2适用专业:基础、临床、麻醉、口腔医学类专用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影像解剖学影像技术学开课院系: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

,后者又分为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

本教材将X线、CT、USG、MRI、DSA等不同的成像技术的正常、基本病变及具有代表性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按篇按章有机的揉和在了一起,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为了适应教材的要求,结合我院的教学实际制订此教学大纲,以供日常教学参考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教学内容:阐明“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临床学科。

主要包括: X线诊断、USG、CT、MRI、DSA、r闪烁摄影诊断及介入放射学等。

目前,本学科重点讲授X线诊断、CT诊断及MR诊断,由于基本成像原理已完成,故本节课重点应胜诊断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另外,可适当介绍诊断新进展。

知识点:1.了解X线、CT、USG、DSA、MRI等各种成像在临床的应用状况。

2.了解各种影像诊断的价值、限度和地位,重点是X线和CT。

3.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重点是X线和CT。

4.了解X线诊断、CT诊断及USG方法和原则。

重点:各种影像的诊断价值、限度及低位。

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难点:标准化报告。

具什么是影像学?有哪些基本内容?影像学是借助各种医学成像设备和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是一门从医学基础课向临床课的桥梁学科以各种成像手段所取得人体图像作为诊治疾病的依据。

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第二部分超声部分
第一篇总论(超声部分)心脏超声---------------------------------------------------------------------
第二篇腹部、浅表器官超声----------------------------------------------------------------------------
传统的X线诊断是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和超声诊断在国内已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但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作简要介绍。
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各论部分重点讲述各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并讲授一些常见病的X线诊断。各系统均简介CT,MRI的临床应用价值。介入放射学作综合性简要介绍。
X线检查方法繁多,复杂,要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检查方法,并简述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6)X线分析与诊断
1)X线诊断原则
A了解X线图象特点。
B熟悉正常X线解剖。
C掌握各种疾病的典型X线表现。
D结合临床具体分析。
2)X线诊断步骤
A注意X线检查技术条件的正确性。
B观察影像时应全面按一定顺序进行。
C分析病变时,要注意病变的:
2.影像观察与分析:
(1)正常X线表现
结合骨的解剖生理讲授四肢长骨与关节和脊柱在生长期和成人期的正常X线表现。
(2)基本病变X线表现
结合基本病变的病理改变,着重讲授X线表现
1)骨质疏松
2)骨质软化
3)骨质破坏
4)骨质增生硬化
5)骨膜增生
6)骨质坏死
(3)CT和MRI的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技术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影像的选择和使用非常关键,它们必须准确、清晰地展示疾病的特征,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影像识读能力。

因此,本大纲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教学目标和要求1. 培养学生的影像识读能力:学生应通过实验教学,掌握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病变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并能准确地解读和描述影像中的异常改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利用影像信息的能力:学生应能够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应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分享和交流影像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并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影像技术介绍:学生将学习和了解常见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

他们应了解每种技术的基本原理、适应症、优缺点和临床应用。

2. 常见疾病影像学特征:学生将学习和掌握常见疾病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包括正常解剖结构、异常改变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他们将通过分析和比较正常和异常影像,提高影像识读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3. 影像与临床关联: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与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关联,并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他们将通过案例讨论和小组讨论来加深对影像与临床关联的理解。

4. 影像质量控制和安全: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和提高影像的质量,包括选择合适的设备参数、病人准备和协作等。

他们还将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放射安全和放射防护规范。

5. 报告撰写和沟通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撰写准确、清晰的影像学报告,并提高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他们将通过模拟病例报告和角色扮演来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影像专门化用)前言由于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手段已经包括了x线、CT、MRI、核索成像技术、超声,以及参与治疗的介入放射技术。

本课程重点以讲授x线、CT、超声学为主,扼要介绍MRI特点。

介入放射学、核素成像另作安排。

本大纲采用2005年8月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及各系统专业授课教师的实际而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结构”、“呼吸与循环模块”、“消化模块”、“骨骼与肌内模块”、“神经学模块”、“胚胎与生殖模块”系统基础模块课程及内、外、妇、儿部分临床核心模块等课程.而且完成了本科临床实习后,在第6学年进行的专科定向培养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联系和印证各系统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临床课专业知识。

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

本课程以备系统放射学(x线、CT、MRI)和超声学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基”的要求,强调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的临影像思维能力的锻练,为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小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看(图像),要充分发挥教导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自学能力和影像思维能力。

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因此要重视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讲授与适当阅读影像图片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多媒体课堂授课和阅片见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避免抽象式的理论教授。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言教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课堂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授课学时300(含x线、cT、MRI、超声),理论讲授与实习l:1。

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诊断学》II课程教学大纲I说明部分课程编号:AX051122A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II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ology II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白人驹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5月参考书:《临床CT诊断学》,李果珍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全身CT诊断学》,张松年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2 月课程性质: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位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68学时实践学时:44学时学分: 7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影像诊断学II为CT诊断学,为影像诊断学重要组成部分。

本大纲是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的需要及及我系具体教学特点,结合目前CT 在临床应用中所具有的特征,根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制定的。

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限度和地位,掌握各系统的检查技术及正常解剖与变异,掌握常见病、多发病CT诊断与鉴别。

教学中以CT 特征表现为主,并结合其它X表现、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II本文部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颅脑CT检查方法、正常及基本病变表现【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CT检查技术并评价其优点缺点。

二、掌握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

三、掌握基本病变CT表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颅脑CT扫描技术、应用价值和限度。

二、重点讲授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三、重点讲授基本病变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说明:实验课共8学时第二节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颅骨及脑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常见类型。

医学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大纲内容完全版

医学影像学影像诊断学大纲内容完全版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绪论X线特性。

X线成像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

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成像基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1.X线的基本性质(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2.人体各部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X线影像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自然对比: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说形成的灰度对比。

人工对比:认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

引入的物质称对比剂。

1.医学影像学的历史、现状、发展和内容。

2.X线图像特点、X线检查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X线图像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

X线疾病诊断的基本原理:组织结构发生病变时,固有的密度和厚度也随之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使X线图像上的正常黑白灰度对比发生变化。

3.CT、MRI成像原理。

CT成像原理:1.获取扫面层面的数字化信息2.获取扫面层面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3.获取CT灰阶图像。

MRI成像原理:1.人体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2.发射特定的RF(射频)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MR信号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1.骨骼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

⑴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两者比例仍正常。

影像表现:X线骨密度减低,长骨见骨小梁变细、减少,但边缘清晰,小梁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和变薄;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行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增宽,呈鱼脊椎状;疏松谷歌易骨折,椎体可压缩呈楔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I前言《医学影像诊断学》,包括传统X线、数字化X线成像(DR)、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等,介入放射学和超声诊断为独立教学课程。

本课程就是利用上述各种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

传统的X线诊断是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

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部分章节介绍。

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

各论部分授课顺序均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即各个系统的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基本病变、疾病诊断。

重点讲授正常、基本病变及疾病诊断。

各系统讲授重点根据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有所不同,如呼吸系统以X线及CT为主,骨关节系统以普通X线为主,中枢神经系统以CT、MRI为主。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

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配讲议。

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

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240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为1:1,即理论授课116学时,实验116学时,分两个学期授课。

四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吴恩惠,2版,2006年II正文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对X线、CT及MRI的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的讲解。

让学生知道各种疾病应选择哪种影像学检查;讲述X线、CT及MRI的图像特点,让学生知道不同灰阶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医学影像学100多年的发展使,近况及最新进展。

(二)了解X线成像原理,掌握X线的特性和检查方法。

(三)熟悉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组成。

1(四)熟悉X线的产生、特性。

X线及CT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五)掌握普通X线、CT、MRI的图像特点,不同灰阶所表示的意义。

分析病变要点。

(六)了解数字X线、图像存挡与传输系统(PACS)及DSA的原理、临床应用等。

三教学内容(一)概论(X线的发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史、医学影像学内容)。

(二)X线的产生和特性(三)X线的成像原理。

(四)X线图像特点(五)X线的分析与诊断(六)数字X线成像CR、DR、DF。

(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概念、临床应用)。

(八)计算机体层成像(CT)。

前言、CT的成像原理、CT设备、CT进展、CT图像特点、CT 值、窗宽和窗位、CT的阅片与诊断、CT的临床应用。

(九)磁共振成像(MRI)。

概念、磁共振成像装置组成、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特点、磁共振的特殊成像技术、磁共振检查适应证、临床应用。

第二章呼吸系统一教学目的呼吸系统主要用X线检查及CT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呼吸系统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胸部病变的检查方法。

(二)熟悉胸部正侧位X线片上的解剖结构。

(三)掌握肺门、肺纹理及叶间裂的形态分布特点,肺叶的解剖分布。

(四)掌握正常胸部CT横断面解剖,重点是纵隔窗及肺窗是的各个代表层面所显示的解剖结构(五)掌握基本病变的病理基础或病变形成的原因、影像学表现、常见于哪些疾病。

(六)掌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肺转移瘤、纵隔肿瘤、肺挫裂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特点。

(七)了解类风湿肺、肺淀粉样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微石症、肺出血、肺梗塞的影像表现。

(八)了解MRI在胸部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一)检查方法(二)正常X线及CT表现胸廓软组织及骨骼、胸膜、膈肌、肺、纵隔。

(三)基本病变表现,X线及CT表现为主,支气管阻塞及其后果(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肺部病变(渗出性病变与肺实变、增殖性病变、纤维性病变、钙化、结节与肿块、空洞与空腔、肺间质病变)、胸膜病变(胸腔积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钙化、胸膜肿块)、纵隔病变(纵隔增宽、纵隔移位)。

(四)肺部疾病诊断:支气管异物、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化脓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2过敏性肺炎、放射性肺炎、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炎性假瘤)、肺脓肿、先天性支气管囊肿、气管、支气管异物、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肿瘤(中心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弥漫型肺癌、肺转移瘤、肺良性肿瘤)、肺霉菌病、艾滋病的肺部感染、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肺病)肺血循环障碍性疾病(肺水肿、肺栓塞、肺梗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肾综合征)、结节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韦氏肉芽肿、肺淀粉样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微石症、尘肺。

(五)纵隔疾病诊断:纵隔肿瘤、纵隔感染(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血肿、纵隔气肿。

(六)胸部外伤:骨折、肺挫裂伤、气管支气管断裂、气胸及液气胸、纵隔气肿、胸壁皮下气肿、外伤性膈疝、膈下脏器损伤等。

(七)胸膜及横膈病变:胸膜间皮瘤。

第三章循环系统一教学目的循环系统主要讲X线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循环系统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

(二)掌握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掌握心脏各房室增大、肺血流异常和大血管异常的X线表现及常见于哪些疾病。

(四)掌握先天和后天性心脏病、心包疾病的X线诊断。

(五)熟悉MRI及CT在心脏大血管中应用。

三教学内容(一)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X线检查(透视、摄片、心血管造影)、超声成像、CT、MRI。

(二)正常X线表现:正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

(三)基本病变表现:心脏横径增大、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增大、右心房增大、肺充血、肺淤血、肺缺血、肺静脉高压、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肺动脉高压。

(四)心脏、大血管疾病的X线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辨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Fallot四联症)、大血管疾病(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肺静脉异位引流、腔静脉异位引流)。

第四章骨关节系统一教学目的骨关节主要用X线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骨关节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的骨关节外伤和骨病进行诊断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骨关节的检查方法。

(二)掌握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及其变异。

3(三)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定义、X线表现及常见于哪些疾病。

(四)熟悉骨折及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以及骨折愈合过程。

(五)掌握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软骨炎、佝偻病的X表现特点、诊断要点。

(六)掌握关节结核与化脓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七)了解骨的发育与代谢。

(八)了解MRI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一)检查技术:平片、CT、MRI (二)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骨的解剖、生理与发育、关节的解剖和生理、四肢骨关节X线解剖、正常CT表现(躯干和四肢骨、关节、软组织)、正常MRI表现(骨髓、皮质、骨膜和关节软骨、滑膜结构、纤维软骨、肌腱和韧带、肌肉等在T1WI 和T2WI上的信号强度)(三)骨关节基本病变表现(异常表现):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骨质坏死、软骨钙化、骨内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软组织基本病变X线表现(软组织肿胀、软组织肿块、软组织内钙化、骨化、软组织内气体、肌肉萎缩),异常CT表现,异常MRI表现。

(四)疾病诊断:骨与关节创伤(骨折、关节创伤),骨关节发育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脊柱畸形、脊椎裂、半椎体及矢状椎体裂、腰椎骶化、脊柱侧弯、椎弓峡部不连、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粘多糖病),骨坏死和骨软骨病,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骨骺干骺端结核、骨干结核、扁骨结核、滑膜型关节结核、骨型关节结核、脊柱结核)骨肿瘤(骨肿瘤的分类、影像诊断要求、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骨样骨瘤、骨肉瘤、骨软骨瘤、软骨瘤、尤文肉瘤、骨髓瘤、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肉瘤、骨巨细胞瘤),骨肿瘤样病变(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代谢及营养障碍性疾病(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症即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内分泌性骨病(肢端肥大症、甲旁亢),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嗜酸细胞肉芽肿、黄色瘤、勒-雪病),关节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骨关节病等)。

第五章消化系统一教学目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及肝胆胰脾等。

消化道疾病以X线钡剂检查为主,肝胰脾等实质性器官疾病以超声、CT及MRI检查为主,重点是CT 及MRI,急腹症检查以腹部平片为主。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消化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消化道检查方法,了解磁共振、B超在肝胆胰脾中的应用。

(二)了解肝、胆、胰、脾的检查方法。

(三)掌握胃肠道各种基本病变的造影表现。

(四)掌握食道病变的X线表现。

(五)掌握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食道及胃肠道癌的X线造影表现。

(六)掌握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诊断。

4(七)了解CT、磁共振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八)熟悉肝胆疾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应首选B超,其次CT,最后MRI)。

(九)熟悉肝、胆、胰、脾的正常影像解剖(CT、MRI为主)。

(十)掌握肝、胆、胰、脾疾病的CT和MRI诊断。

三教学内容 (一)胃肠道检查技术。

普通X线检查、X线造影检查、CT、MRI。

(二)胃肠道正常表现:腹部平片表现,X线造影表现(食管、胃、十二指肠、空、回肠的鉴别、回盲部、大肠),消化道管壁CT 正常厚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