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反思优秀4篇

开国大典优秀教学反思优秀4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一《开国大典》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讲的就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盛况,表达了人们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境。
这篇文章算是第六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了。
所以拿到这篇课文时,我无从下手,不仅仅是因为课文篇幅很长,还因为这篇课文知识点太多,并且还有很多的写作点。
所以我一向等着老教师们讲完之后再着手讲。
上周三我就开始讲这一课。
把本课的生字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可是一向苦于没有思路,再加上运动会,另外自我也有点排斥,所以就这样被拖延到今日才讲。
询问了对面的程教师,她说这篇课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讲,这篇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一步一步来进行的,只要理清顺序一段一段地来讲就能够了。
每一段的知识点让孩子划一划、做一做笔记。
上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书上记录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点知识点被遗漏,因为毕竟是五年级了。
还恐怕知识点教错,今日在说课的时候,我就发现自我犯了严重的错误,率领的“率”的笔顺以及毕业的“毕”的笔顺,在教学生时竟然都写错了,还好严肃的“肃”和电钮的“钮”笔顺总算教对了。
五年级,知识的严谨性由不得我们有半点含糊。
有询问了办公室的两位老教师才着手讲这一课。
今日这节课的上课思路我觉得还算清醒,可是还总觉得这篇课文操作的有些地方很欠妥当,但又想不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补救。
自认为比起第一次教五年级,这次称得上是“教有所痕”,怎样能更巧妙地教学本课,还需继续努力探索。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二《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
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
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14篇)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14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一课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
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作出以下反思: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
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
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
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
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二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资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异常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必须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我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必须的阅读方法。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开国大典》选自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通过讲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1.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1.4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5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1.6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简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Step 2: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气氛。
Step 3:分析课文,讲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价值。
Step 4:讨论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和发扬新中国成立的精神。
Step 5: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如何珍惜和发扬新中国成立的精神,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2 教学亮点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庄严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3 教学不足在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时间跨度较大,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2.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不足,可以在课后整理一份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间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认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五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五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大意,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初步感受典礼的隆重、盛大和群众兴奋、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
二、自学读文1.初读课文,你觉得该完成哪些要求?(指名说)2.出示要求:自学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划出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用“”)3.学生自学,并拿起笔来圈圈划划。
三、检查1.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
(指名说)1)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
再默写下列词:诞生协商瞻仰检阅率领排山倒海吹拂(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2)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
2.你还读懂了什么呢?1)文中解释课题的是哪句话?2)还读懂了什么?(指名继续说)①从参加的人及人数,看出什么?读一读(隆重、盛大)②会场的布置觉得怎样?读一读(庄重、肃穆)③群众老远赶来,那么早赶来,说明什么?读一读(热情高涨、激动、兴奋)3.还有吗?(板书:会场大典阅兵__)1)看板书,对照课文,老师为什么这样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2)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1——4 5——10 11——13 14——15)分段时,文中有些句子已经帮我们起到了提示作用,你找到了吗?(指名说)3)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自由说,指名说)四、总结1.通过这堂课的学*,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呢?(指名说)2.启示下堂课内容:这样隆重、盛大的开国大典,你想不想参加?好,下堂课,让我们也跟随群众的队伍,走进会场,去感受那一份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作业: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3篇)

第1篇年级:五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变革。
2. 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过程。
2. 开国大典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对爱国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开国大典视频、图片资料、相关历史书籍。
2. 学生:预习开国大典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图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它有什么重要意义?3. 引导学生回答:这是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课讲授1. 背景介绍-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包括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等。
- 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视频,了解当时的场景。
2. 过程回顾- 教师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开国大典的过程。
- 提问:开国大典有哪些重要环节?有哪些重要人物?- 学生回答:开国大典有升国旗、阅兵式、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环节。
重要人物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
3. 意义解读- 教师讲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包括:- 标志着中国从此站起来了,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 结束了长期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 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开辟了新的道路。
- 学生讨论:开国大典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开国大典对你有什么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开国大典的精神?-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2. 角色扮演-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开国大典的场景。
- 学生扮演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角色,展示开国大典的盛况。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革命先烈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开国大典》(节选)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
(2)提问:什么是开国大典?它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2)重点讲解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意义。
4. 小组合作:(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2)挑选学生代表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全面达成教学目标?(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是否有了深刻理解?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 反思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是否讲透?(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认识是否全面?4.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补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收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更多细节。
3.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1.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3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如何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1.4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
1.5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开国大典》,了解其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
(4)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反思(1)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有了深入了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并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2.2 教学亮点(1)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开国大典》。
(2) 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讨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3 改进措施(1) 在教学中,加强对《开国大典》艺术特色的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通过更多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开国大典》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2 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5篇

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5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一《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务必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到达“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会读书的学生能够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
”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的人性化描述。
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齐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忙学生构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资料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能够透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资料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潜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
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能够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
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执教:二龙小学明晶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4、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学生原创:《记一次跳绳比赛》)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常悦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生:跳绳前、跳绳时、跳绳后)哪部分写得详细呢?(跳绳时)对了,这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是典型的活动场面描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运用了场面描写。
板题:开国大典
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又想知道什么呢?(隆重、盛大的
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程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相信同学们能既正确又流利地朗读课文,开始你的朗读吧。
2、学生初读后自觉到小组内交流,重点检查1号同学的识字读词情况(1号是每组中学习能力较弱的)。
3、班上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课后字、理解词语、文中带拼音的字、多音字)
4、教师示课件检查重点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想一想: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
2、学生自读,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后汇报。
4、板书典礼前——典礼主体——阅兵式——群众游行
四、师:关于典礼的盛大与隆重,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写字:重点指导“奏”“委”“副”“瞻”
【板书设计】
一(1-4)典礼前
二(5-10)典礼主体
三(11-13)阅兵式
四(14-15)群众游行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说课稿
二龙小学明晶宇
【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文按典礼进行的顺序描写了四个场面,即“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其中“典礼”又分为三个小场景“庄严宣告→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全文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的无比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是一篇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说学生】
本班学生已具有独立预习、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已具备了批注、对话的基本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情,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掌握生字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诞生、瞻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列表梳理、品读探究等方式掌握场面描写的主要特点和方法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通过列表梳理、品读探究等方式掌握场面描写的主要特点和方法。
【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解决以上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继续培养学生的批注学习能力。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读——思——悟——批”的方法学习课文场景”。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常悦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生:跳绳前、跳绳时、跳绳后)哪部分写得详细呢?(跳绳时)对了,这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是典型的活动场面描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运用了场面描写。
板题:开国大典
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又想知道什么呢?(隆重、盛大的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程序)【设计意图:由活动场面迁移到典礼场面;读题初知典礼的盛大与隆重,让学生读文时有把手可依;又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相信同学们能既正确又流利地朗读课文,开始你的朗读吧。
2、学生初读后自觉到小组内交流,重点检查1号同学的识字读词情况(1号是每组中学习能力较弱的)。
3、班上汇报交流学习成果(课后字、理解词语、文中带拼音的字、多音字)
4、教师示课件检查重点词。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学词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课件:默读课文,想一想: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
2、学生自读,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后汇报。
4、板书典礼前——典礼主体——阅兵式——群众游行
【设计意图:交流的问题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
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
】
四、师:关于典礼的盛大与隆重,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课尾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延续下一堂课的学习】
五、写字:重点指导“奏”“委”“副”“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字要堂堂练,每节课都要安排充足的时间练习。
我们的教学流程也要求每节课练字8-10分钟】【说板书】
好的板书,学生能直观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增强识记的效果。
而板书的书写应该合理布局,主次分明。
我设计的主板书为《开国大典》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副板书为课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国大典》授课反思
二龙小学明晶宇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觉得本堂课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严密,紧扣流程,环环相扣,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穿插的教学课件,引读提示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扎实有序,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之中。
同时,我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社自读、自学、自悟、主动表达、认真倾听。
但总觉得课堂上多了一些遗憾:
一、时间安排不当,不懂“取舍”。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课文的内容比较多,所以第一课时,应该处理完成第一部分“群众入场”可我忌于学生读一遍文章就得六分多钟,再去思考、交流、汇报,时间就紧张不足,所以没有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
课后来看,高段学生已经有了自主识字学词的能力,而我在这部分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去检查,所以才会导致重点内容安排不进来。
二、因为针对典礼的“盛大与隆重”的内容没能进行,所以就感觉课堂内容较少,学生在课上的交流对话也就少了,没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没能给予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
总之,一堂课,教师若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引领孩子有效地利用课上时间读书、思考、交流,就是失败的教学。
今后的教学之旅,我一定认真分析孩子,研究教材,把握重点,大胆取舍,使课堂四十分钟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