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实验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盐的性质实验报告练习新人教必修

高中化学实验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盐的性质实验报告练习新人教必修

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盐的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盐的性质二、实验目的:1.掌握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2.认识铁盐和亚铁盐之间的转化及其检验。

三、实验准备:四、实验步骤:五、实验现象:【反思交流】1、有什么方法是氢氧化钠与硫酸亚铁反应的现象更明显?2、检验二价铁和三价铁离子,还有哪些方法?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11.2LSO3中含有原子数为2N AB.用浓盐酸分别与MnO2、KClO3反应制备1molCl2,均转移电子2N AC.将0.1molNH4NO3溶于适量的稀氨水,溶液恰好呈中性,溶液中NH4+数目小于0.1N A D.2molNO和1molO2充分反应后,所得混合气体的分子数小于2N A2.已知2FeSO4高温Fe2O3+SO2↑+SO3↑,某同学设计利用如图装置分别检验产物中的气体。

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A.用装置甲高温分解FeSO4,点燃酒精喷灯前应先向装置内通一段时间N2 B.用装置乙可检验分解产生的SO2,现象是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C.按照甲→丙→乙→丁的连接顺序,可用装置丙检验分解产生的SO3D.将装置丁中的试剂换为NaOH溶液能更好的避免污染环境3.改变下列条件,只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一定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的是A.催化剂B.浓度C.压强D.温度4.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Na+、Ca2+、Br-、HCO3-B.+-c(H)c(OH)=1×10-12的溶液:K+、Na+、CO32-、AlO2-C.0.1 mol·L-1KFe(SO4)2溶液:Mg2+、Al3+、SCN-、NO3-D.0.1 mol·L-1Ca5NH4(NO3)11溶液:H+、Fe2+、Cl-、SO42-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化学实验报告应用范文(3篇)

化学实验报告应用范文(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的生成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如温度、浓度、催化剂、反应物表面积等。

本实验主要探究温度、浓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秒表、电子天平、酒精灯、试管夹等。

2. 试剂: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盐酸、氯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冰水中冷却,另一支试管放入热水中加热。

(3)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记录反应时间。

2. 实验二: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

(2)向每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

(3)观察并记录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记录反应时间。

3. 实验三: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2)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固体作为催化剂。

(3)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记录反应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放入热水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较快,反应时间较短;而放入冰水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较慢,反应时间较长。

这说明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2. 实验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浓度较高的硫酸铜溶液中溶液颜色变化较快,反应时间较短;而浓度较低的硫酸铜溶液中溶液颜色变化较慢,反应时间较长。

2021年ds区元素实验报告

2021年ds区元素实验报告
2HgCl2+ SnCl2=Hg2Cl2↓+ SnCl4
Hg(NO3)2+过量SnCl2
Hg2Cl2+ SnCl2=2Hg↓+ SnCl4
(2)Zn2+、Cd2+、Hg2+混合液分离判定
上述溶液+KI
Ag++I-=AgI↓
沉淀+NaCN
沉淀溶解
AgI+2CN-=[Ag(CN)2]-+I-
HgI生成和溶解
Hg(NO3)2+适量KI
Hg2++2I-=HgI2↓
Hg(NO3)2+过量KI
HgI2+2I-=[HgI4]2-
上述溶液+NaOH+NH4Cl
结论
银配合物稳定性是[Ag(CN)2]-> [Ag(S2O3)2]3->[Ag(NH3)2]+,HgI能溶于过量KI中生成配合物↓+H2O
Hg2O=HgO↓+Hg↓
沉淀+饱和NaOH,加热
沉淀+HNO3
HgO+2H+=Hg2++H2O
结论
Zn(OH)2两性, Cu(OH)2两性以碱性为主, Cd(OH)2、Ag2O、HgO碱性,银、汞、亚汞氢氧化物不稳定,极易脱水生成氧化物, Hg2O易发生歧化反应。
2、配合物生成和性质
(1)氨配合物
项目
试验步骤
试验现象
解释和/或反应式
Cu2+
CuSO4+适量NH3水
Cu2++2OH-=Cu(OH)2↓
CuSO4+过量NH3水

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化学是条叶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

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有赖于评价也得益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

虽然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实验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

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重要但是第二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思考问题的物理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专业领域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

新课程标准提倡新课程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

通过化学实验物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产生化学概念、认同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国际化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专精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充分体现。

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

”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多种类型有机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技术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处理过程的处理,突出其非常重要的地位。

硫酸镁小白鼠实验报告

硫酸镁小白鼠实验报告

硫酸镁小白鼠实验报告
实验室:化学实验室
实验名称:硫酸镁小白鼠实验
实验对象:小白鼠
实验时间:2021年8月10日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检验硫酸镁对小白鼠的影响,以确定其毒性等级。

实验步骤:
1. 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只。

2. 每只小白鼠体重记录下来作为基准值,然后注射硫酸镁。

3. 实验组的小白鼠每只注射0.1ml的硫酸镁,对照组的小白鼠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

4. 在注射后1小时内,观察小白鼠的行为、食欲、呼吸等生理指标。

5. 在注射后48小时,再次记录下小白鼠的体重和生理指标。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中的小白鼠注射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而对照组的小白鼠几乎没有异常反应。

在注射后48小时,实验组的小白鼠平均体重减少了10%,而对照组的小白鼠体重并没有发生改变。

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硫酸镁对小白鼠具有一定毒性,它的毒性等级属于中毒级别。

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得到了硫酸镁对小白鼠的毒性等级,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硫酸镁的化学性质,以避免其在实际应用中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无。

甲基橙实验报告(总5页)

甲基橙实验报告(总5页)

甲基橙实验报告(总5页)实验名称:甲基橙实验实验时间:2021年4月22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了解甲基橙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2.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甲基橙的浓度。

实验原理: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样品和标准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作用,来测定样品中成分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通常使用分光光度计。

甲基橙是一种有机染料,化学式为C14H14N3NaO3S。

在水中可以形成鲜艳的橙色溶液,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指示剂,一般用来检验酸碱度。

当甲基橙分子吸收可见光时会发生电子的激发跃迁,而跃迁的波长与甲基橙的分子结构有关。

通常,选择波长为460nm左右的吸收峰进行测定。

根据比尔定律,溶液中的物质浓度与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成正比。

实验步骤:1.将甲基橙的一定量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一定浓度的溶液。

2.在Visible波段选择波长为460nm左右的波长。

3.使用分光光度计取一定量的甲基橙溶液,测定在460nm波长下的吸光度,设为A。

4.根据比尔定律C=k1A来计算溶液中甲基橙的浓度。

实验记录:1.取一定量的甲基橙溶液,如0.02mol/L,用去离子水稀释至1000ml。

3.根据比尔定律C=k1A计算溶液中甲基橙的浓度。

k1值为2.2L/mol•cm,A值为0.85。

计算结果为0.004mol/L。

4.将所得的浓度与原来定量的溶液体积计算,得到溶液中甲基橙的质量浓度。

计算结果为0.5mg/L。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甲基橙溶液的浓度,并计算了溶液中甲基橙的质量浓度。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分光光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和测定许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浓度。

金属综合实验报告

金属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金属综合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金属的性质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2. 掌握金属的化学和物理实验方法。

3. 分析金属的组成和结构。

4. 熟悉金属的加工工艺。

二、实验原理金属是一类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的物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与氧气、酸、碱等物质的反应,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硬度等。

本实验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金属的性质,分析金属的组成和结构,了解金属的加工工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天平、酒精灯、试管、烧杯、试管夹、滴管、镊子、玻璃棒、滤纸、蒸发皿等。

2. 试剂:金属铁、铜、锌、铝、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氧化铁、氧化铜等。

四、实验步骤1. 金属的物理性质实验(1)观察金属的外观,记录颜色、光泽、硬度等。

(2)测定金属的密度,将金属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用天平称量。

(3)测定金属的熔点,将金属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熔化现象。

2. 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1)金属与氧气反应: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观察反应现象。

(2)金属与酸反应: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硫酸、盐酸,观察反应现象。

(3)金属与碱反应: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氢氧化钾,观察反应现象。

3. 金属的组成和结构分析(1)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与氧化剂反应,制备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2)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分析:观察金属氧化物的颜色、熔点、溶解性等性质。

4. 金属的加工工艺实验(1)金属的拉伸实验: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拉伸至不同长度,观察金属的延展性。

(2)金属的铸造实验:将金属铁、铜、锌、铝分别铸造,观察金属的铸造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属的物理性质实验结果(1)金属铁: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硬度较大,密度为7.874g/cm³,熔点为1538℃。

化学实验报告_英文

化学实验报告_英文

Experiment Title: Determination of the Molar Mass of a Volatile CompoundDate: October 1, 2021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 is to determine the molar mass of a volatile compound by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and the known density of the compound.Introduction:The molar mass of a substance is the mass of one mole of that substance. It is an important property used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compounds. In this experiment, we will determine the molar mass of a volatile compound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and the known density of the compound.Materials:1. Sample of volatile compound2. Graduated cylinder3. Balance4. Beaker5. Thermometer6. Ice bath7. Gas syringe8. Data tableProcedure:1. Measure the mass of the sample using a balance and record the value.2. Pour a known volume of water into a graduated cylinder and record the initial volume.3. Add the sample to the graduated cylinder and record the final volume.4. Calculate the volume of the sample by subtracting the initial volume from the final volume.5.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 using a thermometer and record the value.6. Transfer the sample to a beaker and cool it in an ice bath until the temperature reaches 0°C.7. Use a gas syringe to measure the volume of the gas at 0°C and record the value.8. Calculate the density of the sample by dividing the mass of the sample by the volume of the sample.9. Use the ideal gas law to calculate the molar mass of the compound.Results:1. Mass of the sample: 1.23 g2. Volume of the sample: 2.45 mL3.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 25°C4. Volume of the gas at 0°C: 1.20 mL5. Density of the sample: 0.51 g/mLCalculation:1. Molar mass = (mass of the sample / volume of the gas) x (temperature of the gas / pressure of the gas) x (1 atm / 22.4 L/mol)2. Molar mass = (1.23 g / 1.20 mL) x (273.15 K / 298.15 K) x (1 atm / 1.20 mL) x (22.4 L/mol)3. Molar mass = 108.0 g/molDiscussion:In this experiment, we determined the molar mass of a volatile compound by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and the known density of the compound. Thecalculated molar mass was 108.0 g/mol,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106.0 g/mol.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is reliable and accurate.Conclusion:The molar mass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 was determined to be 108.0 g/mol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and the known density of the compound. This experiment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the ideal gas law to determine the molar mass of volatile compounds.References:1. Silberberg, M. S. (2012).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10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2. Atkins, P. W., & de Paula, J. (2014).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11th e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鉴定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糖的化学性质;(2)掌握鉴定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萘酚试验(molish)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h反应。

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萘酚(molish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环。

实验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0.5 ml 0.5%的各待测糖水溶液,滴入2滴molish试剂( -萘酚的乙醇溶液),摇匀。

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ml浓硫酸(切勿摇
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

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样品:葡萄糖、蔗糖及淀粉
解释:
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进一步与
-萘酚缩合生成紫红色
物质,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色环。

(二) fehling试验
(1)实验原理
fehling试剂:含有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为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需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

(2)操作方法
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fehling试剂i和ii 各0.5ml。

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

fehling试剂 i:称取3.5 g硫酸铜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得淡蓝色的 fehling试剂 i。

fehling试剂 ii:将17g酒石酸钾钠溶于20ml热水中,然后加入20 ml含
5 g naoh的水溶液,稀释至100 ml得无色透明的
fehling试剂 ii。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 benedict试验
(1)实验原理:benedict试剂是fehling试剂的改良。

benedict试剂利用柠檬酸作为 cu2+的络合剂。

benedict试剂:取17.3 g柠檬酸钠和10 g 无水碳酸钠溶于80 ml水中,再取1.73 g结晶的硫酸铜溶解在10 ml水中,慢慢将此溶液加入上述溶液,用水稀释至100 ml得 benedict试剂。

(2)操作方法
用benedict试剂代替fehling试剂重复以上实验,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benedict试剂
0.5ml。

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
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
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四)成脎试验
(1)实验原理: 单糖与过量的苯肼作用生成糖脎,糖脎是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

不同的糖脎,其晶形、熔点及生成速度大都不同,所以可通过成脎试验区别不同的还原性糖。

由于成脎反应是发生在c1和c2上,不涉及糖分子的其他部分,所以葡萄塘、果糖都能生成相同的脎。

但由于成脎的速度不同,仍然是可以区别的。

(2)操作方法
在试管中加人1 ml 5%的样品溶液,再加入0.5 ml 10%的苯肼盐酸盐溶液和0.5 ml 15%的乙酸钠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并振摇,记录并比较形成结晶所需要的时间。

并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脎的结晶形状。

样品: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
注意: 苯肼有较高毒性。

取用时慎勿触及皮肤。

若已发生皮肤沾染,先用稀醋酸洗,再用清水洗净。

解释: 单糖与过量的苯肼作用生成糖脎,糖脎是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

不同的糖脎,其晶形、熔点及生成速度大都不同,所以可通过成脎试验区别不同的还原性糖。

(五)tollens试验
在洗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tollens 试剂,在加入0.5 ml 5%糖溶液,在50 oc 水浴中温
热,观察有无银镜生成。

样品: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
解释: (六)淀粉水解试验
(1)实验原理: 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在餐饮业又称芡粉,通式是
(c6h10o5)n。

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双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单糖),其与fehling
试剂作用可发生显色反应。

(2)操作方法: 在试管中加入3 ml淀粉溶液, 再加入0.5 ml 20%稀硫酸,将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5 min,然后取出试管冷却后用10%naoh溶液中和至中性。

取2滴与fehling试剂作用,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产生砖红色沉淀
解释:淀粉是葡萄糖的高聚体,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淀粉的水解过程:先生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淀粉不完全水解的产物),糊精继续水解生成麦芽糖(双糖),最终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单糖),其与fehling试剂作用可发生显色反应。

氨基酸: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以酰胺键形成的复杂高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

实验目的: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及主要连接方式。

(2)掌握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显色反应原理。

(3)学习几种常用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一)茚三酮反应
(1)实验原理
-氨基酸或含有游离氨基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与茚三酮水溶液共热,能生成蓝紫色化合物。

这是-氨基酸特有的反应,因此常用于-氨基酸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2)操作方法
取3支试管,编号后分别加入4滴0.5%的甘氨酸、酪蛋白和蛋白质溶液,再加入2滴0.1%的茚三酮-乙醇溶液,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热1~2min,观察并
比较3支试管显色的先后次序。

样品:甘氨酸、酪蛋白和蛋白质
解释:
(二)双缩脲反应
(1)实验原理: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

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与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因此也能发生此反应生成蓝色、紫色或红色的铜盐配合物。

氨基酸因不含肽键,故除组氨酸外都不发生此反应。

nh2

co
—nh—co—nh2
(双缩脲)
(2)操作方法:取1支试管,加入10滴蛋白质溶液和15-20滴10%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3-5滴5%硫酸铜溶液,边加边摇,观察有何现象。

现象:变成蓝色溶液
解释:尿素加热至180℃左右,生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

双缩脲在碱性环境中能与 cu2+结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有肽键,其结构与双缩脲相似,因此也能发生此反应生成蓝色、紫色或红色的铜盐配合物。

(三)黄色反应
(1)实验原理:几乎所有的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产生黄色,黄色物质在碱性溶液中进一步形成橙红色。

这是因为多数蛋白质分子都含有带苯环的氨基酸,产生黄色的硝化物。

(2)操作方法:
(a) 取一支试管,加4滴蛋白质溶液和2滴浓硝酸(由于强酸作用,蛋白质出现白色沉淀),然后置于水浴中加热,沉淀变成黄色,冷却后,逐滴加入10%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观察颜色的变化。

(b)取一支试管,加4滴0.1%苯酚溶液代替蛋白质,重复上述操作,观察颜色的变化。

(c)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指甲,再加入5-10滴浓硝酸,放置10min后,观察指甲的颜色变化。

(四)醋酸铅反应
操作方法
取一支试管,加1 ml 0.5%醋酸铅溶液,再逐滴加入1%naoh溶液,直到生成的沉淀溶解为止,摇动均匀。

再加入5-10滴蛋白质溶液,混合均匀,在水浴上小心加热,待溶液变成棕黑色时,将试管取出冷却,再小心加入2 ml浓盐酸。

观察有何现象产生,并
嗅其味,判断是什么物质。

现象:产生大量白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该气体是硫化氢气体
解释:蛋白质分子中常含有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含硫蛋白质在强碱条件下,可分解形成硫化钠。

硫化钠和醋酸铅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铅沉淀。

若加入浓盐酸,就生成有臭味的硫化氢气体。

r-
sh+2naoh → r-oh+nas+ho 22
na2s+pb+2 →
pbs↓ +2na+ pbs +2hcl→ pbcl+hs↑ 22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