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毒素分析

合集下载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如曲霉属、青霉属及镰孢属,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易引起人和动物病理变化和生理变态的次级代谢产物。

研究证实,真菌毒素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可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部分真菌毒素已被证实具有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的“三致”作用。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 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遭受真菌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千亿美元。

几种典型的真菌毒素及其危害:迄今发现已有300 种真菌毒素,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等。

不同种类的毒素有各自的特点及危害。

(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AF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包括B1,B2,G1,G2,M1,M2,P1,R1等十七种异构体。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荧光,根据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

AFT耐热,加热到280℃是才发生裂解而破坏,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很难将其清除。

AFT 在中性、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PH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钠盐,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能形成带有荧光的AFT。

1、易受污染的食品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主要受污染的食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籽、大米、小麦、大麦及豆类及其制品。

其中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污染严重,其次是大米、大麦,豆类很少受污染。

2、对人体的危害AFT按急性毒性分级属于极毒类,其LD50为0.24~0.32mg/KgBW(雏鸭)对人主要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脑病。

黄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发生在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表现类似雷耶氏症,如1963年发现于泰国的神经系统疾病,每年泰国有几百名1-13岁的儿童,由于类似于雷耶氏症的急性脑病和内脏脂肪变性而死亡。

2025版药典真菌毒素测定通用方法

2025版药典真菌毒素测定通用方法

2025版药典真菌毒素测定通用方法
根据2025版药典,以下是真菌毒素测定的通用方法:
1. 制备样品:将待测样品(例如食品、农产品或药品)制成合适体积的溶液。

根据所分析的真菌毒素的可溶性,选择合适的溶剂。

2. 固相萃取:将样品溶液经过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和纯化。

根据所要测定的真菌毒素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固相材料。

3. 色谱条件优化:在色谱条件下,包括色谱柱选择、流动相组成等方面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分离和分析效果。

常用的色谱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

4. 检测仪器:使用合适的检测仪器进行真菌毒素的检测。

常用的仪器有质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

5. 标准曲线建立:根据已知浓度的真菌毒素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

通过检测待测样品的峰面积或峰高,然后回归到标准曲线,计算真菌毒素的浓度。

6.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真菌毒素的含量,并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最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法的优化和验证,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

真菌毒素知识点总结一、真菌毒素的概念和分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生产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以进入人体、动植物体内,对其产生危害。

真菌毒素通常被分为四大类:毒蛋白类、次生代谢产物类、生物碱类和人工合成的类。

1. 毒蛋白类真菌毒素毒蛋白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蛋白质结构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霉菌毒素、毒蛋白和细胞壁酶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感染性疾病和过敏反应。

2. 次生代谢产物类真菌毒素次生代谢产物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代谢活性的有毒化合物,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烯酮、镰刀毒素、黄曲霉素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

3. 生物碱类真菌毒素生物碱类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碱性结构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伞菇毒素、麦角毒碱、毒蘑菇素等。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神经系统中毒和消化系统中毒。

4. 人工合成的类真菌毒素人工合成的类真菌毒素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主要用于科研和医药制剂。

这类真菌毒素通常会导致急性中毒和过敏反应。

二、真菌毒素的来源和影响真菌毒素主要来源于一些生长在土壤、植物、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如曲霉、麦角毒素、镰刀菌和玉米赤霉烯酮等。

这些真菌毒素会对人体、动植物产生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体的危害真菌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导致中毒、致癌和神经系统损害等,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常见的真菌毒素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皮疹等。

2. 对动植物的危害真菌毒素进入动植物体内后会导致肝脏损害、免疫系统失调和生长发育异常等,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繁衍。

常见的真菌毒素中毒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泻、发育迟缓、死亡等。

3. 对食品和饲料的危害真菌毒素会污染食品和饲料,导致食品和饲料中毒,严重影响人畜健康。

常见的真菌毒素污染食品有:玉米、大米、小麦、花生、猪肉等。

三、真菌毒素的检测和分析为了保障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需要对食品和饲料中的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和分析。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食品中,真菌毒素是一类常见的致病因素。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分泌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以在谷物、大豆、坚果等食品中产生。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和开发新的分析方法来检测和监控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种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与溶剂混合,然后将混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

HPLC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多种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醇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食品中的真菌毒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除了HPLC,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质谱法(MS)结合气相色谱法(GC)可以对真菌毒素进行更加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通过将样品分解成各个组分,并通过质谱仪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得到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毒素结构信息。

另外,近年来免疫学方法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嵌入式免疫电极和免疫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基于对特定抗体与真菌毒素结合的原理,可以在食品样品中高度敏感地检测出真菌毒素的存在。

在食品分析领域,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因此,一些快速检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毒素的分析中。

例如,快速液相色谱法(RPLC)结合紫外光检测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样品数量的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分析时间和成本。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基于光学检测的方法,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和纳米光粒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利用光学原理来检测真菌毒素,具有快速、灵敏和准确的优点。

当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还远未止步于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先进的分析方法。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正在逐渐兴起,这将使得真菌毒素的检测更加准确和高效。

此外,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可以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去除和修复。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各国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其中,真菌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危害物质。

因此,对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就对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讨论。

一、真菌毒素简介真菌毒素是由真菌合成的,具有一定毒性的天然化合物。

在我国,农作物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和致癌物质黄麴酸等。

它们都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肝癌、胃肠道疾病等。

二、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对多种真菌毒素同时进行检测。

但是,液相色谱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可能存在共淋巴机能和缺乏标准物质等。

2、毒素联合酶法毒素联合酶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敏感度高等特点。

同时它也能对多种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和鉴定。

3、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化学分离与检测真菌毒素的通用方法,主要用于含量较低的环境或食品污染样品中真菌毒素分析。

然而,气相色谱法存在检测范围和方法的升级需要等问题。

4、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检测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多种真菌毒素检测,具有特异性、灵敏度高等特点。

但是,质谱法也存在样品制备诱因较高和高成本等问题。

三、真菌毒素的检测建议1、在生产环节注重卫生和检测最好的方法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防止食品被真菌感染。

同时,也应建立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

2、了解真菌毒素的来源和成因了解真菌毒素的来源和成因有助于在食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防止真菌污染。

3、选用适当的检测方法由于不同的真菌毒素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在进行检测和分析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四、结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强,检测真菌毒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的检测方法,以获得更准确、可靠和有效的检测结果。

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

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

分析检测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柴彦军(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目的:对2020年在11个省份收集的85份玉米样品进行真菌毒素检测分析。

方法:采用胶体定量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试剂盒法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最高含量为38.39 μg/kg,超标率为3.5%;呕吐毒素的检出最高含量为3 087.2 μg/kg,超标率34.1%;玉米赤霉烯酮检出最高含量为2 351.0 μg/kg,超标率为40.0%。

结论:2020年收集的玉米中真菌毒素超标率较高,其中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程度较重,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比其余的2种毒素污染轻,玉米中真菌毒素总体污染情况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玉米;真菌毒素;污染分析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人们已发现的真菌毒素有400多种,且在粮食和饲料原料中普遍存在[1-2]。

常见的真菌毒素种类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等,玉米、花生、稻谷、小麦等谷物及其制品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3]。

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玉米赤霉烯酮有雌激素作用,会造成神经系统亢奋,危害母畜的生殖系统。

呕吐毒素会引起猪拒食、生长能力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下降[4-5]。

真菌毒素的污染会给动物带来严重危害,人体也会通过食品的食物链传播间接遭受真菌毒素的危害。

通过对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的严格检测,监管与防治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污染是十分重要的。

在基层由于条件限制,无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玉米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不用大型仪器的前提下,快速了解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水平,对粮食质量安全控制与饲料原料质量安全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2020版《中国药典》解读一:真菌毒素分析方法验证

2020版《中国药典》解读一:真菌毒素分析方法验证

2020版药典真菌毒素分析方法验证*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20版 第四部 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 检测限、定量限信噪比法 1. 检测限:取黄曲霉毒素标准品,不断将其稀释(逐级稀释法),按照供试品进样体积进液相色谱检测,直至信噪比为3或略大于3,此时的标准品浓度(单位为μg/mL ),乘以5除以3得到的就是检测限,单位为μg/kg 。

2. 定量限:取黄曲霉毒素标准品,不断将其稀释(逐级稀释法),按照供试品进样体积进液相色谱检测,直至信噪比为10或略大于10,此时的标准品浓度(单位为μg/mL ),乘以5除以得到的就是定量限,单位为μg/kg 。

上述计算方法获得的数据须用含量相近的样品进行验证。

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结果。

二 准确度回收率验证: (以黄曲霉毒素为例)称取未检出黄曲霉毒素的样品6份,每份15g ,分别加入75μL 浓度为2.6ppm 的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品,按照2020版药典《通则2351 黄曲霉毒素测定法》进行操作。

回收率计算如下:1.黄曲霉毒素B 1、G 1回收率计算公式:%1005)(-)()(111111⨯=含量样品含量加标样品回收率黄曲霉毒素G B G B G B2.黄曲霉毒素B 2、G 2回收率计算公式:%1005.1)(-)()(222222⨯=含量样品含量加标样品回收率黄曲霉毒素G B G B G B表1 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回收率限度三 精密度1. 重复性在规定范围内,取同一浓度的供试品,用至少6份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或设计至少3种不同浓度,每种浓度分别制备至少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用至少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2. 中间精密度考查随机变动因素,如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仪器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

3. 重现性国家药品质量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进行重现性试验,如通过不同实验室协同检验获得重现性结果。

表2 样品中待测定成分的含量与精密度可接受范围关系。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加,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等真菌生产的有毒化合物,存在于许多食品中,如谷物、坚果、蔬菜和肉类等。

这些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以引发食物中毒,损害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

因此,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十分重要。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包括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免疫分析法和生物传感器等。

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联用,通过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高技术水平的操作人员,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免疫分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抗体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结合物的含量来判断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存在。

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目前,已经开发出许多基于免疫分析法的商业试剂盒,可以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然而,免疫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特异性较低、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等。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检测物与传感器之间的信号变化来检测真菌毒素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便携、实时监测的优点,并且可以在食品生产现场进行检测。

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如基于DNA、RNA、抗体和酶等的生物传感器。

这些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的检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应用。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在被研究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如纳米材料和微流控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低成本的优点,有望成为未来真菌毒素检测的重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毒素分析
一般固体食品多选用浸渍、洗脱、索氏回流方法等,将样品和提取液混合后搅拌30~40min,或快速搅拌3min;液体食品则多选用液液分配的方法。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真菌毒素时,为了降低动物蛋白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为使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有效释放出来,在提取溶剂系统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蛋白水解酶以提高回收率。

必须对样品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在确保不损失待测毒素的前提下除去干扰杂质,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通常是将提取的有机溶剂经石油醚或正己烷处理,以除去脂质和杂质。

但这一方法较为烦琐,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柱色谱法是最常用的净化方法,其具体方法虽因样品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操作是相同的。

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一直是制约真菌毒素与人类疾病研究进展的关键。

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通常分为三类:①理化检测方法,包括层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液)质联用等;②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皮肤毒性实验、致呕吐实验、种子发芽实验等;③免疫化学检测方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进行真菌毒素检测,目前较为常用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

三类方法中以免疫化学检测法灵敏度最高,但因需要特殊的抗体而受限制。

真菌毒素的分析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理化检测方法,分析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取
从样品中提取真菌毒素回收率的高低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

食品基质严重影响真菌毒素的提取。

食品基质不同,所采用的提取方法和溶剂系统各异。

一般固体食品多选用浸渍、洗脱、索氏回流方法等,将样品和提取液混合后搅拌30~40min,或快速搅拌3min;液体食品则多选用液液分配的方法。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真菌毒素时,为了降低动物蛋白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为使与某些蛋白质结合的毒素(如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有效释放出来,在提取溶剂系统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蛋白水解酶以提高回收率。

在食品和农产品基质中提取真菌毒素所选择的溶剂取决于待测毒素种类(一种还是多种)、毒素性质、毒素在提取溶剂中的溶解度、提取溶剂的毒性和价格、非测定成分(杂质)在提取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等。

一般选用毒性小、极性大、价格低廉的溶剂系统。

常用的真菌毒素提取溶剂包括甲醇、氯仿、丙酮、己烷、乙酸乙酯、乙腈和水的一种或多种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评价一种溶剂系统提取效果优劣的依据是回收率和提取时间,优良的溶剂系统应是毒素回收率高、干扰杂质少、提取时间短。

如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vnialenol,DON)标准品添加到饲料中,用乙腈水(21:4,体积比)充分混合搅拌3min即可将毒素几乎全部提取出来,而要从天然污染的饲料中提取相当量的该毒素则需要16min,因此确定检测方法的回收率时应以天然污染的样品为基
准。

对伏马菌素(fumonisins)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甲醇一水(80:20或75:25,体积比)是从玉米及其制品中提取天然污染伏马菌素B1、B2和B3的常用溶剂,并已成为AOAC法定方法中的指定提取溶剂系统,但在振荡条件下,乙腈一水(50:50,体积比)对玉米中伏马菌素的提取效果优于甲醇一水。

用乙腈一甲醇一水(25:25:50,体积比)和甲醇一水(80:20、,体积比)分别提取玉米片中天然污染的伏马菌素七次,结果前者的提取效果优于后者。

待测食品基质与溶剂之比是影响毒素回收率的又一因素。

AoAC最佳食品(best foods)方法中规定分析花生中的黄曲酶毒素(aflatoxins,AFs)时提取溶剂(甲醇一水,55:45,体积比)与样品之比为2.5:1,但实践证明该比例并非最佳,理想的配比方案应高于2.5:1,特别是分析花生粗粉中的AFs时更应增加提取液的用量。

近来的研究表明,提取温度影响毒素的回收率。

适当升高提取温度可增加玉米及其制品中伏马菌素的回收率。

正常情况下用乙腈:水(3:1或1:1,体积比)提取伏马菌素的回收率优于甲醇:水(3:1或4:1,体积比),但当温度升至80℃时,后者对玉米中伏马菌素的提取效率等同或高于前者。

二、分离纯化
因为样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色素、脂肪、糖和无机盐等多种物质,干扰物质在提取时也会进入提取液中,从而干扰待测毒素的测定。

因此必须对样品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在确保不损失待测毒素的前提下除去干扰杂质,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通常是将提取的有机溶剂经石油醚或正己烷处理,以除去脂质和杂质。

但这一方法较为烦琐,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柱色谱法是最常用的净化方法,其具体方法虽因样品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操作是相同的。

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r柱色谱净化可分别使用吸附色谱柱和分配色谱柱。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镁型吸附剂、氧化铝、活性炭、硅胶等,聚酰胺也可用作净化剂。

常用的分配色谱固定相物质有硅藻土、纤维素等。

用柱色谱净化,除使用单一的吸附剂外,也可将多种吸附剂混合使用。

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分段装柱法,如用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及活性炭等分段装柱净化提取液;二是混合装柱,即将各种吸附剂混合后装柱,如活性炭、氧化铝、硅藻土混合装柱净化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提取液。

正相硅胶柱色谱是真菌毒素最常用的净化方法。

早期研究一般用长达20mm×300mm的大柱子,随着分析所需样品量减少的要求,小柱净化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这种方法不仅节省溶剂而且大大缩短了净化时间。

几种市售预处理小柱包括正相Sep—pak和反相Sep—pak柱、B(md—Elute NH2、Floi‘isil、液一液萃取柱和活性炭氧化铝柱曾被用于真菌毒素提取液的净化。

利用SPE(固相萃取)分离纯化真菌毒素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这一方法是将提取的有机溶剂浓缩后,过SPE 柱,洗脱杂质,然后在把目标毒素洗脱下来进行检测。

目前还发明了“免疫亲和柱”的分离纯化方法,所谓免疫亲和即是在载体上附着了目标毒素的抗体,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来特异地分离目标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