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真菌毒素分布及其检测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食品中,真菌毒素是一类常见的致病因素。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分泌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可以在谷物、大豆、坚果等食品中产生。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和开发新的分析方法来检测和监控食品中的真菌毒素。
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种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与溶剂混合,然后将混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和检测。
HPLC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多种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醇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食品中的真菌毒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除了HPLC,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质谱法(MS)结合气相色谱法(GC)可以对真菌毒素进行更加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通过将样品分解成各个组分,并通过质谱仪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得到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毒素结构信息。
另外,近年来免疫学方法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嵌入式免疫电极和免疫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基于对特定抗体与真菌毒素结合的原理,可以在食品样品中高度敏感地检测出真菌毒素的存在。
在食品分析领域,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至关重要。
因此,一些快速检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毒素的分析中。
例如,快速液相色谱法(RPLC)结合紫外光检测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样品数量的分析。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分析时间和成本。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基于光学检测的方法,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和纳米光粒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利用光学原理来检测真菌毒素,具有快速、灵敏和准确的优点。
当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还远未止步于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先进的分析方法。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正在逐渐兴起,这将使得真菌毒素的检测更加准确和高效。
此外,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可以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去除和修复。
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限量标准、检测方法

DOI:10.16675/14-1065/f.2019.06.075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限量标准、检测方法□王镱睿摘要:真菌毒素是真菌的有毒代谢产物,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忽视真菌毒素对人类健康、经济作物等造成的不利影响。
系统梳理了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种类及其限量标准、现行有效的检测标准,为相关检测机构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真菌毒素;粮食;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6-0119-03中国图书分类号:TS210文献标志码:A(太原市粮食质量监督检测站山西太原030000)1真菌毒素真菌毒素(Mycotoxin)是指产毒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1]。
真菌毒素能够污染粮食谷物、水果蔬菜等植源性农产品,从而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对人类和其他经济动物产生致癌、致畸等不良后果,对人类健康和禽畜养殖的生产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
真菌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视为食源性疾病的祸首。
据FAO调查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5%的粮食会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约2%的农作物受到严重污染而失去食用和使用价值,造成经济损失。
我国是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3]。
为了避免因为不了解真菌毒素的危害,而忽视粮食中的真菌毒素,本文系统梳理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种类,了解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和我国现行有效的定量检测方法,为相关检验检测机构掌握检测方法提供帮助。
2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我国重点关注毒性强、高频污染的真菌毒素,在粮食领域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主要是AFB1)、玉米赤酶烯酮(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
2.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可以由曲霉菌黄曲霉、寄生曲霉、集峰曲霉和伪溜曲霉4种产生,其基本结构是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可分为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等。
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强,会导致人和动物出现肝中毒、肠胃肾等脏器出血,甚至使人类和动物罹患肝癌,引起死亡。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真菌毒素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
本文将重点探讨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以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二、真菌毒素简介
真菌毒素是由某些霉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谷物、坚果、干果等食品中。
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赤霉酮、玉米赤霉烯醇等,它们对人体肝脏、免疫系统等器官具有潜在的危害。
三、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了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同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谷物及其制品
–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为:XXXμg/kg
–赤霉酮的限量标准为:XXXμg/kg
2.坚果及其制品
–赤霉酮的限量标准为:XXXμg/kg
–玉米赤霉烯醇的限量标准为:XXXμg/kg
3.干果
–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为:XXXμg/kg
–玉米赤霉烯醇的限量标准为:XXXμg/kg
四、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为了有效监控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科学家们发展了各种检测方法,其中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免疫吸附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并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五、结语
食品安全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能够更好地监控和管理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的食品。
我国现行食品与饲料中真菌毒素限量及检测标准概述_刘萤

2003-08-01
黄 曲 霉 毒 素 玉米、花生及其制品 B1、黄 曲 霉 (花生酱、花生仁、花 毒素B2、黄曲 生米)、大米、小麦、植 霉毒素G1、黄 物油脂、酱油、食醋 曲霉毒素G2
表1对我国现行食品中黄曲霉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可以看出,标准适用的基质包括玉米、花生及其制品(花生 酱、花生仁、花生米)、大米、小麦、植物油脂、酱油、食醋、各 种坚果,动物组织(肝、肾、血及瘦肉),蜂蜜、茶叶、乳及乳 制品等,包括了GB 2761—2011中规定的食品种类并有扩 充。采用的方法涉及薄层色谱法(3个)、氧化铝-硅镁微柱 层析法1个、酶联免疫法(3个)、荧光光度法(2个)、高效液 相色谱法(8个)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2个)。这些方法 各有优缺点:薄层色谱法、微柱层析法、酶联免疫法、荧光 计法等方法成本低、对设备和检验人员要求不高[11],样品 通常经过直接提取后浓缩检测,没有净化步骤或简单经 过石油醚和三氯甲烷净化,为定性和半定量方法。高效液 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为仪器分析法,能够更 准确的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方法灵敏,但缺点是成 本高,对实验人员的要求较高。配合仪器方法的样品前处 理又分为佛罗里硅土柱净化(1个)、免疫亲和层析净化(9 个)以及多功能柱净化(1个),净化效果好,方法灵敏度提 高。除了表1总结的实验室用定性定量方法,农业部和国 家粮食局于2014年5月先后发布了3个基于免疫层析原理 的黄曲霉毒素现场筛查方法NY/T 2545—2014《植物性农 产 品 中 黄 曲 霉 毒 素 现 场 筛 查 技 术 规 程》[12] 以及NY/T 2547—2014《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筛查技术规程》[13], LS/T 6108—2014《粮油检验 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 测定 免疫层析法》[14]。这三个标准的发布简化了黄曲霉毒 素检测操作,降低了检测成本,可以在现场对样品进行大 量快速筛查,是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有益补充。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各国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
其中,真菌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危害物质。
因此,对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就对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讨论。
一、真菌毒素简介真菌毒素是由真菌合成的,具有一定毒性的天然化合物。
在我国,农作物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和致癌物质黄麴酸等。
它们都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引起肝癌、胃肠道疾病等。
二、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对多种真菌毒素同时进行检测。
但是,液相色谱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可能存在共淋巴机能和缺乏标准物质等。
2、毒素联合酶法毒素联合酶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敏感度高等特点。
同时它也能对多种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和鉴定。
3、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化学分离与检测真菌毒素的通用方法,主要用于含量较低的环境或食品污染样品中真菌毒素分析。
然而,气相色谱法存在检测范围和方法的升级需要等问题。
4、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检测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多种真菌毒素检测,具有特异性、灵敏度高等特点。
但是,质谱法也存在样品制备诱因较高和高成本等问题。
三、真菌毒素的检测建议1、在生产环节注重卫生和检测最好的方法是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防止食品被真菌感染。
同时,也应建立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
2、了解真菌毒素的来源和成因了解真菌毒素的来源和成因有助于在食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防止真菌污染。
3、选用适当的检测方法由于不同的真菌毒素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在进行检测和分析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四、结论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强,检测真菌毒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的检测方法,以获得更准确、可靠和有效的检测结果。
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的检测与控制研究

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的检测与控制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的不断延长和食品贸易的增加,食品中的真菌及毒素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真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对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进行检测与控制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真菌及其产生的毒素。
真菌是一类由孢子繁殖的生物体,生活在各种环境中。
其中,一些真菌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素、赭曲霉素等。
这些毒素在食品中的浓度一旦超过安全限量,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威胁。
其次,为了控制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检测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液相色谱联用质谱仪(LC-MS)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真菌毒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此外,还可以使用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快速检测方法,用以实时监测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
这些检测方法的出现,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可以及时监测和控制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
除了检测方法的研发,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的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方面,食品企业可以采取预防措施,比如加强原料检验,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另一方面,针对食品中真菌及毒素的特定问题,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生物控制方法,如利用具有抑菌活性的细菌或真菌来抑制食品中的有害真菌生长。
这些控制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的产生。
此外,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的检测与控制研究不仅关乎人体健康,还与食品贸易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
随着食品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食品贸易日益频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品污染问题很容易对其他国家造成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的检测与控制研究,以保障全球食品安全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食品中真菌及毒素污染的检测与控制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通过研发新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手段,努力降低食品中真菌及毒素的含量,以保证人们食用的食品安全无虞。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加,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真菌毒素是由霉菌等真菌生产的有毒化合物,存在于许多食品中,如谷物、坚果、蔬菜和肉类等。
这些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可以引发食物中毒,损害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
因此,研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十分重要。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包括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免疫分析法和生物传感器等。
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联用,通过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真菌毒素。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高技术水平的操作人员,成本较高,不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免疫分析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抗体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结合物的含量来判断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存在。
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食品检测。
目前,已经开发出许多基于免疫分析法的商业试剂盒,可以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然而,免疫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特异性较低、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等。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分子与检测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测定检测物与传感器之间的信号变化来检测真菌毒素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便携、实时监测的优点,并且可以在食品生产现场进行检测。
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如基于DNA、RNA、抗体和酶等的生物传感器。
这些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的检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应用。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在被研究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与分析,如纳米材料和微流控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低成本的优点,有望成为未来真菌毒素检测的重要方法。
粮食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真菌毒 素的检测方法有很 多种 比 测多种毒素 而同种粮油或其制品常易被 较 经典且已经形成 国家标准或行业标 准 多种毒素同时污染, 因此发展出了可同时
予 以 实 施 的 检 测 方 法 主要 包括 高 效 液相 测定多种真菌毒素的液质联用法 ( H P L C —
3 4食 品 安 全 导 刊2 0 1 5 年 1 o 月
wH O ) 的癌症研 究机构划 同毒素同时存在时 真菌毒效 液相 色谱法是 目前粮油食品中
类致癌物, 也 是 世 界 各地 农 产 品及 真菌毒素定量检测的主要方法, 其检测过 加效应 ( 如黄曲霉毒素和赭 曲霉毒素、 呕 定 为 1
在我国新近颁布的真 量、 持续摄入 时间, 环境 因素 ( 包括环境 过被污染的谷物、 饲料和由这些饲料喂养 检测中的关键步骤。 卫生 、 空气 质量 温度、 湿度 ) 等。 目前, 的动物所提供的动物性食 品进入人们 的 菌毒素检测标 准方法中 主要采用免疫亲 食物链 , 从而对人畜表现 出致癌性 、 遗传 和柱净化一 高效液相色谱法 , 该方法已经 毒I l 生 和致畸性。目 前, 全世界已有1 ∞ 个国 成为国家标准的主流方法。
危害较大的主要有黄曲霉毒素, 玉米 荧光 光度法 、 酶 联免疫 法、 胶体金 检测 对人类和动物有害。 ~种真菌可能产生多 种, 种毒素, 多种真菌可能产生同一种毒素。
赤霉烯酮、 呕吐毒素 、 赭 曲霉 毒素A 、 伏 条法等。
H T 2 / H T 2 毒素等。 其中 黄曲霉毒 通常粮食或饲料 中的真菌毒素并非单独 马毒素 ̄ 被世 存在 可能以一种或数种毒 素为主. 当不 素是天然 物中致 癌性最强的毒素 ,
家规定了 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的限量, 我
由于真菌毒素的种类较多 , 其化学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4/16
5
饲料、原料 小麦、大麦
玉米 花生饼 豆粕 稻谷
常见的真菌毒素
可能产生的条件 水分15%以上
产生的真菌毒素 AF、橘青霉毒素
水分13%以上 水分14%以上
/
AFL、ZEN、DON、 T-2
AF、环匹阿尼酸
真菌毒素含量较少
水分15%以上
ZEN
2021/4/16
6
真菌毒素的危害 —健康危害
黑葡萄穗霉
蔬菜残屑、秸杆、牧草
黑根霉
椰子、霉大豆
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 玉米、麦类 菌、三线镰刀菌、 串珠镰刀菌
2021/4/16
玉米、麦类、
毒素
主要症状及病变
黄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
麦角碱、麦角毒碱、麦角胺、麦角克碱等
肝癌
人:巴尔干肾炎 猪:肾中毒症、肾癌
麦角中毒(手足麻木、痉挛、坏疽等)
含有玉米赤霉烯酮的复合性毒素类 赤霉病变毒素
• 某些癌症以及克山病等都与真菌毒素中毒有关。
2021/4/16
7
• 1973年,湖北省黄岗、天门等10县发生赤霉病麦中毒3000余人,安 徽省也有200余人中毒。
• 1991年安徽、河南部分地区因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粮食霉变而在灾区农 民中引起较大范围的真菌毒素中毒,一些地区的发病率超过70%
• 自1972年至1987年,我国北方地区13个省发生食用变质甘蔗中毒病 案825例,死亡78人,其中河北乐亭一次中毒死亡8人,而且相当比例 的重病人遗留终生残疾
皮炎、卡他性咽狭炎、白血球缺失症、 经过气管的作用
岛青霉毒素、橘青霉素、皱褶青霉素、黄绿青霉素、红矢精、黄绿素、圆弧青霉偶氮酸
和F-2毒素等。
2021/4/16
3
产生真菌毒素的霉菌
• 曲霉属(Aspergillus Link):黄曲霉(A. flavus)、寄生曲霉(A. parasiticus)、赭曲霉(A. ochraceus)、杂色曲霉(A. flavus)、 烟曲霉(A. flumigatus)、构巢曲霉(A. nidulans)和棒曲霉(A. clavus)等。
2021/4/16
4
真菌毒素的危害 —经济危害
• 由于真菌的寄生和真菌毒素的产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降低 农产品和饲料品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全世界每年由于霉变污染 真菌毒素引起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损失达数百亿美元。
• 在我国北纬31°线以南地区采集的玉米、花生、花生油样品的阳性 检出率为22.9~68.1%,每年使粮食减产3~7%。1973年,小麦 赤霉病大流行,穗发病率50%以上,产量损失10~40%。据调查, 除粮食、饲料以外,在油料作物种子、水果、干果、蔬菜、调味品、 烟草、麻类、乳和乳制品、鱼虾、肉类、发酵产品等都发现了不同 程度的真菌毒素污染。
• 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 ex Fr):岛青霉(P. islandicum)、橘青 霉(P. citrinum)、红色青霉(P. rubrum)、展青霉(P. patulum) 和黄绿青霉(P. citreo-vinide)等。
• 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 ex Fr):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n)、 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茄病镰 刀菌(F. solani)、三线镰刀菌(F. tritinctum)和镳草镰刀菌(F. sporotrichioides)等。
• 1989年5月在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由于居民食用玉米赤霉烯酮 污染的荞麦造成乳腺病暴发,累计发病103例,患病率14.49%。
• 在消化道癌高发区的河南林县,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们摄食中的 DON、T-2毒素等含量与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2021/4/16
8
已知的与人体有关的主要真菌毒素中毒症
•
已知有200多种不同的真菌毒素,一般同时具有毒性强和污染频率高的特点。
•
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B1和M1(Aflatoxins,FB1、FM1);
•
赭(棕)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A);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
•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F-2));
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分布及其检测 方法研究进展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中药室 郑荣
2021/4/16
1
• 真菌毒素简介(种类,产生,危害,限度,检测 方法等)
• 几种真菌毒素(黄曲霉素,赭曲霉素,呕吐毒素, 伏马毒素,玉米赤烯酶酮,T-2毒素)
2021/4/16
2
真菌毒素的种类
•
真菌毒素(Mycotoxin),也称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镰刀霉素
恶心、猪的发情作用 急性胃肠炎 牛的肺浮肿 食物中毒性白血球缺失症
一种抗菌素、橘霉素 青霉震颤素A、烟曲霉震颤素 棒曲霉素 霉米上的樱红色、岛青霉毒素、瑰天精、
赤醌茜素 黑葡萄穗霉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对皮肤及粘膜的刺激、对肝脏、肾脏 的毒性
牛、马、羊:痉挛、 致癌性、变异原性 肝的毒性、肝脏的变易及肝癌
• 根据真菌毒素作用的靶器官或者真菌毒素引起的病理现象,可将真菌毒 素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震颤毒等。人或动物摄入被真菌毒素 污染的农、畜产品,或通过吸入及皮肤接触真菌毒素可引发多种中毒症 状。如致幻,催吐,出血症,皮炎,中枢神经受损,甚至死亡。
• 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还证实,许多真菌毒素还可在体内积累 后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类激素中毒,白细胞缺乏症等,对机体造 T-2 toxin,T-2);
•
伏马霉素;
•
展青霉素(棒曲霉毒素)(Patulin,PTL);
•
杂色(柄)曲霉毒素(terigmatocystin);串珠镰刀菌素(Moniliformin,MF)三
硝基丙酸;二乙酰镳草镰刀菌烯醇(Diacetoxyscirpenol DAS)、麦角碱、黄米毒素、
菌种 黄曲霉 赭曲霉
易感染食品
花生、大豆、菜豆、谷物及副产品 谷物、玉米、咖啡、火腿
麦角菌
谷物及副产品
三线镰刀菌 禾谷镰刀菌 瓜哇镰刀菌素 拟分枝孢镰孢变种、三
线镰刀菌 黄绿青霉以及橘青霉
谷物及副产品 麦类、玉米 马铃薯 谷物及副产品、谷核
米
圆瓜青霉、烟曲霉 扩展青霉 岛青霉
玉米、饲料 苹果、苹果酒和苹果汁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