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真菌毒素的检测解析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如曲霉属、青霉属及镰孢属,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易引起人和动物病理变化和生理变态的次级代谢产物。
研究证实,真菌毒素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可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部分真菌毒素已被证实具有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的“三致”作用。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 报告,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遭受真菌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千亿美元。
几种典型的真菌毒素及其危害:迄今发现已有300 种真菌毒素,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等。
不同种类的毒素有各自的特点及危害。
(一)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AFT是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包括B1,B2,G1,G2,M1,M2,P1,R1等十七种异构体。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荧光,根据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
AFT耐热,加热到280℃是才发生裂解而破坏,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很难将其清除。
AFT 在中性、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PH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钠盐,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能形成带有荧光的AFT。
1、易受污染的食品黄曲霉毒素对粮食食品的污染非常广泛,主要受污染的食品有: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棉籽、大米、小麦、大麦及豆类及其制品。
其中花生及其制品、玉米污染严重,其次是大米、大麦,豆类很少受污染。
2、对人体的危害AFT按急性毒性分级属于极毒类,其LD50为0.24~0.32mg/KgBW(雏鸭)对人主要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脑病。
黄曲霉毒素的慢性中毒发生在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表现类似雷耶氏症,如1963年发现于泰国的神经系统疾病,每年泰国有几百名1-13岁的儿童,由于类似于雷耶氏症的急性脑病和内脏脂肪变性而死亡。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发现历史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黄曲霉毒素B1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发展史1960年,英国发现有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以前没见过的病,被称为“火鸡X病”,再后来鸭子也被波及。
追根溯源,最大的嫌疑是饲料。
这些可怜的火鸡和鸭子吃的是花生饼。
花生饼是花生榨油之后剩下的残渣,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禽畜饲料。
科学家们很快从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一种真菌产生的毒素。
它被命名为“aflatoxin ”,就是全国人民在蒙牛的努力下学会的又一个科学名词——“黄曲霉毒素”。
自那以后,黄曲霉毒素就获得了科学家们的特别关照,对它的研究可能是所有的真菌毒素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目前发现的黄曲霉素有十几种。
蒙牛介绍给公众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出现在各种奶中。
M就是“奶”的意思。
它还有一个兄弟M2。
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
毒性最强的排行“B1”,B表示蓝色,因为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
除了亲兄弟B2之外,它还有堂兄弟G1和G2,因为在紫外光下发射黄绿色荧光而得名。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真菌是微生物中的高等生物,是一类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叶茎,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微生物。
自然界中的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可作为食品中正常菌相的一部分用来加工食品,但在特定情况下又可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
有些真菌本身不仅作为病原体引发人类疾病,其代谢产物真菌毒素(mycotoxins)也对人及动物造成危害。
真菌毒素是农产品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人畜进食被其污染的粮油食品可导致急、慢性真菌毒素中毒症(myco—toxicc)ses)。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麦、玉米、大米及花生等是居民的主要食品原料,每年因霉变而导致25000t粮食不能食用。
出口粮食由于真菌毒素超过输入国限量标准而遭警告或降低等级的现象时有发生。
某些食物中毒、慢性病及癌症的发生与摄入含有真菌毒素的食品有关。
1985~1992年,我国河南、广西、河北、安徽和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共发生由赤霉病麦或霉玉米导致的人畜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vnivalenol,DON)中毒15起。
特别是在1991年春夏之交,我国部分省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受灾严重的安徽、江苏、河南等省正值小麦收获季节,暴雨使小麦的收割、脱粒等操作无法进行,导致大量小麦发霉,仅安徽一省就有13万多人因食用霉变小麦而发生急性中毒,严重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一、真菌毒素的种类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了300多种结构不同的真菌毒素,其中已经被分离鉴定的有20多种。
Hesseltine就真菌毒素对农业及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对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黄曲霉毒素,其次为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0TA)、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橘青霉素(citrinin)、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ST)、展青霉素(patulin,Pat)、圆弧偶氮酸(cycloplazonlc acid,CPA)等,该项调查进行之时伏马菌素(fumonisins,FMs)尚未被发现。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花生及制品中的五种真菌霉素

( 1 . 惠州市质量计量 监 督检测所,广东惠州 5 1 6 0 0 3 )( 2 . 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惠州 5 1 6 0 0 7 ) ( 3 . 惠州市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中心,广东惠州 5 1 6 0 0 1 )
为8 6 . 8 ~ 1 0 2 . 7 %,精密)  ̄ R S D 为0 . 3 6 . 7 9 %。该方法快速 、灵敏 ,适用于花生及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 l 、黄曲霉毒素M】 、脱氧雪腐镰 刀 菌烯醇、赭曲霉毒素A 、玉米赤霉烯酮五种真 菌霉素的 检 测与确证 。 关键词:高效液相 色谱 串 联质谱;赭曲霉毒素A ;玉米赤
摘要 : 建立 了高效液相 色 谱- 串 联质谱 ( H P L C . MS / MS ) 测定花生及制品中 黄 曲霉毒素B 1 、 黄 曲霉毒素M】 、 脱氧雪腐镰 刀菌烯醇、 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五种真 菌霉素的快速分析方法。用 甲 醇. 水( 5 5 : 4 5 ,v / v ) 对样品进行提取 ,采用真菌毒素免疫亲和柱萃 取, 在E S I +  ̄ 式下采用 多反应监测 佃M) 模 式进行检测。目 标物在c 1 8 色 谱柱上 实现 了 有效分离, 在6 m i n 内完成一个样品的分析, 相
,
( 1 . H u i z h o u Qu a l i t y a n d Me a s u i r n g S u p e r v i s i o n T e s t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 H u i z h o u 5 1 6 0 0 3 , C h i n a )
关系 数 ( r 2 , n - 6 )  ̄ 于0 . 9 9 9 , 检测 结果 稳定, 灵敏。 黄曲 霉 毒素B l 、 黄曲 霉 毒素 Ml 脱氧雪 腐镰刀菌 烯醇 线性范围 o . 5  ̄ 5 0 . 0 / L , 检出
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

分析检测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柴彦军(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第一中学,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目的:对2020年在11个省份收集的85份玉米样品进行真菌毒素检测分析。
方法:采用胶体定量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试剂盒法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及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检测,并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最高含量为38.39 μg/kg,超标率为3.5%;呕吐毒素的检出最高含量为3 087.2 μg/kg,超标率34.1%;玉米赤霉烯酮检出最高含量为2 351.0 μg/kg,超标率为40.0%。
结论:2020年收集的玉米中真菌毒素超标率较高,其中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程度较重,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比其余的2种毒素污染轻,玉米中真菌毒素总体污染情况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玉米;真菌毒素;污染分析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人们已发现的真菌毒素有400多种,且在粮食和饲料原料中普遍存在[1-2]。
常见的真菌毒素种类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等,玉米、花生、稻谷、小麦等谷物及其制品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3]。
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玉米赤霉烯酮有雌激素作用,会造成神经系统亢奋,危害母畜的生殖系统。
呕吐毒素会引起猪拒食、生长能力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下降[4-5]。
真菌毒素的污染会给动物带来严重危害,人体也会通过食品的食物链传播间接遭受真菌毒素的危害。
通过对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的严格检测,监管与防治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污染是十分重要的。
在基层由于条件限制,无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玉米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不用大型仪器的前提下,快速了解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水平,对粮食质量安全控制与饲料原料质量安全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完整版PPT

五、真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中毒特点
• 21.真真菌菌毒毒素素的的中毒毒性特作点用
• 1真)菌与毒食素物有有几联百系种,,从主可要疑作食用物于中实可质检器出官真,菌据或此毒可素将,真从菌 患毒者素排分泄为物7种中:可检出毒素;
• 2肝)毒发、病肾有毒季、节神性经和毒地、区造性血,组但织无毒传、染光性过;敏性皮肤毒、胃 • 3肠)道有毒时、并呼发吸维道生毒素、缺以乏及,类但性用激维素生样素物治质疗。无效; • 4)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 5)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疗效很差或无效。
SN/T 1746-2006 进出口大豆、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验方法
急性毒性
2)减少粮•挑食选及去饲毒料的含水量 •放置去毒 • 根据对动物的半致死量(LD50),黄曲霉毒素属于剧毒物,其毒性为氰化钾的l0倍,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G2的毒性最弱
主要表现为肝脏细胞变性、坏死、出血等以及肾脏细胞变性、坏死
主要表现为肝脏细胞变性、坏死、出血等以及肾脏细胞变 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1-152℃,具有较强的抗热能力,加热到l10℃以上才被破坏,121℃高压加热25min仅少量被破坏
同一菌种或菌株往往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
(二)黄绿青霉素的毒性及检测
性、坏死 薄层色谱、HPLC、ELISA
222-2008 红曲类产品中桔青霉素的测定
AFG2、AFM1、AFM2、AFB2a、AFG2a、AFBM2、 AFGM2a外,尚有多种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异构物和 相似物 • 通常所说的AFT是指AFB1
(三)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 在紫外光照射下,B族毒素发出蓝紫色荧光,而G族毒素发 出黄绿色荧光
UPLC-MSMS

UPLC-MSMS摘要】目的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联用技术UPLC- M S /M S,同时测定小麦粉中5 种真菌毒素。
方法样品用84 /16 的乙腈/水混合液匀浆提取超声提取30 m in,离心后,上清液经MycoSep226 多功能净化柱净化,经AcquityUPLC BEHC18 柱( 50 mm × 2.1 mm,1.7 μm particle size)分离,6 m in 内5 种真菌毒素完全分离。
结果采用外标法定量,在2μg/L~100μg/L 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
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2%~110,RSD:1.7%~9.6%;检出限<2.0μg/kg。
结论该方法具有预处理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可适用于小麦粉样品中真菌毒素的确认和准确定量检测,可满足我国对真菌毒素的最低检出要求。
运用建立的方法对广东省各地的396 份小麦粉进行含量测定。
【关键词】外标法;UPLC- MS /MS;小麦粉;真菌毒素【中图分类号】R65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369-02大多数的谷物非常容易遭受真菌的污染,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 1]。
单端孢霉烯族B类毒素[Deoxynivalenol(DON)、3- Acetyldeoxynivalenol( 3- ADON)、15 - Ace tyldeoxynivalenol(15 - ADON)、Nivalenol(NIV)、Zearalenone(ZON)],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污染真菌。
如果食用含上述毒素的谷物食品,则会产生极大的毒副作用。
单端孢霉烯族B 类毒素能够导致厌食、呕吐、贫血、出血以及免疫抑制的症状[2]。
因此,欧盟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ON)等分别做出了500~1000μg/kg,20~75μg/kg的限量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规定谷物及其制品(大麦、小麦、麦片、小麦粉)中DON限量指标是1000μg/kg,谷物及其制品(小麦、小麦粉)中ZON限量指标是60μg/kg。
中药有害成分的检测方法

中药有害成分的检测方法中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使用。
然而,由于中药的种类繁多,并且往往以天然植物为原料,中药中存在一定的有害成分潜在风险。
因此,对中药中存在的有害成分进行检测是保障中药质量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中药中的有害成分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和真菌毒素等。
这些成分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作用,引发中毒和各种健康问题。
为了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需要进行有效的检测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有害成分检测方法。
首先,重金属是中药中常见的有害成分之一。
由于土壤、水源等环境因素的污染,中药中可能存在铅、汞、砷等重金属。
这些重金属会积累在人体内,引起神经系统、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的损伤。
常用的重金属检测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荧光光谱法。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分析中药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为判断中药是否超过安全标准提供依据。
其次,农药残留也是中药中常见的有害成分。
农药在种植过程中被使用,残留在中药材中,对人体健康有一定风险。
为了检测中药中的农药残留,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技术。
这些方法能够对农药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为中药质量的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中药中的霉菌和真菌毒素也是有害成分的来源之一。
中药常以天然植物为原料制成,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霉菌和真菌的污染。
霉菌和真菌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可能诱发肝脏疾病和免疫系统损伤等。
为了检测中药中的霉菌和真菌毒素,常用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霉菌和真菌毒素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检测,保障中药的安全性和质量。
总之,对中药中的有害成分进行检测是保障中药质量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和真菌毒素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中药的品质和疗效。
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药有害成分的检测方法必须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是一类常用的免疫酶技术。是将已知的抗 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 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 常用的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碱性磷酸酶(AP)。
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
(1)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
⑵呋喃环有双键者毒性强,具有致癌性; ⑶溶于油、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乙醚、石油醚;
⑷耐热,加热到280℃才裂解破坏;
⑸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稳定,在pH值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迅速 分解。
2.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急性毒性:剧毒物,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慢性毒性:动物生长迟缓,肝脏出现亚急性或慢性损伤。
4.检测 (1)薄层色谱法 (2)高效液相色谱法 (3)气相色谱法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第二节 主要真菌毒素及其检验
1.黄曲霉毒素 (1)特性 (2)食品中来源 (3)毒性与危害 (4)检测方法
霉菌
霉菌均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 形成菌丝体,菌丝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管状,2~10 um 比 一般细菌放线菌细胞大几倍至几十倍,与酵母菌相似,而 其菌丝又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再就是根据其功能不 同又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 无隔菌丝:菌丝为长管状,单细胞,细胞质内含多个核, 其生长过程只表现为菌丝的延长和细胞核的裂殖增多,以 及细胞质的增加,如毛霉,根霉,犁头霉。 有隔菌丝:为大多数的。菌丝由横隔膜分隔成成串的多细 胞,每个细胞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有些菌丝外观看 起来像多细胞,但横隔膜上有小孔,使细胞质或细胞核, 可自由流通,每个细胞功能也相同,如青、曲、白地霉。
4.卫生标准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食品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浓度为 15μg/kg。 美国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含量(指 B1+B2+G1+G2的总量)不能超过15 μg/kg 。 我国的标准 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 ≤ 20 μg/kg。 大米、其他食用油(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 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 ≤ 10 μg/kg。 其他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 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 ≤ 5 μg/kg。 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奶、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 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 ≤ 0.5 μg/kg。
第六章 真菌毒素的检测
主要内容
1.概述 2.真菌毒素分类 3.真菌毒素检测基本步骤
1.概述
真菌毒素--由真菌生产的有毒代谢产物。具 有毒性、致癌性、致突变型和致畸性等。 “毒蘑菇、迷神麦、醉谷病”
真菌毒素的危害: (1)引起粮食作物的病害和产品腐败变质; (2)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产生威胁。
2)动态样品的采集
用商品化的十字交叉切分自动采样器
(3)采样量
采大样,按四分法对角连续多次分样缩减至1-2kg,最后取代 表样全部粉碎。 美国农业部USDA的方法:成批样每批取3份大样,每份22kg。
实验室分析用的样品为1-5kg。
2.提取
1.提取溶剂
溶剂的选择取决于待测毒素的种类、毒素性质、毒素在提取溶剂中的溶解 度、提取溶剂的毒性价格、非测定成分在提取溶剂中的分配系数等。 选用:毒性小、极性大、价格低廉的溶剂系统 常用溶剂:甲醇、氯仿、丙酮、己烷、乙酸乙酯、乙睛和水中一种或多种 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抗体:抗AFB1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包被抗原:AFB1与载体蛋白的结合物 酶标二抗: 缓冲液:磷酸盐缓冲液、终止液1mol/L的硫酸 AFB1标准溶液:
步骤: 1.提取:10g样品+50ml乙腈-水
滤纸过滤
BSA洗
液稀释 2.测定:包被抗原包被酶标微孔板 洗液洗去多余抗原 加AFB1标准溶液 加稀释抗体(37度1.5h) 洗液 洗3次后,加酶标二抗( 37度培养2h) 反复洗后加底物溶 液 加终止液
2.提取温度
温度影响毒素的回收率,适当升高温度可以增加毒素的回收率。
3.食品基质 固体食品:选用浸剂、洗脱、索氏回流等方法。 液体食品:液-液分配方法。 提取酸性真菌毒素时,通常需提高提取溶剂系统中水相的pH 值,使其有效地将被提取物碱化或形成水溶性碱混合物后, 再进行提取。
3. 纯化
(包被—加样---加酶标抗原和待测抗原---加底物显色—终止
反应
(显色原理对照管由于只加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充分结合,
故分解底物显色深;测定管的显色程度则随待测抗原和酶标抗原 与固相抗体竞争结合的结果而异。如待测抗原量多,竞争性地抑 制酶标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使固相上结合的酶标抗原量减少。
固定OD值
(4)伏马菌素 自然界中最为普遍,毒性强,损伤肝肾功 能。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甲醇、乙睛等溶剂 中,在甲醇溶液中不稳定,在乙睛水溶液 中非常稳定。 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 (5)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头孢菌、镰孢菌、木霉菌等。 侵害玉米、小麦、大米、燕麦、大麦等。 无色结晶、在常温下非常稳定,难溶于水, 溶于极性溶剂,在烹调等加热过程中不会 被破坏,在紫外光下不显荧光。但T-2毒素 在紫外光下产生一种具有蓝色荧光物质 检测方法:薄层法
纯化:在确保不损失待测毒素的前提下除去干扰杂质的过程称 为纯化。 常用净化方法: 液-固萃取、液-液分配、化学吸附、色谱法、透析法以及 SFE法等。
使用最广泛的是色谱法。 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最常用)
吸附色谱柱常用的吸附剂: 硅胶、矾土、氧化铝、活性炭、弗罗里硅土 分配色谱柱常用的填充剂:硅藻土、纤维素。 固相提取(广泛采用) 免疫亲和柱IAC(应用于农产品的新技术)
3.真菌毒素检测基本步骤
1.采样和样品的准备
(1)采样的地点 根据分析目的的不同确定采样地点,如:农田、 仓库、加工厂、运输工具、零售商和医院等。 (2)采样方法 1)静态样品的采集 静态样品:麻袋、箱柜和车厢等容器存放分样品 均属静态样品。 采样工具:顶端尖锐的长柄采样钎子。 采样数量:小批量时采1/4;大批量时为整批麻 袋数
存在于:粮谷物、大豆、葡萄及葡萄酒、咖啡、可可和巧
克力、中草药、调味料、啤酒等。
检测方法:液相色谱法、薄层层析法
(3)杂色曲酶毒素 毒性:引起肿瘤 污染:小麦、大麦、玉米、花生、大豆、咖啡豆、火
腿、奶酪等。 易溶于氯仿、苯、吡啶、乙睛和二甲基亚砜,微溶于甲 醇、乙醇,不溶于水和碱性溶液。在紫外线照射下,具 有砖红色荧光。 检测方法:薄层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5.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①薄层层析法
原理:将样品经过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在波长365nm紫 外光下产生蓝紫色(B1/B2)或黄绿色荧光(G1/G2) 提取 检测 薄层板的制备 点样 展开与观察 定量试验
②高效液相色谱法
提取—净化—衍生—测定
③酶联免疫吸附法—竞争抑制法见教材P179
(7)棒曲霉毒素 苹果青霉、巨大曲霉 毒性: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有致癌、致畸 等 污染:大麦、小麦、面包、香肠、水果 (香蕉、菠萝、葡萄等),在腐烂的苹果 中较高。 分析方法: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
(6)玉米赤霉烯酮
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木贼镰刀菌 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而影响细胞核的 雌激素转录,刺激含雌激素受体的乳腺癌细胞的增长。
特性:是一种白色结晶化合物,不溶于水、二硫化碳禾四氯
化碳,微溶于石油醚(30-60),溶于碱性溶液、苯、二氯甲 烷、乙酸乙酯、乙睛和乙醇等。耐热性强,大于110度才能被 破坏。 易受污染:大麦、小麦、燕麦、稻谷、蚕豆、甘薯、甜菜、芝 麻等、虫害、潮湿气候贮藏不当可诱发产生。 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2.真菌毒素分类
按产生菌可分为:曲霉毒素类、青霉毒素 类、镰刀菌毒素类等。水活度(Aw对真菌 生长和产毒影响较大。 真菌毒素毒性: (1)致DNA损伤,有的致癌; (2)细胞毒性,有的破坏质膜和细胞酶的 作用 常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变米或灰变米中毒,赤霉沼渣粉中毒等。
(一)双抗体夹心法
酶标抗体和底物
待测抗原
特异性抗体吸 附于固相载体 洗
涤
洗 涤
洗 涤
(二)间接法
待测抗体
酶标抗抗体
洗 涤
洗 涤
洗 涤
(三)竞争法
酶标抗原
待测抗原
洗 涤
洗 涤
酶联免疫竞争法工作原理
(1)酶联免疫吸附O2,牛血清白蛋白,吐温-20
霉菌培养特性的鉴定
青、曲--察氏培养基,镰刀菌、芽枝霉--马铃薯葡 萄糖琼脂进行划线或点种于琼脂上,25~28℃, 定期观察。 ①生长速度:培养一定天数(5、10、15天)测 大小,描述常以极慢、慢、中等、快、说明。 ②菌的颜色:包括子实体,气生菌丝、菌核,埋 伏菌丝及其颜色。 ③菌落表面构造:蔬松,紧密、扁平、隆起,凹 陷,或皱褶,有无同心环,放射沟,并观察菌全 部,中心部,中间部分及边缘部分。 ④菌落质地:外观似毡状、绒毛状、棉絮状、羊 毛状、襄状、粉粒状、明胶状或皮革状。
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
3.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影响因素
培养基:花生、玉米等是黄曲霉的天然培养基。 温度和湿度: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产毒温度略低 于最适生长温度,黄曲霉毒素产毒温度28-32℃,相对湿 度85%以上。 水分:产毒的适宜水分活度为0.8-0.9。 pH值:最适pH值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