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常规检查的正常值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解读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解读大便常规检查是指根据大便的外观、性状、成分和病原体检测等项目对大便进行的一系列检测分析。
通过大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肠道内部的状况,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读一份关于大便常规检查的报告单。
大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项目:1. 外观和性状:包括大便的颜色、形状、质地、气味等,通过观察大便的外观和性状可以初步了解肠道消化功能、水分吸收情况、胃肠道功能等。
2. 隐血检测:隐血是指不可见于肉眼的血液,通过隐血试验可以检测大便中是否存在隐血,有助于排除或确诊消化道出血、溃疡、息肉等疾病。
3. 粪便常规镜检: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脂肪球、原虫、寄生虫等的检测,可以了解大便中是否存在炎症、出血、寄生虫等情况。
4. 寄生虫检测:可从大便中检测寄生虫的卵囊或幼虫,帮助诊断肠道寄生虫病。
5. 菌落计数和细菌培养:通过培养技术检测大便中的细菌数量和种类,有助于诊断肠道感染性疾病。
下面为您详细解读一份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报告单编号:XXXXX姓名:XXX 性别:XX 年龄:XX岁检查时间:XXXX 年 X 月 XX 日项目解读及参考范围:1. 外观和性状:大便呈黄色/褐色,形状正常,质地软,无特殊气味。
结论:正常。
参考范围:大便颜色正常为黄褐色,形状软,无明显异味。
2. 隐血检测:隐血试验结果为阴性。
结论:阴性。
参考范围:阴性表示大便中无隐血,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或其他疾病。
3. 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 <5/HP,红细胞阴性,脂肪球阴性,未观察到寄生虫或原虫。
结论:未见异常。
参考范围:正常人群的白细胞数一般不超过每个高倍视野5个。
4. 寄生虫检测:未检测到寄生虫卵囊或幼虫。
结论:未见寄生虫感染。
参考范围:正常。
5. 菌落计数和细菌培养:细菌计数为X * 10^6CFU/g,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结论:菌落计数正常,未见细菌培养的阳性结果。
参考范围:正常值范围为X * 10^6CFU/g。
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液1.血红蛋白【正常值】男:120--160克/升,女:110--150克/升【临床意义】血红蛋白的减少,可反映贫血的程度;增加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2.红细胞计数【正常值】男:4.0--5.5×1012/升,女:3.5--5.0×1012/升【临床意义】对诊断各种贫血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意义。
3.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0.2--1.5% 【临床意义】对于贫血的鉴别论断及抗贫血治疗的效果观察有意义。
4.血型测定【正常值】A、B、O、AB型。
【临床意义】确定各型血型。
5.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10×109/升,儿童:8--10×109/升。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各种炎症及某些血液病;减低:可见于再障及病毒感染。
6.白细胞分类【正常值】中性:0.54--0.75%,嗜酸性:0.005--0.05%,嗜碱性:0--0.01%,淋巴:0.2--0.4%,单核:0.03--0.08%. 【临床意义】通过观察各类白细胞的形态及百分比,对某些感染、寄生虫病、传染病及某些血液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7.异常淋巴细胞【正常值】0.048。
【临床意义】增高,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它病毒性疾病。
8.血小板计数【正常值】成人:100--300×109/升,儿童:120--250×109/升。
【临床意义】减少: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急性白血病,伤寒、脾功能亢进、化学药物中毒等;增多:在临床上较少见,有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术后等。
9.出血时间【正常值】1--3分钟。
【临床意义】延长:可见于血小板减少、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10.凝血时间【正常值】1--5分钟(玻片法);5--10分钟(试管法)。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各型血友病,DIC早期。
11.血块收缩时间【正常值】1小时开始收缩,24小时收缩良好。
粪便常规报告单

粪便常规报告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粪便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尽管它可能不是我们喜欢讨论的内容。
然而,粪便常规报告单却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粪便常规报告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粪便常规报告单通常包含了多个指标,如颜色、质地、气味、pH 值、隐血、有无寄生虫等等。
每个指标都能告诉医生一些关于我们肠道健康的信息,对于及早发现和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颜色这一指标。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颜色应为棕色,这是由于胆色素的存在。
然而,如果粪便呈现出其他颜色,可能表示我们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黄色的粪便可能是由于胆汁排泄不正常,而白色的粪便可能与肝脏疾病有关。
因此,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消化系统和内脏器官功能的线索。
其次,质地也是粪便常规报告单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如果粪便太硬或太软,都可能说明我们的肠道功能存在问题。
坚硬的粪便可能是由于水分不足或消化道蠕动不畅引起的,而软或稀的粪便可能是由于消化不良或感染导致的。
了解粪便的质地有助于我们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进一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气味是另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注意到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粪便会有一定的气味,但如果粪便的气味异常刺鼻或异味较重,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衡或存在感染的迹象。
通过气味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我们肠道中有无异常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等问题。
pH 值是关于酸碱度的指标,也是粪便常规报告单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 pH 值应在 6.0-7.5 的范围内。
如果 pH 值偏离这个范围,可能是由于消化道酸碱度失衡或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的,进一步说明我们的消化系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隐血是指血液在粪便中的检出情况。
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有隐血,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隐血的存在不一定意味着肠道出血,还可能是由于贫血、溃疡、息肉等其他因素引起的。
然而,无论何种原因,及早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
报告日期,2022年10月15日。
检查单位,XX医院。
姓名,张三。
性别,男。
年龄,35岁。
检查项目,大便常规检查。
报告结果:
1. 外观,大便颜色正常,形状规则,无明显异常。
2. 气味,大便气味正常。
3. 成分,大便中未见血液、脓液或黏液。
4. 酸碱度,大便PH值为6.8,属于正常范围。
5. 隐血,大便隐血试验阴性,未见明显出血迹象。
6. 寄生虫卵,大便中未检出寄生虫卵。
结论: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张三先生的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
建议张三先生继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注意饮食卫生,以维持肠道健康。
注意事项:
1. 饮食宜多样化,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 饮水量充足,保持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
3. 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食物。
4.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或腹泻。
以上为张三先生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就医。
祝身体健康!。
大便常规检查,可以检查出的疾病

大便常规检查 ,可以检查出的疾病大便检查在医学上被称为便常规,可通过对人体排出的粪便进行检查,辅助判断肠胃消化系统的运转,肝胆及胰腺等功能是否正常。
大部分患者通常对便常规避之不及,一旦提及便常规觉得尴尬和难为情,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这是一个较大的认知误区,便常规一般要对其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寄生虫卵等指标进行一系列检测,进而检查出人体隐藏的疾病,可作为身体健康的“预警器”。
那么便常规能检查出哪些疾病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是外形,通过肉眼对粪便样本的外形予以观察,可初步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近况。
正常情况下,成人粪便呈黄褐色,多为柱状软便,平均便量在100-300克之间。
婴儿粪便有金黄色的情况,并且会随着食物、用药、疾病的影响改变形态。
黑褐色柏油样便则说明体内食物残渣在小肠或上消化道停留时间较长,上消化道每日出血量可能超过50ml,红细胞被胃酸破坏后和硫化物结合生成硫化铁,促使大便变黑,患有胃癌、胆道出血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可能性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服用铋剂、活性炭或补铁剂,进食动物血液和内脏也会使粪便变黑。
若粪便中夹杂着鲜血,则称其为鲜血便。
这一类型的粪便多为鲜红色和暗红色,血液与粪便不混合的情况可能是由痔疮所致,上消化道大量、快速出血也会导致鲜血便。
另外,肛裂、直肠息肉等疾病也会造成鲜血便的产生。
倘若血便中存在粘液及脓液,可能是由克罗恩病、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这类疾病引发的;而且直肠癌也会出现便血,常见于老年群体,表现为血便混合,同样伴有粘液、脓液。
稀水样便对大众而言并不陌生,这多由腹泻导致的情况,可区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一般以急性肠炎为主。
水样便的情况大致相同,但米泔样便中的含水量更高,因其外观与淘米水形似而得名,多见于霍乱。
白陶土便是因为胆管梗阻,进入肠道的胆汁量减少,使得粪便内缺少粪胆素,呈白色及灰白色陶土状,由此可知,该情况与胆管癌,胆管结石与胰腺癌等疾病的联系较为密切。
此外,还可以借助显微镜对粪便进行观察。
大便常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大全)

大便常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1、颜色
黄褐色:正常粪便。
灰白色:服钡餐、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
绿色:服大量含叶绿素的食物。
红色: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红柿、西瓜等。
柏油样:上消化道出血等。
酱色:阿米巴痢疾、食用大量咖啡和巧克力等。
白色淘米水样:霍乱。
2、性状
成形软便:正常粪便。
球形硬便:便秘。
粘液稀便:肠炎、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粘液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酱色粘液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米泔水样便:若伴大量肠粘膜脱落,多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隐血试验
阳性:见于消化道的溃疡病、恶性肿瘤、结核、寄生虫病、炎症、痔疮等。
4、显微镜检查
正常人粪便:无红、白细胞、无寄生虫卵。
白细胞:见于消化道炎症,细菌性痢疾可伴有大量吞噬细胞。
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炎症等。
大量肌纤维、淀粉颗粒、脂肪球等: 见于消化不良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寄生虫卵:见于相应的寄生虫病。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检查粪便样本中的各种指标,可以匡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从样本采集、检查指标、结果解读和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相关内容。
一、样本采集1.1 采集器具选择: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时,应选择干净、无菌的容器,最好是带有密封盖的容器,以避免样本的污染和挥发。
1.2 采集方法:在排便后,用清洁的勺子或者专用的采集棒将粪便样本取出,并将样本放入容器中。
为了保证样本的准确性,应避免将尿液、纸巾等杂质混入样本中。
1.3 保存方式:采集好的粪便样本应尽快送到医院或者检验中心,如果不能即将送检,可以将样本放入冰箱中保存,但不宜超过24小时。
二、检查指标2.1 外观和性状:粪便样本的外观和性状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如颜色、质地、气味等。
异常的外观和性状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2.2 酸碱度和pH值:粪便的酸碱度和pH值可以反映肠道内菌群的平衡情况,异常的酸碱度和pH值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2.3 隐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的隐血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这对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果解读3.1 正常值范围:根据不同的检测指标,粪便常规检查有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3.2 异常结果的意义:如果检查结果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消化系统存在某种异常情况,如消化不良、炎症、感染等。
根据异常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3.3 结果解读的限制:粪便常规检查虽然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疾病可能不会在粪便中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因此,综合其他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症状是十分重要的。
四、注意事项4.1 饮食和药物的影响: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前,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食用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如红肉、某些蔬菜等。
大便常规报告

大便常规报告
大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项目,通过对大便的形态、性状、
颜色、气味、PH值等进行检测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肠
道疾病的情况,对于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便常规报告的相关内容。
大便外观,正常大便应呈棕色,软硬适中,形状规则,无异味。
异常情况下,
大便可能呈现黑色、鲜红色、黏液、脓血等异常情况,这些都可能是消化系统出现问题的表现。
大便隐血,大便中隐血的检测是常规的一项指标,阳性结果可能是消化道出血
的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大便PH值,正常情况下,大便PH值在5.5-7.5之间,PH值的改变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消化功能紊乱等情况有关。
大便寄生虫检查,通过大便寄生虫检查可以了解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包括
蛔虫、钩虫、绦虫等,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
大便常规细菌培养,通过大便培养可以检测肠道菌群的情况,了解肠道菌群的
构成和数量,对于肠道菌群失衡、感染等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便免疫学检测,通过大便免疫学检测可以了解肠道疾病的情况,包括炎症性
肠病、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大便常规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项目,对于了解消化系统功能、肠道疾病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生在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时,往往会结合大便常规报告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大便常规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障自身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常规检查的正常值
粪便显微镜检查如发现以下内容可能提示某些问题。
白细胞增加肠炎时白细胞数量一般少于15个/HPF、细茼性痢疾或阿米巴样痢疾时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白细胞数量也会增加,并能查到较多的嗜酸性白细胞。
红细胞增加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直肠息肉、痔疮出血、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
阿米巴痢疾时粪便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白细胞,细菌性痢疾中红细胞数量往往少于白细胞。
粪便中发现寄牛虫卵、虫体或原虫发现,则可确定有相应的寄生虫或原虫感染,这足有关寄生虫感染直接最肯定的证据。
其他发现当粪便中有较多的淀粉颗粒或脂肪滴出现时,可能与腹泻、肠炎或慢性胰腺炎有关;如有夏科雷登是结晶出现,则可以怀疑为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如有大量的上皮细胞出现,说明肠壁有炎症,如坏死性肠炎、溃烂性肠癌等;溃疡性结肠炎或细菌性痢疾时可发现大量吞噬细胞。
此外在粪便检查中还可发现肿瘤细胞、脂肪小滴等。
3、粪便潜血检查,也叫隐血试验、逆血试验
粪便潜血试验是用来检查粪便中隐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一项实验。
这对检查消化道出血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诊断指标。
临床意义:消化道癌症早期,有20%的患者可出现潜血试验阳性,晚期病人的潜血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并且可呈持续性阳性,因此粪便潜血检查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筛选的首选指标。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病人粪便潜血试验多为阳性,或呈现间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