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表里的生物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5篇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1、学会“惯、圃”等11个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2)指名读(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含全册考点梳理)

16.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没有什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不许动。
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进行体会。
(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表里的生物》预习单字迹清晰★、书写工整★、书写美观★一、快读默读课文,我大约用了_____分钟。
二、通过预习,我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我认为文中比较难写的生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还有以下问题不能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迹清晰★、书写工整★、书写美观★学习目标:1.会写“脆、拦”等八个生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一、看拼音写汉字。
1. 修理jī qì()2.高大的zhōnɡ lóu ()2. xì tǒnɡ()文件 4.声音hónɡ liànɡ()5. jiē xīn ()花园6.一位mánɡ rén()7.jiān yìnɡ()的石块 8.qīnɡ cuì()的声音9.dān diào()的生活 10.qǐnɡ qiú()帮助11.jiā sù()运动 12.旋转的chǐ lún()13.钢化bō li() 14.wéi kǒnɡ()落后15.chǒu è()的嘴脸 16.表情kǒnɡ bù()17.zhènɡ shí()材料 18.一只xī shuài ()二、品读课文,回答问题(1)“表里的生物”有什么特别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哪些语句能够证明“我”是这样的孩子?为什么?(每处一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迹清晰★、书写工整★、书写美观★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彩色的鸟》《我想知道里边有什么》,分别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证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导学案+精品教案

16《表里的生物》导学案忆中的珍宝。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2)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4. 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 指导书写。
① 田字格出示: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② 教师指导书写“蟀”字:左窄右宽,“率”的第三笔是撇折,不是点。
③ 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2) 布置作业:写一写你儿时的有趣经历或一个发现。
【设计意图】从对题目的理解讲到结尾部分的含义,看起来似乎有些跳跃,事实上,这样 把前后都连贯起来了,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安排小练笔,用意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 方法迁移到练笔中来。
>板书设计猜测 表里有个生物证实 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 逢人便讲 父亲的话A 作业设计见系列《》或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本篇教学设计,突出了三个“注重”:1. 注重对课题的理解。
本课题颇有特色,意味深长。
探究课题含义,很有必要。
用旧式机械手表引入课题——“表 里的生物”,设置悬念:这块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去质疑,在 读中释疑。
2. 注重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 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教 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即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注重对人物特点的把握。
表里有“小蝎子”天真可爱求知欲强本次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目的地阅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字词(用时:18分钟) 点拨:把生字归类识记。
重点交流“玻、璃、蟋、蟀” 的书写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情况。
(1)出示本课难读和易读错的生字词,并指名读、齐读。
及时正音。
(2)强调本课生字的字形。
注意引导进行归类识字。
段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
(3)读文。
2.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表里的生物》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6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6个词语。
2.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村疏处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预设:诗人小时候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思考的孩子。
2.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冯至,我们先了解一下冯至的基本情况吧!冯至,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冯至写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板书:表里的生物冯至)设计意图:用冯至的现代诗引入,让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观点,旨在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启发思考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更为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6课《表里的生物》-人教部编版

2.教学难点
-生字词的准确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混淆形近字、同音字,如“蜻蜓”与“蜻蜴”,需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区分和正确运用。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对生物的描绘所要传达的深层意义,如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提到的生物及其特点。比如,蟋蟀、螳螂、蜻蜓等生物的习性。这些生物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作者对这些生物的观察和描绘。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这些生物的生动形象。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生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分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这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生物特点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为此,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表里的生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的小生物?”比如,蚂蚁搬家、蜜蜂采蜜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小生物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表里的生物》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部编版六年级下第16课《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第16课《表里生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8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4.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2.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
(打一生活物品)谜底:钟表钟表每天都伴随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它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是怎么回事?是表里有一个生物?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近课文《表里的生物》去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表里的生物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清脆拦住玻璃丑恶恐怖蟋蟀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小鱼游啊游,开火车读。
3.多音字蜇①zhē蜇人蜇伤②zhé海蜇转①zhuǎn 转弯②zhuàn 转动蒙①mēng 蒙骗②méng 蒙蔽4.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亮好听。
证实: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证明。
拒绝:不答应,明确地表示不愿意做或不愿意。
唯恐:唯独害怕(担心)。
单调:单一;重复而缺少变化。
神秘:难以捉摸;高深莫测。
轻易:随随便便;轻率。
洪亮:(声音)宏大,响亮。
本课指钟楼的钟响起。
恐怖:感到可怕而畏惧。
本课指“我”听父亲说表里有蝎子,以为蝎子是一种很恐怖的东西。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6《表里的生物》优质教案

《表里的生物》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脆、拦”等8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学会“机器、钟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懂得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条件。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脆、拦”等8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学会“机器、钟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懂得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歌曲展示: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预设:你的童年有趣吗?会唱的同学来唱一唱。
2.你们喜欢大自然的声音吗?预设:模仿蟋蟀、老虎、小狗等生物的叫声。
3.谈话导入:手表会发出声音吗?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那是什么发出来的呢?预设:表里会有生物吗?4.课题解读。
谈一谈对课题的理解。
你知道机械手表的工作原理吗?预设:机械表的动力来源是外部手工上发条,或者全自动机械表是通过振臂甩动手腕带动表中的偏心块旋转上发条,最终卷曲的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齿轮的动能,进行工作的,各齿轮间的传动比配置好,达到秒针的每秒一跳,分针、时针原理也一样,最终完成计时功能。
二、认读生字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2.和同桌互相指读生词。
三、内容感知(一)默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吧!(二)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任务。
(1)读一读:按照课文段落进行顺序读文。
(2)画一画:在你认为的关键词下面画线。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三)再读课文概括,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预设:小时候的“我”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
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
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8个字和“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
(打一生活物品),钟表。
2.师:表里面有什么东西?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
《表里的生物》。
3.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请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出示生字。
出示词语: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
3.再次默读全文,联系课题。
填一填。
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4.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
巴,一动就要蜇你”。
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指导朗读。
1.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2.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预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订正。
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
2.课文内容回顾。
导入课题。
二、精读理解,品读体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1.思考:表内的世界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2.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画出来做好批注,小组讨论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预设一: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预设二: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教师点拨: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
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
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3.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4.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预设: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5.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
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
全自动机械表工作原理
技术原理:手表运走能量靠的是发条的弹力提供的,当上满发条时,它的力矩较大,随着手表的运走,发条的发松,它的力矩也逐渐减小。
手表从上紧发条到24小时这段时间,它的力矩输出是平稳的,此时走时也比较精确,误差小。
而超过24小时以后,发条力矩会急骤下降,走时误差增大。
为确保手表走时更准确,所以要每天定时上满发条。
主要特点:全自动机械表不用电池,有些是带手动上发条的,有些不带,但还是有手动上发条的最好。
一般在发条上满的情况下可以连续运行30小时左右,看机芯而定。
老年人和常坐办公室以及运动少者最不适宜佩戴此类手表,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佩戴者定期给手表手动上弦。
自动机械表在常温下,24小时误差在±45秒者为正常误差。
因自动机械表须靠手臂的摆动而自动上弦,所以每天必须配戴八小时以上,才能确保计时准确。
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
这么说呢?“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嘀嗒,嘀嗒”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3.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4.布置作业: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你童年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