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

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

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一、引言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趋势。

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计量经济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不断地推动着理论和方法的进步。

本文将概述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发展、方法进步、数据驱动、政策分析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二、理论发展1.早期理论:计量经济学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和19世纪,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使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

早期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

2.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应用:20世纪初,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开始被引入计量经济学。

这些数学工具的发展为计量经济学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分析工具。

3.结构方程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结构方程模型(SEM)开始成为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SEM方法通过设定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经济现象。

4.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开始在计量经济学中得到应用。

这些方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非线性的经济关系。

三、方法进步1.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可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

2.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考虑了时间因素对经济变量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

3.面板数据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同时考虑了时间和个体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加全面地揭示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

4.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考虑了地理空间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为研究区域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四、数据驱动1.数据采集和处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据采集和处理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各种类型的数据(如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时间序列数据等)都可以被用于计量经济学研究。

2.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和分析数据。

计量的发展

计量的发展

一、近代计量学和米制的创立16世纪末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17世纪30年代,近代物理学之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了著名的落体实验和斜面滑球实验,论证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斜面上小球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运动距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1653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明了帕斯卡定律,166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意尔创立了波意尔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于1685年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和机械运动三定律的论证和描述,建立起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力学对热学、电磁学等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也为近代计量学的创建和测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在近代物理学实验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许多物理量,如:质量、力、长度、能量、速度、时间、加速度、压力、温度等;创造了许多测量仪器和装置,如天平、温度计、脉搏计、望远镜等。

但是,科学家们都越来越受到多种物理量单位制的杂乱和无规律的扰乱,无法准确地交流他们的实验结果,迫切需要确立能在国际间通用的物理量单位及其标准。

定量研究热现象的第一个标志是测量物体的温度。

1593年,伽利略利用空气受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原理制作了以空气作为测温物质的第一支温度计,但没有固定的刻度。

此后,又出现了以酒精或水银为测温物质的玻璃温度计,但因重复性不够好,并未形成测量标准。

1665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以冰或沸水的温度作为计量温度的参考点。

1703年,丹麦学者罗默则选用冰、水和食盐的混合温度作为零点。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脱首先用水银制成了数值稳定的温度计,水银的使用大大扩展了测量范围,他选定了两个参考点:以氯化铵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华氏度,以人体的温度为96华氏度,中间分为96等分。

后来,又作了调整,以水的沸点为212华氏度,纯水的冰点为32华氏度。

调整后的人体温度为98.6华氏度,至今一些西方国家仍沿用这种华氏温标。

1742年,瑞典物理学家摄尔西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测温系统,以水银为测温物质,将水的沸点定为零摄氏度,冰点定为100摄氏度,成为百分度的温标。

中国计量发展史

中国计量发展史

中国计量发展史
计量是指测量和检定各种物质、能量、物理量、化学量等,其目的是保证各种标准的一致性,保证各种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靠性。

中国计量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制作计算器的技术,计量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清朝时期的乾隆年间,计量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强制性的计量规定和标准,如《度量衡制度》、《乾隆角器法令》等。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文化名人对于计量的论述和研究,如首创刻绘天球仪的郑板桥、著名数学家李冶等。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并逐渐引进了先进的计量设备和技术,形成了现代计量的基础。

1949年后,中国计量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计量法规体系和计量标准体系,加强了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了计量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

2014年,全国计量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计量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到2020年,中国计量事业已经进入了“十三五”规划期,加快推动计量科技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计量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论述我国计量发展简史,国际计量发展简史,对他们的发展脉络进行

论述我国计量发展简史,国际计量发展简史,对他们的发展脉络进行

论中国古代计量与现代计量的发展一、度量衡“度量衡”名称源自《书•舜典》“同律度量衡”。

《汉书•律历志》阐明其意,随后历代都沿用这个名称。

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

二、度量衡的起源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人类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包含着对事物轻重、多少、大小、长短、软硬等的思考过程,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

在自然界漫长的生活中,人们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耳听、眼观、手量来进行测量。

由此来作为"计量基准"依据,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其它天然物如动物丝毛、植物果实或动物等。

正如《孔子家语》所云“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

可见,先辈们的传统计量是以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

我国计量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公元前26世纪《大戴礼记五帝德》中黄帝设置了"衡、量、度、亩、数"五量。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

禹在治理水患、划分九州的过程中,就以自己的身长和体重作为长度和质量的标准,治水时还制作了准绳为测量工具,建立了初步的度量衡制度。

这种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计量有了自己的起步。

传统计量是在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开始自己的发展步伐。

进入夏朝以后,中华大地出现了国家这一社会组织形式,在国家形成以后,国家机器的运转:征收赋税,发放俸禄,造兵器,建城池,修水利,生产分配、交换等等,都离不开计量的技术保障。

因此,夏朝的建立,度量衡制度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政论家进一步主张把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作为治国方略。

《管子•明法解》说:“明主者一度量、立仪表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淮南子•本经训》则认为:“谨于权衡,审乎轻重,足以治其境内矣”。

其意为“推行划一的度量衡制度,谨慎法度宽严,天下的民众就会遵从国家的法令,服从君主的统治”。

到了商朝,度量衡的应用更加普及,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世界计量发展的历程

世界计量发展的历程

世界计量发展的历程计量,作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工具,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量的方式、工具和标准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带您回顾世界计量发展的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揭示计量如何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1. 古代计量:简单工具与标准在古代,计量主要依赖于人体、简单的工具和自然物体。

例如,人们使用手臂、脚步和谷物来测量长度、面积和体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精确的工具,如埃及的丈量棒、中国的木工尺等。

这些工具虽然简单,但为后来的计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中世纪计量:标准化与精确度提高中世纪时期,随着贸易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人们对计量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一时期,计量器具开始标准化,并且有了更严格的校准制度。

例如,欧洲的“米”和“千克”基准逐渐确立,为全球计量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工业革命:机械化与标准化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量器具的革新。

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精确的机械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等。

同时,国际计量大会的成立促进了各国计量标准的统一,为全球贸易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4. 20世纪至今:科技驱动的计量革新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对计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计量器具的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例如,原子钟、激光干涉仪和质谱仪等高科技计量设备的出现,为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生活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国际计量局(BIPM)的成立和米制公约的签署,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计量标准的统一和协调。

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国际单位制(SI),这一制度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科研、工程、贸易、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计量基础。

世界计量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球的过程。

每一次技术的突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都推动了计量的进步和创新。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量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世界计量发展历程

世界计量发展历程

世界计量发展历程
世界计量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古典阶段:计量起源于量的概念,量的概念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就开始形成。

人类在同自然界漫长的斗争中,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并学会了用感觉器官进行计量。

这是一个以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

- 经典阶段(近代阶段):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计量经典阶段的开始。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计量摆脱了利用人体、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的原始状态,进入以科学为基础的发展时期。

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大都是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实物基准。

- 现代阶段:现代计量的标志是由以经典理论为基础,转为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转为微观自然基准。

现代计量以当今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使基本单位计量基准建立在微观自然现象或物理效应的基础之上。

现代计量基准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为现代计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量的发展历史

计量的发展历史

---------------------------------------------------------------最新资料推荐------------------------------------------------------计量的发展历史第二章计量的基础知识1/ 32第一节世界计量的发展阶段一、古典阶段二、经典阶段三、现代阶段---------------------------------------------------------------最新资料推荐------------------------------------------------------ 一、古典阶段1、社会背景:农牧业和手工业时代 2、特点:古典阶段是以权力和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没有或者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作为最高依据的计量基准,多用人体的某一部分、动物的丝毛或某种能力、植物果实、乐器以及物品等。

案例: a) 我国古代的“布手知尺”、“掬手为升”等;b) 英国的“码”,是英王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指尖的距离;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英亩是二牛同扼,一日翻耕土地之面积,等等。

3/ 32二、经典阶段1、社会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2 、标志: 1875 年“米制公约”的签定,可认为是经典阶段的开始;3 、特点:计量基准已开始摆脱利用人体、自然物体等的原始状态,进入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发展阶段。

但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都是在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器具或现象。

典型案例:米制公约的确立。

---------------------------------------------------------------最新资料推荐------------------------------------------------------ 1775年,法国创立了一种新的计量单位制,它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名为“米突”;以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重量(质量)作为重量(质量)单位,定名为“千克”;以米的十分之一长度的立方作为容量的单位,定名为“立特”。

计量学发展史

计量学发展史

计量学科在世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计量这个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一直被称为“度量衡”。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的大一统国家,施秦制,统一度量衡。

从我国几千年前就开始有了统一的计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计量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在世界上,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社会科学领域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在不同的时代,计量学科的意义与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一. 计量学科在古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以中国为例,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内含着一部量和单位制的计量发展史。

在古代,计量的范畴一般都局限在“度量衡”,只是到了近现代有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需求促进,才形成近现代计量。

而在这一时期,度量衡在这个时代起了特殊的作用于意义。

度量衡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从植物的采集猎取,肌体对气温的感受,对日月星辰的变化和观察等,逐步有了数和计数的概念。

从食物的分配,石块木棒简单工具的制作,逐步有了量和比较的概念。

最初,人们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手等感觉器官,逐渐发展到以人的某一部分为参考来比较区分。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随之出现了进行交换活动的“市”,当时的交换仅是原始的物物交换而已。

“市”的出现与发展为早期的度量衡器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在父系社会后期,又出现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这次分工促进了市的发展,交换成为经常性的人类生活活动。

这使度量衡得以产生。

有记载,黄帝“设五量”,指权衡、斗斛、尺丈、里步、十百,其中前三种就是度量衡,当时就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度量衡器具,也有了制度和管理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大禹治水,度量衡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秦朝统一中国,我国向封建社会转化,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度量衡的使用,促进了度量衡形成有定型的器具和成熟的单位制,这期间不仅是一种计量,还是统治阶级向劳动人民收取赋税的经济统治工具,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姓名:XXX
1 计量学的发展
1).原始阶段
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

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

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

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

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

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

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

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

以当时先进的科学方法,制定了单位量值标准,不断完善测量器具和
则量方法,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文明,都能在时空坐标上定格记录下来,其量化的数据真实、可比。

中华悠久的文明史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许多与计量有关的器物和文字资料,记录和讲述了一个个生动而有价值的故事。

如考古学家曾统计过,在100多座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不等的天平、砝码,它们是用来称量可切割的黄金贷币的。

反映了楚地盛产黄金、经济繁荣、商贾活跃的社会面貌。

而掌握着大量财富的王公贵族和豪商们,死后仍然向往着升入天堂,继续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天平、砝码便成为随葬品埋入地下。

又如留存至今的“商鞅铜方升”,器壁刻铭详尽,其中“十八年”即器的制造年代在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的公元前344年,为了统一秦国度量衡而由官居卿相的商鞅亲自督造的。

“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说明当时已普遍使用“以度审容”。

“齐卿大夫众来聘”,一方面是记录了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也可能有两国共同商定过有关统一度量衡的内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又将诏书加刻在器的底部。

一件量器所刻铭文,向后人讲述了秦国几百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几乎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历史功绩。

秦权、秦量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据粗略统计,出土地域囊括了被统一的每一个诸侯国旧地,数量多达百余件。

这些都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决心和雄才大略。

中国古代计量技术,在历代史籍中都有辑录。

研究者根据文献记载,对照所能见到的器物,考释其铭文,测量其实际数值,模拟、复
现其计量功能,使尘封的古老科技重现光彩。

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总结了前人的智慧,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以黄种、累黍定度量衡标准的理论,后载入《汉书?律历志》。

即以音频定长度,用累黍为介质加以复现。

声与量皆为无形之物,量尚可通过度量衡量测出来,而在古代,声是无法测量并保存的。

如何让以黄种定度量衡这一科学的设想得以实现,刘歆等先哲们通过反复试难后。

提出以黍为介质,即选用中等大小的自然物“黍”,横排90粒得黄钟律管之长(9寸),加一寸即一尺。

律管之积约容1200粒黍,与一龠的容量相当,二龠为一合(16.2立方分)。

积1200黍之重约12铢,24铢即一两。

这样便形成了一组参量公式,厘定出度、量、衡三个单位量。

从此这一量化了的公式便成为其后历代制定当朝制度时可遵循的古代标准,既可以用度量衡来定律,又可以用律来校度量衡。

近现代许多学者对此做过大量的理论推算和实物验测,证明这一公式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在一定误差范围内也是可以复现。

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法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起,德国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的自然科学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家受牛顿力学的影响,在实验科学中取得许多重大突破,如:焦耳定律、卡诺热循环理论、安培电流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拉瓦锡氧的发现和氧化学说等。

相继建立起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学科并得到了技术应用。

数学长足进步,不断推出新概念和新方法。

天文学、地学有很大发展。

光学、生物学、有机化学也随之兴
起。

科学的进步为计量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现代阶段
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过度到微观量子基准。

国际上以正式确立的量子基准有长度单位米基准、时间单位秒基准、电压单位伏特基准和电阻单位欧姆基准。

从经典理论来看,物资世界在做连续的、渐进的宏观运动;而在微观量子体系中,事物的发展是不连续的、跳跃的也是量子话的。

由于原子的能级非常稳定,跃迁时辐射信号的周期自然也非常稳定,因此跃迁所对应的量值是固定不变的。

这类微观量子基准,包括1960年用氪86原子的特定能级跃迁所定义的米、1967年用铯133原子特定能级跃迁所定义的秒等,提高了SI 基本单位实现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但是,它们仍与某种原子的特定量子跃迁过程有关,因而尚不具备普实性。

最好的方案是用基本物理常量来定义计量单位。

例如:1983年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行进的长度,既认为真空中光速作为一个定义值恒为299792458m/s(约30万公里/秒);而长度事实上变成了时间(频率)的导出量。

这种定义通过不变的光速给出了空间和时间的联系,使新定义的米只依赖于目前测量不确定度最小(10-15量级)的频率,从而更具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普适性。

以上主要是从量的定义上划分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计量在古代是各国独立产生,并作为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部分继承和发展,直到19世纪,各国使用的计量单位及其进位制度、计量器具和管理措施等彼此差异甚大。

计量学长期停留在记述各种计量单
位和换算各种关系的阶段上;计量管理工作都是各国、各地区各自为政。

随着工业和国际贸易、特别是物理学等实验科学的发展,需要测量的量已从传统的度量衡剧增至上百个。

18~19世纪,欧美科学家开始创建一种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可在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制。

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各国计量制度趋向统一;1955年签订《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和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国际单位制,标志着各国计量制度基本统一和计量学的基本成熟。

计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沿着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不断完善国际单位制及其实验基础,使单位的定义及基准、标准建立在物理常量的稳固基础上;二是推动全球计量体系的形成,逐步实现国际间测量与校准结果的相互承认,以适用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进展的需要。

从冶金计量的角度考虑,计量与控制的结合将把冶金计量工作推向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2 计量学与测控技术的联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光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

它的专业面广,小到制造车间的检测,大到卫星火箭发射的监控。

本专业最令人感兴趣的方向恐怕要数光盘生产了,很多同学认为这属于制造业,实际上由于对精度的严格要求,使它归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考生对本专业存在
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也是很浅薄的错误。

我们可以听听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位同学的话,他说:“进入大学以前,我认为我将来的工作就是拿着大三角板,到处量量,呵呵,谁知开始上专业课了,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专业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纳米啊,都是我们测试的手段。

这些技术的实现都与计量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