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时期史籍概述

合集下载

第十章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档案文献编纂

第十章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档案文献编纂
(一)冲破经书光环,明确《尚书》性质 《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是中国历史 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档案文献汇编。汉武帝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尚书》处在崇高无 上的经书地位。在经书光环的照耀下,人们不 可能客观认识《尚书》的性质。
(二)区别史籍为“当时之简”与“后来之笔”
刘知几《史通》史学贡献之一是他的 史书分类思想。他对史书的分类可以从不 同角度分析,如他从体裁上将史书分为 “六家”和“二体”。
5、简述隋唐至宋元时期诏令奏议集的编纂情 况。 6、简述隋唐至宋元时期以档案材料为主的制 度史的编纂情况。 7、论述刘知几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8、论述宋绶、宋敏求父子的档案文献编纂实 践与理论。 9、简述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
(二)宋元时期政治与文化学术概况及其对档案 文献编纂的影响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 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北宋政权一 直受北方辽、西夏、金等州,偏安江南,史 称南宋。
二、隋唐至宋元时期档案文献编纂成果述要
第十章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档案文献 编纂
【本章要点】 ●隋唐至宋元时期政治学术文化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影响 ●隋唐至宋元时期档案文献编纂成果 ●刘知几的档案文献编纂学思想 ●宋绶、宋敏求父子的档案文献编纂实践与理论总结 ●赵汝愚的档案文献编纂实践与理论总结
第一节 隋唐至宋元时期档案文献编 纂总述
一、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学术概况 及其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影响 (一)隋唐时期政治与文化学术概况及其对档案 文献编纂的影响 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 立隋朝。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统一全 国,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第四节 赵汝愚的档案文献编纂 实践与理论
一、赵汝愚与《宋朝诸臣奏议》的编纂
赵汝愚,字子直,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 (1140年),卒于庆元二年(1196年)。宋太宗长 子元佐的八世孙。“早有大志,每曰: ‘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概述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概述
❖ 宋王偁《东都事略》130卷
❖ 总计这时期共修纪传体史 籍17种;前15种先后得到 了官方的承认,取得了 “正史”的尊称;后者郑 樵《通志》在史学上也占 重要地位,王偁《东都事 略》对研究北宋史有重要 史料价值。
2、 编年体史书
❖ 司马光《资治通鉴》354卷 ❖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
编》520卷 ❖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
❖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 (593年)曾“诏人间 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 者,皆令禁绝。” (《隋书·高祖纪下》) 这一命令,不仅说明了 封建统治者对历史著作 的重视,而且要把国史 的纂修工作垄断在最高 统治者手中。
❖ 李渊于武德五年(622年) 在《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 中明确指出编撰史书必须 做到:“考论得失,究尽 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 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 将来。”(《唐大诏令集》 卷81)这实际上就是唐 代统治者撰史的指导思想。
欧阳询艺文类聚100卷虞世南北堂书钞173卷宋李昉等太平御览1000卷宋王尧臣崇文总目60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22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
一、隋唐宋元时期社会发展状况
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
会的高度发展时期。从 581年隋朝建立到1368 年元朝灭亡,历时780 多年。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1000卷
❖ 王钦若《册府元龟》 1000卷
❖ 王应麟《玉海》200卷
❖ 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
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
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
❖ 目录书:
排而成,为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阅读、
❖ 宋王尧臣《崇文总目》 检索图书的工具。它是
60卷
目和录的总称。“目”

高考专题.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考专题.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通史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概览
总述: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
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 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 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的政治制度
(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①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
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②作用: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
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热考重点深化 1.“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形式上都有权力分散、权力制衡
的性质,但本质上完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加
强君主专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全由皇帝掌握;西方三权分立的目
的即在于防范专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本
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 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
针对练1 (2016· 北京文综)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

七年级下册历史隋唐宋元明清介绍 300字儿

七年级下册历史隋唐宋元明清介绍 300字儿

七年级下册历史隋唐宋元明清介绍300字儿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

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

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明朝,由朱元璋在1368年,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建立。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由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确立。

高一历史隋唐到宋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隋唐到宋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隋唐到宋元知识点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但颇具影响力的朝代。

隋朝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开始,这一统一形势一直延续到宋朝。

在隋朝短暂而强大的统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隋朝的建立者是隋文帝杨坚,他统一北方后,受封为隋文帝。

杨坚实行改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度,倡导节俭务实的社会风气。

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统治则相对较为暴戾和奢侈,导致了国家政治和经济的衰退。

最终,隋朝被起义军领袖杨素领导的农民军推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和辉煌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他在西魏瓦解之后掌握了政权。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开创了诗歌、绘画和唐朝文化的黄金时代。

随着唐朝的衰落,宋朝逐渐崛起。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全国领导为目标的王朝。

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又进一步发展。

宋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举制度的提升,这使得社会上的才子辈出。

在宋朝,文人墨客的风气盛行,文化教育蓬勃发展。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这也是导致其丧失北方领土的主要原因。

但是,宋朝通过外交手段巧妙地维持了边疆的稳定。

与此同时,宋朝的内政也非常重要。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宋朝在管理国家和人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宋朝后期,蒙古帝国的崛起被视为宋朝衰落的象征。

蒙古帝国的成立标志着宋朝的灭亡,并建立了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元朝在中国实行蒙古族的各项制度。

然而,由于蒙古族的排斥和统治方式的不合理,元朝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动荡。

总的来说,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制度变革为后来的朝代和时期奠定了基础。

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演变和发展,也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因此,加强对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研究非常重要。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72课时(周4课时)(五)教学方法:①教师课堂讲授。

②多媒体展示原著原文,阅读。

③学生阅读、朗读、背诵、翻译、讨论发言等。

二、本文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教学要点: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

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内容:一、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二、唐修纪传史举要三、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四、元修纪传史举要五、选文《牛弘传》、《刘毅传》、《通志总序》、《王安石传》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教学要点:《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资治通鉴》介绍二、《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三、选文《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教学要点: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通典》及续编介绍二、《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三、《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四、选文《文献通考总序》五、《朱敬则请择史官》(自学)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教学要点: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二、选文《杨氏之宠》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教学要点: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通史串讲隋唐、宋元时期

通史串讲隋唐、宋元时期

通史串讲
隋唐、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 拓展7:宋代考核官吏的内容因职务而异, 据《宋史· 职官 三》记载, 以“七事”考核监司。七事为“一曰举官当否, 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 三曰户口增损, 四曰兴利除害, 五曰事失案察, 六曰较正刑狱, 七曰盗贼多寡”。以“四 善”、“三最”考核守令。四善为“ 德义有闻、清谨明著、 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三最为“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 治事之最; 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 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宋代 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是治吏的重要工具之一,事关对人 才的选拔任用,不仅涉及到对其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和 财经法纪的审计考核,而且还要做出评价,确定等级,作 为对官吏赏罚任免升降的重要依据。——《宋代对官吏经 济政绩的考核》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官吏考核的积极 意义。(6分) • ﹙2﹚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官吏考核的主要特点。(9分)
通史串讲
隋唐、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 拓展6 宋代养老制度 • 宋仁宗诏:“(西京)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 帛一匹。”“其父母年八十者,与免一丁,著为式。”(即“侍丁” 制度);据《宋刑统》的规定,除了谋反、内乱等死罪之外,罪人若 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岁以上,且“户内无周亲年二十一以上、五 十九以下者”,可以“申刑部具状上请听敕处分,若敕许充侍”(即 “权留养亲”制度。)宋朝,宗族福利开始制度化,如范仲淹创设的 范氏义庄。义庄就如一个公益基金,定期向族人或族中贫困、孤寒人 口发放钱米。后宋朝士绅纷纷效仿,成立义庄赡养族人。南宋《新安 志》载,新安“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 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为社,民甚乐之。”即民间结社互助养老。根 据北宋末的一项立法:“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 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 国家根据年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养济 标准;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原因将进入福利院的年龄线提高到60岁以上。 宋政府设立的福利院,包括京城的福田院、遍设于各州县的居养院、 养济院,收养的对象包括“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非鳏寡孤 独而癃老废疾、委实贫乏不能自存者”。 ——据吴钩《宋代养老制度对今天的启示》等 (1)据材料概括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9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20卷
❖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指篇名或书名, “录” 是对“目”的说明和编 次。
22卷
一、隋唐宋元时期社会发展状况
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
会的高度发展时期。从 581年隋朝建立到1368 年元朝灭亡,历时780 多年。
❖ 1、政治上,中央集权 进一步加强。中央确立 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 州县两级制;权力集中 在皇帝手里;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
❖ 2、经济上,隋唐继续 推行均田制;宋代租佃 关系发展;经济重心南 移。
二、 隋唐宋元时期古代史籍的发展
1、 纪传史书
❖ 自唐确立设馆修史制度以 后,这一时期由史馆编修 的史书:
❖ 唐修: ❖ 《晋书》130卷 ❖ 《梁书》56卷 ❖ 《陈书》36卷 ❖ 《北齐书》50卷 ❖ 《北周书》50卷 ❖ 《隋书》85卷
❖ 五代修: ❖ 《旧唐书》200卷 ❖ 宋修: ❖ 《新唐书》225卷 ❖ 《旧五代史》150卷 ❖ 元修: ❖ 《宋史》496卷 ❖ 《辽史》116卷 ❖ 《金史》135卷
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 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1000卷
❖ 王钦若《册府元龟》 1000卷
❖ 王应麟《玉海》200卷
❖ 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
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
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
❖ 目录书:
排而成,为指导阅读、
❖ 宋王尧臣《崇文总目》 检索图书的工具。它是
60卷
目和录的总称。“目”
❖ 元虞集、欧阳玄《经世大 典》880卷
❖ 4、 纪事本末体
❖ 南宋袁枢《通鉴记事本 末》42卷
❖ 宋章冲《春秋左氏传事 类始末》5卷
❖ 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 编记事本末》150卷
5、 地理、方志体史籍
6、 史学评论
❖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 志》40卷,后改称《元
❖ 刘知几《史通》,集唐代以 前史学评论之大成。是我国 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
2、 编年体史书
❖ 司马光《资治通鉴》354卷 ❖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
编》520卷 ❖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
年要录》200卷 ❖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
编》250卷
❖ 3、 政书体
❖ 起源于“三礼”:《仪 礼》、《礼记》、《周 礼》。唐代在“志”的基 础上产生了专门论述历代 典章制度的专著,记述完 备,对后世影响巨大。
❖ 政书体史籍分两种类型:
❖ 1)、是贯通历代的:
❖ 唐杜佑《通典》200卷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348 卷
❖ 2)、断代的:
❖ 唐李林甫《唐六典》30卷
❖ 宋王溥《唐会要》100卷 《五代会要》30卷
❖ 宋徐天麟《西汉会要》70 卷 《东汉会要》40卷
❖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2400卷
❖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 记》40卷
和郡县制》,今存34卷。 20卷,内外篇。
❖ 乐史《太平寰宇记》 200卷
❖ 王存《元封九域志》10 卷
❖ 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统 志》1300卷
❖ 7、 工具书 ❖ 类书:
❖ 欧阳询《艺文类聚》 100卷
❖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 ❖ 虞世南《北堂书钞》
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 173卷
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 ❖ 徐坚《初学记》30卷
❖ 李渊于武德五年(622年) 在《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 中明确指出编撰史书必须 做到:“考论得失,究尽 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 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 将来。”(《唐大诏令集》 卷81)这实际上就是唐 代统治者撰史的指导思想。
❖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 镜,以防己过”(《旧唐 书·魏征传》)
❖ 私家编修的纪传体:
❖ 唐李延寿《南史》80卷; 《北史》100卷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74 卷
❖ 宋郑樵《通志》200卷
❖ 宋王偁《东都事略》130卷
❖ 总计这时期共修纪传体史 籍17种;前15种先后得到 了官方的承认,取得了 “正史”的尊称;后者郑 樵《通志》在史学上也占 重要地位,王偁《东都事 略》对研究北宋史有重要 史料价值。
❖ 3、文化教育事业,科 举取士;造纸业、印刷 业发展,特别是毕升发 明活字印刷,促进文化 事业的发展;史馆修史 制度确立并发展
❖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 (593年)曾“诏人间 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 者,皆令禁绝。” (《隋书·高祖纪下》) 这一命令,不仅说明了 封建统治者对历史著作 的重视,而且要把国史 的纂修工作垄断在最高 统治者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