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专题卷

合集下载

2018届二轮复习: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220~1368年)(课件)(101张)

2018届二轮复习: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220~1368年)(课件)(101张)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三省体制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 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 (1)含义: 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授官的制度。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 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无法继续 下去;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2.元朝的政治制度 (1)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后期,相 权越来越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 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中国省制的开 端,影响深远。 (3)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制度创新 ①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参与军国大 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 使,元朝设中书省。 (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 ) 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 省制度。
(2)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 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 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3)影响 ①积极:a.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 选拔有真实才学的人为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 治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实现长治 久安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 统治的长治久安。 c.从世袭、举荐到科举考试,使读书、考 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消极: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八股取士, 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有真 才实学的人才。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2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2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第2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初步发展到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

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全面开发。

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路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上:思想上,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上,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____________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

2.隋唐(1)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____,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考试选官取代了按________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唐末“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3.宋元(1)宋代: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臵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收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____________,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________,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生产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宋代以后____________的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3)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________,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2018届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专题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菏泽市高三模拟考试)有学者认为:“全世界只有古代中国文明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

”该学者观点说明了古代中国()A.法律是愚化民众的工具B.人口流动不受身份限制C.人才选拔体现一定公平性D.官员选拔制度完全成熟解析:材料主要说的是人才选拔,材料中没有涉及法律问题,故A项错误;人口流动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全世界只有古代中国文明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可以得出人才选拔体现一定公平性,故C项正确;官员选拔制度完全成熟太绝对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7·滨州市高三模拟考试)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

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解析:据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可知,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故A项正确;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体现了尚书省权力的增强,而不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掌通章奏而已”“尚书职权逐渐提高”“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反映了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7·太原市高三联考)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掳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而不知,反为和解之”。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2018 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潍坊一中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1.“一尧二舜夏周,春秋战国战不休,三国晋一致,南朝北朝是仇家,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明清。

”这是同学们熟习的朝代歌。

依照朝代的更替次序,空缺处应当是A. 禹、东周、北魏、汉B.C. 秦、东汉、北宋、元D. B 商、秦汉、隋唐、元商、西汉、隋朝、唐本题主要考察古代中国的朝代发展次序,旨在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考生只要娴熟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先后次序就能简单作答。

公元前1600 年,商汤灭夏建立商代,因此第一个空填“商”;公元前221 年秦王赢政一致六国,成立秦朝自称始皇帝,秦以后是西汉和东汉,因此第二个空填“秦汉”; 581 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国隋朝, 618 年李渊建唐朝替隋朝,因此第三个空填“隋唐”;元代灭金建国,第四个空填“元”。

综上所述,B切合次序,其他三项时间次序不对,均可清除。

应选 B。

2.(原创)“夏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五代传,宋元后,皇朝至此完。

”依照朝代更替次序,文中空缺处应当是A. 商、唐、十国、明清B. 舜、秦、隋朝、明清C. 商、秦、隋唐、明清D. 商、秦、唐朝、明清C试题剖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初中历史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考生只需娴熟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先后次序就能简单作答。

公元前1600 年,商汤灭夏成立商代,因此第一个空填“商”;公元前221 年秦王赢政一致六国,成立秦朝自称始皇帝,秦之后是西汉和东汉,因此第二个空填“秦”; 581 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国隋朝, 618 年李渊建唐朝替隋朝,因此第三个空填“隋唐”。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先后次序3.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以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期间(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来)、辽、西夏、金、元、明、清。

2018届二轮复习: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课件)(159张)

2018届二轮复习: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课件)(159张)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开明的民族政策。 (2)武力征服东突厥和西突厥。 (3)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 (4)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官职且其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 (5)接受松赞干布求亲,派文成公主入藏。 3.开放的对外政策:设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到中国贸 易等。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Ⅱ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贞观之治 (1)政治方面: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完善 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 (2)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 (3)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Ⅲ 王安石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 (1)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辽和西夏的威胁。 (2)积贫积弱:财政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 弛,战斗力弱。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3.选官制度的变革 (1)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 使 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科举制 : (2)________ 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打破了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标志着我 国选官制度的成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2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含解析 精品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2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含解析 精品

第二讲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1.(2017·全国卷Ⅰ)阿凡题1086306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 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阿凡题1086307()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B 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解释历史具有客观性,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阿凡题1086308()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据材料看不出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饮茶,而B 项是“饮食习惯”属于偷换概念,故错误;D项错误,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南宋时期;材料中从北方嘲笑南方人饮茶到认可,这种变化说明了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2018届二轮:第一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一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专题卷)

2018届二轮:第一部分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专题卷)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精编优训)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B.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D.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解析:A[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掌握政治权力,世族经济是门阀世族政治的经济基础,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排除B、D;材料中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井田制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时间不符合,因此C错误。

]2.(2018·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周考)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

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

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A. 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表明女婢现象依然存在,故 A 项错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 项错误;儒学复兴是宋代,故 C 项错误;北朝时战乱,有些无主荒地无人耕种,所以女婢和耕牛均可授田,而到了隋唐,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严重,故D 项正确。

] 3.(2017·江苏单科,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C[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 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 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4)经济重心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 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 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发展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主干排查
归纳知识·点拨规律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 (1)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 的国家权力机关。 (2)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 ①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 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②运作程序: 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 设六部)。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③作用: 三省六部的职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三省相互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 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3)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一省 制保证了效率,但是威胁了皇权。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二轮:第2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专题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段测)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

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

这说明当时()A.外戚独揽国家大权B.门阀政治制约皇权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国家处于四分五裂解析:选B。

材料没有提到二王兄弟是外戚,故A项错误;二王是东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门阀士族,“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见其对政权的影响大,皇权受到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东晋国家的四分五裂,故D项错误。

2.(2017·南阳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

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这主要说明当时()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解析:选D。

据材料不能体现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说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以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

3.(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质测)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

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贵儒”又“尊道”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解析:选B。

“遵儒者之教”与“修身”“养德”说明儒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力,故A 项错误;王租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均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三国时期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延续性发展,并未走向断裂,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儒家与道家思想,未体现佛儒道三教并行,故D 项错误。

4.(2017·武汉三模)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C。

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力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5.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唐代()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解析:选C。

志文存在虚夸成分,但是并不全是夸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博爱众人”并不仅仅是佛教的思想且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集中于社会的上层,影响日常生活的说法不准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志文对墓主的推崇以及当时对高僧也往往如此称赞,说明当时社会上推崇儒家的礼教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

6.(2017·唐山二模)“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A.社会习俗B.区域经济C.边疆治理D.丝绸之路解析:选D。

诗里没有涉及社会习俗,故A项错误;诗里没有涉及区域经济,故B项错误;“应驮白练到安西”表达了诗人非常强烈地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故C 项错误;根据“白练”“安西”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可供研究唐代的丝绸之路,故D项正确。

7.(2017·洛阳高三质检)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盐铁司曾上奏说,“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

材料反映了() A.唐代茶税收入明显增加B.气候决定南北种植业差异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更快D.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解析:选D。

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与唐代茶税收入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并没有将南北方种植业加以比较,故B项错误;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并没有将南方商品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可知茶叶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因此说明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故D项正确。

8.(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唐末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

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

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

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B.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C.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D.理学由北向南逐渐传播解析:选C。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A项错误;支持变法的新党多为南方人而非支持变法群体多为南方人,故B项错误;新党为南方知识分子,说明南方学风相对开放,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理学的传播,故D项错误。

9.(2017·洛阳高三质检)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这说明古代()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解析:选C。

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体现监察官选任的要求而不是程序,故A项错误;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体现监察官选任的要求,与任用的对象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侧晓知治林”“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与加强皇权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7·太原高考考前质检)北宋时,商品经济发展,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

这表明()A.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B.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D.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土地制度的变化解析:选C。

材料不涉及土地买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的经济现象,非官方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间舍”“庄田置后频移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比较频繁,故C项正确;土地买卖依旧是土地私有的表现,故D项错误。

11.(2017·大庆三模)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

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B.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解析:选B。

材料与营造温馨气氛无关,故A项错误;儒道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体验,强调借物抒情,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表达政治理念,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可知并非再现客观真实世界,故D项错误。

12.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

”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

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A.注重实用性B.优先服务于农业C.满足了社会生产D.讲究“天人合一”解析:选A。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C、D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湖南四市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布,当时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中,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

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

“太学”中也设有博士,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为国家培养官吏。

这显然是模仿了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

至于教育内容,根据《北史》《旧唐书》记载中国典籍在高句丽流传的情况,由“五经”“三史”、《三国志》《晋春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而中国的史学和文学亦皆贯彻着儒学的精神。

由此可知,当时官方推行的是儒学的教育。

太学之外,民间普遍设立“扃堂”(扃,本义为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教授平民于弟,《旧唐书·高丽传》载“俗爱读书,至于衙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

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

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阳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

朝鲜李朝后期(17—19世纪),由于长达七年的反对日本入侵的壬辰卫国战争,加之北方女真族的两次入侵,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内外矛盾交困,封建社会急剧衰退。

朱子学日益流于空谈性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无补世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