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幼儿园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一、材料分析题概述分析历年综合素质真题可知,材料分析第一题考查职业理念的知识。
题目会给出一段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要求考生能够结合相关知识对老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具体的出题角度有以下四个,考试时会随机选取一个角度考查。
1.“教育观”的角度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在题干中看到“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某某老师的教育行为”,就应该结合教育观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如“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
2.“儿童观”的角度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在题干中看到“请结合材料,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某某老师的教育行为”,就应该结合儿童观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如“‘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全面发展的儿童观”“教育公正”。
3.“教师观”的角度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在题干中看到“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某某老师的教育行为”,就应该结合教师观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如“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4.“职业理念”的角度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在题干中看到“请结合材料,从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某某老师的教育行为”,就应该结合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的相关知识来回答。
材料分析的第二题考查教师的职业道德,题目会给出一段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对老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例如,题干会明确写道:“请结合材料,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某某老师的教育行为。
”二、总体答题思路总:开篇点出该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学习。
分:中间部分要回答老师的做法好在什么地方或者不好在什么地方。
在整理答案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材料找到对应的理论要点,二是要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总:最后进行小结,从案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可以表示为如下框架结构:总:评价(表明态度和看法)分:论点+结合材料阐述首先,分论点一+(分论点解释)……。
材料中,……,体现了……。
其次,分论点二+(分论点解释)……。
材料中,……,体现了……。
2021年中小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考前必背答题模板

2021年中小学教资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考前必背答题模板材料分析题答题思路:1.仔细审题,明确回答的理论方向2.回忆具体的理论内容3.快速浏览材料,把与理论相契合的教育行为勾画出来,并写出对应的理论内容4.总结提炼形成答案①总(明确态度)②分(理论+材料)③总(总结)职业理念一、题号:30二、考情:考查教师职业理念,会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三观中选取一观进行考查。
三、涉及知识点:教育观:即素质教育基本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致力于提高公民素质,应试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成绩2.面向全体学生(对象)参与机会均等;关注对象:关注帮助差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内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个人全面均衡发展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内容)尊重并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5.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限制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动手实践操作学生观:即“以人文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①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具有个体的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权责②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发展过程中的人③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个性与差异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①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②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③社区型开放教师④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记忆锦囊:建促放研2.教师行为的转变①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③对待自我,强调反思④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记忆锦囊:尊帮反合教育观材料题答题模板:答: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材料中某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
综合答题模板格式

精心整理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模板一、材料分析一答题模板:1.教育观(1(2②+③素+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材料做法(摘抄材料)+这种行为符合素质教育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
⑤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材料做法(摘抄材料)+这种行为符合素质教育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⑥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师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在这样一个时代,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材料做(32(1②学生是独特的个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材料中老师。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践行了这一点。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其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材料中老师。
行为,做到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这一点。
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从知识的灌输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⑤学生是具有明显发展特征的人。
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23.(1素质教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综合素质之材料分析题作答技巧

综合素质之材料分析题作答技巧在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的考试中,材料分析题所占分值比重较高。
分别分布在教师职业理念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两个部分,每部分一题,每题14分,共28分,因此需要大家重视起来。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材料分析题一般情况下材料给出的都是师生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以此师生展开对话或者解决事件的行为,问题通常是以某个知识点来评析某教师的做法。
解决问题步骤如下:格式以总-分-总形式展开:总:材料中某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错误的。
分:理论(考察的理论知识点)+解释(解释一下此条理论的含义)+材料中……(总结材料中与此知识点相关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
总:因此,材料中某教师的做法践行了/违背了XX知识点的要求,我们要引以为鉴/引以为戒。
注意:在分开论述时,如果问题中未规定答几个知识点,我们最佳的答题点为3到4条。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呢具体的表述吧。
1.材料分析题材料:磊磊爱淘气是班里出了名的鬼精灵,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说话,乱坐座位,拿笔戳前面的同学,作业做的也乱七八糟。
某一天,他又在课上做鬼脸,乱说话。
恰好此时,班主任老师从教室外面走过,发现了这个情况,非常生气,将磊磊叫到教室之外对磊磊说:“你不要上课了,叫你父母来学校,成绩烂成这个样子,还有脸在上课的时候打闹。
你父母什么时候来了,你跟你父母回家好好反省反省。
”闻听此言,磊磊低着头默默地流眼泪。
不敢言语,更不敢回家,只好尴尬地站在教室外面。
校长知晓了这件事情以后问清原因,先让磊磊回到教室上课。
事后,校长把累的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班主任老师的教育行为。
1.【参考答案】材料中,班主任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材料中,磊磊上课时候说话乱坐座位,作业做得也乱七八糟的状态,正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
word完整版本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学习材料学习材料分析题高频考点及答题技巧.docx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总结一下就是“提素、个性、创两全”。
在这五点中,后四点是经常考材料分析题的考点,大家在备考时要着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 对于这一点在材料分析题中考的较少,大家可以以单选题的形式备考,理解每一个规律的含义即可;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第三节、教师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角色的转变总结一下就是“学生反建社”:学生是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反是指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建是指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是指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精品

【关键字】作文、语文、建议、情况、思路、成就、地方、问题、要点、合理、公正、公平、健康、发展、发现、掌握、了解、研究、特点、关键、素质、能力、结构、水平、分析、把握、满足、坚持、鼓励、指导、帮助、教育、促进、提高、实施、积极性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试卷满分150分,材料分析题52分,其中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必会各出一道材料分析题,本文主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讲解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一、材料分析题的类型1、考察考生运用教师职业理念评析教学实例的能力。
通过展示教学实例,让考生在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实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者从教育理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角度进行评析。
2、考查考生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知识评析教学实例的能力。
通过展示教学实例,让考生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知识评析教学行为。
二、作答步骤1、先审题,通过阅读题目要求,确定题目类型。
2、回忆相关理论知识,对于掌握不熟练的考生,建议将相关理论知识罗列于草稿纸上,避免遗漏要点。
3、阅读材料,并结合理论知识,确定作答要点。
在阅读材料时,注意把握关键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帮助我们筛选信息、理解材料;通过阅读材料,将材料与理论知识一一匹配。
4、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答案的逻辑思路是总-分-总的结构,即总体评析材料、结合理论分析材料、总结意义和做法。
总结历年考题,材料的性质包括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及好坏结合的行为,其中出现好的行为的材料比例最大,以下分别论述。
材料中出现好的行为,总体作答思路为:(1)总体评价材料,如:“该教师行为合理,践行了……理念”;(2)分析部分,将要点逐条列出进行评析,如:“理论一+材料做法+分析”,“理论二+材料做法+分析”,“理论三+材料做法+分析”;(3)总结材料,分析意义。
材料中出现不好的行为,总体作答思路为:(1)总体评价材料,如:“该教师行为不合理,违背了……理念”;(2)分析部分,将要点逐条列出进行评析,如:“理论一+材料做法+分析”,“理论二+材料做法+分析”,“理论三+材料做法+分析”;(3)总结理论列举具体做法。
综合性学习类型及答题技巧

1: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阳光体育”活动。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积极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假如你是体育委员,请为你们班拟一个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方案。
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2: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语文活动项目?请列举三项:(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富有创意的活动建议。
(4)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上方言节目频频出现,校报记者请你结合此现象谈谈对推广普通话的看法。
例4:你们班开展了一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参与到这次活动之中,也一定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1)简单说说你们的活动过程:(至少四个以上)(2)如果你来持本次活动,你会采取哪几种活动形式来开展活动:(说出三种以上)(3)在这次活动中,你推荐的风流人物: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美国州立肯特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约翰·冈斯德和他领导的小组先为150名体重过胖者测试了记忆力和集中力,结果发现约24%的人有学习障碍,23%的人则有记忆不佳的问题。
冈斯德说:“肥胖影响数个生理机制,还会对脑部产生负面效果。
”为了验证减肥有助于改善肥胖者的记忆力和集中力,他领导科研小组为其中部分肥胖者施行了胃绕道减肥手术。
12周后,研究小组再次测试这些人的记忆力和集中力,发现那些在这期间接受胃绕道手术而成功减肥的人的记忆力和集中力有了进步。
至于那些没有减肥的人,却出现了记忆力和集中力继续衰退的现象。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
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三]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我们有一项针对目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全部学习时间中,拿出现1/4以上的时间学外语的大学生,占到了65%以上,有的人甚至拿出了3/4或者全部的时间来学外语。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及参考答案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及参考答案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有 3 道材料分析题,每小题 14 分,共 42 分。
其中,前面两道材料分析题一般从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这四个方向出题。
提问方式: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或教师观、学生观、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某老师的行为。
最后一道材料分析题如同语文阅读题,无固定出题方向。
以下是材料分析题答题思路。
1. 学生观答题思路老师的行为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人的发展都是独特的。
材料中,……说明老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因材施教。
其次,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
材料中……,老师看到了学生身上的潜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有着自己的意见。
材料中,……老师能够把学生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因势利导进行教育。
因此,作为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有问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2. 教育观答题思路材料中xx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恰当的,贯彻了素质教育观的理念。
首先,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材料中,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其次,素质教育观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材料中,老师在面对……的时候,并没有放弃该学生,而是耐心、细致的去帮助他,并且……,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最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材料中,老师……,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师观答题思路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是恰当的,贯彻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首先,在教师角色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材料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综合性学习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一、综合性学习考查(10 分)班里举办“汉字·经典·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下面一则材料:2012年 3 月起,某网站就“繁体字与简化字”做了一个调查,截至 2012 年 5 月 17日,参与投票的网友总人数达74658 人,调查结果如下:调查项目调查分项票数比例1.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不应该,太折腾,没什么意义29304票39.25%不应该,应让大陆以外华人学简化字15030票20.13%应该,可以重新找回汉字的古典之美23146票31.01%应该,有利于华人圈更好的交流7178票9.61%2.你对繁体字与简化字怎么看?文字是文化载体,简化字少了很多味道15094票20.22%只认简化字不利于古代文明的传承17312票23.19%文字只是沟通工具,越简单方便越好26440票35.14%汉字简化更便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15812票21.18% 1.仔细阅读材料内容,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调查项目1”所反映出的结论。
(4 分)截至2012 年 5 月 17 日,参加该网站投票的网友认为不应该恢复使用繁体汉字的占多数。
(或:截至2012 年 5 月 17 日,参加该网站投票的网友中,反对恢复使用繁体汉字的比支持的多。
)(答题要点: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结果。
若只简单列举数字,不进行比较,酌情扣分。
)2.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一直在变化,而凭借着自古就有的“识繁写简”的做法,汉字成为了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字,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
借助上面这个表格的信息简要谈谈“识繁写简”的意义。
(3 分)(3 分)识繁,有利于传承中华古老文明(“找回古典文化之美”等);写简,有利于普及中华文化(“方便学习、使用、沟通与传播”等)。
(“识繁”与“写简”的意义,能准确理解表格中的某一点或几点意义的指向,条理清楚,没有错误信息、语病等,即可得分。
)3.请你为本次系列主题活动设计一则简短、响亮的宣传语。
(3 分)(3 分) 符合活动主题,比较全面、简短、响亮,即可得分。
示例 1:热爱民族文化传统,写好汉字读好经典。
示例2:写好中国字,读好中国书,做好中国人。
示例3:书在口,字在手,中国印记在心头。
二、京北地区大致覆盖昌平、延庆、怀柔和密云四个区县,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和生态屏障地,保障全市50%以上的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
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以下两县治理河流流域、涵养京北水资源的两个相同的措施。
(4分)【材料一】延庆县治理白河流域的主要措施有:围绕白河主干河道,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营造水保林,发挥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以实现山区自然保水;规整河道,修建调蓄水量的橡胶坝、拦河闸等工程,以保护水资源。
【材料二】密云县治理石匣小流域的主要措施有:建设蓄水池、塘坝等小型蓄水工程,增加蓄水量;构建拦水、蓄水的三道防护体系,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以减少水土流失;推行清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以解决生态污染问题;营造适宜生长、具有保水保土功能的林草,以涵养水源。
4.相同的措施:①②4.答案示例:①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
②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4.答案示例:①种植保土保水植物②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5.答案示例一:措施得力,京北地区涵养水源功在千秋。
答案示例二:办法多样,郊区两县保护水源造福京城。
三、材料一: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习俗。
唐代赏月十分盛行,并将中秋节定为固定节日;两宋时期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取“人月共圆”之意。
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材料二:“中国月文化”资料采集卡类别:借月抒情诗编号:00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唐.李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答案】中国有悠久的“月文化” (中国人喜欢借月寄情)。
灯笼朱成玉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
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
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
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
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
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
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
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
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
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
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
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
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
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
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
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
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
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
“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
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
”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
”拴柱一个劲地道谢。
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
此时,我发现天空似乎昏暗下来,像要塌下来似的。
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
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1.选文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整体感知,概括信息]解题思路:分三步走:1、确定答题的区间(范围)2、在全文划出有关句子。
3、概括分点答题(1) 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
(3) 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
(意思对即可)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把握人物形象]解题思路: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再概括性格特点,结合文中的事例或句子。
答:父亲善良厚道,富有爱心,不图钱;手艺高超,做事严谨细致。
从文中“父亲做灯笼送给村人不收钱,甚至一年除夕把自己的灯笼送给拴柱”这些事情可以看出。
3、标题“灯笼”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标题的作用]解:标题作用:1、品析修辞生动性。
如《掌心化雪》题 2、点明写作对象(内容),点明主题。
如《藤野先生》《邓稼先》思 3、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路 [答案示例]:表层含义: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
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如《喂——出来》《大自然的语言》5、起线索作用。
如《背影》《羚羊木雕》《风筝》答:“灯笼”是全文叙事的线索,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4、文章中的“这”指什么?[筛选内容]解题思路:此类题一般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答案,在前面找居多!答:“这”指“那是所有灯笼中做得最好的灯笼,那是我们留着自己挂的灯笼。
可是父亲却白白将它送人了”的事。
5、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1)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的惦记着制造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
(2) 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解题思路分四步走:1、用了什么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人物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外貌)(有表现力的词语)2、结合内容分析:(如把比作生动地写了的特点)3、深层特点、品质、精神4、情感态度。
答: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惦记”“争着”这些动词把灯笼当作人来写,生动地写出了灯笼的光的明亮,写出父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6、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段落作用]解题思路:段落的作用:1、结构作用,2、结合具体内容和中心。
结构作用:开头:总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设置悬念。
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答: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父亲那种善良,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7、第二自然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解题思路: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答插叙。
补充写了父亲对穷人富人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衬托出父亲憨厚、善良,富有爱心,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的( B )。
解题思路:选择题中特别注意这些词语是否正确:如语言绝对化,如正面、反面、侧面,如倒叙、插叙,如时间、空间、季节,如论证方法不全,即使全有道理,但文章没有涉及就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