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梦的理解_New

合集下载

对中国梦的认识

对中国梦的认识

对中国梦的认识
1、“中国梦”是国家的梦。

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首要内涵。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强调以社会和国家为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功经验也证明:国家富强了,人民才会富裕,生活才会幸福。

2、“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实现民族复兴,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为大的梦想。

这一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3、“中国梦”是人民的梦。

国家富强之梦、民族复兴之梦,归根结底就是要成就人民幸福之梦。

只有人民实现了幸福梦,国家才算是真正富强,民族才算真正复兴。

人民幸福之梦,既是一个整体概念,也是一个个体概念。

4、“中国梦”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梦。

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

“中国梦”的实现,是机遇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优良传统和美好愿望的。

中国梦是什么意思

中国梦是什么意思

中国梦是什么意思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

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结合中国历史发展和个人生活变化,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结合中国历史发展和个人生活变化,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结合中国历史发展和个人生活变化,谈谈你对
中国梦的理解。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是:首先,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

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包括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民族的振兴崛起,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次,中国梦是每个个体的幸福与发展的梦想。

中国梦关注每个中国人的幸福与发展。

它呼唤社会公平正义,使每个人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公正的分配机制,实现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多样化发展。

再次,中国梦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梦想。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梦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梦想。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最后,中国梦是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梦想。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秉持和平发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共同促进全球发展与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既涉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也包括每个个体的幸福与发
展,同时关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上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中国梦我的梦的理解

中国梦我的梦的理解

中国梦我的梦的理解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强国梦,是国家富强的梦,国泰而民安,民富而国强,它将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新的航程。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民族复兴梦,是民族精神凝聚梦,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我们有辉煌的历史,更有广阔宏伟的未来。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它源于人民,归于人民,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它根植在人民心中,它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对每位中华儿女,都有殷切的期望和嘱托,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每个中国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它紧紧相连。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它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将引来举世瞩目的70华诞。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光阴荏苒,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筑梦之路。

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我们有义务扛起实现“中国梦”的大旗,让我们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让我们为民族复兴而呐喊!。

中国梦有感

中国梦有感

中国梦有感
"中国梦" 是近年来中国提出的重要理念,强调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梦"的感悟:
1.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代表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期许。

这是一个融合了
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以及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2.中国梦是对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期盼,不仅是国家强大富裕的梦想,更是每个个体
追求幸福、实现自身价值的梦想。

3.中国梦激励着每个人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促使国家和社会持续进步,为实现国家
的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中国梦是一个凝聚人心的理念,让人们心怀信念、团结奋进,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
时,也为国家和民族的梦想贡献力量。

5.中国梦不仅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更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梦想中,
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总之,中国梦代表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共同期许。

这个梦想激励着我们为之努力奋斗,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梦的内涵理解

中国梦的内涵理解

中国梦的内涵理解
中国梦是指民族复兴的梦想和目标,是每个中国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中国梦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发展:中国梦强调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包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等。

这是实现中国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之一。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梦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不仅经济发展达到小康水平,还要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3. 民族精神:中国梦强调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勤奋创业、自强不息、崇尚和平等等。

这些精神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4. 和谐稳定社会:中国梦强调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平等的环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梦体现了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共同利益,鼓舞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士气和干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目标和动力。

对中国梦的理解

对中国梦的理解

对中国梦的理解第一,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是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的高度融合统一,是中华民族正在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

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想并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有些梦想最终只是一种潜意识的模糊不清的意象,有些只是只言片语的零散的思想,有些止步于凌乱惨淡的尝试。

梦想只有成为一种清晰的思想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走上向现实转化的道路。

梦想一旦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具体行动,就决定和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成为一种神圣的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就会成为不可抗拒的变革社会的伟大力量,并创造出让世界景仰和称颂的人间奇迹。

第二,中国梦不只是简单的大国崛起,而是以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与世界其他民族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基础。

历史表明,迄今为止的西方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基本实现形式,战争通常是大国崛起的基本手段。

基于这样的历史,西方一些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多存狐疑,并表现出时而大唱中国威胁论、时而又唱中国崩溃论的神经错乱般的胡言乱语,有的国家甚至仍抱着冷战时期的落后思维,企图围堵甚至遏制中国。

历史还将表明,这些以西方历史观判断中国崛起而得出的结论和采取的行动,是错误的。

判断中国的崛起不能基于西方的历史观,而只能基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样得出的结论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

中国梦的实现,不同于以往的大国崛起,而是基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优良传统、美好愿望和坚定意志,是以和平发展、科学发展为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式,中国的发展不是建立在掠夺和侵犯他国利益的基础上,而是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携手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谈谈对中国梦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梦的认识与理解

谈谈对中国梦的认识与理解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概念,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它强调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三个层面的目标,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繁荣、稳定的共同梦想。

在我看来,中国梦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愿景。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中国梦强调了民族振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也曾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屈辱与衰落。

中国梦提倡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让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重新踏上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

这需要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指引,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梦注重国家富强。

这包含了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大。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梦并不仅仅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强调质量与效益。

实现国家富强还需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建设创新型国家。

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绿色发展的力度,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中国。

中国梦追求人民幸福。

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中国梦着眼于人民享有更加平等、公正、幸福的生活。

实现人民幸福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这也包括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努力。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我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济结构转型、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问题。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促进中国梦更好地实现。

总之,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它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愿景,代表着我们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福星小学庞再福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中国同盟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领导进行了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闸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君主专制。

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很快失败。

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无力担负反帝反封建任务。

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政党的肩上。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作出了三个伟大的贡献。

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江泽民是这样概括的:“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

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这两句话既是总结过去,又展望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

江泽民在上述一大段话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了四次。

“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概念,可以说是从孙中山“振兴中华”演变而来的。

“振兴中华”和“复兴中华”还是有区别的。

“振兴”之意是使之“兴盛起来”。

“复兴”之意是“衰落后再兴盛起来”,所以,二者是有区别的。

由于“振兴中华”和“复兴中华”,都是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和清王朝统治,造成的“落后”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没有必要强调二者的区别。

“中华民族复兴”这个概念大约流行于20世纪30—40年代,是伴随着“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形成和社会化运行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国民党蒋介石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尤其是九·一八之后,就有不少人提出。

1932年5月,以张君励为国社党(后改名为民社党),创办“再生”杂志,明确把“中华民族复兴”作为办刊宗旨。

提出较为系统的复兴方案。

张君励认为“复兴民族”在当时“极重要”。

1935年还出版《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一书。

不过张君励的“中华民族”概念中,有汉族优越倾向,而且主要体现在学术文化方面。

蒋介石也迅速而自觉地抓住“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主题,并且以唯一可靠领导者自居。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可能是民国初年“中华民族复兴”概念最早自觉的导引人之一。

他讲“中华民族之复活”,“复活”与“复兴”,用词不同,意思无大差别。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概念,是党的十五大以后,人类历史进入千年之交,世纪之交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大会有一个共同认识,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

大会确定了二十一世纪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强调全党,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并说,“这个团结,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实现全面振兴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

“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这是十五大以前没有的提法。

十五大以后,当年十一月,江泽民访问美国。

十一月一日,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中国作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应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所以要进行百年不掘不挠的斗争,所以要实行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变革……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个崭新概念首次提出。

1998年5月2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1999年1月11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上的讲话中、在1999年12月23日在为《院士科普书系》所作的序中,都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二十一世纪到来的时候,1999年12月31日,在《2000年贺词》说“我们坚信在新世纪里……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

”2000年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中,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

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

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五十年,取得了巨大进展,再经过五十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提出,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这个目标作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须经过的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在这次大会报告的末尾部分江泽民专门用一大段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三个阶段,三大贡献。

而且在报告中,把以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有”字去掉,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提法的改变,说明过去“建设有”是因为还没有。

现在已经“找到”,所以“有”了,既然“找到了”,“有”字应当取掉。

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是从十五大以后人类历史进入千年之交,新世纪之交和进入以后,对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在二十一世纪应当实现的历史任务的“从历史的高度思考”中作出的一个新的表达。

它与孙中山的“振兴中华”既相衔接又有发展。

即把“振兴中华”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且说,要在二十一世纪实现。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它就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江泽民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21世纪实现,有时讲得很具体:21世纪中叶,或再过50年。

江泽民说:“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建国一百年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胜利地得到基本实现。

到那时,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的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将过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富裕文明生活,中华民族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125页)江泽民在多次讲话或报告中,把二十一世纪中叶,即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实现的标志。

这与邓小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中等发达国家并不是最发达国家,而且与孙中山、毛泽东的设想有距离。

究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具体的标准还难以提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才提出了一个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十七大又强调,我们必须继续承担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世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准,可能要经过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时间,现在提出尚早。

尽管如此,不是不可以设想。

①回忆盛唐时代盛唐时代,中国是什么样子?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长安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

唐极盛时,有1573县。

最大疆域,北至里海,贝加尔湖,日本海,南至云南、广西、越南北部,编户人口5288万,实际人口可能是7000万。

人均700斤粮食,达到相当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时的水平。

“夜户不闭”和“几致刑措”,表明社会祥和,治理良好。

人们精心创造生活,尽情享受生活。

诗歌画塑乐舞服饰华丽,无不为中国历史之最。

尤其是独步天下的豪迈、开放、自尊、自信的心态,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盛唐对当时世界有很大的吸引力,上百个国家的使者、商人、僧人和学生,沿丝绸之路来交流学习。

唐朝前期以繁荣昌盛著称于世,唐人作为中国人的美好形象,誉满四海。

②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追求的伟大目标孙中山在“中国在地球上为最贫弱”的时代,提出“振兴中华”。

其含义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并号召四万万同胞都要立下这个宏愿。

他的这种精神,使今天的中国人仍感到震撼。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说:“中华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也是世界最大同化力之民族……,推究我们的民族自开始至今,至少必有五六千年。

和世界的民族比较,我们还是最多最大的。

代代相传,到今天,还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

他认为,作为世界最优秀民族的中国人,一定要有驾乎西洋人和东洋人的大志气。

他说:“因为我们土地广,人民多,中国人天生的聪明才力,比较西洋人、东洋人都要好得多。

我们国家改造好了,中国强盛,还要驾乎他们之上。

中国人所享的幸福,也当然在西洋人和东洋人之上。

大家为国奋斗,造成世界第一个好国家,才是大志气。

希望大家从今天起,要立这个大志气。

”(1923年12月21日,在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

孙中山把建设“四最”,“六至”国家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

“四最”,就是世界最强之国、富甲天下之国、政治最良之国、民众最快乐之国。

“六至”:至大、至优、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快乐。

孙中山有强烈的使命感:“地球上人类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

”他主张和平,主张大同;使地球上人类最大之幸福,由中国人保障之;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不止维持一族一国之利益,并维持全世界全人类之利益焉。

孙中山还认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的过程,是一个面向世界,学习世界的开放过程。

必须走“开放兴国”、“开放赶超”之路。

学习世界“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所谓开放政策就让外国人到中国办理工商等事。

孙中山说:“凡是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所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结果岂不比东西各国更加倍文明?”孙中山认为“世界第一”不能复制,须有“创制之精神”。

他强调“中华民国”名称中,就有创新。

1916年7月15日,孙中山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解释了为什么不用“中华共和国”而必须说“中华民国”关于“民”字他研究了十余年。

所以,要创新兴国,特色兴国。

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第一,也就是世界唯一。

孙中山还认为,要“强兵力”。

孙中山在当时中国有4亿人口时,计划训练4000万国防军事人才和国防工程技术人才,占总人口1/10。

孙中山称赞美国“为世界第一共和国”。

中国人应当学美国的学问,考察美国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