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五缘”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方法措施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的方法措施
1.加强两岸传统文化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机制。
2. 积极开展两岸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促进两岸文化交融。
3.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两岸传统文化,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4. 鼓励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推动共同开发传统文化产品,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发展。
5. 建立两岸传统文化人才交流机制,加强文化人才的交流培养,提高两岸文化交流水平。
6. 加强两岸传统文化研究,推动文化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 1 -。
两岸知识宣传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岸民众对彼此的了解和认知日益加深。
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友谊,我们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两岸知识宣传活动。
本次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民众普及两岸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现将本次宣传活动总结如下:二、活动背景1. 两岸关系发展现状近年来,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部分民众对两岸关系的了解仍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2. 两岸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为了增进两岸同胞的了解,消除误解,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必要开展两岸知识宣传活动,提高民众的两岸知识水平。
三、活动目标1. 提高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消除误解。
2. 普及两岸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3. 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4.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友谊。
四、活动内容1. 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两岸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关系、历史文化、经济合作等主题,开展系列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丰富,贴近实际,深受广大民众欢迎。
2. 举办两岸知识竞赛组织两岸知识竞赛,激发民众学习两岸知识的兴趣,提高民众的两岸知识水平。
竞赛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阶段,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
3. 制作宣传资料制作涵盖两岸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宣传资料,免费发放给民众,方便他们随时了解两岸知识。
4. 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引导民众关注两岸知识,参与讨论。
5. 举办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举办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如书画展、音乐演出等,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友谊。
五、活动成果1. 提高了民众的两岸知识水平通过举办讲座、竞赛、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使广大民众对两岸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两岸知识水平。
2. 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亲情和友谊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缘文化与“海峡旅游”的耦合

五缘文化与“海峡旅游”的耦合
吴燕霞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12(000)0Z1
【摘要】在当代的旅游活动中,"文化旅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
文章描述了闽台地区丰富的五缘文化资源,并对当前"海峡旅游"的文化缺失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放大五缘文化与"海峡旅游"的耦合效应,实现五缘文化和"海峡旅游"的双赢,促进两岸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
【总页数】6页(P68-73)
【作者】吴燕霞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五缘文化视阈下的妈祖文化圈建设 [J], 卞梁
2.五缘文化与改革开放
——五缘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J], 林其锬
3.五缘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构形态 [J], 施炎平
4.郑土有:五缘文化与五缘民俗学 [J],
5.在五缘网络中的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学术讨论会述要 [J], 孟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谱牒看闽台五缘关系

谱 牒是 追 祭祖 先 ,延 系血 缘 ,启 迪 子 孙后
维 系宗 族血 缘关 系 , 均参 照祖 居地 昭穆 。仅蚶 江 代 。修谱是不忘本 的表现,让子孙后代知所从 这种 行 动 和思 想感 情 , 在 闽 台两 地 极 为浓 尤 为例 , 纪姓为“ 为德方隆盛 , 传经乃华宗 , 守曾绳 来 , 祖 武 , 友振 家 声 ” 王姓 为 “ 章华 国 、 礼 传 厚。在修谱 的活动中, 孝 ; 文 诗 大陆常常邀请台湾族裔参 这种 海 峡两 岸 族人共 修 谱牒 的传统 习惯 , 构 家、 修德克 昌、 为善必庆”林姓为 “ ; 维道世士秩 , 加 , 迪德为敦本 , 登科以显宗 , 忠孝传家永”欧 阳姓 成 了闽 台关 系 的一 大特 色 。如嘉 庆 年 二 十五 年 ; 为 “ 兆 彰彦 良 , 为宗 中奕 ” … 世 可 … (85 蚶 江 石 壁 ( 山 ) 修 谱 时 , 台 湾 淡水 14 ) 玉 在 在
中心行业高级研 究员, 省民间文 艺学家协会 、 曲艺家协会 、 民俗 学会等会 员。
4 2
一
支人数相当可观的开发 台岛的大军。
人 口迅速增长 , 许多台湾女嫁到大陆 , 使两岸人
莲埭 , 郑成功夫人董酉姑(6 3 18 )系永宁沙堤 民的血肉关系更加密切 。仅石狮市石壁 , 12— 6 2 , 2 人, 明末随郑东渡复台。 其祖家沙堤祥芝分房董 永宁三村林 氏族谱 中记载这种婚姻关 系就有6
的“ ——传 衍史 。族谱 以增强“ 魂” 木本水源 ” 居舍开垦荒土为田。厥土惟上 , 、 秋成所获 , 倍于 “ 宗 睦族 ” 敬 的思想情 感 。 中土 ” 。
千枝 一本 , 万派 固源 。闽台谱牒 凝 聚了海峡 两 岸 同胞 血浓 于水 的“ 缘性 ” 系 。本 文 以石 多 关 述 闽 台五缘 关系 。
闽台“五缘”促进闽台共同发展

闽台“五缘”促进闽台共同发展——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哲学与宗教学院09级XXX XXXXXX成员:XXX实践地点:福建实践时间:2010年7月25日——8月3日一.实践的发起与前期工作时间:6月底——实践开始前实践的发起: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一水相连,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闽台间存在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密切联系。
此次的实践活动以探寻“五缘”为宗旨,以了解闽台政治、经济、文化的渊源关系,了解闽台间共同促进发展的要素,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崇高爱国情操和了解祖国的宝岛为目的,发挥福建学生的优势,发起这次实践活动。
这次的实践活动主题为“青春使命强国路,投身实践促发展”二.实践的过程时间7月13日——7月18日7月13日,我到达泉州,落实住所并熟悉当地环境后,就开始着手编写时间日志。
我觉得实践过程中要勤记,记录每一处疑问;勤问,询问每一位知情人。
我为实践做了充足的准备,满怀信心地开始此次实践活动。
实践第一天7月14日实践行程安排:预约前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进行参观,听取讲解员讲解有关内容,同时采访讲解员和游客,并与福建集美大学“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实践队”交流心得。
实践活动内容:根据预约时间,实践队伍准时在九点钟到达位于泉州市北郊清源山下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与博物馆预约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开始了我们的参观活动。
工作人员同时还邀请了一位资深博物馆讲解员作为我们的导游并为我们做详细的讲解。
闽台缘博物馆共4层,博物馆分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文脉相亲、诸神共祀、风俗相同共7个展区向我们诠释了闽台渊远流长的密切联系。
7个展区由古至今,包括了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内容,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闽台的历史渊源。
并且博物馆内还收藏了相当一部分的文献资料,科学地印证了闽台缘博物馆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这“五缘”主题。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摘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
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交流合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
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
”台湾作家李敖2005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
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和。
[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
本文的讨论主要在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
林国平:闽台五缘文化的软实力

会 的道德水 准 就会有 较 大 的提 升 。
力量 , 提出闽台五缘文化的概念 , 即闽台地缘相近、 血缘相亲、 文缘相承、 商缘相连 、 法缘相循 。 五缘文 化与 闽台五缘 文化 的核 心均 为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 文化 , 关 注 的重 点 仍然 是 “ 缘” 。但 从 内 涵 上看 , 闽台五 缘文 化特 别强 调 “ 法缘” , 外延 限制 在 “ 闽 台” , 区域 文 化色 彩 和政 治意 味 比较 强 烈, 具 有很 强 的理论 意义 和现 实意 义 。 中华文 化是 多元 一体 的 , 闽 台五缘 文化 是 中华 文 化 中 的一 部 分 , 闽 台 五缘 文化 的形 成 , 既 与 闽台特定 的 自然地 理环 境 密不 可分 , 也与 闽 台 的社 会 历史 文 化 紧 密相 连 。闽 台五 缘文 化 是 海 峡两 岸人 民共 同创 造 的 , 是 海峡 两岸 人 民共 同的文 化财 富 。 首先 , 闽台地缘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交通方便的比邻关系上 , 更重要的是体现于自古以来就 形 成 的共融 共生 的千 丝万 缕 的联 系上 。闽 台邻近 的地 缘关 系 为闽 台经济 文化 交流合 作提 供便
《 东 南学术 } 2 0 1 3年 第 5期 祖墓 、 祠堂 、 族谱 、 宗 亲会馆 建 筑 ; 地 缘文 化 中 的乡 亲联 谊 活 动 、 同乡会 馆 建 筑 、 管理 体 制 、 地 方 志; 神 缘文 化 中迎神 赛 会 活 动 、 寺 庙 文 化 。也 就 是 说 , 由于 “ 缘 ”的存 在 , 产 生 了各 种 各 样 的 “ 俗” , “ 缘” 为“ 俗” 的产生 提供 了基 础 和契 机 , 然而“ 俗” 一 旦 形 成 以后 , 便 会 以其 特 有 的方 式
“五缘文化”背景下发挥两岸交流的独特功能

“五缘文化”背景下发挥两岸交流的独特功能——福建媒体打造“软实力”初探■胡欣近年来,海峡两岸高层互动良好,民间交流频繁,经济文化和平发展框架(协议)有序推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12月5日台湾地区“三合一”选举结果公布,以台独宗旨立党的民进党“小胜”,国民党中间选民票源流失严重。
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国民党在台湾地区执政方面存在失误。
而这是否也可以引发思考,在构建两岸和平统一框架制度的同时,如何既要看到台湾人民期盼统一的主流民意,也要关注部分台湾民众对未来统一在认知上的差异怎样才能减少两岸人民的观念落差,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笔者认为:福建,与台湾拥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五缘文化”纽带,又是近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因此,在两岸民众的心理沟通中,福建媒体比中央媒体或其他地方媒体更具优势,应该在这方面有进一步“深耕”的作为。
“五缘”为两岸沟通提供柔软的文化背景“五缘”文化,它所代表的是闽台之间特别紧密的五种联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五缘”被认为是福建在发展闽台关系方面的优势所在,与“六求”、“三通”一样,是近年来闽台交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词。
地缘相近,即从地理上来看,福建是大陆离台湾最近的“近邻”;血缘相亲,即闽台有许多人拥有同一个祖先,血脉相通;文缘相连,即闽台二地拥有同一种地方文化,比如同样的方言、风俗、节庆、信仰等;商缘相通,即从古到今,闽台都有着经贸来往,即使是两岸关系最艰难的时期,这样的往来也未曾断绝;法缘相循,即从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到1885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台湾一直归福建管辖。
1885年后,台湾依然同福建保持着教育、行政、财政等方面的关系。
“缘”里面有感情色彩,是以感情的关联为基础的,新闻传媒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和考量。
从“涉台报道”到“对台报道”、“驻台报道”作为两岸媒体交流中的“先行者”,福建省一些主流媒体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专门针对台湾的深入全面的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挖“五缘”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4.5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但是她不折不挠,生生不息,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精神纽带,这也就是文化的精神力量。
闽台之间存在“五缘”的文化,正是出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缘”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群体本位、伦理中心的民族文化在闽台地区的集中体现。
“五缘”的文化是指下面五部分,第一,在台湾和大陆之间,台湾离福建最近,从大的范围来说,我们就是厝边,所以闽台有“地缘”关系;第二,台湾大部分人的祖家在福建,许多人同一个先祖,这是闽台的“血缘”关系;第三,因为我们是同一个地方的人,所以讲同一种方言,有相同的风俗习惯,相同的信仰,也就是有同一种地方文化,这是闽台的“文缘”;第四,我们两个地方很近,所以古早时也有来来去去,行船走海做生理,这就是闽台“商缘”;第五,台湾和福建在历史上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清朝时期,有二百年时间同属福建省,同一个行政系统,所以闽台以前有“法缘”关系。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濒台湾海峡,与金、台隔海相望,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
晋江与台湾,近在咫尺,熟悉而又陌生。
“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
”晋江如何利用自身和台湾的“五缘”关系,特别是晋台两地渊源深厚的“文缘”,来不断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当前摆在眼前的紧迫任务。
作为千年古刹的晋江市安海镇龙山寺,它的香火在台湾广泛传播,这恰恰给晋台两地宗教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因此加强晋台两地龙山寺宗教文化交流,对维系晋台两地的宗教信仰,拉近彼此的距离,加快晋江建设的步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两岸龙山寺一脉相通
安海龙山寺又名天竺寺,坐落在安海型厝,始建于隋皇泰年间,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其奉祀的千手千眼观音,全身有一千零八只姿态各异的手,掌中均雕一只睁开的慧眼,是我国稀世珍宝雕珍品。
安海龙山寺,香火旺盛。
每年都会有四面八方的香客赶来燃香祈福。
近年来,两岸龙山寺香客来往越来越频繁。
而今到安海龙山寺朝圣的台湾香客数不胜数。
鹿港龙山寺和高雄龙山寺的香客团都要过来谒拜,也有越来越多安海龙山寺的香客到台湾去追寻龙山寺的印记。
因龙山寺而搭建起来的纽带,正越来越紧密地把两岸的情缘联系在一起。
二、安海龙山寺在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两岸龙山寺交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到台湾同胞更深切的认同,增进了相互了解,密切了感情联系,扩大了共同利益。
但通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安海龙山寺在交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和阻碍着两地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主要表现在:
1、交通问题突出,挤窄混乱。
安海龙山寺门口路段狭窄,交通拥挤混乱,停车位缺乏,在烧香
的高峰时段要找到一个停车位是很困难的。
而寺门口仅有的几个车位,常年被几个老人“霸占分割”;每当车辆停靠在龙山寺旁边的海八中路,面前就会突然冒出一个老人,伸手要向你收取每次5元钱的停车费。
没有任何收费许可,也没有任何收费凭证,如果你不想交钱,那就要把车开到很远的地方去,这是开车来龙山寺的每位香客的遭遇。
经调查了解,收费的都是安海型厝村本地老人,与龙山寺无关。
这些收费的老人有好几个,他们每天占据着一个或若干个停车位,向每辆停靠的车辆收费。
不少车主为了不让收费将车停在公路对面或附近的龙山路,造成龙山寺附近交通拥堵。
2、商贩堆积门口,乱象丛生。
香客将车停好后,准备前往寺内“烧香”,迎面而来接二连三的小摊贩又会让你心情大受影响。
在龙山寺外的小摊贩不下20个,这些小摊贩占据了寺院外面的大半个广场,他们大多经营“烧香”用的一些用品;还有卖安海土特产的,如土笋冻等,门口的叫卖声、人流声、车流声、商家的告广声等交集在一起,吵杂喧闹让人难以置信,已置身佛门圣地了。
3、民房包围寺庙,大煞风景。
除了停车难,乱摆摊,现在最令人担忧的是龙山寺周围已无足够发展腹地。
龙山寺左侧靠近海八中路,而其前面、后面及右侧,现在已被民房等建筑包围。
目前,不少前来进香的香客,大多从靠海八中路的一个侧门进出。
而寺院前面的正门道路比较狭窄,更不用
说有停车的地方。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寺院周围根本没有什么民房等建筑,整个龙山寺看起来更加气势宏伟。
随着后来周边建筑逐步增多,现在的龙山寺已被“淹没”。
因为周边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寺院想增加一些配套设施都被搁浅。
4、交流缺乏管理,渠道不畅。
据我们调查得知,安海龙山寺没有专门的晋台文化交流机构,没有专项的交流基金,导致对两岸龙山寺的交流缺乏连续性和长效机制。
交流上缺乏总体思路和长远规划,出现急功近利、为交流而交流的现象。
三、促进两岸龙山寺交流的思考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安海龙山寺也迎来了对台交流的良好机遇。
我们应该抓好时机,开展对台交往,但不可操之过急,应逐步推进。
在晋台宗教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政府所要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要构建好交流平台,需要创新政府工作机制,进一步突出政府在晋台文化交流中的主体地位。
1、旧城改造,打造安海龙山寺品牌。
对于上述现状,安海镇应尽快推进龙山寺区域改造。
启动项目,聘请专家制订龙山寺近期、中期及远期总体规划。
将寺建设列入市镇两级建设盘子中去,把龙山寺的规划建设作为镇重点改造项目,合理布局,逐步实施,将龙山寺建设成海内外知名宗教圣地。
同时要落实保护管理措施。
明确龙山寺的寺庙范围,划定寺界,分清寺内教务管理与寺外商业经营界线,将所有商贩全部迁出寺外,建立
管理机制,另外要重视安全保护,加强安全保护队伍力量。
2、重视发挥民间力量。
民间力量在龙山寺的整治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民间力量是有限的,它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建立文化研究交流机构,政府和群众协调合作,促进龙山寺和其他寺庙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整治建设龙山寺。
3、建立一个专门的晋台文化交流组织机构,加强对晋台文化交流的组织领导。
对内,使分散在晋江的对台交流协会或组织集中形成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晋台文化交流体系。
横向可以整合资源,加强与各部门、各团体的互动与合作,达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晋台文化交流的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纵向可汇聚力量,进行有效协调、整体规划,重点扶持、全面推进,实现晋台文化交流的多元化和系统化进程。
对外,强化与台湾文化交流组织的沟通与联系,深化两地文化的交流。
总之,我们要抓住机遇,做好安海龙山寺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充分发挥晋江和台湾的“五缘”关系,进一步推进晋台两地的宗教文化交流,为全面建设民富市强、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的晋江添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