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事诉讼法语境下的证明标准17页PPT

合集下载

证明标准

证明标准
⑦有理由的怀疑,足以将被告宣告无罪;
⑧怀疑,可以开始侦查;
⑨无线索,不足以采取任何法律行为。
(二)大陆法系国家
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排除了任何疑问 的内心确信。(高度盖然性)
法国:法官须以提交庭审辩论并经各方当事人自由争 论的材料作为形成内心确信的依据;对证据有疑问时, 应当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
传统诉讼理论:“客观真实说”。
新兴观点:“法律真实说”(在证明过程中,运用证 据对案件事实认定应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 应当达到从法律的角度认为是真实的程度。刑事诉 讼证明标准应为“排他性”,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的证明标准应归纳为“高度的盖然性”。)
三、证明标准的意义
1.证明标准是衡量负举证责任的一方是否切实履行举 证责任的标准。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刑事诉讼: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 楚,证据确实、充分。
具体含义: ①案件事实清楚,是指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和情节,
都必须查清。
②证据确实,即每个证据都必须真实,具有证明力;
③证据充分,即证据必须达到一定的量,符合法律对证 据的量的要求。
具体要求: ①据以定案的证据具有关联性;
二、民事、刑事案件证明标准的比较
(一)英美法系国家
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与刑事案件的证明标是明确区别 开的。
对于刑事证明标准的界定,居于控诉地位的当事人,必 须就事实情况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证明程度;
对于民事证明标准,有关当事人必须就其事实主张达 到或然性权衡的证明程度。
②据以定案的证据具有可采性;
③属于犯罪构成各要件的事实均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
④所有证据在总体上已足以对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得出 确定无疑的结论,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

刑事诉讼证据 ppt课件

刑事诉讼证据 ppt课件

刑事诉讼证据
• 只说两点。一是“象”。真象是大象,不是相片 。
• 第二点 上面明确规定了三类文书,好象不太对。 为什么没有起诉意见书和不起诉决定书?
刑事诉讼证据
• 一、第一款修改证据的定义。
• 以前对于证据的定义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我们 如果对于此定义作简化的话,变成事实是证据,客观性是证据的本质属性。 这与我们司法实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对于不真实的证据仍然是作为证据使 用的。一个犯罪事实的发生,具有既定性。一经发生不可改变。但是在我们 办案实践中,一份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供述,包含有事实,但是也经常包 含不真实的事实。那么这不真实的部分是证据吗?按照先前的定义,不应当 是证据。
• 我们另外注意到,此款的规定,与第三款规定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说的是真 实的情况是证据,第三款却规定,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 案的根据。既然证据都是“真实情况”,又何须“查证属实”?
刑事诉讼证据
• 新刑事诉讼法采用“材料说”。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都是证据。 证据成了反映案件事实的载体,而非案件事实本身。至于证据实质上能否证明 案件事实,只有经过审查判断、经过法定程序查证以后才能确定。因此,按 照证据的新定义,相关性是证据的本质属性。
问题的规定》第29条有规定。
• 五、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最佳证据规则。物证、书证能用原物的,不能用照片和复制件。能用书证、
物证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不得用证人证言。
• (二)1.单位不能作证人,因为单位本身没有感觉和知觉,不能感知案件情况,也 无法承担作伪证的法律责任。

2.证人作证的两个基本规则:一个是证人的不可替代性,另一个是证人身份的优先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高科技, 不是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 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刑事诉讼法最新版精品课件第17章

刑事诉讼法最新版精品课件第17章

第二节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四、审查核准程序(3)
3、死刑案件复核后的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1)原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诉讼程序合法的,应当 裁定核准; (2)原判认定的某一具体事实或者引用的法律条款等存在瑕疵,但判处 被告人死刑并无不当的,可以在纠正后作出核准的判决、裁定; (3)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应当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 回重新审判; (4)复核期间出现新的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的,应当裁定不予核 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5)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应当裁定不予核准, 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6)原审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裁定不予核准, 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一、行使死刑核准权的人民法院 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应当由高级人 民法院复核后,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不同意判处死刑 的,可以提审或者发回重新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的,和判处死刑的第 二审案件,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二、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
第一,保证死刑判决的正确性,防止错杀。 第二,有利于控制死刑的适用,有利于贯彻少杀方针。 第三,可以防止和纠正死刑案件中可能发生的偏差和错误,有效地保证不 伤害好人,防止错杀罪不该处死的犯罪分子,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
第二节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 2、复核 (1)复核的组织、内容、方式方法:与复核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基本相同, 但必须提讯被告人。 (2)处理:视情况,作出三种处理结果

最新刑事诉讼法课件(1)

最新刑事诉讼法课件(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司法公正
实体公正 程序公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
保障人权―― 1、通过对犯罪人的及时惩处,保护一般公
民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免受犯罪行 为的侵犯 2、保障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 在内的所有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得到 充分行使 3、保障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 4、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控审分离
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人民法 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 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 诉讼的法律。
狭义的刑事诉讼法 广义的刑事诉讼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刑事诉讼法与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1、刑事诉讼法与刑法 2、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 3、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清末和北洋军阀时期的刑事诉讼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刑事诉讼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刑事诉讼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刑事诉讼法 2、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刑事诉讼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刑事诉讼法制定的目的、 根据和任务

十七章证明标准

十七章证明标准

【例1】(2008-2-32)下列案件能够作出有罪 认定的是哪一选项? A.甲供认自己强奸了乙,乙否认,该案没 有其他证据 B.甲指认乙强奸了自己,乙坚决否认,该 案没有其他证据 C.某单位资金30万元去向不明,会计说局 长用了,局长说会计用了,该案没有其他证据 D.甲乙二人没有通谋,各自埋伏,几乎同 时向丙开枪,后查明丙身中一弹,甲乙对各自 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但收集到的证据无法查明 这一枪到底是谁打中的
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第二节 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 1、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证明任务,是指承担证明责任的人 提供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 2、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本质上是“一物两面”) 证明责任——解决的问题是,对于待证事实,谁来提供证据加以证 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证明标准——解决的问题是,对于待证事实,应当证明到什么程度。 证明标准是从证明责任基础上产生的概念,同时证明标准又是证明 责任的方向和准绳,证明责任因为证明标准而具体化和富有可操作 性。 3、意义: 第一,证明标准是当事人履行证明责任的灯塔。 第二,证明标准是事实认定者决定具体事实能否认定的行为准则。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 (一)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英美法——排除合理怀疑 大陆法——内心确信、高度的盖然性 他们要求达到的证明程度是相同的,即在信念上确信,并且这 种确信出于良知或者是真诚地形成的,是合理的和理性的。 (二)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盖然性的优势、盖然性的平衡、优势证据 基本含义:如果证明责任的承担者所提供的证据在总体上的分量 上高出对方当事人或者更为可信,用百分比来表达的话,就是双 方当事人证据的分量或者可信度形成了51%和49%的对比关系, 那么,证明责任承担者便完成了他的证明责任。

刑事诉讼法第八版PPT课件第10章

刑事诉讼法第八版PPT课件第10章

收集证据
A
收集证据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依法通过侦查、审讯和调查工作,来发现和收取与 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的诉讼活动。 收集证据的目的,是如实地反映案件事实的本来面目,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在 取得充分、确实的证据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什么罪,得 出正确的结论。
收集证据
A
收集证据的要求 1.合法性 2.及时性 3.采用专门手段和依靠群众相结合 4.客观全面 5.深入细致
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
C
(二)书证的收集、审查判断 书证的收集方法与物证的收集方法基本相同。 2.对书证的审查判断 (1)通过鉴定、比对、印证等方法审查书证的制作过程。书证是否为原件,是否经过辨认、鉴定,对书证的笔迹、印章 要仔细核对或者鉴定,查明书证是否伪造或变造。 (2)通过上述方法审查书证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与法规,是否真实可靠,有无错误,是否违法,书证与案情有无必然联 系,能够证明案件中哪些问题。 (3)通过上述方法审查书证的收集过程和保管方法。 (4)通过上述方法审查书证本身是公文书证还是非公文书证,是报道性书证还是处分性书证,是否经过公证。 (5)审查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书证是否全面收集等。
各类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
C
(四)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审查判断 1.被害人陈述的收集 对被害人陈述的收集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询问、辨认等方法收集被害人陈述。 (2)对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基本上适用收集证人证言的规定,但应注意被害人陈述的特点。 2.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1)审查被害人陈述是如何形成与收集的; (2)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否相识,有无利害关系; (3)审查被害人在告发或陈述前后有无反常表现,有无错觉或失真; (4)审查被害人陈述是否合乎情理,有无矛盾,与其他证据是否一致,有无矛盾。

《刑事诉讼法学讲义》PPT课件

《刑事诉讼法学讲义》PPT课件
13
➢ “三方组合说” 认为刑事诉讼的主体应当是 指构成所谓严格意义上的刑事诉讼即审判 程序所不可缺少的、并且承担基本诉讼职 能的国家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具体包括检 察机关、自诉人、被告人和法院,公安机 关和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都不是刑事诉讼的主体。
14
➢ 诸说在刑事诉讼主体的定义和范围界定上 的差别,可以转化为各类诉讼参加者之间 的法理含义与诉讼地位的区分问题。在区 分各类诉讼参加者的法理含义及诉讼地位 的前提下,不妨将基于一定的事实或法律 规定参加刑事诉讼的全体参加者均称为刑 事诉讼主体。
公民以及其他涉讼公民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 保障人权不是刑事诉讼的目的和主题性任务,而 是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主题性任务。 ➢ 保障诉讼效率。 ➢ 保障家庭、职业信赖关系等其他重要价值。
24
➢ 四、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 ➢ 刑事诉讼法第一条规定的立法目的是:“保证刑
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 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 ➢ “保护人民”的含义,在上下文语境中,只能解 释为通过正确实施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一般意义 上的人民,而不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 这一立法目的可以归结为单一的实现刑事实体法, 其他说法可以解释为正确实施刑事实体法的结果, 为实现刑事实体法的目的所包涵。
27
➢ 六、中国刑事诉讼程序概观 ➢ (一)法典的结构 ➢ 现行中国刑事诉讼法共四编。第一编九章:任务和基本原
则;管辖;回避;辩护与代理;证据;强制措施;附带民 事诉讼;期间、送达;其他规定。第二编三章:立案;侦 查(十节);提起公诉。第三编五章:审判组织;第一审 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第四 编:执行。最后为附则。 ➢ (二)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 ➢ (三)刑事诉讼的阶段 ➢ 公诉案件的刑事诉讼包含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

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 定义: • 是指在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前提下,提出诉讼主张 的一方在将待证事实证明到一定程度之后,另一方需要承 担证明该待证事实不存或者另一新的案件事实存在的责任
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发生转移情形
• 1、在检查机关对被告人构成犯罪事实承担了证明责任之 后,被告人提出了一些法定的积极抗辩事由。 • 2、在适用推定规则的案件中,检查机关对推定的基础事 实承担了证明责任,使得那些推定事实初步成立,而被告 人为推翻推定事实,就需要承担证明责任,以证明相反事 实是真实存在的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02
2.中国刑事证据立法理论
客观真实说 排除合理怀疑(基于立法现状的潜在推论)
区分于民诉、行政诉讼的优势概率的证明;
三者的本质仍属一样,只是确实、充分达到的 标准高低不同
史上最帅最年轻校长之最牛法庭辩论-------南昌大学周文斌
周文斌在近几日的庭审中,使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排列组合、误差 理论等,来论证公诉人证据的“荒谬”。 他曾是“中国最帅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主政南昌大学12年。
证明标准,在英美证据法上一般表述为“sta ndardproof”、“thedegr eeofproof”等,意思是诉讼中对案件 事实的证明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证明标准
两个 层面
基本 范畴
1 2
客观性标准:主张者提出证据论证某一事实的真实
程度(证据、论证效果,即司法证明的确定性)
主观性较强的标准:裁判者对事实的内心确信程度 1.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 2.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3.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 4.实质真实与形式真实
T
hird
大陆法中的结果责任与行为责任
结果责任:又称为客观的证明,就是指法官在审理 后无法确定待证事实或者对事实存在疑问的情况下, 确定由何方承担败诉后果的责任。 行为责任:当事人为避免败诉后果,负有提出证据 证明待证事实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