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先秦思想对当今设计的启迪与影响

和 谐 之 美 的人 文 价 值 观 在 《 考 工 记 》 中也 有 很 好 的体 现 。
至今 的先 民们从 未放弃对 于工业设计的探索与总结 ,诸如 《 考工记 》 和 谐 作 为古 人与 当代 人 所追 求 的理 想境 界 ,在 中 国传 统文 化 中 占 和 ”强调 的就 是 不 同事物 之 间 的相 互协 这一部 成书于前秦 时代 的 巨著 ,就是我 国对 于工业设计 思想与经验最 有 重 要 的地位 。其 中 的 “
对 他们 是 十分 重 视与 尊敬 的,反 观今 日的设 计师 与 设计 工作 ,似
乎 缺 少 了许 多当 时 的那种 “ 神圣 ”之 感 。 当时 的手 工制 作 是一 种
“ 上通 于 天 ” 的造物 过程 ,而今 日更像 是一 种 带有 目的性 的重 复
记 中对 于 “ 材 之 美 ”做 了 非 常 重要 的论 述 。材 料 是工 业 设 计 的 工 作 ,缺少 了精 神 的融 入 ,便很难 创造 出使 人眼 前 一亮 的设计 。 基 础 与保 证 , 《 考 工记 》中 强调 设计 艺 术 品 的材质 之 美 ,进 而对 其 次 是对 当 时 的 “ 设 计 师 ”所 掌 握 的技 艺 叹 为 观 止 。今 日 于 这 种 美做 出了独 到 的诠 释 。考 工记 中认 为 “ 美 材 ”本 身 既是 符 的许 多设 计 师也 未 必掌 握 的如他 们 一般 多 的材 料 工艺 、美 学 、生 合 器 物 功能 与 技术 要 求 ,即 依物 选材 。其 次注 重 材质 感 与功 能 性 产 、器械 方 面知 识 。尤 其 是现 在 的高校 设 计类 学 生 ,设计 能力 也 统一 。倡导 “ 形式 追 随 功能 ”设 计 理念 。值得 一 提 的是 , 《 考 工 仅仅 局 限于 理论 与 画纸 之 上 ,距 离真 正 的工业 设 计还 有十 分遥 远 记 》 中关于 制 物 的要 求还 体 现在 严 谨 的工 作 态度 上 。首 先 是数 据 的距 离 。工 业 设计 之所 以应用 范 围十 分广 泛 ,最 大 的原 因便 是每 准确 ,考工 记 中模 数 设 计思 想 充分 说 明 了这 点 , 同时也 反 映 了当
《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

《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引言:一、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古代工匠技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才能保存至今。
《考工记》通过展现古代工匠的技艺传承和学徒制度,强调了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传承,这些技艺才能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
同时,《考工记》还描绘了古代工匠的艰辛努力和对于技艺的执着追求,以此激发读者对于传统工艺的认同和尊重。
正是通过这种认同和尊重,我们才能珍视和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传递给后人。
二、保护传统工艺的困境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给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被取代,工匠技艺逐渐失传。
《考工记》中也描绘了这一现象,通过讲述工匠们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冲突,展现了传统工艺面临的困境。
这种冲突也正是《考工记》想要提醒读者的,传统工艺需要得到保护,否则它们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保护传统工艺,通过各种渠道来传承和推广。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考工记》通过讲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了传统工艺的独特价值。
这些古代工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代表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考工记》通过描绘这些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和技艺,引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
同时,通过《考工记》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对于工艺制作过程的描述,也向读者展示了传统工艺背后的情感和价值。
这些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珍视并弘扬传统文化。
结论:《考工记》通过对古代工匠技艺的描绘和探讨,传达了保护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工艺的珍贵,尊重并传承它们,使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传统工艺所处的困境,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孙立斌在《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功能性:孙立斌注重设计作品的功能性,他重视作品的实用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他在设计上考虑了各种实际使用的情况,使作品能
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强调形式美:孙立斌在设计作品时,注重作品的整体形式美。
他追
求作品的美感,使设计作品更加美观,让人们在使用时感到愉悦。
他善于
运用不同的技巧和材料,使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高度重视细节:孙立斌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他在设计作品时非常注
重细节的处理。
他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使作品更加精致和完美。
他的作
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精细的雕刻、精确的细节处理,这为他的设计作品增添
了独特的魅力。
4.追求创新:孙立斌在设计中追求创新,他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使设计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他善于寻找灵感,注重创造力的发挥,使
设计作品不断与众不同,引领时代的潮流。
5.融合传统与现代:孙立斌的设计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他
在设计中不仅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还吸取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使作
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他的设计作品既有古典的庄重,又有现代的时尚感。
综上所述,孙立斌在《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功能性、强调形式美、高度重视细节、追求创新以及融合传统与现代等方面。
他的
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的设计师
和工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考工记》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工艺规范及完备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并探讨其所谓"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美学观,里面包含了许多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设计思想以及非常有意义的设计观念,是中国灿烂农耕文明时代所总结的设计观念,对今天的工业文明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遵礼定制设计分工设计思想《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勺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一、造物思想与礼器制度《考工记》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其造物思想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之礼器制度。
我们知道,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完备与分化,至殷周鼎革之际,周公旦据此制礼作乐”系统建立起一整套礼乐治国”的固定制度,确定了以嫡长制、分圭寸制、祭祀制”为核心的礼制法规,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左传昭公25年》)礼者也,犹体也。
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 (《礼记》)可见礼”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文化艺术及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的总称,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明尊卑,别上下”从而维护尊卑长幼(即君臣父子)森严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探索研究[摘 要]《考工记》记录了百工之事,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贯穿其中。
在设计管理思想上,讲究分工合作、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科学性的设计思想既是中国古代“造物”理念的总结,更是未来设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考工记》;设计思想;合以为良;创新;造物思想[中图分类号]J506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1-006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平.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J].天工,2021(11):65-67.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高 平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作者简介:高平(1982.06—),男,汉族,广东兴宁人,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教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考工记》记载了齐国时期各行各业的手工制作规范及工艺技术,其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工艺美术生产工艺、古代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书中最具设计思想价值的,莫过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全书。
以此观点切入并对这一设计思想进行剖析,对于建立现代设计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周易》到《考工记》中设计思想的变化《易经·说卦》中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1]此处所说的“三才”就是指“天、地、人”,可见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上天下地以及人主宰万物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下》中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中讲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另《孙膑兵法·月战》中说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可见,讲究顺应天之时运、接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这种思想从《周易》开始便影响着各行各业。
_考工记_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

2010/3・文艺争鸣・艺术史《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作为《周礼》中的一篇而保存下来的,它上承奴隶社会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之作。
从它的内容来看,此书根基于多门学科,记述和分析“百工”之事,虽然文字只有7000字左右,但篇章明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论述得当。
除总论外,分攻木之工(治木)、攻金之工(青铜铸造)、攻皮之工(靴皮制革)、设色之工(调色、绘画、染羽)、刮摩之工(治玉、石)、传埴之工(制陶器)六大部分,又详分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分别对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皮革、染色、建筑等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规范化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记录,《考工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设计观念和设计原则,特别是对设计理念中天人思想的阐发,使《考工记》不仅在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理论价值,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顺应天时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甚至有人称其为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
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大体上有二: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有分。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而所谓天人有分,则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于是天人难免各据一端,交争交胜。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源于孟子。
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
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蕴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
孔门及孟子所谓的“天”,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但同时也兼有自然的涵义。
因此,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予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
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
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
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换句话说,人与自然虽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则是一体的。
论述考工记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论述考工记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摘要: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是介于传统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特殊体,传统设计承载着古人对已知世界的认知利用,也承载着他们对未知世界的精神探索。
作为目前流传最早的造物文献,《考工记》对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其著作本身论述了如何通过造物之术提高生产力,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考工记》的技术及其工艺水平等实际成果在当代已失去了其应用价值,但就其提到的造物的美学原则和美学内涵,在当今时代仍被大量传承使用并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造物思想;物美;设计思想1.认识《考工记》《考工记》又名《周礼·东官·考工记》,是目前中国最早的记录手工业技术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载着大量的手工业技术及工艺美术资料,充分展示了当时时期中国社会的设计思想及工艺水平。
《考工记》表现出齐国的地域特色和官府手工业的特点,具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考工记》记载的是官府手工业,而非民间手工业。
《考工记》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生产严格的组织模式与管理制度,有专制官员管理不同技术门类、不同专业的生产,其中提到的“师”作为高级公关,权力更大且具有处罚权。
这种严苛的等级管理制度有别于民间的自由生产,在官府手工业生产领域呈现出分工细致且相互协作的特点,从而达到专业精湛、效率提高、批量生产的目的。
又由于春秋时期的兵器制造掌握在国家手中,并不为百姓日常所用,所以《考工记》中大量记载的军用和宫廷用品也体现了其官府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其次,《考工记》所记载的是具有制度性的生产操作流程,技术规范,而非一般的生产技术资料汇编。
在《考工记》一书中,产品部件命名、用料选材、使用方式、工艺规范、检验制度等都具有严格的标准与要求,这些显然是依据国家标准的生产技术制度所记录下来的。
在书籍的编写方式上,《考工记》全文除必要的叙述性文字外,大多采用条文式的硬性规定文字,这也可以看出《考工记》是属于政府頒布的指导、监督和评价类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制度书籍。
知者创物,巧者和之——散论《考工记》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

21 00年 1 2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 a g o gU iesyo eh oo y S ca S e csE io o ra n d n nv ri f c n lg ( oil d n e dt n) o Gu t T i
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L ‘ ”6 和为贵” 《 J ( 论语》 , j )L 7
“ 乐与 天地 同 和 ” ‘ 论 形 躯 , 乎 大 同 , 同 大 。 颂 合 大 而无 已。 ‘ , ” 子 天之 合 也 ; , 之 合也 。 ¨_ 合 我 人 ” U“ 异 以为 同 , 同 以为 异 ” ¨ 散 。 庄 子 以和 为 天 ( ) 道 的
V0 . O . 1 1 No 6
D c2 1 e .00
知 者 创 物 , 者 和 之 巧
— —
散论《 考工记》 的机械设计美 学思想
张 洪 亮
( 东 工 业 大 学 艺 术 设 计 学 院 , 东 广州 , 10 0 广 广 509 )
摘
要 : 考工记》 《 作为先秦 时期编写的一部关于机械 工艺制作 的科技 名著 , 其所 蕴含 的设计美 学思想 非常 丰富、
深邃 , 章 再 就 其 中的“ 合 ” “ 人 合 一 ” 文 和 、 天 的基 本 思 想 、 涵及 其 所 表 达 的辩 证 关 系进 行 了讨 论 。 内
关键词 : 考 工记》 机械 设计 《 中图分类号 : 3 . B8 2 1
美学思想 和 谐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6 3 2 1 0 -0 90 17 -2 X【00)6 0 6 -4
本质 , 也是人 的本 质 , 天和人 其本 质都是 具艺 术精 神 性的 , 子 以和注 释 德 , 与 性 同义 , 的是人 的本 庄 德 指 质 , 即是认 为人 的本 质是 和 , 即是认 为人 之本 质 这 亦 是 艺术 性 的。l 所 以没 有 “ ” 没 有 艺 术 的统 一 , l』 和 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工记》中“和合”的设计思想
贯穿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礼乐相济”的儒家思想与“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其核心内容及终极指向皆为“和合”: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和合”思想亦贯穿于我国古代手工艺设计生产之中,《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为这一思想最明确的表述,而这段述文也成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
那么何谓“天时”呢?《考工记》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
这些都为天时。
又何谓“地气”呢?《考工记》指出:“桔逾淮而北为枳,瞿鸟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地气然也。
”从中可见“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
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
“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先民已经认识到大自然虽然没有意志和目的,但是它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广,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荀子•天论》)
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设计产品(器物)的和谐统一上。
如“车舟人为车舟”篇强调制作合度的车车舟(即曲辕)的要求:“欲弧而无折,经而不绝。
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
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为车舟之和也。
”意思是说: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马儿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
这则二千多年前的设计标准己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主张,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设计风格,也是一种“和合”设计思想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