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滴水观音、芍药在湖南省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滴水观音、芍药在湖南省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报告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论文
——滴水观音、芍药在湖南省开发利
用的可行性报告
指导老师:徐永福
学生:彭旦
学号:20080179
班级:08级园艺一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年10月
背景
湖南坐落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植物过渡地区,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变的地形地貌, 使湖南拥有维管束植物5500 余种。
从历史上看, 湖南未曾有过专业性的观赏植物采集和研究, 开发利用力度较小。
近年来, 我们从观赏园艺的角度对湖南植物进行了探讨, 以现有欧亚和北美栽培的观赏植物为基础, 湖南有2000 多种野生植物可作为栽培观赏植物。
其中蕨类植物约150 多种, 裸子植物39 种, 被子植物约1800 多种[ 1, 2, 3] , 它们分布在各种类型的生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生活适应性、形态特征和观赏特性。
野生观赏植物不乏奇花异木、园林珍品, 具有广泛栽培和选育潜力, 是今后改善绿化树种和提高观赏品位的工作重点。
下面谈谈滴水观音以及芍药这两种野生观赏植物在湖南省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一、滴水观音
1.1形态特征
滴水观音,学名海芋,别名叫观音莲、野芋等, 属天南星科海芋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其具匍匐根状茎,圆柱形,大者可达30cm,直径15~20cm,重可达18kg。
地上茎粗壮,外皮茶褐色,高达2~3m,茎内多黏液。
叶片亚革质、聚生茎顶,盾状着生,卵状戟形,先端短、尖宽,叶缘浅波状,侧脉7~12 对,上面亮而绿色,长(15)30~90cm,直径40~50cm,基部2 裂片分离或稍合生;叶柄长达1~1.5m,基部连鞘宽5~10cm,展开。
总花梗长10~30cm,佛焰苞全长10~30cm,下部筒状,长4~5cm,上部稍弯曲呈舟形;肉穗花序春
末夏初由叶腋内长出1~2 个,外为粉绿色,稍短于佛焰苞,下部雌花部分长约2cm,上部雄花部分长约4cm,二者之间有不孕部分,顶端附属体长5~7cm;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被,花由淡绿色转为白色,散发出白兰花芳香味;雌花仅具雌蕊,子房1 室,具数个基生胚珠,雄花具4个聚药雄蕊。
浆果红色、朱红色至紫红色,近球形,直径约4mm,具1 粒种子,排列于肉穗花序上。
花期3~10 月份。
1.2分布范围
海芋分布于我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省、区。
其原植物成片生长在海拔1 700m 以下的热带、亚热带林区沟谷季雨林及野芭蕉林下或山野、河谷、水沟边、杂草灌木丛中和村寨附近阴湿、肥沃的土地上。
国外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喀西山),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至菲律宾。
1.3生活习性
喜暖、耐阴、畏寒, 喜欢阴湿的环境, 在一般菜园土、培养土中, 都能生长良好。
春、夏、秋三季为生长期, 既可放置室内通风并有光亮度处栽培观赏, 又可放置室外半阴处管养。
如能在室内室外不定期地对调环境, 则生长更佳。
1~5℃之间就能安全越冬。
在过冬期间, 如果叶片被冻坏, 只要块茎根存在, 次年春后会重长新叶。
在生长期中, 盆土可潮湿些, 并每月追施以氮为主肥料1~2 次, 但忌烈日曝晒, 否则, 叶片要发黄。
通过以上方法管养, 一般都能生长茂盛, 青翠悦目, 而且水珠欲滴了。
1.4观赏特性
它叶大如盖, 四季翠绿, 丛生, 株高可达1米以上, 块茎根、叶和茎同我们平时食用的芋艿相似。
在云南热带雨林, 大型海芋的叶片有1米多宽、2米多长, 茎秆高近2米, 可用来当雨伞。
夏季开花, 花白色, 形似马蹄莲花。
种子秋后成熟, 鲜红色, 落地后能自行繁殖。
它耐阴性强, 可久放室内栽培观赏, 比巴西木、发财树等好养, 是一种理想的室内盆栽观叶植物。
1.5繁殖方法
1.5.1 分株
即分离母株萌生的分蘖。
春末夏初,当海芋从根状茎抽出2~3 片真叶时,可将其分割开,切口处涂上木炭粉或草木灰,稍晾干后,即可上盆种植。
营养土事先要经烈日曝晒或消毒。
栽植后,保持土壤湿度在70%~80%、叶面保持湿润放置阴凉处一段时间,再移至半阴处。
1.5.2 扦插
春季取其茎的一段,切成10cm左右的小段作为插穗,直接扦插在盆土中或沙床内,待发芽、生根后移栽。
1.5.3 播种
采收成熟的种子,随采随播在露地肥沃的疏松土壤中或置于浅底播种泥盆内,保持湿润,湿度保持在25℃左右。
当长出3~4 片真叶时即可定植。
1.5.4 组织培养
选用幼叶、带芽的茎切块等为外植体,初代培养基为MS+2~3mg/L 6- BA+0.2mg/LNAA,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MS+0.5mg/L NAA。
1.6栽培环境
1.6.1 温度要适宜
滴水观音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温度为20~30℃。
夏季高温时,只要保持土壤潮湿、经常喷水降温、遮荫保湿,仍能正常生长;最低可耐8℃低温,冬季室温不可低于5℃。
北方地区在10月中旬就要移入室内进行养护。
2.2 光照要合适滴水观音喜欢稍有遮荫的环境,不要让阳光直射,但花期要阳光充足,否则佛焰苞带有绿色,影响种子的成熟和品质。
所以必须保证每天3~5小时光照,不然叶柄会伸长影响观赏价值。
1.6.2 施肥要适当
滴水观音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在排水良好,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中生长最好,一般盆土多采用腐叶土、泥炭土、粗沙(5∶3∶2)的混合土。
滴水观音比较喜肥,在3~10 月间应每隔半月追施1 次液体肥料,尤其应加大氮肥的施用量,这样叶片会长的大如荷叶、光洁可人。
在温度低于15℃时应停止施肥。
追施液肥时,不要把肥水浇入叶鞘内,以免腐烂。
在盆栽滴水观音中,追施硫酸亚铁能使滴水观音的叶片变大、变厚、变绿,平滑有光泽,叶柄不易伸长,从而保证叶片美观。
同时能促进花蕾形成,延长花期。
具体方法是:将硫酸亚铁稀释成2%的溶液,每隔1 个月浇施1次,每次要浇透。
1.6.3 浇水要合理
滴水观音特别喜欢湿润的环境,,生长季节不仅要求盆土潮湿,而且要求空气湿度不低于60%。
夏季高温时要加强喷水,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凉爽湿润的环境,放置于室内空调大厅中的,既要保证盆土湿润,又要不时给叶面喷水。
如果冬季室温不能达到15℃时,应控制浇水,否则易导致植株烂根,一般情况下每周喷1 次温水即可保持其叶色浓绿。
1.6.4 越冬要保护
滴水观音在室温8℃时即处于休眠状态,在5℃时叶片开始发黄,所以越冬温度应保持在10℃以上。
这样,可以保证叶片长期青绿。
如果在室温不能保证的前提下,最好的做法就干脆让滴水观音的叶片枯黄,使其略干进入休眠越冬。
即秋末冬初时,叶片开始变黄萎缩,用剪刀从茎部剪光叶片,停止浇水,清洁盆土表面后,放在墙角,整个冬季只需每月浇水1 次,平时使盆土保持水分10%即可。
因其根茎有毒,也不会受到虫蛀鼠咬,只要室温不在0℃以下,就不会冻伤。
等到来年的清明节后,将滴水观音的植株从原盆土中倒出,清除枯根、旧土、蘖芽,用配制好的培养土重新栽植,浇透水,放在室内见光处,10 天左右就会冒出新叶来。
1.6.5 病虫防治
滴水观音常见的病害有花叶病、灰霉病等。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不引种带病苗,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抗御能力,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病害的蚜虫,于初病期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见虫害有蜗牛、红蜘蛛、介壳虫、蚂蚁、蚯蚓、蚜虫等。
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杀;②可用1~2 支带有敌敌畏的棉花棒,插在盆土上;③用40%乐果乳剂1000 倍液或80%敌敌畏1000~1500 倍液喷洒;⑤用溴氰菊酯500 倍稀释液来浇灌盆土。
1.6.6 生长控制
如果滴水观音在室内长期放置,就会出现叶柄长、叶片小并且易倒的现象,从而影响观赏。
所以在养护过程中要注意,等到滴水观音的幼苗长有33cm高、适合家庭摆放的时候,立即用2%的多效唑液喷洒全株,控制茎叶不高过40cm,并且叶片肥厚,观赏价值很高。
半年左右喷药1 次就能控制长高。
1.7应用形式
滴水观音除了常规的土壤栽培方法外,现在有不少爱好者应用水培法进行栽培。
具体方法是:首先将白石子用清水清洗干净去除杂质,再放入瓶中,保持瓶子的稳定;然后把滴水观音放在瓶子中间,继续加入白石子,让白石子压住滴水观音的根系;最后往瓶内加水,高度不要没过根部,气温高时3~4 天换水1 次,以防水质腐败导致烂根。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海芋性耐阴、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病虫害少,可终年欣赏,并是点缀华屋、装饰厅堂、布置场馆、友谊馈赠、美化环境的佳品而广为家庭盆栽,成为大众观叶花卉,因此,倍受偏爱观叶花卉者的青睐。
海芋热已风行全国各地,增添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园林的特色,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二、芍药
2.1形态特征
芍药又名百芍、殿春、将离,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肉质,茎丛生,高60~80 厘米,无毛,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通常三深裂,花顶生,单瓣或重瓣,雄蕊多数。
栽培品种花大,直径可达20 厘米左右,花色及花型丰富。
花期4~5 月,果期8~9 月。
芍药性耐寒,在新疆可露地越冬。
夏季喜凉爽气候,栽植于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旺盛,花大而多。
如栽植于阴处,虽亦开花,但生长不良。
土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好,盐碱地和低洼地不宜栽培。
喜肥,以含量丰富的有机质肥料最佳。
2.2分布范围
芍药是典型的温带植物,栽培分布十分广泛,地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
温带、中温带以及寒温带,在世界范围内多有栽培。
我国野生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以及甘肃、陕西、四川、浙江等省。
2.3生活习性
2.3.1 光照
生长期需光照充足,但在轻阴下也可正常发育,花期可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免受强烈日光的灼伤从而延长观赏期。
但若过度阴蔽会引起植株徒长,导致生长衰弱、不能开花或开花稀疏。
芍药是长日照植物,在秋冬短日照季节分化花芽,花蕾发育和开花均需在长日照下进行,若日照时间仅8 ~9小时,会导致叶片生长加快、花蕾发育迟缓、开花不良甚至不能开花。
2.3.2 温度
芍药喜温耐寒,适应性较强,在中国北方地区可以露地栽培。
在黑龙江省北部嫩江县一带年生长期仅120天、极端最低温度为-46.5℃的条件下,仍能露地越冬且正常生长开花。
夏天适宜凉爽气候,但也较耐热,在温度高达42℃条件下也能安全越夏。
2.3.3 水分
芍药性喜地势高敞、较为干燥的环境,不需经常灌溉。
如山东菏泽栽培芍药一般不再人工浇水,也能生长开花。
但若当年雨水不足,尤其是春季开花前缺水,常使开花瘦小、花色不艳。
芍药是肉质根,不耐水涝,积水6 ~10 小时即导致烂根,低湿地区不宜种植。
2.3.4 土壤
芍药是深根性植物,要求土层深厚。
肉质根粗壮,喜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在黏土和沙土中生长较差。
如土壤含水量高、排水不畅,容易引起烂根。
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宜,盐碱地不宜种植。
生长期可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使枝叶生长茁壮、开花美丽,但应注意肥料含氮量不可过高,以防枝叶徒长。
芍药忌连作,多年连续栽种易导致根系活动范围内某些营养元素缺乏,同时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连年积累,会致使根系受害或生长不良。
在传统的芍药集中产区,连作是很普遍的现象,经常导致病虫害严重、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造成植株大面积死亡。
科学合理的轮作制度可结合分株繁殖3 ~5 年进行一次,常与菊科或豆科植物等轮作。
2.4观赏特性
芍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多姿多彩的自然风韵,古往今来使多少人为之陶醉。
芍药株高0. 4~1. 5 m,花大色繁,花型、株型独特。
此外芍药的季相景观也非常丰富,其芽(图1~4) 、其蕾(图5~10) 、其花,以至花型、株型、叶型都具可观性,其整体观赏期可从3 月一直延续到10 月,而这一切都是花境材料所必需的。
2.4.1 芽
初春季节肉质嫩芽萌动,不同品种展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形态的变化,紫红的(如乌龙集盛等) 、浅紫的、黄色的(如黄金轮等) 、绿色的(如大富贵、桃花飞雪、紫凤羽等) ;有绒毛的(如杨妃出浴、胭脂点玉等) 、无绒毛的;毛笋形的(形似出生的毛竹笋) 、笔尖形的(形同毛笔之笔尖) 、弹丸形的(形似圆头的弹丸) ,观赏价值都非常高。
2.4.2 蕾
芍药的枝叶和株型变化已非常丰富,而慢慢展露的花蕾则别有一番趣味:圆桃形的(如大富贵、池粉、杨妃出浴等) ,长、尖、扁、平圆桃的,尖桃,长、歪尖桃的
(如桃花飞雪等) ,扁桃的(如红艳争辉等) ,卵形的(如莲台、奇花露霜等) ;裂口的(如艳紫向阳等) 、不裂口的。
芍药花开之前蕾会分泌许多蜜汁,不时会引来蜜蜂和蝴蝶在其上忙碌,增加了花境中灵动的生命元素。
2.4.3 花
花蕾绽放出的芍药花朵更是风姿绰约,花姿、花色、花香、花韵都值得去细细的品味和欣赏。
2.4.
3.1 花姿
千百年来,人们以观赏为目的,对芍药进行选育和栽培:芍药花瓣由少变多,由单瓣到半重瓣、重瓣一般由2 花或多花叠合一起构成1 朵台阁花,形成台阁花品种等,流光溢彩、争奇斗艳、各具特色。
芍药花型也非常丰富,单瓣型(如粉玉奴、白玉盘等) 、荷花型、蔷薇型(如杨妃出浴、池粉等) 、金蕊型(如红艳飞霜等) 、菊花型(如红云映日等) 、托挂型(如巧灵、莲台等) 、金环型(如锦带围等) 、绣球型(如圆叶锦球等) 、皇冠型(如雪峰、冰山等) 、楼子台阁型(大富贵、红艳争辉等) 俱全,许多芍药种因雄蕊瓣化为针状(如巧灵、金山刺玉等) 、台阁型品种下位花的雌蕊变成彩瓣(如粉池金鱼、天山红星等) 、托挂型品种的外瓣与中间针状瓣色彩各异(如莲台、春晓、绚丽多彩等)等特性,更使其显得奇特莫测,魅力无穷。
2.4.
3.2 花色
芍药花五光十色,万紫千红,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花色更涵盖了黄、白、粉红、堇紫、红、紫、深紫、复等八大色系,每一色系又有不同的变化,如红色系就有桃红、粉红、洋红、橘红、玫红、橙红、银红、绯红、肉红等花色;白色系有乳白、粉白、堇白、绿白、黄白等花色;紫色系有浅紫、粉紫、紫红、蓝紫等
花色;复色系品种的花又有多种情况,观赏价值均非常高。
芍药花色以红、紫色为主,而又以黄色(如黄金轮等) 和墨紫色(如乌龙集盛等)为珍贵。
2.4.
3.3 花香
芍药花的香气,特别沁神醒脑:有的清香幽远,使人余香萦绕,三日不绝(如杨妃出浴等) ;有的浓香馥郁,恍若醇酒在口,不禁酣然陶醉(如玫瑰飘香等) 。
香型不同,感受不同,需细细品味。
2.4.
3.4 花韵
芍药花大色艳,艳而不俗,香而不腻,暮春时节大放异彩,是繁荣兴盛的象征。
尤其是透过芍药品种的外部形态,进一步欣赏其内在的意境美,使人浮想联翩,在广阔的意境里遨游。
2. 4 叶与果
芍药的叶型比较独特,为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叶型大小较为均匀,形状各异,有椭圆、倒卵、披针形、倒披针形等等;小叶为椭圆、倒卵和披针形;叶正面黄绿至深绿色,叶背灰绿色,有的品种叶脉带有红色。
春色叶(如乌龙集盛、黄金轮等) 、彩色叶(如乌龙集盛、大富贵、粉玉奴等)和秋色叶让芍药的叶片也有了变化。
伴着花瓣的凋谢芍药的子房也开始逐渐的显现,纺锤形、椭圆形或瓶状,光滑或生有小突尖,尖端弯曲成鸡冠状,向外翻曲挂在花枝的顶端,远远看去如新育的花蕾。
2.5繁殖方法
2.5.1 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即利用播种法使种子发育生成植株, 利用该方法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苗木。
芍药种子有上下胚轴双重休眠的特性, 秋季较低的温度可解除下胚轴的休眠, 促进胚根发育生根, 而冬季长时间低温可打破上胚轴的休眠, 来年春天
温度适宜时萌芽出土。
李秀珍等[ 11] 研究表明, 芍药种子要先催根再催芽, 用浓硫酸处理种子3 min 能显著提高发根率, 采下的种子直接3~ 5 e 处理就能打破休眠,发根的种子要经低温( 3~ 5 e ) 处理才能发芽。
但打破休眠的确切条件和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陶新宇等[ 12] 通过对种子进行机械破皮处理, 显著提高了种子发芽率。
播种前要施足基肥, 多采用条播, 行距4~ 6 cm, 粒距3cm, 覆土5~ 6 cm。
种子播种可采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播种前60~ 80 d, 将种子用40 e 温水浸泡24 h, 然后用1 份种子与5 份细沙拌匀放在容器里, 置入低温处进行层积处理, 于清明前后播种。
第二种方法是在上冻前10~ 20 d 将种子直接播入整好的土壤里, 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 第2 年春天即可出苗[ 13] 。
发育良好的实生苗3~ 5 年可开花, 而Jacob等[ 14]采用珍珠岩袋培和一系列的环境控制影响其生物周期, 使植株在27 个月内萌发花芽, 显著减少了从播种到开花的时间。
2.5.2 无性繁殖
2.5.2.1 分株法
分株法是芍药最常用的繁殖方法, 比播种法提早开花, 且易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特性, 但繁殖系数低, 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分株宜在9~ 10 月进行, 不能过早, 以免发生秋发现象, 过晚则芽头已发新根,影响来年生长。
分株时心挖起肉质根, 顺自然缝隙用利刀劈开, 切口处最好涂以硫磺粉, 防止病菌侵入。
为达到观赏效果, 每丛要带3~ 5 个芽, 芽头下留2 cm 长的头以利生长, 一般每6~ 10 年分株1 次。
芍药芽头最好随切随栽。
如不能及时栽种也应及时贮藏, 可在室内选阴凉通风干燥处,地上铺湿润的细沙土, 将芽头向上堆放, 再盖湿润沙土。
2.5.2.2 扦插法
在秋分前后剪取10~ 15 cm长的插穗, 带2个节, 上一个复叶留少许叶片, 下一个复叶连叶柄剪去, 用500~ 1 000mg/L 的NAA 或IAA 处理后扦插在基质中, 浇透水, 再盖上塑料棚。
在气温20~ 25 e 、空气相对湿度(RH)80% ~ 90%条件下20~ 30 d 即可生根, 并形成休眠芽。
基质温度28~ 30 e 、湿度50%时生根效果最好。
但扦插苗生长缓慢, 需在苗床上覆土越冬, 第2 年春天移至露地栽培。
2.5.2.3 压条法
春天将刚萌芽的嫩茎埋入土壤, 诱导其产生不定根, 入冬前将有根系的枝条与母株分离。
2.5.3 快繁技术
对芍药组织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种子为外植体方面, 也有利用花药培养诱导形成单倍体植株或胚状体。
Brukhin 等以窄叶芍药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为外植体进行胚培养, 发现在组织培养中体细胞胚的形成过程与种子发育过程相似。
Hosoki 等以芍药品种/ Taki2noyosooz0和/Arah Bernhardt0茎尖为外植体进行快速繁殖获得成功。
Lee 等以花药为外植体在MS+ NAA 0. 2
mg/L+TDZ 0. 4 mg/L 培养基上培养能形成胚状体, 在MS+ BA 0. 5mg/L+ TDZ 0. 000 2 mg/L 培养基上能形成芽和根, 进一步培养也能形成胚状体。
Kim 等[ 22- 23] 以子叶为外植体在MS+2, 42D 0. 2 mg/ L+ BA 0. 2mg/L 培养基上诱导形成胚状体, 在MS+ 2, 42D 0. 5 mg/L 培养基上培养形成了非胚胎发生的愈伤组织, 在含谷氨酸的培养基上生根良好; 低温预处理( 10 e , 45 d) 能促进胚状体的发生; 在MS+ BA 0. 5 mg/L+GA3 1. 0 mg/ L培养基上培
养时, 温度( 18 ? 1. 0) e 下培养的分化率(12. 9%) 高于(25 ? 1. 0) e 。
Buchheim等[ 24]对芍药上胚轴休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用含有GA3 的琼脂糖凝胶点滴处理法可打破其休眠,GA3 最佳浓度为1. 5 mmol/L, 附加ABA 100 Lmol/L 可导致完全抑制上胚轴休眠的解除; 上胚轴休眠还可用BA 1~ 10 Lmol/L 来打破。
长期无性繁殖导致花卉病毒积累, 种质退化, 花色不纯,生长势削弱, 而脱毒处理可以大大提高花卉的质量和产量。
如通过脱毒处理后的菊花植株高、花朵大、茎粗、叶大、切花上等率高; 球根类花卉如百合、郁金香、小苍兰、唐菖蒲、水仙等的脱毒复壮更是育种繁种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这一技术在芍药上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6栽培环境
2.6.1 栽植地选择
芍药为肉质根, 呼吸量大, 因此应选择地势较高、灌排便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背风向阳的地块。
2. 1. 2 整地施基肥。
芍药年生长发育量大, 且/ 一岁一枯荣。
为保证栽植后长时期营养供给和改良土壤, 在整地时需均匀撒施有机肥45~ 60 t/ hm2、三元复合肥750~ 900kg/ hm2作基肥, 深翻40 cm, 耙细耕平。
2.6.2 栽植
栽植最好在9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结合分株繁殖进行。
在此期间, 气温24~ 25 e , 地温26~ 27 e , 利于损伤根系的愈合和新根促发。
栽植株行距一般70 cm@100 cm。
鉴于肉质根伤口易被微生物侵染, 栽植前可用草木灰硫磺粉涂抹, 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再栽。
栽植的深度以芽上覆土2~ 3 cm为宜, 顶部可覆5 cm 马粪。
为防止伤口腐烂, 栽后暂不浇水。
2.6.3 肥水管理
芍药喜肥, 除施足基肥外, 从栽后第2 年起, 每年需追肥3~ 4 次。
第1 次在早春出芽前, 施人畜粪22. 5~ 30. 0 t/ hm2 ; 第2 次、第3 次分别在5 月展叶显蕾后和7月花后孕芽期, 每次施人畜粪22. 5 t/ hm2、饼肥375~ 450kg/ hm2, 或三元复合肥600~ 900 kg/ hm2 ; 第4 次在霜降后, 结合封土施1 次冬肥。
芍药喜干怕涝, 一般不需浇水, 仅需在严重干旱时一次灌透水。
多雨季节必须清沟排水, 否则淹水超过6 h 会导致烂根而全株枯死。
2.6.4 中耕除草
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去除培土并松土保墒, 以利出苗。
幼苗出土后的2 年内, 每年应中耕除草3~ 4次, 以后每年在植株萌芽至封垄前除草4~ 6 次。
夏季干旱时中耕保墒, 冬季结合中耕进行全面清园, 以减轻病虫害。
2.6.5 剥蕾、支撑、剪残花
芍药花蕾集中于茎顶端及上部叶腋, 有发育较好、体积较大的顶蕾和相对发育较差、体积较小的2~ 3 个侧蕾, 为使顶蕾花大色艳, 可摘除侧蕾, 改善顶蕾的营养供给。
有些品种花杆软, 开花时花头下垂, 易倒伏,可在花蕾显色时设支柱。
支柱形式有两种: 一是圈套式, 将松散的植株用圈围起来, 圈的大小要适当, 围起来后使花茎相互依附而挺立。
制作圈的材料很多, 可用塑料绳、8 号铁丝、竹篾等, 最好把做成的圈刷上绿漆, 使之和芍药植株浑然一色, 增加观赏效果。
二是单杆式, 对于大花品种, 为防止花头折断, 把刷过绿漆的撑杆贴近花茎插入栽培介质, 用绿色柔质线绳分3 道呈/ ] 0形绑扎, 撑杆高度低于花茎2~ 3 cm 比较合适。
此外, 为保证新芽发育质量, 在盛花后应及时将残花剪除。
2.7应用形式
一是扩大促成栽培品种的选择范围, 实现品种的多样化。
二是实现环境因子的精准调控, 向春节市场提供优质的盆花和切花产品。
三是深入研究休眠机理及打破休眠技术, 为生产提供科学支持。
四是良好的入药植物。
五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花境材料。
芍药资源丰富、适应性强、栽培基础好,观赏价值高,在欧美等国,许多公园和公共绿地当中,芍药的花境及自然式栽植已经使用相当普遍,并目达到的景观效果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