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夫卡城堡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城堡的探索

城堡的探索

城堡的探索——我读卡夫卡和《城堡》一.初见“城堡”:城堡起源的无穷的拷问布拉格,卡夫卡的门前。

他成功地在盛名和衰老之前死去,并且留下一堆未完成的手稿和一桩一再提起又放下的婚姻。

在他临死前曾吩咐他的密友马克思布罗德焚毁所有遗作。

忠诚的朋友却违背了死者的意愿,发表了这些奇谈怪状的小说,再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其包装为一名梵高式的现代文学大师。

照片上的卡夫卡两道浓眉,梳理整齐的分头,忧郁敏感、空洞的不知颜色的大眼睛,苍白的面容,微抿的嘴唇。

双眼中洞射出的含义复杂的光芒,冷峻,苍凉,在那里,一半是无所不在的恐惧,一半是旁观者般的镇静。

卡夫卡其实不像我们看到或想象中那么忧郁,也不像他笔下主人公一样有那么悲惨的遭遇和一再反抗终不得解脱的命运。

相反,他是个快乐的男青年。

据布罗德回忆,他享受生活,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大师的文学青年身份。

尽管无损于其作品的伟大,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天才的第一身份是一名保险公司职员,写作仅仅作为业余爱好进行。

他的大多时间给了工作,服从父亲的意愿和养家糊口。

其次才玩命地把所有业余时间献给了阅读和写作。

写作从来都不是他谋生的手段,却是他生命的依靠。

我想,在卡夫卡看来,人生的意义绝不在于延续肉体的存在,而在于寻找到精神的家园。

文学作品是面镜子,总要反映客观世界,从而表现主观世界的那盏“灯”。

根植在人们头脑中的固有观念有时会阻碍理解,有时会让人豁然开朗不解自通。

然而,即使如此清醒地了解到他的思想,我们却依旧没有办法正真地去理解大师——如今我们虽可窥见他梦幻似的内心图景,却仍旧无法找到揭示他的内心谜题的钥匙。

卡夫卡的魅力可能正来源于此。

作为一个偶像卡夫卡令人心醉神迷。

加上传奇般的早逝(而且还是肺痨),迷一般的懦弱性格,反复无常的爱情观,使之带上神话般色彩。

至今仍记得高中二年级时读到《变形记》时的惊骇,我相信这是一个奇异的作家,他所写的和我以往读过的作家都那么的不同。

走进卡夫卡的城堡

走进卡夫卡的城堡

走进卡夫卡的城堡作者:马红丹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0期摘要:弗兰兹·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作家,被称为"欧美现代文学之父"。

《城堡》写于1920年至1922年间,是卡夫卡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表现出"卡夫卡式"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卡夫卡一生思想探索与艺术探索的总结。

《城堡》所反映绝望的人生境遇,既是卡夫卡的个人,也是整个犹太民族的和人类的。

因此,它具有惊人的普遍性和强大的艺术力量。

卡夫卡是以他的全部痛苦、孤独、绝望和磨难来创作的这部经典作品的。

关键词:《城堡》主副线索城堡的象征意义《城堡》的艺术成就《城堡》情节线索可以分为一条主线和若干条副线,主线内容就是讲述主人公K竭尽全力想进入城堡失败的故事。

一名叫K的人,在冰天雪地里来的城堡属下的村子,他一心想要进入城堡,却四处碰壁。

城堡并非地处偏远地带,它就在上岗上,晴天时肉眼可见。

似乎条条路都可以到达,但对于K来说这似乎又是一条条死胡同。

疲惫、失望、孤独、烦躁、伴随着这个异乡陌生人。

最终,倒霉的K不仅没有进去城堡,就连女朋友也丢了。

除了主人公K的人生悲剧故事外,小说还写了其他的副线,这些副线都是以主人公K为中心的,构成了放射状的网络结构:有弗丽达和老板娘的故事,信使巴纳巴斯的故事,村长夫妇的故事,鞋匠女儿阿玛利亚的故事,小侍女佩彼的故事。

当然,K想要进入城堡无疑是情节主干。

在副线中有一个故事是独立的就是鞋匠一家的悲剧,给了我们主题的又一启示。

卡夫卡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有着极清醒的认识,他绝不把他归之于个别,局部的原因。

鞋匠家原本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但后由于因为得罪了官员,鞋匠一家的厄运从此开始了。

没有人找他们做鞋子,邻居都远离他们,最终他们倾家荡产,还是未能得到原谅。

阿玛利亚一家的悲剧体现了弱者遵循狼群的生活逻辑:一只狼负了伤,流了血,转眼间就会被狼群吃个粉碎。

但遗憾的是《城堡》同卡夫卡的其它两部长篇一样都是未完成的作品。

卡夫卡的城堡内容梗概

卡夫卡的城堡内容梗概

卡夫卡的《城堡》内容梗概前言:卡夫卡的《城堡》(1926年)与他的另两部长篇小说《审判》(1925年)及《美国》(1927年)合称“卡夫卡三部曲”,它们看起来都荒诞不经,而《城堡》更富于“卡夫卡式”的构思和语言风格,故把它列为代表作提出来。

卡夫卡(1883~1924)的出生地是布拉格,身上带着纯种犹太人聪明的血统。

父亲是一个半行乞的屠夫的儿子,白手起家,故在家中专横如暴君,任意虐待妻儿,所以卡夫卡自小心里充满恐惧感,敏感成性。

加上他作为布拉格讲德语的少数人的一分子,更造就了他无边无际的孤独,与世无争,他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怕婚后打破孤独的生活。

迫于父亲的压力,他学法律,后入一家私人保险公司任低薪职员,一直湮没在人群之中,加上肺结核病的侵扰,使他成为一名自由作家的梦想至死未能如愿。

卡夫卡业余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在他生前一直锁在抽屉里,少量面世的短篇小说还不足让他一鸣惊人,因为当时的人们远未有能力体验卡夫卡独特而奇怪的荒谬感。

他因病死后遗下大量手稿,在遗书中他委托他好友布罗德将其所有作品“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就统统予以焚毁”。

万幸布罗德自作主张将卡夫卡的遗稿保存下来,整理出版,这一次明智的”背信弃义”使我们今天依旧能一睹卡夫卡这位文学大师一生勤奋的成果。

二战之后,世界在废墟上重建所带来的人类心灵深重的阴影,使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30年前死去的无名作家卡夫卡,他及其作品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像投票选举政界要员一样把他列为现代派小说家的第一候选人。

和卡夫卡的其它小说一样,《城堡》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解释权授予了每个阅读者,这来源于这部作品的多义性。

表面上,这作品的故事再简单不过了,一个土地测量员K来到一个村庄,想进入管辖附近地区的伯爵居住的城堡,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摊上一切也没能达到目的。

《城堡》所具有的荒谬、虚拟,无明确的时代地理背景的特征使它抹上很浓的寓言色彩,也使无论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获得不同的结论,《城堡》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这终了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有人说它表现的是“人试图进人天国而不得的痛苦”;有人则认为它集中反映了卡夫卡本人的精神世界的荒诞,孤独与恐惧;有人则结合写作年代背景,说明城堡实际上反映了奥匈帝国官僚体制与大众的鸿沟,更有论者以为,《城堡》和《审判》、《美国》的主题相同,即“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安定,还是法律,都是存在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么努力,总是追求不到,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城堡卡夫卡

城堡卡夫卡

城堡卡夫卡第一篇:城堡卡夫卡对《城堡》的理解完成于1992年的长篇小说《城堡》是卡夫卡身前的未竟之作。

这篇被后世人无数次翻阅与探索的伟大制作,其主要内容为: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城堡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之大门外,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而繁琐的“无烟”战役。

城堡并不遥远,就位于眼前的一座小山上,然而它可望不可及。

他代表的是那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等级森严,部门庞杂,官吏众多,但是却摆放着数不尽的文书,这些文书常年累月的尘封在那里,却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对于这座庞大的城堡K很无奈,可仍依旧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争取着,抗争着,只为心中的唯一的目的:进入城堡。

《城堡》整部小说可以概括为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获得居住权从而得到身份的认可所做的一场毫无希望的斗争。

卡夫卡笔下的城堡是官僚机构的投影,虽说在小说中城堡始终矗立于小山上,是一座可远观而不可近瞧的庞大建筑,但读者可以通过书中的一些人的描述获得对它的认知。

首先是信使巴纳巴斯眼中的城堡:作为信使巴纳巴斯来往于城堡与村子之间,给城堡官员克拉姆和土地测量员K传递信件。

通过巴纳巴斯读者们会发现城堡中的工作已使官员们丧失了人的个性,整日忙于公务,人已被官僚机器异化为整部官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即使他们再以个体的形象出现也很难被认出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巴纳巴斯会出现他看城堡的哪位官员都感觉似曾相识,但又不敢确认,即使曾打过交道,下次见面也不见得能认出来的现象。

其次卡夫卡还通过村中的女人为读者描述城堡:村中的女人时刻准备着成为城堡官员的情人。

成为情人对村中女人来讲是一种荣耀,是身份的提高。

由此可见,城堡不仅支配了村中人的生活,男人也支配了女人的一切,女人是男人的附庸,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还要对男人的眷顾感恩戴德。

透过对村中女人与城堡之间的描述,读者可以认识到城堡官员生活的腐化堕落,他们高高在上的职位使女人丧失了平等争取爱情的权利,只能屈服于城堡的淫威之下,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论卡夫卡之《城堡》

论卡夫卡之《城堡》

论卡夫卡《城堡》之归属感学院:专业:姓名:学号:论卡夫卡《城堡》之归属感摘要:人和动物的区别有一部分是人存在着很严重的归属感问题,虽然动物也有群居生活的,但是没有一种动物的归属感会像人类这样强烈,“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落寞感是感情上愁绪的催化剂,“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会成为那一行行的清泪滴落在心头荡起无限的涟漪。

《城堡》中的主人公K在这座小镇中拼命的追逐,只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归属,一个依靠。

但苦苦追求一生,却只落得个无疾而终。

关键词:归属、城堡、生存、理想。

《城堡》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K想进入城堡却终生不成功的故事。

由这种种的困难可以看出,他只是一个没有身份、地位、背景的小人物,不可能以一个存在疑问的小小的土地测量员的身份进入城堡,甚至在村子里立足都是举步维艰。

K是一个不存在归属感的人物,他的名字可以看做其中一个原因,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就像是K心中想娶的女人弗丽达,作为K和克拉姆之间联系的桥梁的信差巴纳巴斯和他的家人,那个一开始就桀骜不驯的城守的儿子希伐若,还有那两个被派来作为K 的助手的亚瑟。

这些人都是围绕在K周围的各种各样的大人物或小人物,他们都以一种固定的名字作为一种固定的个体存在着。

只有K,一个特殊的存在。

也许这本就是他的名字,但是我更多的是认为K在代表着像他一样为了某个目标而不懈奋斗的一类人,所以他没有名字,没有身份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于生存问题,古人有自己的思考:在中国,孔子认为我们应该适应世界。

老子认为我们该“无为”。

在印度,人们选择了“逃离世界”。

他们相信生与死之永恒“圆舞”,即轮回。

而他们所追求的是“最后救赎的,一切欲望都鸦雀无声的,心灵宁静的状态”。

即叔本华所说的“涅槃”。

而在古希腊,我们则更多的看到了理性。

“晦涩者”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及阿基米德定理。

当然也有“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的苏格拉底。

卡夫卡《城堡》荒诞性

卡夫卡《城堡》荒诞性

卡夫卡《城堡》的荒诞性姓名:李建班级:中师2班学号:20071121158摘要:《城堡》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神秘的诱人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堡”和一个想法设法进入城堡但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的土地测量员K的这样一个无奈的孤独的悲惨者。

卡夫卡用他独特的荒诞手法写出了主人公心灵的痛苦和折磨及这个世界被异化了的虚无孤独和恐惧感从而得出别样的内在意蕴可以说这是卡夫卡自我的体验和真是的写照。

关键字:卡夫卡荒诞虚无卡夫卡卡夫卡一个出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犹太商人家庭里的平凡男孩,在二十世纪创造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奇迹,成为本世纪各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判决》《饥饿艺术家》。

每一部作品都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蕴和独特风采,构建了“卡夫卡式”的的小说结构。

这些作品同时也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独到的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以及人在被个荒诞世界里所表现出来的扭曲,痛苦,折磨异化和陌生化,令人赞叹和深省。

城堡虚无荒诞性及其体现:1、身份来历不明的K主人公K在小说开头来到村子投宿,开始了进入城堡的努力。

他的名字用字母“K”代替,一直到小说结束,都不知道K来自哪里,是什么人。

同时文章中所流露出的有关他的思想、个性、爱好和行为特征等也是一片模糊,唯一较清楚的是小说中施瓦策打电话报告时对K的二三句描述:“K是个三十出头的男人,其貌不扬,衣衫褴褛,正安安稳稳地睡在一个草袋上,头枕着个小背包,手边还放着根有节的手杖”。

整部小说有关K的个人情况信息少得可怜:性别、年龄和他的企图——进入城堡。

可以说K这个人物和他的名字一样只能算一个空洞抽象的符号。

可以说K象一个不明物体被抛入一个外在陌生化的空间,成为城堡荒诞性的一部分。

2、世界的陌生化K自始至终都无法与周围的一切相融合,在文章中,K莫名其妙的得到城堡的认同,成为为城堡工作的土地探测员。

卡夫卡《城堡》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卡夫卡《城堡》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卡夫卡《城堡》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卡夫卡《城堡》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城堡》外国文学作品简析奥地利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18831924)的未竟之作。

论卡夫卡《城堡》里的权力与生存观念

论卡夫卡《城堡》里的权力与生存观念

论卡夫卡《城堡》里的权力与生存观念作者:颜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6期摘要:生活是虚无的,它既是一场梦,也是一次次徘徊。

这是卡夫卡在其思想意识中始终要告诉人们的。

应该说,卡夫卡的作品永远传递给读者一种困惑、一种现代人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疑惑以及对渴求得到认同的不懈追求。

这种亦真亦幻的审美意念也揭示了人类在权力、在生存面前的那种危机感与荒诞感。

本文所要解读的正是卡夫卡颠倒人类自由意志、揭示“受禁自由”的作品——《城堡》。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堡中卡夫卡对权力形态的隐晦塑造,也能看到城堡中人对生存的无奈与精神的黑暗。

关键词:《城堡》;卡夫卡;权力;生存;精神黑暗作者简介:颜娜(1981.5-),女,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人,讲师,硕士,本科,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一、《城堡》中的权力形态(一)权力的荒诞形式在作品中,主人公K永远站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十字路口,而与其相关的政府官员克拉姆则永远作为一个荒诞的、虚无缥缈的权力链条上的一环出现。

他始终无法满足K的要求,就是因为K不能以正义的、理性的、有责任感的身份出现,所以K的利益也得不到克拉姆的维护,也正是这种荒诞的权力阻碍了K对梦想的实现可能性。

在《城堡》中,它所展示的社会存在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它的存在实际且无可辩驳,一方面它的存在又让人无法理解和虚无缥缈,这就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矛盾性,即上层社会之于人的可望不可及以及社会主体之于人的可及不可解。

所以卡夫卡想要借权力的限制性与压迫性为人们呈现一个独特的世界观,那就是真正的现实总是非现实的。

这正体现了权力表现形式在《城堡》乃至现实社会中的荒诞性。

(二)权力的隐含特性《城堡》中的权力也是隐含隐晦的,但是它的规训作用却处处存在。

权力在小说的社会中到处都在体现和发挥其强大的约束力与规训力。

K虽然为进入城堡而不断努力,但得到的永远是孤立和旁人的羞辱与不断指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堡》文献综述
引言:
弗朗茨.卡夫卡,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一位有着犹太血统的德语作家,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一切活动都与犹太民族和欧洲各种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一共创作了三篇长篇小说,即《美国》《审判》《城堡》,但都是未尽之作,《城堡》是这三部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因此对于《城堡》的研究数不胜数,且不同人都从中解读出不同的观点和角度,虽五花八门,从细节看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还是有一些共性的存在,本文就是对近年来的观点看法进行整体的梳理概括。

《城堡》写于1922年,没有结局,整部小说充斥着神秘荒诞的基调,既不是对现实世界做出寓言式的解释,也不是对梦境的虚幻描写,作者采取非现实,超现实的形式,通过离奇古怪,逻辑混乱的情节,塑造了城堡这样一个既吸引人探寻,又难以接近的独特意向。

1.首先,从主体来看,大多数的理论文献都离不开对于“城堡”这一指向意味的探讨,城堡的寓意究竟是什么。

其中最有代表和最有影响的是卡夫卡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的观点,他将卡夫卡的作品看作是宗教式的神谕。

他认为,城堡就是“上帝恩宠的象征”。

“《城堡》是一部无限制的一神论的长篇小说,在一神论的旗帜下约伯也曾将中间层撒旦拒之门外,在此旗帜下还有,‘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上帝’这么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没有任何恶的上帝,尽管预言家关于上帝之不可理解的那句话‘我的道路不是你们的道路’,有时侯,尤其在今天这样糟糕的时代是有效的;为此卡夫卡会乐意地罗列大量例子。

”1人类自以为可以控制一切,是神来
1布洛德.卡夫卡传[M]. 叶廷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的操手,但总在事情行进的过程中遭到莫名的逆转和不合理的待遇,所以将其归结为与上帝至高无上权利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并非真实存在,却笼罩着不容置疑的幻影,以上帝的视角来释疑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存在似乎并不得体,然而再也找不出比这更能让人信服带有神秘色彩的理由。

布洛徳同样的作为一名犹太作家,对于卡夫卡在《城堡》中所展现的与犹太民族的隐秘而又深刻的关系感同身受,“卡夫卡一生经历了一次大战前后的两次排犹浪潮和扰太人不受法律保护
以及被隔离被屠杀的灾难。

这冲沉重的民族失落感,在他的书信、寓言、小说中都可以寻到。

”2
就像文章主人公K在城堡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外乡人的位置上一样,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卡夫卡,接受的是德国文化,而又生活在布拉格,这种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异乡,他们的一生都未追求到主人的地位,甚至被人排斥,诟病。

孤独与不解伴随了这个难以融入的外乡人,卡夫卡就像k一般,永远都在追求犹太人家园的归属。

存在主义者认为,城堡就代表上帝。

加缪(Albert Camus)说,“卡夫卡同他的上帝争执道德上的伟大、启示、善与一致性——但只是为了更热切地投入他的怀抱。

荒诞被认识了并被承认了,人只有听其自然,我们从这一刹那知道,它不再是荒诞了。

”3
也有一部分认为城堡象征着一个巨大的官僚机器,正是映射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生活在城堡下的村民是麻木的被统治者,与城堡的主
2迷惑的城堡“—论卡夫卡“异化世界的根源”曹素华
3叶廷芳. 论卡夫卡[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人,从未露面的伯爵形成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更可怕的是那些在已有制度里出生并且成长起来的村民,制度的一切不合理性恰恰构成了它的合理。

面对这至高无上的权威,村民以麻木的方式保持着他们世代相传的恐惧和世代相传的小心翼翼。

而K的来到,使其制度的不合理性得到了呈现,K作为一名外来者,既默默承受着城堡中固有的制度,又适时的将原本的习惯与现状形成矛盾冲突,利剑般切入城堡看起来严密实则漏洞百出的规则中,造成强烈的对比,让居民的体验呈现制度的专横,水珠呈现全部的海水。

更有甚者将城堡与作者所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认为这恰恰是对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摇摇欲坠的哈布折堡王朝统治拍时代,的真实写照,那种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在帝国行将崩溃的时候也得到了恶性发展。

社会分工变的不合理,秩序更加的杂乱无章,无数底层的小人物只能在统治阶层残酷的剥削中艰难求生,在小说中则体现为城堡的统治力量高居于成千上万的小人物之上,操纵着他们的命运,随心所欲地践踏他们,成为一股巨大恐怖的罪恶力量。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残雪1999年出版了一本专门解读卡夫卡的大著《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在这位独立特行的女作家的笔下,城堡是什么呢?它“似乎是一种虚无,一个抽象的所在,一个影,谁也说不清它是什么。

奇怪的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且主宰着村子里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村里的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它那纯粹的、不可逆转的意志。

K对自己的一切都是怀疑的、没有把握的,唯独对城
堡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

”4(残雪,1999:192)原来,城褒就是生命的目的,是理想之光,并且,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这是对城堡寓意阐释的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对待问题的角度很奇特新颖。

2.从女性视角来观察《城堡》中女性人物的形象
《城堡》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由此对她们展开的全面解读的论文也不在少数,经典的人物形象有弗里达,加德纳,奥尔加,佩瑟,阿玛莉亚等,这些人物又被人分成了尊崇官僚阶层和反叛官僚阶层两个完全相反的方面,诸如弗里达,加德纳,奥尔加,佩瑟等人就是屈服于官僚淫威的最佳例证,她们在以男性为中心、以男权为主导统治的社会中对自身缺乏足够认知、对强大的官僚机构矢志不渝的信奉,以及对自身附属地位的服从,他们以肉体与上层统治者发生关系为荣,甚至用一生去回味那为数不多的“召兴”,缺乏自我意识、以男权社会中男性中心思想作为自己处事原则和标准的典型。

而唯一具有反抗意识的阿玛莉亚在文章中虽出现次数不多,但篇幅够长,她在最初也对爱情以及城堡中的世界心生向往,并不抵制,然而当索尔蒂尼派人给阿玛莉娅送来一封措辞极其淫秽的信,要求她立刻去他所在的宾馆找他。

阿玛莉娅很愤怒,把信撕碎,把碎片扔在送信人脸上。

“梦想中的美丽爱情被丑陋的现实击碎,当阿玛莉娅面对男权社会向女性提出的赤裸裸的挑衅时,她勇敢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一丑陋行径的反抗和斗争。

尽管,为此,她和全家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但至少,阿玛莉娅代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勇敢地以4残雪. 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女性的主体地位处理自身和男权中心社会中男人的关系,用她无言的力量给这个社会以沉重一击。

”5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作者在女性解读中都提到了集体无意识这一理念,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而且总体上始终遁着同样的路径发展。

”6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意识观念,在经历时间的打磨与积淀后,渐渐的就成为了一种不可名状的隐藏于深处的意识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处事方式,但受其影响的人群被控制在这只隐形的手掌下却毫无察觉,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理所应当的集体的“共识”,而不会去反思做法的对与错。

在根深蒂固的男人与女人“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7的蛊惑下,女性走不出男性对她们的控制和自己思维定势的桎梏。

可以说城堡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引人探寻,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剖析出极具价值的线索,卡夫卡以他那象征性的隐喻和寓言式的传达方式,将人生编织成一个个“怪诞的梦”,给“城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正是这层神秘与荒诞,勾起了人们心中渴求真相的欲望,人物,意象的复杂多样性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那如歌泣血的对现实官僚社会黑暗统治的揭露与批判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5是沉沦还是反抗——《城堡》中的女性解读俞涓涓
6瑞典)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谢晓健等译,《荣格文集第
九卷·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年
7张爱玲著. 金宏达,于青编. 色·戒. 选自张爱玲文集第一
提点着我们不断反思这个逐渐异化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是沉沦还是反抗——《城堡》中的女性解读俞涓涓(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2】梦幻中的现实一浅谈卡夫卡和他的:《_城堡》尹岳斌
【3】浅析《城堡》中“女性拯救”的原型解构高敏郑州大学文学院
【4】迷惑的城堡“—论卡夫卡“异化世界”的根源”曹素华【5】卡夫卡的双重性格——城堡中K和阿玛利亚的反抗与沉默文海林(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6】《卡夫卡和K》余华
【7】卡夫卡《城堡》研究述评曾艳兵(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300073)
【8】灵魂城堡的侦察和探险——评残雪解读卡夫卡与博尔赫斯胡荣(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83)
【9】论《城堡》多重意义世界的形成王光碧(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629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