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与《城堡》
卡夫卡城堡故事梗概

卡夫卡城堡故事梗概卡夫卡城堡故事梗概如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卡夫卡的小说家,他接到了一份来自一个遥远岛屿的邀请,邀请他前往那里出席一个文学会议。
卡夫卡内心感到十分困惑,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的作品中充满了黑暗、绝望和孤独,而这些元素并不适合这个文学会议的主题。
但他还是接受了邀请,并开始了他对这个神秘岛屿的旅程。
当卡夫卡到达岛屿时,他发现这个地方非常偏僻,通讯也十分不便,而且他发现这里的人们看起来非常奇怪,他们的眼神中都充满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孤独。
卡夫卡感到十分不安,但他还是决定在这个岛屿上逗留一段时间。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卡夫卡不断遇到了各种奇怪的事情。
他发现他的住所中的墙壁和天花板上都有着许多奇怪的符号和标记,而且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发现了一些类似的符号和标记。
他还发现自己的笔迹变得越来越模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碍他写下自己的名字。
最终,卡夫卡参加了这个文学会议,他发现这里的作家们都充满了黑暗和绝望,他们的作品中都充满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痛苦。
他感到十分震惊,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的作品与他们截然不同。
会议结束后,卡夫卡决定离开这个岛屿,但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因为他的行李已经被留在了岛上,而且他也无法找到回去的路。
在这个时候,卡夫卡突然听到了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告诉他,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卡夫卡”,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充满黑暗、绝望和孤独的人。
这个声音还告诉卡夫卡,他必须在这个岛屿上度过他的余生,直到他能够接受自己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且学会从中解脱出来。
故事的结尾是卡夫卡在岛屿上孤独地度过了余生,他不断地写作,同时也不断地与自己进行着斗争。
他不知道自己能否从自己作品中的绝望和孤独中走出来,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学会解脱出来。
《城堡》梗概

《城堡》作者:(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成书时间:1926年类别:长篇小说版本推荐:武汉大学出版社版书海领航卡夫卡的《城堡》与他的另两部长篇小说《审判》及《美国》合称“卡夫卡三部曲”,它们看起来都荒诞不经,而《城堡》更富于“卡夫卡式”的构思和语言风格,故把它列为代表作提出来。
卡夫卡(1883~1924)的出生地是布拉格,身上带着纯种犹太人聪明的血统。
父亲是一个半行乞的屠夫的儿子,白手起家,故在家中专横如暴君,任意虐待妻儿,所以卡夫卡自小心里充满恐惧感,敏感成性。
加上他作为布拉格讲德语的少数人的一分子,更造就了他无边无际的孤独,与世无争,他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怕婚后打破孤独的生活。
迫于父亲的压力,他学法律,后入一家私人保险公司任低薪职员,一直湮没在人群之中,加上肺结核病的侵扰,使他成为一名自由作家的梦想至死未能如愿。
卡夫卡业余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在他生前一直锁在抽屉里,少量面世的短篇小说还不足让他一鸣惊人,因为当时的人们远未有能力体验卡夫卡独特而奇怪的荒谬感。
他因病死后遗下大量手稿,在遗书中他委托他好友布罗德将其所有作品“毫无保留地,读也不必读就统统予以焚毁”。
万幸布罗德自作主张将卡夫卡的遗稿保存下来,整理出版,这一次明智的“背信弃义”使我们今天依旧能一睹卡夫卡这位文学大师一生勤奋的成果。
二战之后,世界在废墟上重建所带来的人类心灵深重的阴影,使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30年前死去的无名作家卡夫卡,他及其作品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像投票选举政界要员一样把他列为现代派小说家的第一候选人。
和卡夫卡的其它小说一样,《城堡》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解释权授予了每个阅读者,这来源于这部作品的多义性。
表面上,这作品的故事再简单不过了,一个土地测量员K来到一个村庄,想进入管辖附近地区的伯爵居住的城堡,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摊上一切也没能达到目的。
《城堡》所具有的荒谬、虚拟,无明确的时代地理背景的特征使它抹上很浓的寓言色彩,也使无论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获得不同的结论,《城堡》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这终了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有人说它表现的是“人试图进入天国而不得的痛苦”;有人则认为它集中反映了卡夫卡本人的精神世界的荒诞,孤独与恐惧;有人则结合写作年代背景,说明城堡实际上反映了奥匈帝国官僚体制与大众的鸿沟,更有论者以为,《城堡》和《审判》、《美国》的主题相同,即“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安定,还是法律,都是存在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么努力,总是追求不到,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城堡卡夫卡解读

城堡卡夫卡解读
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多重解读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城堡作为一个核心意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城堡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官僚主义和办事效率低下的象征。
这种解读认为,城堡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土地测量员K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反映了普通人在面对官僚体制时的无奈和挣扎。
这种解读可以联系到卡夫卡所处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官僚体制对个体造成的压迫和困境。
城堡也可以被看作是上帝或宗教信仰的象征。
在这种解读下,K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象征着一个信徒为了接近上帝而付出的努力。
城堡作为一个超验的存在,它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远远超越了人的理解范畴,人无法用理性获得对它的认识。
这反映了卡夫卡对宗教信仰的探讨和对人与神之间关系的思考。
还有观点认为城堡是荣格理论中“暗影”(Shadow)的原型意象。
在这种解读下,城堡代表了个体内心深处隐藏的、被压抑的欲望和恐惧。
K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就是个体在面对内心阴影、追求自我完整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冲突。
综合来看,卡夫卡的《城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这些解读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了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
题。
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官僚体制的批判、对宗教信仰的探讨,还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剖析,城堡这个意象都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试析卡夫卡《城堡》的非指令反讽现象

试析卡夫卡《城堡》的非指令反讽现象前言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三大鼻祖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城堡》是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作家创作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1914年6月11日,卡夫卡在日记中写下一小说片断《村子里的诱惑》,这是《城堡》的雏形。
事隔八年,即在1922年1月至9月期间,卡夫卡再次提笔将其扩充至一部长篇,但小说终究没有写完。
尽管《城堡》的实际创作时间只有短短九个月,但小说从构思到成形,其中必然融汇了作家多年以来的种种创作经验和人生体会的。
我们看到,《城堡》不仅保留了前两部小说(《美国》、《诉讼》)的主题基调,还进一步强化了艺术表现力,在展现小说整体风格的成熟、圆融上比前两部来得更为出色。
著名的卡氏“孤独三部曲”也由此诞生了。
卡夫卡的小说,不论是短篇还是长篇,都带有象征性、荒诞性、佯谬性、冷漠性等特点【1】P564,叙述的长短、篇幅的大小并不影响卡夫卡持之以恒地在作品中表现它们。
仔细研读卡夫卡作品的人,无不感受到故事里被刻意营造的某种否定的、冷嘲的氛围和迷宫气息。
而国内一些研究卡夫卡反讽的文章有个共同点,就是爱抓住这些特征,在语言修辞、主题结构等多个层次上论证其反讽性质(具体可参考张继云、张芸《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反讽结构》,杨建《“乡村医生”的反讽艺术》、张天佑《鲁迅、卡夫卡的反讽艺术》、孙彩霞《宗教精神的失落:谈〈乡村医生〉反讽〈圣经〉的主题》、甘春枝《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作品解读反讽艺术》,何利《沉沦与超越:论卡夫卡〈诉讼〉的多重意义世界》)。
为什么国内的一些评论者们会倾向于把卡夫卡的作品与各式各样的反讽联系起来呢?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些反讽流派虽然分开独立发展,但彼此间仍存有交叉共通之处,于是它们又相互连结,统归于反讽这一总体概念之下,当人们将这些共通之处用于观照卡夫卡小说时,便或多或少地将它与反讽联系起来了。
城堡读后感

城堡读后感
《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耐人寻味,充满了哲理和现实主义的特点,深刻探讨了权力、官僚主义、个体与集体等重要话题。
读完《城堡》,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情感。
小说中对现实世界的细腻描写和政治谜团的布置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主人公卡尔·克中国风酷非法不论安在城堡前,却找不到进去的门路,整个故事始终在展示着他与城堡之间的不解之谜。
城堡所代表的权力和官僚体制的不可思议,反映了人类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发了对人类存在和社会体制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每个人物在故事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又传达出深刻的人性挣扎和绝望。
卡尔·克中国酷非法不论安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在城堡中的种种遭遇和探寻,展示了一个个体在官僚体制下的渺小和抗争,也表达了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其他人物如住宿处的老妇人、城堡的官员等,也都展现出各自的人性弱点和挣扎。
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都充满着诗意和哲学意味,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深深的共鸣。
作者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探讨了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碰到的困难和矛盾,引发读者对生活、人性和命运的深思。
小说中蕴含的对人类存在的疑问和对权力的批判,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启发了对个体与集体、自由与束缚等议题的探讨。
通过阅读《城堡》,我领悟到了卡夫卡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和深刻思考。
他对现实生活中权力与个体、官僚主义和自由的对立等问题的深刻探讨,让人不仅反思自身生活状态,也思考社会结构和人性考量。
卡夫卡城堡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精选三篇

卡夫卡城堡卡夫卡《城堡》读后感精选三篇【--主持词大全】《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在文学界一直有这样一种共识:如果要讨论20世纪文学,那么卡夫卡就是无法绕过去的作家。
可想而知,卡夫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作为一名读者,我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时,会觉得他的小说十分难读,尤其是长篇小说,阅读时甚至几次想到放弃阅读。
对我来说,《城堡》 __一部作品。
《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和《美国》与《审判》一样,《城堡》也是一部没有结局的小说。
《城堡》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就是讲述小说主人公,自称是土地测量员的K受城堡的聘请来测量土地。
但是当K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时,却发现自己不被允许进入城堡。
于是K为让自己进入城堡而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然而K 的努力都没有能够实现,城堡当局一直拒绝他的任何要求,连城堡管辖的村庄、村民以及村庄中的小学校、客栈都与K为敌。
最终,K还是没能进入城堡。
小说以《城堡》命名,所以“城堡”这一物体也成为这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意向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
在小说一开头,卡夫卡这样描述了“城堡”:“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
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
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
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境,凝视了好一会儿。
” [1]因此,也奠定了“城堡”存在的一种基调:“城堡”既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是一个飘渺的难以触摸的虚幻的想象。
随着小说的发展,“城堡”也确确实实表现出了它这种既真实又虚幻的特点。
说“城堡”的真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作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城堡真实的存在于K的面前,在村子的抬头即可以看到城堡。
其次,在小说中,“城堡”就是最高当局的代表,它时时刻刻影响着K在村子的生活。
K之所以会来到城堡管辖的村子,正是因为接到了城堡的聘书。
然而当K来到城堡以后他才从村长的口中得知,城堡根本不需要土地测量员,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一个错误:就是本应送到A部的文件,可能被送到了B部或者根本是在中途遗失,这样的错误导致了K的到来,而城堡差不多已经把招聘土地测量员这件事忘了。
卡夫卡与《城堡》

卡夫卡与《城堡》第一节表现主义文学概述表现主义的概念最初出现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画坛上和乐坛上,1914年被引入文学界,在(诗歌)戏剧、小说领域取得很大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主义以德国为中心,到了二十年代,声势浩大,影响波及奥地利、捷克、瑞典,最后传入美国。
在戏剧领域里,瑞典的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到大马士革去》和《鬼魂奏鸣曲》被认为是欧洲表现主义的最早戏剧。
此后,捷克的恰佩尔的《万能机器人》、美国奥尼尔的《琼斯皇》、《毛猿》等都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在小说方面,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在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个流派,表现主义是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
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或仅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
因而对事物的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当时的批评家乌提茨对于表现主义作了这样形象化的比喻,它“不是落下的石头,而是万有引力定律。
”因此,表现主义作家所关注的要么是事物、事件的本质,要么是人的内部的灵魂。
表现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注重揭示事物的内在实质,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而不注重对客观世界以及人物外貌特征的真实描绘。
2.特别强调使用抽象和象征的艺术手段。
表现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大都不重视具体性而追求抽象性,往往避开具体的、有特点的、可捉摸的事物,而去写抽象的、共性的、带普遍意义的事物。
作品中的时间、地点都带着不确定性,人物往往没有具体的姓名,即使有,也不过是作为一种符号使用。
作品人物也往往是观念的象征。
具体抽象化和抽象具体化。
3.现实与非现实相互融合,具有荒诞感和梦幻感。
(为其注重表现本质、灵魂)第二节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奥地利小说家,他与普鲁斯特和乔伊斯被并称为西方现代派小说的三大祖师。
卡夫卡于1883年7月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城堡》故事简介及人物分析

卡夫卡在创作过程中深受个人经 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作品中反 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 境和焦虑。
故事主题与意义
主题
故事主题是关于权力、压迫和人性探 索的。通过主人公K的努力和遭遇, 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异化。
意义
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 刻反思,以及对人性、权力、自由等 问题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 人文价值。
《城堡》故事简介及人物分 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故事背景与主题 • 主要人物介绍 • 人物关系与冲突 • 人物性格特点与命运分析 • 故事中的象征元素与隐喻意义 • 故事主题的延伸与思考
01
故事背景与主题
《城堡》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卡夫卡的《城堡》创作于20世纪 初,当时欧洲社会正处于动荡和 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日益尖锐。
封闭和隔离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自然环境也成为了土地测量员探索
和发现的重要线索。
06
故事主题的延伸与思考
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与启示
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无 奈
城堡中的种种荒诞现象,如官员的腐败、民 众的盲从等,反映了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 问题。
引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城堡所呈现的荒诞世界,促使读者反思现实 世界中的种种问题,思考如何改善现实世界
。
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探讨
揭示人性的弱点
城堡中的人物形象,如官员的虚伪、民 众的盲从等,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如自 私、贪婪、盲从等。
VS
探讨社会现象的根源
城堡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如官场腐败、民 众盲从等,探讨了其产生的根源,如制度 缺陷、文化传统等。
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与《城堡》第一节表现主义文学概述表现主义的概念最初出现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画坛上和乐坛上,1914年被引入文学界,在(诗歌)戏剧、小说领域取得很大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主义以德国为中心,到了二十年代,声势浩大,影响波及奥地利、捷克、瑞典,最后传入美国。
在戏剧领域里,瑞典的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其代表作《到大马士革去》和《鬼魂奏鸣曲》被认为是欧洲表现主义的最早戏剧。
此后,捷克的恰佩尔的《万能机器人》、美国奥尼尔的《琼斯皇》、《毛猿》等都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在小说方面,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在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个流派,表现主义是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
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或仅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
因而对事物的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当时的批评家乌提茨对于表现主义作了这样形象化的比喻,它“不是落下的石头,而是万有引力定律。
”因此,表现主义作家所关注的要么是事物、事件的本质,要么是人的内部的灵魂。
表现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注重揭示事物的内在实质,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而不注重对客观世界以及人物外貌特征的真实描绘。
2.特别强调使用抽象和象征的艺术手段。
表现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大都不重视具体性而追求抽象性,往往避开具体的、有特点的、可捉摸的事物,而去写抽象的、共性的、带普遍意义的事物。
作品中的时间、地点都带着不确定性,人物往往没有具体的姓名,即使有,也不过是作为一种符号使用。
作品人物也往往是观念的象征。
具体抽象化和抽象具体化。
3.现实与非现实相互融合,具有荒诞感和梦幻感。
(为其注重表现本质、灵魂)第二节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奥地利小说家,他与普鲁斯特和乔伊斯被并称为西方现代派小说的三大祖师。
卡夫卡于1883年7月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父亲专横粗暴,对儿子管教甚严,这使卡夫卡从小养成了畏惧父亲、内向孤僻、性格忧郁、优柔寡断的性格。
这对卡夫卡的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中学毕业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后从父命改学法律。
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后到保险公司供职。
1922年因患肺结核而离职,1923年于维也纳病逝,年仅41岁。
卡夫卡的一生是短促和不幸的。
奥匈帝国的专制腐败,排犹主义的盛行,父亲的专横无情,疾病的痛苦折磨,婚恋的层层受挫造成了卡夫卡思想性格中强烈的孤独感和忧郁感。
他曾经感伤的说,“这个世界是我们的迷误”,“我们误入其中”。
他把自己与巴尔扎克相比时这样写道:“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镌刻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镌刻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共同的是‘一切’。
”他随时感到自己承受着无法摆脱的压力,难以与他人、与社会沟通。
西德的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斯作了如下概括:“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
作为第二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
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
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所以他的好朋友称他为“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的老庄哲学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卡夫卡的文学成就主要在小说方面,重要的作品有短篇《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长篇《美国》、《审判》和《城堡》,三部均未完成。
《美国》:卡尔·罗斯曼。
小说基本上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在形式上明显受流浪汉小说和狄更斯作品的影响。
作者在日记中也说过,这是“对狄更斯的直接模仿”。
作者并未去过美国,他笔下的美国是一个抽象的国度,是一个为表现普遍悲剧主题而纯粹虚构的、普遍化了的社会背景。
已显露出他日后创作特色的端倪。
《审判》是第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
卡夫卡式:是一个德文新词,表达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
小说时空不明。
情节荒诞,内容近于抽象。
故事情节表层:逮捕-出庭受审-宣判死刑并行刑。
清晰明确。
故事情节深层:逻辑模糊、荒诞。
法律与审判皆为象征。
逮捕实际上是人被抛入社会以前的先验判定。
它不是具体的司法行为,只是一种抽象的人类处境的象征。
逮捕本身是与生俱来的人类定命,它不存在合理与否的问题。
人类无论是从事物质生产还是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开自己原有的物质条件与文化条件。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①人们的一切创造都不可能从零开始,总是要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从一个既定的条件出发。
人类社会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不可避免地要从过去的历史阶段中继承下来许多既定的成份,生活于现实社会的一代人只能在历史留给他们的既定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塑造社会的形象和书写他们的历史。
对于文化生产说来,这一道理尤其适用。
对于一个新生的人类个体来讲,既有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他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构成了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前代人的文化成果——宗教、哲学、经济、文学等等,都会有形无形地塑造着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观物角度与行为习惯,从而使他的进一步文化创造成为可能,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进一步的创造。
《在法的门前》:人的可悲性在于,往往不自觉默认守门人的阻挠而坐以待毙。
抗争、反思。
文学元理论的开设问题。
漠然接受知识。
文化就没有希望。
《判决》写父子冲突的“代沟”主题。
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社会生活的荒诞、非理性。
负罪意识、赎罪意识。
《变形记》:格里高尔。
现实与非现实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荒诞的世界,神话的世界。
主题在于诉说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丧失的悲剧。
用神话象征的模式表现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同时也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因无法沟通造成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家庭角色与家庭伦理关系的的破碎。
“一天清晨,格雷戈尔·萨姆沙从一连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虫子。
”刚一发现自己变成了虫子时,萨姆沙着实大吃一惊,也为之感到悲伤。
“我出什么事了?”萨姆沙问自己。
但发生了变形,不能自如地活动,对萨姆沙来说却并非是件完全不幸的事情。
“我选了件多么累人的职业啊!日复一日奔波于旅途之中。
生意上的烦人事比在家坐店多得多,还得忍受旅行带来的痛苦,倒换火车老得提着心,吃饭不定时,饭菜又差,交往的人经常变换,相交时间不长,感情无法深入。
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②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萨姆沙还为自己的变形而高兴呢:他终于可以借此把累人的职业,把自己的苦差事,把“生意上的烦人事”,把在工作中因“感情无法深入”带来的痛苦……统统撂在一边了。
可以说,在潜意识里,长久以来,萨姆沙就很想逃避这一切,反抗这一切。
而变形正好给了他机会。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3页。
②[奥]卡夫卡:《卡夫卡小说全集Ⅱ》,韩瑞祥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但是,责任与使命是可以逃避的吗?人可以通过逃避而获得自由吗?卡夫卡告诉我们:“人们无法逃脱自己”,“逃避自己的使命是罪孽”,“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
这是生活的真谛。
”③正因为此,萨姆沙在为自己的变形而暗自高兴时,他还是无法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虽然他为之感到痛苦难过。
自家哥哥们与自己;南昌的老人们《地洞》:以一个小动物的眼光展开叙述。
写小人物在现代社会中的患得患失。
我们都是小动物。
《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一只猴子被驯化的经历。
人只要想走上社会,他便会接受社会所定下的道路、生活方式,也即一步步失去自由。
卡夫卡笔下的动物,是一些被无端扯离经验世界而化为动物的人,他们被置于一个普遍化的人类世界,突然被赋予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获得对世界、人生的全新理解和认识。
陌生化《饥饿艺术家》:写大众与艺术家的隔膜。
艺术家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完美不惜献出肉体生命。
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疏离、抗拒,执著追求自身价值。
(对吃饭没有任何兴趣)。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艺术家的使命,呐喊以便唤醒浑浑噩噩的大众。
大众的不理解与排斥。
我们其实也是耗子似的听众。
《等待戈多》上演。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
《乡村医生》①以梦境的方式写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可靠、不确定。
一旦轻易信任了某一夜间的门铃声,就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人生没有橡皮擦,人生绝对没有重新开始。
陈冠希;电影《春光乍泄》。
感情一旦受到伤害,便不会破镜重圆。
②人类历史的某一个链条因外在某一诱因,而忽然转向。
无家可归。
小说的总体特征:在思想内容上,主要通过一些孤独无助的小人物在冷漠无情的异己环境中的痛苦无望的挣扎,反映了资本主义现实的冷酷无情,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及其异化现象。
在艺术上:小说具有寓言性。
应该依据圣经解读模式解读卡夫卡小说。
圣经文化思维模式对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铸造性的影响。
1.既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又没有鲜明的背景,人物也不确定。
2.现代神话。
现实与非现实相互融合。
3.象征。
细节象征――《城堡》中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身份证件。
情节象征、整体象征。
第三节《城堡》赏析一、人物与情节、思想:K·威斯特·威斯伯爵、克拉姆部长、信使巴纳巴斯。
城堡是一个象征,不同的读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象征着主宰小人物命运的力量;2.象征着一个权力无所不在的官僚集团和机构;3.犹太人寻找国家的譬喻;4.是人类寻找上帝的寓言;5.寻找与父亲沟通失败的譬喻;6.可望不可及的真理的象征。
结合西方文化史来看作品的主旨内涵。
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城堡》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是对现代人人的生存状态的概括性、哲理性表达。
③[奥]卡夫卡:《误入世界》,叶廷芳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251-248页。
在但丁的时代,人生的意义所指是相对明确的,那就是能够升入天国,得睹三位一体的真神,沐浴天恩。
在歌德时代,人生意义所指尽管已经不再确定,而是变动,具有时间性、阶段性;但是歌德更加强调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
强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进入现代,人生意义所指尽管与歌德时代相比,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卡夫卡更加强调了人类追求的痛苦、疲惫与迷惘。
这部作品与歌德的“谁不停地努力奋斗,我们便可以解救他”的格言是相似的,——所以也许可以称之为弗兰茨·卡夫卡的浮士德诗剧的这部作品本来正想以此告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