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卡夫卡《城堡》意义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
卡夫卡的《城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存在的孤独和无助。
这部小说以一个围绕
在一个小镇上的城堡展开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省吾与城堡不断交互的经历,探讨了官僚主义和权力对个人的压迫,以及人们在追求认同和被理解的过程中所
面临的困境。
小说中的城堡象征着权力,它高高在上,作为一个官僚机构,掌握着整个小镇的生活。
而卡夫卡本人则是一个外来者,无法理解城堡的规则和秩序,也无法得到城堡的认可。
这种无法被理解和接纳的孤独感在整个小说中贯穿始终,让我感到十分压抑和沮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相当丰满而复杂。
主人公卡夫卡省吾是一个笨拙而无助的人,他
一直试图与城堡建立联系并获得认同,却在过程中遭受挫折。
他的努力和困惑使我对
他产生了一种同情和共鸣。
而其他的角色,如城堡官员、村民们等,也都具有各自的
个性和特点。
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让我对人性和社会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小说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卡夫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给读者留下了很
多解读的空间。
而小说的结尾,却给我留下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感觉,对于卡夫卡省吾
是否能够被城堡接受和认同还留下了悬念。
这让我对于权力和认同的问题产生了更深
入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充满哲思和深度的作品。
它通过讲述一个外来者
与官僚主义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在社会、权力和认同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读
完这部小说,我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同时也对文学的力量有
了更多的敬畏。
城堡卡夫卡解读

城堡卡夫卡解读
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多重解读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城堡作为一个核心意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城堡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官僚主义和办事效率低下的象征。
这种解读认为,城堡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土地测量员K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反映了普通人在面对官僚体制时的无奈和挣扎。
这种解读可以联系到卡夫卡所处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官僚体制对个体造成的压迫和困境。
城堡也可以被看作是上帝或宗教信仰的象征。
在这种解读下,K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象征着一个信徒为了接近上帝而付出的努力。
城堡作为一个超验的存在,它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远远超越了人的理解范畴,人无法用理性获得对它的认识。
这反映了卡夫卡对宗教信仰的探讨和对人与神之间关系的思考。
还有观点认为城堡是荣格理论中“暗影”(Shadow)的原型意象。
在这种解读下,城堡代表了个体内心深处隐藏的、被压抑的欲望和恐惧。
K试图进入城堡的过程就是个体在面对内心阴影、追求自我完整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冲突。
综合来看,卡夫卡的《城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这些解读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了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
题。
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官僚体制的批判、对宗教信仰的探讨,还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剖析,城堡这个意象都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城堡》名著读书心得

《城堡》名著读书心得《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读过的最具深度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最初出版于1926年,讲述了主人公卡男爵在前往领地接任时被困在城堡中的故事。
这本书表达了许多深刻的主题,包括权力、等级制度、孤独、自我反思等。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深度和哲学思考方式所吸引。
小说中描绘的城堡和它的领地,代表了一个旧时代的社会结构。
这个社会制度具有层次分明的等级,接触领导层次需要展示足够的荣誉和尊严。
卡男爵作为一个新来的人,被这个制度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城堡服务,这种服务是毫无价值的。
学会对权力认识的平民也是不同的:有人试图抵抗,有人试图应对,还有人放弃试图容忍。
这种权力关系的表达是深刻和精致的,是小说的核心和亮点。
其次,我对小说中的主题:“孤独”的表达有感触。
作为一个新来的人,卡男爵面临着孤独和隔离。
他经历了一连串孤独的体验,而且开始依赖这种孤独来理解人性和社会。
在这个孤独中,他慢慢发现自己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荒谬的世界和自我的抽象。
这种感觉是非常真实和触人心弦的。
我们都需要通过在孤独中反思、理解自己和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成长和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些痛苦和挣扎,但这也是我们解脱的必经之路。
最后,我还想谈谈小说的阅读体验。
尽管这部小说很深奥,但它也非常值得一读。
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让我开始思考许多深入本质的问题。
同时,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
卡夫卡的语言十分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他能够通过准确而又细致的语言描绘出每一个场景和人物。
同时,他的叙事方式也很独特,能够为令人震惊的讽刺和滑稽的场面增加强烈的情感。
总的来说,《城堡》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
虽然它体现了一种古老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但它所表达的深度和主题依然很现代,它在揭示人类社会和个人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果你还没读过它,我鼓励你一定要花点时间去读一读。
即便是你对卡夫卡并不十分了解,读完这部小说,你肯定会有所收获。
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

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第一篇:卡夫卡小说《城堡》的诗学意义无论怎样来看,卡夫卡都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义的大师,他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精神特征的人,也是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
所以,要想绕过卡夫卡是不可能的。
一:卡夫卡的形象:地窖中的穴鸟再20世纪小说家中,卡夫卡的生平经历是最平淡无奇的。
1883年生于布拉格,此后一生中没离开过故乡,在公司当职员,文学创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1924年去世。
死后,由于朋友布罗德违背了它的遗属,所有作品得以出版。
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写作,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直接面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写出人的本真的苦难。
卡夫卡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只小动物,处在地洞中,对周围充满了恐惧。
可以说,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人的处境,卡夫卡当然也不例外。
卡夫卡还有一篇重要的独白: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绝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
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扇门后。
……… 然后我将回到我的桌旁,紧接着马上写作。
这段话出自卡夫卡给他的未婚妻的一封信,可以看出他的心理表白。
二《城堡》迷宫下面进入对《城堡》的分析。
由于城堡没有结尾,具有未完成性和开放性,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更准确的解释,因此只能从诗学角度分析城堡。
《城堡》的主人公叫K,一个字母,有符号化特征。
半夜来到村庄里面,准备进城堡。
K自称是一个土地测量员,但城堡并不承认聘请过土地测量员。
因此K无权在村庄居住,更不能进入城堡。
于是K首先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是个错误,于是为了补偿过失,K被安排去给一个小学当看校门的,而学校也不缺看门人。
最终K发现他是一个对城堡毫无用处的人,当然也进不了城堡。
用故事描述《城堡》是一间很费力的事,因为《城堡》几乎是无法用讲故事来描述的,必须把城堡看成一个总体象征结构,小说才能获得解释。
大多数评论者都认为理解<<城堡>>的关键在于“城堡”意象。
32《城堡》读后感

《城堡》读后感
《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以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名。
通过阅读《城堡》,我对于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K是一个追求意义和归属感的人。
他来到城堡,希望得到认可和归属感,但最终却发现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追求归属感的渴望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然而,卡夫卡通过K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追求是徒劳的,因为真正的归属感只能来自于自我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小说中对于权力和权威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
城堡代表着权威和权力,而K则是那个追求权力的人。
然而,卡夫卡通过K的失败告诉我们,权力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它不仅会让人失去自我,还会让人陷入孤独和绝望。
这种对于权力的探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权力对于人的腐蚀作用。
此外,小说中的叙述风格也让我印象深刻。
卡夫卡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充满荒诞和异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与我们现实中的世界截然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和情感
却是相通的。
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语言的魅力和局限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
总的来说,《城堡》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不仅对于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小说将继续影响着我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理解,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卡夫卡的《城堡》是一部充满神秘和哲理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卡尔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迷失和挣扎的世界。
小说中的城堡象征着权力和官僚体制,而主人公卡尔则是一个在这个体制下迷失自我的人。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的城堡是一个神秘而庞大的存在,它似乎掌握着一切权力,卡尔所面对的困境也是源自于这个庞大的体制。
城堡里的人们对于外来者充满了排斥和猜疑,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是不可理解的。
这种体制下的官僚主义和权力威胁,让人感到无力和迷茫。
而卡尔则是一个在这个体制下挣扎的人,他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存在意义,却总是陷入困境和挫折。
通过对卡尔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官僚体制下的无助和挣扎。
卡尔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接近城堡,寻找自己的位置,却总是被排斥和拒绝。
他的迷茫和挣扎让人感到心痛和无奈,同时也让人对于这个庞大体制的冷漠和无情感到愤慨。
在这个世界里,个人的努力和挣扎似乎都是徒劳的,人们总是被困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中。
小说中的城堡也象征着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城堡里的人们对于外来者的排斥和猜疑,让人感到人性的冷漠和无情。
而卡尔则是一个迷失自我的人,他试图在这个体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却总是被困在其中。
这种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让人对于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总是充满了矛盾和无奈,而个人的努力似乎总是被边缘化和忽视。
通过对《城堡》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城堡象征着权力和官僚体制,而主人公卡尔则是一个在这个体制下迷失自我的人。
作者通过对卡尔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官僚体制下的无助和挣扎。
这种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下,个人的努力似乎总是被边缘化和忽视,而人们的冷漠和无情也让人感到愤慨和无奈。
通过对《城堡》的阅读,我对于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处境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城堡》读后感

《城堡》后感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揭示了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让我对人生、社会和存在主义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被小说中主人公K的经历所吸引。
K应聘来到城堡当土地测量员,然而却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困境。
尽管城堡近在咫尺,他却费尽周折也无法进入。
在这个过程中,K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
这些人物的形象和遭遇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冷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被小说中深刻的主题所震撼。
城堡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代表了世界的荒诞和异己。
而人只是这个世界中的沧海一粟,面对巨大的系统时显得无力而渺小。
这种无力感和荒诞感让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无意义的世界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此外,我还被小说中独特的文学风格所吸引。
卡夫卡的文笔冷峻而富有诗意,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荒诞和冷漠的世界。
这种文学风格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城堡》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慨。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人生、社会和存在主义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卡夫卡的文学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回味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启示和力量。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

卡夫卡城堡读后感《卡夫卡城堡》是捷克作家卡夫卡的著名小说之一。
这本小说通过对一个城堡中官僚主义体系的描写,深刻地探讨了人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人对权力的无尽追求。
在阅读过《卡夫卡城堡》后,我深感震撼与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国外的得差人,一时兴起来到一个陌生城堡,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入城堡,而陷入了困境。
主人公开始了他在城堡附近的漫无目的的生活,他想方设法地接近城堡,寻找进入城堡的途径。
但无论他怎么努力,总是与城堡保持遥远的距离,徒劳地在丛林中迷失。
通过主人公对权力的追求和城堡官僚体系的描写,卡夫卡用夸张与幽默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权力的无限追逐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关系。
城堡象征着权力,而主人公则代表了个体与权力的冲突。
主人公不断地尝试与城堡接触,却不断受到城堡官员的阻挠和忽视。
而这些城堡官员们不停地重复着他们的晦涩法规和繁复手续,对主人公的帮助寥寥无几。
城堡官员们虽然看似很重要,却对城堡中的事情一无所知,这种荒谬与反常的场面使人产生了一种无尽的绝望与无力感。
通过对主人公困境的描写,卡夫卡生动地展现了权力对个人生命的压迫与摧残。
主人公为了进入城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时间,但最终却一无所获。
主人公竭尽全力地去追求权力,却发现这个权力对他来说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作者通过这种对权力的渴望与无法实现的绝望,让人深思人在追逐权力时的盲目与荒谬。
同时,也提醒人们权力并非象牙塔,而是一种束缚与压迫。
在这个意义上,《卡夫卡城堡》是一部关于权力的寓言小说,批判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正、虚伪与伪善。
小说中的无数官员们代表了社会中的官僚主义体系,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对下属漠不关心,消耗着个体的精力和希望。
这些官员们在强调对规则的遵守的同时,却忽视了人情人义与良知。
卡夫卡通过这个体系的描写,警示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良知,不被权力所迷惑和吞噬。
《卡夫卡城堡》虽然描写了一个荒诞而扭曲的世界,但其中的道理却是如此的真实而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名:浅谈《城堡》的象征意义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中文07-2班学校:河南理工大学浅析《城堡》的象征意义中文摘要:《城堡》是20世纪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怪诞而生动世界。
小说主人公K的土地测量员身份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城堡当局的承认,因此被允许进入村子。
然而K用尽毕生心血试图进入城堡终未能如愿,只是在最后弥留之际得到了城堡下达的决定:“虽然K无权要求在村中居住,但是考虑到某些次要情况,准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
”①《城堡》中的叙述处处洋溢着奇特而荒谬的气氛,在这个令人诧异的梦靥般的空间内城堡作为作者大笔墨筑刻的意象无疑倍显意味深长。
本文为将从:权利与个人、天堂与距离、边缘与痛苦等方面挖掘卡夫卡笔下城堡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天堂,边缘,象征意义卡夫卡1883年7月3日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德语是其母语,自幼酷爱文学。
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命改学法律。
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国立的公共机构—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17年患肺病,1922年6月辞职回家疗养,养病期间除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外,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等国游玩。
1924年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6月3日逝世在维也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享年41岁。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却始终处在冷漠的家庭环境与残酷的社会现实相交织的夹缝中。
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凭借自己的勤俭和智慧,经营一份生意兴隆的产业。
事业的成功愈发助长了赫尔曼∙卡夫卡专横暴戾和刚愎自用的性格的发展。
卡夫卡是其唯一的儿子,然而性格使然,他对卡夫卡的态度向来简单粗暴、蛮横专制。
他干涉甚至主导卡夫卡每一次的人生选择,无论在学业、工作以至于爱情方面,然而他要求得到而且必须得到的是卡夫卡的绝对恭敬和服从。
父亲这一类似暴君式的统治正是卡夫卡无法接纳和深恶痛绝的。
因此,生活中父与子的关系笼罩着紧张恐怖的氛围,这使卡夫卡的内心痛苦不堪。
他在一封长达42页的未寄出的《致父亲的信》中酣畅淋漓的表达了对父亲的教育和统摄不乏厌倦的畏惧之感,细致入微的剖析出畏惧的由来,以及此种畏惧对自己人生产生的影响,通篇真诚炽烈的话语某种程度上亦是对威严冷漠的父爱的一种有力控诉。
卡夫卡的母亲是位犹太妇女,性格忧郁而好冥想,她给予卡夫卡温和的母爱然而更多时候却忽视了儿子,一味沉浸在他人无法介入的个人世界里。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与卡夫卡年岁一起成长的是他内心巨大的、不可逃脱的孤独、恐惧、压抑、以及陌生感。
卡夫卡曾说“在这个世界上,他颇有被囚禁之感,他感到压抑,被笼罩在囚犯的悲伤、虚弱、疾病和妄想之中,任何安慰都不能使他感到心安,因为那只是安慰而已,只是面对作为囚犯这样的残酷现实的一点脆弱而令人反感的安慰。
问他到底想要什么,他无以对答,因为他——这正是他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对自由这个概念一无所知。
”②而就卡夫卡生活的时代而言,虽恰值奥匈帝国日薄西山之际,但其依然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战略,对内压制民主自由的政策,此外,表现在捷克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激烈。
卡夫卡的现实处境正如德国学者安德尔的评价:“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教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也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
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也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
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而就作家来说,他也经常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
但在自己家里,他比陌生人还陌生。
”③这段话深深道出了卡夫卡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作用于个人而对整其造成的不幸和悲哀。
他是夹缝中的人,一个寂寞却倔强的独行者。
他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存空间被家庭环境与时代背景无限挤压,仅留给他呼吸和思索的权利,因为他无力或者无法改变任何现实,不论是在父亲或是在世界面前他同样被忽略成一个发不出自己声音、听不到自己声音的抽象的生命符号。
他在夹缝中通过那双深邃、忧郁、仿佛由于惧怕这个世界而极容易受伤的眼睛去洞悉外界的一切,他所看到的那个奇秒的、诡秘的、颠覆的、从未真切出现过的世界被灵动深刻的诉诸笔端,读者或惊讶于那个世界的不可言喻,或惊讶于卡夫卡想象的空前诡异,或惊讶于文本自身传达的多义和庞杂性。
卡夫卡是灵魂的笔者。
他对待写作的态度智慧、谦谨、执拗、挑剔。
他为确切还原出时光、记忆、人物、梦靥或者故事等在某一瞬间单独或者交叉撞击在内心的感觉而写作,为确切复制出他所遇见和预见某种生命个体的生存状况而写作,为了从自己满意的创作中获得那纯粹的珍异闪耀的快感而写作。
卡夫卡生前名不经传的原因也与此有关——他仅为心灵而写作,仅为生命而写作。
在卡夫卡的日记、至女友密莱娜以及挚交马克斯的书信中无数次提及自己对写作的理解和写作对于他来说的意义。
他在1912年1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我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对写作的专注。
当在我的这一有机体中清楚地显露出,写作是我气质中最能出成果的方向时,一切都朝它蜂拥而去,从而能博取在性生活、吃、喝、哲学思考、特别是音乐方面的乐趣的一切才能都荒废了。
在所有这些方面我都已经干枯萎蔫了。
这是必然的,因为我的理了理就其整体来说实在太少了,只有几种起来方能勉勉强强地位写作这一目的服务。
这一目的当然不是我自动地、有意识地找到的,而是它自己产生的,现在只有办公室还在阻挠它,但这却是根本上的阻挠。
”④他的作品在生前只发表了极少的一部分,并且他在遗嘱中郑重要求马克斯把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全部彻底销毁并且对于已发表过的作品永不再版。
只是马克斯并未遵照卡夫卡的遗嘱而是精心整理卡夫卡的所有作品将其发表。
这些著作包括卡夫卡三部均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以及七十余篇中短篇小说,如《变形记》、《地洞》、《乡村医生》等众多名篇,还包括不少书信、日记、寓言、箴言、随笔、剧本等等,它们都是了解卡夫卡的性格、经历,走进卡夫卡式的世界的珍贵资料。
这位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为后世打开一扇通往神奇荒诞但不失永恒魅力领域的文学之门。
自五十年代起,在欧美地区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卡夫卡热”,随后波及世界各国的文学界,卡夫卡的写作手法瞬间被越来越的作家模仿和借鉴。
而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们对卡夫卡作品探讨的不断深入,毋容置疑,这位文学巨擘所折射的光辉将愈加璀璨夺目!㈠、《城堡》的象征意义之——权利与个人《城堡》写于卡夫卡生命的晚期1922年,它是堪称最完美的卡夫卡式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创作智慧与精髓。
《城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无论是作品表层次的人物塑造、语言刻画、心理描写等方面,还是深层次的作品寓意及思想内涵等方面,都不同程度颠覆了于卡夫卡之前任何时代任何作家的小说创作手法。
其颠覆性与多义乃至无解性是《城堡》影响力和文学价值超凡的根本因素。
《城堡》描绘了一个怪诞的、难以想象的人类生存空间,其人物和故事令读者瞠目结舌但又无从质疑其真实性。
作者一字一墨如同静物素描那般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每个人物每瞬间微妙的表情,每个场景中不同个体的每次情绪起伏,读者仿佛在欣赏一场被放慢速度播放的单调乏味但却引人入胜电影,书外的人完全被带入那个与现实世界迥异的空间,读者都狐疑的张望着村子里各种各样行为怪异的人,极想发问寻找到令自己迷惑不解然而影像模糊不确定的问题的答案,但无法开口,似乎怕打破村里人喧嚣的肃静。
读者介于《城堡》和现实之间,而《城堡》的颠覆性和非逻辑性让我们难以完全忘记自己而扮演村子的一员,但卡夫卡的描述使我们好奇,我们如同K一样渴望进入那奇异的地方。
但是对两个世界都深信不疑的我们只能在村子中扮演失声的没有身份的观望者,因为字里行间亲眼看到K心血的白白流失,我们不想悲剧复演,重要的是我们无从发问,因为读者和村民像天平的两个彼端,不可能相靠近。
《城堡》的第一段便直接地、不动声色地把小说中恒对立的双方引现出来。
“K抵达的时候,夜已深了。
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
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出巨大城堡的存在。
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
”⑤黑暗中的城堡仍旧显得庞大、神秘不可见。
黑暗中的K在城堡山的映衬下或许只剩下比夜色更为黑暗的点,单薄、渺小、行动毕露。
一出场城堡与K间就横亘着无可逾越的鸿沟。
前者是矛盾的主导方而后者始终处于被主导的地位,无论后者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这个既定的事实,无法反转其地位,无法跳出可怕的怪圈,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表明K 走进或靠近城堡当局的可能性根本为零。
城堡是这个村子最高的权利机构,它森严的集权统治似一张无形但硕大无朋的网牢牢严密的罩住村子里每个村民的心灵的任一寸地方,完全而统一的把城堡与村民间特定的唯一的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种植在每位凡是有思维有意识的村民脑海中。
村子里的居民已习惯并且安于当局至高无上的绝对领导权,他们像基督教徒狂热地维护、爱戴、崇拜上帝一般,对任何与城堡有关(哪怕其间的关联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正面的人都有与此相同的感情。
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情人的身份给弗丽达带来无上的殊荣,村里人对她都有几分敬畏,仿似对待城堡的官员般。
弗丽达举手投足之间更是不时流露出一种赤裸裸的优越感,和极其得意的自负感。
正是这种自然流溢出的特别自负使K同弗丽达第一次见面便认定这个女人一定能解决关系到他的事情。
顺理成章了有了下文中K与弗丽达的故事。
与弗丽达有相似经历的是桥头客店的老板娘,她在年轻的时候曾三次被克拉姆叫去到他的房间,她从克拉姆那里得到了三样物件:一张信使的照片,一床毯子和一个睡帽。
然而克拉姆为何事叫她,这三样物件是否属于克拉姆本人、她通过何种途径得到等均不详。
然而这三件物品就真正囊括了她生命中的全部骄傲和幸福,她像呵护珍宝一样守着这三样东西,看似幸福实则悲哀、寂寞的度过了二十几载。
因此老板娘对弗丽达如同对待自己亲生女儿般、如同对待那三件珍宝中的任意一件般,总也爱怜不够,因为她们都和克拉姆有过联系。
而与村民这种维护城堡声誉和地位的强烈感情相伴产生的另一个意识便是极端的排外情绪。
他们排斥没有获得当局承认的一切外来事物,他们认为一切触犯当局权威的行为都是不知天高地厚、不可原谅的。
在村子人看来,K简直就是一个另类“你既不是城堡的人,也不是村里的人,你什么也不是。
但是不幸的是你又确实是个人,你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处处碍事的人,一个给人添麻烦的人。
”⑥“贵宾楼”酒店老板娘把K做出破格的冒犯城堡威严的举动,归因于K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