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解读
釜底抽薪典故

釜底抽薪典故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指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釜底抽薪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釜底抽薪典故,供大家阅读!釜底抽薪典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汉·董卓《上何进书》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
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
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
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
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
釜:炊事用具,即锅。
薪:柴草。
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解析【注音】fǔ dǐ chōu xīn【释义】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相近词】抽薪止沸【反义词】火上浇油、沸汤沸止釜底抽薪造句1. 人们经常把"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比喻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十分生动形象。
2. 上游厂商这一招釜底抽薪的办法,真把下游急需原料的客户搞惨了。
3.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釜底抽薪的办法。
4. 惟有釜底抽薪的消灭脏乱,才能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5. 我现在怕的是银行突然来个釜底抽薪,到时候资金周转不灵,那就糟了。
6. 在节骨眼上,他釜底抽薪撤走了资金,造成工程停工。
7. 与其留着他给自己制造麻烦,倒不如防患未然,釜底抽薪。
8.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对啊我怎么会没有想到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9. 其三则是对冲基金和其他"新时代"债权人的过剩,这些家伙稍一风吹草动就会釜底抽薪,而这样的行为则是过去的银行要竭力避免的。
10. 尽管奥巴马还是期待有更多的刺激措施,但是计划中的工资收入税收减免的终结和紧缩政策的执行会令2013年的经济釜底抽薪。
11. 尽管对于欧元区抑制主权债务危机的不那么完美的努力,标普此举或许有釜底抽薪的意味,但这也并非世界末日。
科学老师说的扬汤止沸是什么意思啊-怎么用科学知识解释-

科学老师说的扬汤止沸是什么意思啊?怎么用科学知识解释/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扬汤止沸扬汤止沸
古时有句谚语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它的物理意义是指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
因为汤舀起来再浇下去,舀起来的汤就会降低温度,这是因为汤再倒下去的时候,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因而使舀出来的汤蒸发加快,温度降低,再倒回锅里去,使整锅汤温度降低,低于沸点,就可以使汤不再沸腾.达至止沸的目
的.但这样止沸,不如把锅底的柴拿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物理意义.
语见《三国魏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刘廙传》:“臣罪应顷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东汉末年,南阳人刘廙投靠曹操,为文职官,深获器重.后其弟刘伟为人所引,同谋反操,事发后问斩.按律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然操深爱其才,亦明其为人,遂颁下特赦令,免廙之罪.廙不胜感激,上书于操.书曰:“臣罪当灭族,仰君‘扬汤止沸’,得免於死,如死灰复燃,枯木逢春.此大恩大德,无异天地造万物,父母生子女,仅能以死图报,非笔墨所能形容者也.”
“扬汤止沸”原指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后喻暂缓危急之困境,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解决难题,常用此
语.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浅谈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话说东汉末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
而那个时候,曹操手里的兵力不足二万人。
两军对峙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的供给成了胜败的关键。
袁绍仗势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
曹操得知这个消息,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夜袭乌巢。
一把大火点燃,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
袁绍大军听闻这个消息,得知自己后方的粮草供应断绝了,军心浮动。
而就在此时,曹操发起了全线进攻,大获全胜。
在我们的想象中,以屈屈两万人马想要战胜十万大军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是,曹操做到了。
帮他实现这一奇迹的正式我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之计告诉我们,在面对大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他的核心与要害然后把他摧毁,这样就能一举获胜。
这是面对大敌,其实面对我们自己,面对我们的企业,甚至是国家政策与制度,釜底抽薪之计同样受用。
古时有句谚语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扬汤止沸——只是治标;釜底抽薪——才是治本。
运用这个计策注重的是问题的本质,就像一锅烧开的水,你加再多的水,要不了多久它还是会沸腾,问题要根本解决,就是要抽出锅底的柴薪,这样水就不会再沸腾了。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都会有一个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这就是所谓的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工厂的建筑工地角落里放着一个梯子,一位工人师傅担心梯子倒下伤了行人,便写上警示标语,提醒路人“注意安全”。
一天,一位顾客看到后,建议将警示标语改成“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
看了这则故事,我想问一问大家,故事中的那位工人和顾客真的解决问题了吗?解决了?没解决?其实不管是那位工人还是那位顾客,虽然都在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梯子随时可能会倒下伤人的事故隐患。
由此可见,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只做表面工作,要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俗话说:治标先治本,扶贫要扶根。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摘要】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才能避免恶化。
就像是在烹饪过程中,遇到沸腾的汤需要及时处理以防止溢出一样,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应对表面问题,而是要找到根本解决之道。
所谓“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要从根本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治标不治本。
本文将从扬汤止沸的弊端入手,探讨其无法长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
然后阐述釜底抽薪的重要性,指出根本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接着介绍具体做法,让读者了解如何釜底抽薪,从而解决问题。
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展示釜底抽薪如何带来实际效果。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敢直面根本矛盾,寻求持久解决之道。
只有抓住关键,找到根源,才能真正解决困扰我们的难题。
【关键词】引言,概述,扬汤止沸的弊端,釜底抽薪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实例分析,总结1. 引言1.1 引言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在日常生活中是两种常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言介绍了这两种方法的比较和对比。
扬汤止沸是一种表面的解决办法,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的表象,而釜底抽薪则是一种根本的解决办法,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问题迎刃而解。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常常需要思考釜底抽薪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地采用扬汤止沸的方式来应对。
扬汤止沸固然能够起到一时的效果,但往往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因为只是处理了表面现象,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而釜底抽薪则是一种更加彻底的解决方法,它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彻底解决问题,从而避免问题反复出现。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釜底抽薪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扬汤止沸的方式,只是在表象上解决问题。
只有采取釜底抽薪的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部分结语。
2. 正文2.1 概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境,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
有些人习惯于采取一些表面的应对方式,比如扬汤止沸,暂时解决当前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根源。
表示提出解决方案的四字成语

表示提出解决方案的四字成语釜底抽薪、出谋献策、抽薪止沸、抽丁拔楔、冰解的破。
一、釜底抽薪白话释义: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朝代:汉作者:董卓出处:《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翻译:我听说过扬上热汤止烫的,还不如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
二、出谋献策白话释义:出主意、想对策来帮助解决问题朝代:近代作者:浩然出处:《艳阳天》第十章:“弯弯绕提出这个问题,明明是给马之悦出谋献策,眼前这个笨蛋,偏偏领会不了。
”三、抽薪止沸白话释义:把锅底下燃着的柴抽掉,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
比喻解决问题从根本上着手。
朝代:北齐作者:魏收出处:《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
”翻译:把锅底下燃着的柴抽掉,使锅里的水不再翻滚。
四、抽丁拔楔白话释义:比喻解决疑难。
丁,“钉”的古字。
朝代:元作者:李寿卿出处:《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抽丁拔楔。
”五、冰解的破白话释义:冰冻融解,箭靶射中。
比喻问题解决,障碍消除。
朝代:清作者:曾国藩出处:《序》:“冰解的。
”楼主你好!千方百计【释义】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千计百谋【释义】想了许多办法和谋略。
想方设法【解释】尽量想办法。
殚精竭虑【释义】殚:竭尽;虑:思虑。
形容用尽心思。
处心积虑【释义】处心:存心。
积虑:蓄谋很久;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机关用尽【释义】机关:周密、巧妙的计谋。
比喻用尽心思。
费尽心机【释义】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挖空心思【释义】比喻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
搜肠刮肚【释义】比喻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绞尽脑汁【释义】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费尽心思煞费苦心【释义】煞:极度,很。
形容费尽心思。
冥思苦想【释义】想:思考。
冥:用心。
思:用心思考。
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左思右想【释义】多方面想了又想。
思前想后【释义】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
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质量问题。
某城市因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政府采 某团队在项目进度紧张的情况下,采用 用扬汤止沸的方法,通过限制车牌号等 扬汤止沸的方法,通过加班加点等方式 方式暂时缓解了交通压力,但并没有从 暂时保证了项目按时完成,但长期下来 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可能会导致团队成员身心疲惫,影响工
作效率和质量。
釜底抽薪的探讨
阐述釜底抽薪的含义、原理及其重要性;分析釜底抽薪的优势,强调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避免问题反复出现;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釜底抽薪的策略来应对各种挑战。
对比与总结
对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总结它们的异同点及适用情况;强调在解决问 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既要考虑问题的紧迫性,也要注重解决问题的彻 底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的心理学、经济学 和社会学基础: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两者在 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理论基础,以揭 示其更深层次的研究应加强定量分析和实证研 究,利用大数据、统计学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 验证和补充。
02 扬汤止沸策略分析
扬汤止沸的定义
扬汤止沸是一种暂时性的解决问 题的方法。
它通过把锅里的开水舀起来再倒 回去,使其降温,达到暂时缓解
沸腾的目的。
这种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只是暂时缓解了问题的症状。
扬汤止沸的适用场景
紧急情况下,需要立即缓解问 题症状时可以采用扬汤止沸的 方法。
在没有找到根本解决方法之前, 可以采用扬汤止沸作为临时措 施。
优点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问题反复出现;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解决效 率。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中国有句古语:“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意为不如从源头解决问题,而不是治标不治本。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解决问题要靠根本的办法,而不是仅仅采取表面的应急措施。
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从问题的根源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从源头入手,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
比喻说,如果锅里的水沸腾了,我们不应该只是扬起水花来止沸,而是应该找到火源,把火熄灭,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引导我们应对各种问题,不要止于表面,而要深入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之道。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比如孩子不爱学习,家庭关系紧张,经济压力大等等。
如果我们只是采取暂时的应急措施,处理起来会非常的繁琐,且效果不会太好。
比如孩子不爱学习,我们不应该只是用奖励或者惩罚的方法来激励他们,而是找到他们不爱学习的原因,是不是学习环境不好,是不是学习方式不对,是不是对学习没有兴趣等等。
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釜底抽薪,彻底解决问题。
工作中也是如此,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不能只是急功近利,处理当下的问题,而是要善于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解决之道。
在管理工作中,遇到员工工作不力,不能只是采取简单的激励或处罚的方式,而是要深入分析员工工作不力的原因,是工作环境的问题,是工作任务安排的问题,是员工自身的问题等等。
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
这句话也可以引导我们在社会问题上的思考和行动。
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我们只是采取污染清理的措施,治标不治本。
要想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治理体制,提高环保意识等等。
只有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才能实现环境的真正改善。
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也是如此。
面对各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要靠源头治理,找到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是进行扶贫政策,而是要从产业扶持、教育改善、健康医疗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 (2)

釜底抽薪的优缺点
优点
釜底抽薪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它能够消除 问题的根源,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此外,由于它解决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避免 在将来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
缺点
釜底抽薪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其效益,并且可能需 要大规模的改革和投资。此外,由于它涉及到对整个系统或 流程的改革,因此可能会引起一些短期的负面影响,如成本 增加、生产效率下降等。
05
实际应用案例
扬汤止沸案例
公司员工流失问题
当公司员工流失率较高时,管理者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留存率。例如,提供更 好的福利、增加员工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些措施旨在解决表面问题,即员工流失,但并未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
学生成绩下滑
当发现学生成绩普遍下滑时,老师可能会采取加强课堂管理和提高教学方法等措施,以试图提升学生 的成绩。然而,这些措施往往只是暂时缓解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
• 引言 • 扬汤止沸 • 釜底抽薪 • 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的比较 • 实际应用案例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定义
扬汤止沸
比喻只做表面文章,不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只治标不治本。
釜底抽薪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事 情发展的根源。
主题背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 法来解决。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这两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具有 截然不同的效果和影响。了解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04
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的比较
策略比较
扬汤止沸
通过不断搅拌汤水,使汤水保持沸腾状态,从而防止汤水烧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08级18班孙善亨
摘要:热学作为高中物理中的一个考点,有着其独特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通过一个假期的做
题和归纳,本文总结出了历年来广东和重庆两考区关于热学部分的热点和规律。
关键词:热学广东重庆高考规律
Abstract: The thermal physics as a high school in an examination center, has its own unique ways and means of examination. To do with a holiday theme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summed up over the years, Guangdong and Chongqing, two testing zones on the thermal part of the hot spots and laws.
Keywords:The thermal physics, Guangdong and Chongqing,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laws.
1.高中课本中的热学
高中课本中包括了分子动理论、内能、热力学定律、气体的压强等部分。
(下属分类在此不再赘述,详见本文以下内容。
)而这些内容在第二册的课本中只用了一章来描述,相比于其他分类,热学所占篇幅真是少之又少。
2.高考中的热学
在高考大纲中,热学部分作为I类识记,在每年高考理综试卷中仅仅占总分的5%,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在采样的05-09年广东卷中,由05年的两道选择题,到09年只有半道(一道题中两小题的其中一题)选做,可以看到,在广东卷中,对于热学的要求是逐渐变低。
而在重庆卷中,仍保持着每年一题选择题。
热学虽然内容较少,但是高考各省市的理综卷里仍无法删去这一部分,足以证明它的存在必要性。
所以,在往后的高考题中,将会保持着热学这一道(至少一道)题而不会直接删去。
2.1广东卷
广东卷这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热学部分的题目。
分别以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出现。
每年的题序和内容如下表:
没有出现答题及应用题。
从题序上看,热学的题目放在选择题的开头或者结尾和填空题的开头。
2.2重庆卷
重庆卷这几年的高考题中也都有热学部分的题目,并且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每年的
2.3纵观
综上所述,热学部分的题目在高考中比例不大,考试题型比较单一,为选择题或者填空题,难度较易。
但是这类较易题目放在试卷大题项的头尾,可以稍微减轻学生答题的紧张,但同时也有可能使考生过于放松从而导致失分。
所以在考试中不能掉以轻心,要不急不躁地答题,避免出现错误。
3.方法
3.1解题方法
在物理解题中,常用到合成分解法、图象法、建模法、微元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割补法等。
但是在热学部分,由于内容较少,在高考中涉及的范围不广,考纲中只要求识记,基本对计算、思想方法不做要求。
所以,这一部分的最好解题方法就是熟记课本,套用公式解题。
3.2例题解答
以05广东的这道选择题为例。
例1:封闭在气缸内一定质量的气体,如果保持气体体积不变,当温度升高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D )
A.气体的密度增大B.气体的压强增大
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D.每秒撞击单位面积器壁的气体分子数增多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克拉珀龙方程、分子动理论。
由pV=nRT,m=ρV当温度T 升高时,维持体积V不变,质量m不变,所以密度ρ不变,p增大,故A错B对;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所描述的是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所以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增大,故C错;由于分子热运动加剧,故D正确。
评析:这种类型的题目简单地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和克拉伯龙方程方程的掌握,只要求识记,对概念了解即可拿分,属于简单题。
又以09重庆的这道题为例。
例2:密闭有空气的薄塑料瓶因降温而变扁,此过程中瓶内空气(不计分子势能)(D ) A .内能增大,放出热量 B .内能减小,吸收热量 C .内能增大,对外界做功 D .内能减小,外界对其做功
解析:不计分子势能,空气内能由温度决定、随温度降低而减小,AC 均错;薄
塑料瓶因降温而变扁、空气体积减小,外界压缩空气做功,D 对;空气内能减少、外界对空气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空气向外界放热、B :错。
评析:本题考查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改变内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热传
递,一种是做功。
在其他考卷中也出现类似本题的题目。
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功能转化的关系以及热量等的概念,防止混淆。
05年广东
13.⑵热力学第二定律常见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第二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图10(a )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一种表述画出的示意图:外界对制冷机做功,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请你根据第二种表述完成示意图10(b )。
根据你的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自然界中进行的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物理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评析:这是一道涉及热力学定律的填空/画图题。
考生只有在正确识记和理解热
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解答本题。
对定律定理重新定义或者是探求实质的题目,往往考查的就是学生对该定律定理的认识程度,这就提醒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多体悟定律定理的深刻含义,将其本质的引申义了然于胸。
06广东
图3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压缩机工作时,强迫致冷剂在冰箱内外的管道中不断循环。
在蒸发器中致冷剂汽化吸收箱体内的热量,经过冷凝器时致冷剂液化,放出热量到箱体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
图10(a )
图10(b )
图10(b )
A.热量可以自发地从冰箱内传到冰箱外
B.电冰箱的致冷系统能够不断地把冰箱内的热量传到外界,是因为其消耗了电能
C.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D.电冰箱的工作原理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
评析:本题引入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的热力学定律是否掌握。
这类题目表面加上了新材料的“马甲“,实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只要认真审题,对课本要求部分熟练掌握,拿分不是问题。
在广东、重庆高考试卷中有关热学部分的考题不多,题型和考试方法也相类似,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
4.关注
4.1热点
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在广东和重庆的高考试卷中,经常考到的内容是克拉伯龙方程、功能关系和分子动理论。
在一道有关克拉伯龙方程的题目中,只要把握住克拉伯龙方程的五个量之间的关系(知四求一),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这三者属于高考中的热点,需要加强关注和练习。
4.2有备无患
虽然说热点考到的概率非常大,但是也不可以只复习热点。
在热学这一章中,虽然以往在广东和重庆的试卷中没有考到,但仍有许多知识点值得关注。
例如,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布朗运动和分子热运动的区别等。
这些都是易错点。
4.3预测
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考理综(物理)卷后,发现期中热学部分所占试题总数的比例相对较小,赋分也不超过10分,而且命题有逐渐降低要求的趋势。
由于热学部分内容少,基本为要求识记部分,所以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仔细,严谨。
预计2011年的高考中,热学将会以一道或两道的选择/填空的方式出现,考试内容来自课本的概念、公式。
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也出现了些材料题。
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的题肢仍然是课本上的内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试卷中,出现了从成语中来归纳物理规律的题目。
如真金不怕火炼、杯水车薪、覆水难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等。
这些涉及了热学或其他部分的成语,也许会逐渐进入高考题中。
4.3应试策略
题有千百万,一道道地做确实不是办法。
特别是热学这一模块,内容不多,考题不深,只在精、细、新三个字上面。
所以与其做太多的题目来覆盖,不如做几道有代表性的,概括地认识,再从课本出发,联系生活。
中国古人说得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不切断热源,只加速散热哪里是阻止沸腾的根本方法?对待高考也一样,只有掌握方法,牢记细节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5.关于
本文引用资料:05-09年广东、重庆高考理综试卷,其他内容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