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釜底抽薪的三国历史故事

《三十六计》釜底抽薪的三国历史故事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所以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釜底抽薪的故事吧。
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关羽斩了颜良、文丑,这两场仗打下来,袁军将士被打得垂头丧气。
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
监军沮授说:“我们人尽管多,可没像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
所以我们还是坚守在这里,等曹军粮草用完了,他们自然就不战自败了。
”袁绍根本不听沮授劝告,命令将士继续进军,一直赶到官渡,才扎下营寨。
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阵势,坚守营垒。
衰绍看到曹军守住营垒,就吩咐兵士在曹营外面堆起土山、筑起高台,让兵士们在高台上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曹军只得用盾牌遮住身子,在军营里走动。
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
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
但是,袁绍的军粮却从邺城源源运来。
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l万人马送运军粮,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离官渡40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兵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很冷淡地说:“不行,我要先打败曹操。
”许攸还想劝他,正好有人从邺城送给袁绍一封信,说许攸家里的人在那里犯了法,已经被当地官员逮了起来。
袁绍看了信,把许攸狠狠地骂了一通。
许攸又气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刚脱下靴子想睡,听说许攸来投降他,高兴得光着脚板跑出来。
他拍手欢迎许攸,说:“哎呀,您肯来。
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说:“袁绍来势很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现在您的粮食还有多少?”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冷冷一笑,说:“没有那么多吧!”曹操改口说:“对,只能支持半年了。
”许攸装出生气的样子说:“您难道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在老朋友面前还说假话!”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许攸说:“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险,特地来给您报个信。
釜底抽薪的意思

釜底抽薪的意思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釜底抽薪指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使其无法加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釜底抽薪”。
成语故事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枚乘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在七国之乱前后曾两次劝谏刘濞而显名于世,后离开刘濞而成为梁王刘武的门客,于汉景帝时被任为弘农郡都尉,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被以安车蒲轮征召,于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约七十三岁。
枚乘曾经做过吴王刘濞掌管诏策文书的郎中官。
枚乘在刘濞发动七国叛乱前,曾上书谏阻他起兵,叛乱中,又劝谏他罢兵,吴王均不听从。
后来,吴王的叛乱被平定,而枚乘也由此出名。
在谏阻吴王刘濞叛乱的奏疏中,枚乘说:“有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但是他反倒倒退着走,这样一来脚印更加多而影子也更加明显。
他不知道依傍着阴处停驻不动,就会没有影子和脚印。
要想不让别人听道,不如自己不说;要想不让别人知道,不如自己不做。
想让热水变凉,假如一个人在烧火加热,即使有一百个人从锅里舀起开水再倒回去,以制止水的沸滚而让它变凉,也没有用,还不如停柴止火有效果。
不懂得从那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在细枝末节处考虑,就根本没有用处。
”又说:“种植和养殖这样的事情,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种养的对象变高变大,但它总有变高变大的时候;积累美好的道德和品行,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好处,但总有有用的时候;背弃信义和道理,虽然一时半会儿看不见它的坏处,但总有让您灭亡的时候。
我希望大王您三思而后行,这些都是千百年都不变的道理啊。
”吴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枚乘就离开他,去了梁国。
成语寓意做任何事情,首先是要认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的故事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的故事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釜底抽薪原文】: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注释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
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
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
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
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釜底抽薪典故】:在官渡之战中,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夜袭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焚毁袁绍军粮,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性作战。
袁曹两军正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对峙,处于决战的关键时刻。
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余人护送军粮,集中于袁军大营后方40里的乌巢。
谋士沮授建议,增派将军蒋奇率一支军队,守护乌巢翼侧,以防曹军抄袭。
谋士许攸提出,曹操兵少,倾全力拒战,后方许昌空虚。
若派精骑轻装袭许,则可奉迎天子讨伐曹操,曹必被擒,即使不能生擒曹操,也必能将其击败。
袁绍皆不采纳。
会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向曹操献计说,袁军粮草辎重车,皆存放在乌巢,防备不严。
若派精兵奇袭,焚毁那里的粮秣军资,不出三天,袁军就会自行崩溃。
曹操欣然采纳其计,留将军曹洪、谋士荀攸守营,自率5000步骑兵,携带柴草,马衔枚人不语,打着袁军旗号,趁夜从小道疾驰,沿途诈称奉袁绍令前去加强守备,骗过袁军的盘问。
既抵乌巢,立即包围袁军营寨,从四面纵火围攻。
袁军毫无戒备,一片混乱,至拂晓时,淳于琼见曹军兵少,集结部队,出营布阵,企图反扑。
曹操率军迅猛冲击,淳于琼退回营中。
袁绍在此危急关头,坚持要先攻下曹军官渡大营,以断其归处。
部将张郃认为,曹营坚固,难以攻克,应全力救援乌巢,若那里粮草被焚,大家都将成为俘虏。
袁绍固执已见,置乌巢于不顾,只派少数兵力援助淳于琼,仍督率部众强攻曹营,不能攻克。
釜底抽薪的故事

釜底抽薪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吴起的军事家。
他生活在战乱不断的时代,深知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他常对人说,“战争就像火灾一样,如果不及时扑灭,就会变成燎原之势,无法挽回。
”因此,他提出了“釜底抽薪”的战术,用以形容对敌人的重要资源和战略地点进行突袭,以达到迅速削弱敌人战斗力的目的。
釜底抽薪的故事,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战争。
那时,吴起所在的国家正与邻国展开激烈的战争。
敌国的军队强大而顽固,让吴起的国家陷入了被动局面。
吴起深知,要想扭转战局,就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
于是,他决定采用釜底抽薪的战术,先后对敌人的粮草仓库、兵工厂、后勤基地等重要目标进行突袭,以削弱敌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首先,吴起率领精锐部队,深入敌后,夜袭敌人的粮草仓库。
他们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将守卫击毙,然后纵火焚烧了大量敌军的粮食和军需物资。
敌人闻讯后大惊失色,不得不分兵去抢救粮草,导致了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其次,吴起又带领部队袭击了敌军的兵工厂。
他们在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接近兵工厂,突然发起猛烈攻击,炸毁了大量敌军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
敌人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原先的进攻计划,转而采取防守姿态。
最后,吴起率领部队突袭了敌军的后勤基地。
他们趁着敌人大意之时,突袭了敌军的后勤补给线,破坏了敌军的后勤保障体系,使得敌军无法得到及时的补给和支援。
敌人的战斗力因此大大削弱,士气更是跌至谷底。
通过连续的突袭行动,吴起成功地实施了“釜底抽薪”的战术,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打乱了敌人的计划,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的“釜底抽薪”战术,是一种极具战略意义的战术,能够有效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和士气,为我军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釜底抽薪”的思想,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精准的分析和有力的行动,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果断的措施,迅速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釜底抽薪”的思想,找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加强学习,迅速提高学习效率。
釜底抽薪的典故

釜底抽薪的典故
【锅底抽薪】
1. 成语解释
锅底抽薪,比喻发生重大变故时,有些事情要从根本上解决,只有把
根源问题挖到深处解决掉才可以被解决,否则就无法结局,而且必须
彻底解决。
2. 典故由来
这个成语源自于春秋时期,蕃族南渡北上入侵商国。
商国内有一只兔子,它的调皮行为故意让商汤的众太监生气,令百姓受折磨,当时的
大夫哥舒,利用研究蕃族的事情,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的办法:他使用了“锅底抽薪”的方法,用“热锅上的蚂蚁”(即商汤他的太监)诱出了兔子,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
3. 成语典故的影响
“锅底抽薪”这个成语在今天仍深入人心,引申出许多深刻的成语。
由
此成语而引发出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就是,面对困难,人们要从根本上
出发,去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困难。
而在重大事件
面前,我们不能将解决方案拖延,而是要迅速采取行动,将相关人物
一网打尽,达到最终的结果。
4. 成语的实际含义
“锅底抽薪”的实际含义是指在一个重大事件发生时,要迅速发现并解
决潜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最终的结果。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先了解事
件的真相,并让底层问题得以解决,才能达到结果。
这就是“锅底抽薪”的重要含义。
釜底抽薪的故事

釜底抽薪的故事
釜底抽薪,这是中国古老的一个寓言。
寓言有助于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激发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一个湖泊中的鱼。
有一天,这些鱼被捕捞起来,其中一条鱼想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大家抽薪吧,谁抽到第一条,谁就可以免于被捕捞,走上自由之路。
”
大家听了这条鱼的建议,都开始抽薪。
抽薪的过程中,有的鱼就忍痛割断一条自己的尾巴,就这样,相继抽薪,终于,最后一条被割断尾巴的鱼抽到了第一条,获得了自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考虑大局,不要急于求成。
没有一个个体是能够单独成功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实现群体的进步和发展。
相信,以这种自我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任何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可以借鉴鱼群抽薪的故事,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启示:任何时候,只要大家团结协作,共同牺牲,一定可以取得最大的收益,达到大众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因此,抽薪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有智慧,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我们也要注重团结协作,担负各自的责任,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实现大众利益的最大化。
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当前的形势,把握好“克服困难的把握时机”,有效地把治理工作做到最好,早日消除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
- 1 -。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的故事-釜底抽薪的寓意-釜底抽薪的意思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的故事-釜底抽薪的寓意-釜底抽
薪的意思
【成语】釜底抽薪
【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简拼】fdcx
【近义词】抽薪止沸
【反义词】火上浇油、沸汤沸止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例子】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英文翻译】take out burning wood from under the pot
【谜语】水开了就关火
【成语故事】北朝东魏大将侯景起兵反叛朝廷被打败,就跑到南朝梁武帝萧衍那里求救,萧衍发兵给他,他进攻东魏失败。
东魏魏收给萧衍写了《为侯景判移梁朝文》,劝萧衍对侯景这种人只能“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萧衍不听,侯景后来又背叛梁朝。
【成语正音】抽,不能读作“zhóu”。
【成语辩形】釜,不能写作“斧”;薪,不能写作“新”。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2023年最新的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2023年最新的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成语解释】釜,锅子。
薪,柴火。
釜底抽薪指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语或本《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
后亦用釜底抽薪比喻从源头断绝。
△ 扬汤止沸【成语典故】《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于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成语注解】1、典故或见于《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枚乘》。
2、汤:热水、开水。
【成语出处】1、《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
只消央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2、《镜花缘.第九五回》:你要晓得小儿惊风,其症不一,如因热起,则清其热;因寒起,则去其寒;因风起,则疏其风;因痰起,则化其痰;因食起,则消其食。
如此用药,不须治惊,其惊自愈,这叫做『釜底抽薪』。
《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枚乘》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阴而止,景灭迹绝。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
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
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
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成语用法】一、语义说明: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使用类别:用在澈底解决的表述上。
【釜底抽薪造句】1、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让我们来个釜底抽薪,澈底解决。
2、惟有釜底抽薪的消灭脏乱,才能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3、为澈底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精简人事倒是个釜底抽薪的办法。
4、我们应该想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永绝后患,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语义说明:比喻从源头断绝。
使用类别:用在断绝基础的表述上。
【釜底抽薪造句】1、上游厂商这一招釜底抽薪的办法,真把下游急需原料的客户搞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釜底抽薪成语故事
【成语】:
釜底抽薪
【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释】: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
把柴火从锅底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
【举例造句】:
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成语故事】: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
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
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
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
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
釜:炊事用具,即锅。
薪:柴草。
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