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意为顶着极大困苦,忍受痛苦来鼓舞自己,以达到战胜困境的目的。
这个成语源自《史记》中的一则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当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意图统一天下,但是遭到了很大的阻力。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齐国。
当时的齐国国君任常,为了抵抗秦国的进攻,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战略。
任常通过窥视秦国国君秦穆公的秘密信函,得知秦国想招募一位名医。
任常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去齐国的一家医学名门学习医术,并强迫那里的名医前往秦国。
名医得知秦国国君想要秘密招募他,十分害怕他人得知自己离开齐国。
于是,名医悄悄把自己埋在床下,以免被任常发现。
任常的手下找到名医的家时,得知他出门了。
他们去问身边的人,结果都没有得到消息。
而名医的妻子为了保护丈夫,当时决定服毒自尽。
最终,名医终于鼓起勇气赴秦国。
秦穆公见到名医后,惊奇的发现名医的死去的妻子正躺在名医抬的医疗用具下面。
秦穆公对名医的勇气和忠诚深深感动,立即派人回齐国归还名医的妻子遗体。
并致函给任常,告诉他齐国的名医已经来到秦国,并警告任常不要再对名医的家人使坏。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卧薪尝胆是一种意志坚定、毫不畏惧的精神状态。
名医之妻的牺牲和名医勇敢面对前往秦国的困难与痛苦,最终换来了秦穆公的赏识和保护。
这个成语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源泉,许多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来表达他们对于坚持信念,面对挫折的勇敢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追求。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不能轻易妥协和放弃。
只有在坚持和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乃至自身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正是通过卧薪尝胆的精神,我们才能够不畏艰险,勇敢向前,不断超越自我。
正如这个成语所启示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勇往直前的精神,无论面对多大的困境,都要保持坚毅与决心,付出持久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简短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简短
【成语】卧薪尝胆
【拼音】wòxīn cháng dǎn
【释义】薪:柴草。
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
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发愤图强、宵衣旰食
【反义词】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
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
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
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
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卧薪尝胆_成语故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
卧薪尝胆的成语讲解

卧薪尝胆的成语讲解
「成语出处」
西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成语解释」
原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被吴国击败后,成为了吴国的俘虏。
为了报仇,勾践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
为了激励自己不忘国耻,他采取了艰苦的生活方式,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还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经常尝苦胆的味道,以提醒自己报仇的使命。
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变得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最终灭掉了吴国,报了仇。
中国历史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是⼀个千年传颂的中国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能磨练⼈的意志⼒,下⾯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下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吧! 卧薪尝胆故事原⽂ 权⽩孟德⾜下:辱书开⽰祸福,使之内杀⼦布,外擒刘备以⾃效。
书辞勤款,若出⾄诚,虽三尺童⼦,亦晓然知利害所在矣。
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昔⽥横,齐之遗虏,汉⾼祖释郦⽣之憾,遣使海岛,谓横来⼤者王,⼩者侯,犹能以⼑⾃刭,不肯以⾝辱于刘⽒。
韩信以全齐之地,束⼿于汉,⽽不能死于牖下。
⾃古同功⼀体之⼈,英雄豪杰之⼠,世乱则藉以剪伐,承平则理必猜疑,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横之节也哉! 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故依袁术以举义师,所指城⾢响应,天下思得董卓⽽⾷之不厌。
不幸此志未遂,⽽⽆禄早世。
先兄伯符嗣命,驰驱锋镝,周旋江汉,岂有他哉?上以雪天⼦之耻,下以毕先将军之志⽿。
不意袁术亦僭位号,污辱义师,⼜闻诸君各盗名字,伯符提偏师,进⽆所归,退⽆所守,故资江东为之业⽿,不幸有荆轲、舞阳之变。
不以权不肖,使统部曲,以卒先⾂之志。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之逾迈,⽽叹功名之不⽴,上负先⾂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汉⾃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傕、汜未诛,袁、刘割据,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
⽐闻卓已鲸鲵,天⼦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奖王室,上助天⼦,与宗庙社稷之灵,退守藩国,⽆失春秋朝觐之节。
⽽⾜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窃叹⾜下蹈覆车也。
仆与公有婚姻之旧,加之同好相求,然⾃闻求九锡,纳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
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雄才⼤略,宽⽽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有汉⾼祖之余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成语故事1春秋时期,我国南方有俩个邻近的小国,吴国和越国。
它们经常打仗,势力相当,始终难分胜负。
不过,公园前496年,吴国还是把越国彻底地打败了。
越王本人也因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不久就死去了。
越王在临死的时候,嘱托他的儿子,一定要为他报仇雪恨。
越王的儿子勾贱,牢牢地记住了他夫亲的话。
他日夜操练兵马,时刻准备报仇雪恨。
吴王知道这个消息后,又马上派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又再次被打败,这一次,越王勾践也被吴王抓到了吴国。
为了消除吴王对他的`疑心就假装者很老实的样子,吴王实在可怜,他就决定放他回到越国。
图鉴回到越国后,每天都急着想报仇,为了不断磨砺自身报仇的坚强意志,他果断地离开了宫殿,睡在柴草上。
每次吃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觉得苦的时候,就大声对他自身说:“勾践!你难道忘了越国的耻辱和仇恨了吗?”十月国强大起来,他不但亲自种田生活也十分可以,对那些有才能的人非常尊重,而且对老百姓非常的爱护,这样越国很快就强势了起来。
与此同时,还有想方设法为吴王夫拆送去很多美女和金银财宝,结果吴王以为他真的不想复仇了,也就放松了戒备。
几年以后,越国攻打五谷攻入了吴国,国都吴王夫差也成了阶下囚,构建终于爆了他的愁。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2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音pǐ)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一个源自《史记·留侯世家》的成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范蠡的人,他原本是一个越国的贵族,后来被越王勾践贬为贱民。
范蠡因此心怀报复之心,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一种隐忍的方式。
范蠡决定卧薪尝胆,他在一片荒地上搭起了一座茅屋,每天都躺在茅屋里面,用薪柴当枕头,用铁石当床。
他吃的是野菜,喝的是泉水,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
范蠡的行为引起了越王勾践的注意,他对范蠡的坚韧和毅力非常佩服。
后来,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收复了失地,重新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他召见了范蠡,赞扬他的忍辱负重,最终任命他为越国的大臣。
范蠡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越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越国的名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卧薪尝胆是一种隐忍忍辱的精神,是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怕吃苦,不怕付出,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时刻铭记的道理。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范蠡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总而言之,卧薪尝胆这个成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怕吃苦,不怕付出,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够学习这种精神,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断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

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常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终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状况特别危险。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预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终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管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尊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推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猜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尊敬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最终由弱国变成强国,最终战胜了吴国,吴王惭愧自杀。
【拓展延长】【基本释义】薪:柴草。
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褒义【出处】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例句】六十年月初,我国人民~战胜了严峻自然灾难和国际上反动势力的经济封锁。
【近反义词】近义词含垢忍辱忍辱负重【成语接龙】胆大心麤麤袍粝食食辨劳薪薪尽火传传风搧火火上添油油头粉面面似靴皮皮破血流流言风语语重情深深文大义义愤填膺膺箓受图图谋不轨轨物范世世代书香香消玉殒殒身碎首首丘之情情逾骨肉肉眼凡夫夫唱妇随随声吠影影形不离离奇奇怪怪诞诡奇奇想天开开锣喝道道骨仙风风流韵事事危累卵卵与石斗斗艳争妍妍蚩好恶恶迹昭着着手生春春兰秋菊菊老荷枯枯杨生华华冠丽服服低做小小家碧玉玉堂金马马耳春风风马不接接风洗尘尘羹涂饭饭囊酒甕甕里酰鸡鸡鸣狗盗盗玉窃钩钩深图远远泝博索索隐行怪怪诞不经经纬万端端本澄源源头活水水晶灯笼笼山络野野无遗才才轻德薄薄命佳人人莫予毒毒蛇猛兽兽穷则啮啮血沁骨骨软觔麻麻痹不仁仁浆义粟粟陈贯朽朽木难彫彫章镂句句栉字比比翼双飞飞将数奇奇技淫巧巧立名目【出处】《史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卧薪:睡在柴草上。
尝胆:品尝苦胆。
形容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的吴、越两国战争不断。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国打得大败,并且被越军射伤。
阖闾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夫差说:
“一定不要忘记仇恨。
”
两年以后,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要向越国报仇,便想先发制人,趁吴国没有发兵之前,先攻打吴国。
范蠡谏阻说:“主上切勿盲目行事。
我听说武器是一种凶器,发动战争是违反道义的事,武力争斗是处理政事的下策。
违反道义,喜欢动用武力,在战争中去冒险,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的。
”
勾践武断地说:“我已经决定了,不必再更改了。
”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吴国以它全部的精锐部队抗击越国的进攻,在夫椒大败越军。
勾践和他剩下的五千兵众退守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将它团团包围。
越王勾践悔恨交加,对范蠡说道:“我因为不听您的劝阻,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不知如何是好。
”
范蠡建议说:“我们派人去向吴国赔礼道歉,送去厚礼,请求讲和,如果他们还是不答应,便把整个国家连同我们自己都交给吴王,让他得到极大的好处。
”
越国便派大夫文种到吴国去请和。
文种通过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吴王有些动心,想要同意讲和,但伍子胥力劝吴王不要答应,而应该一举灭掉越国。
勾践见求和不成,便打算豁出去,杀掉妻子,烧毁宝器,然后与吴国人以死相拼。
文种阻止勾践这样做,并说:
“那吴国的太宰,为人贪财好色,可以用重利诱使他替我们说话。
”
勾践让文种秘密地给太宰送去美女和宝器,太宰果然收下了,并将文种引见于吴王。
虽然伍子胥一再坚持灭越的主张,但因太宰在吴王面前多方替越国说好话,吴王终于撤兵回国。
越国虽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但越王却受尽屈辱,整天为吴王夫差养马。
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日夜焦心苦想,为了磨励自己报仇复国的意志,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
据说他睡在柴草上,并“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在座前悬一苦胆,一起一坐都抬头看着苦胆,一饮一食都要尝尝胆汁的苦味)。
”每次尝到苦味的时候,还要大声对自己说:
“勾践!你忘了会稽战败的耻辱了吗?”
与此同时,勾践亲自种田,夫人织布,衣食极为简朴。
他礼贤下士,关心百姓疾苦。
重用大夫文种,将全国政事托附给他管理,派范蠡到吴国作人质。
二年后,吴国放回了范蠡。
经过几年的休养和整顿,勾践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兵伐吴,一举打败吴国,报了以前的仇。